駐韓美軍遷出首爾:
位于首爾市中心的龍山美軍基地已有60多年的歷史。幾十年來,這里一直是駐韓美軍的指揮中心。11日,駐韓美軍陸軍司令部從首爾南遷至平澤,邁出了駐韓美軍重新部署的重要一步。
指揮駐韓美軍地面部隊的美國陸軍第8集團軍司令部11日遷入京畿道平澤基地。第8集團軍是美國陸軍部隊中唯一永久前沿部署的野戰(zhàn)部隊,是駐韓美軍的主力部隊,其司令部被韓國媒體稱為是韓美同盟的象征。因此,此次搬遷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
駐韓美軍士兵在競賽中(資料圖)
駐韓美軍通過重新部署集中駐屯
其實,駐韓美軍基地搬遷項目涉及的不只是龍山和平澤兩個基地。該項目是將分散于韓國91處的美軍基地集中于平澤·烏山中部圈和大邱·倭館·金泉南部圈。通過重新部署,駐韓美軍基地占地面積將從2.4197億平方米縮小至7675萬平方米。駐韓美軍離開后,地皮將返還韓方,龍山基地將改造為大規(guī)模公園。
美軍大部分兵力撤到漢江以南
投入107億美元建設的平澤基地,將成為美國海外陸軍基地中最大的基地,也是美國最好的海外軍事設施。平澤基地面積為1468萬平方米,到今年年底,2萬余名駐韓美軍將入駐平澤。屆時,駐韓美軍大部分兵力從漢江以北撤到漢江以南。平澤港、平澤站、烏山基地等將是有事時美軍增援部隊抵達的入口,也是非戰(zhàn)斗人員撤離的出口。
駐扎超60年 搬遷歷時14年
位于首爾市中心的龍山美軍基地建于1953年。1966年韓美簽署《駐韓美軍地位協(xié)定》,韓美聯(lián)合司令部于12年后的1978年在龍山基地正式成立,由聯(lián)合國軍掌握的作戰(zhàn)指揮權也被移交韓美聯(lián)合司令部。
其實美軍基地南遷,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經(jīng)被提出了。上世紀80年代,韓國經(jīng)濟高速增長,并掀起開發(fā)熱潮,地處首爾市中心的龍山基地被指阻礙交通。盧泰愚在競選總統(tǒng)時,將龍山基地搬遷作為競選承諾。當選總統(tǒng)后,盧泰愚于1990年6月與美國就駐韓美軍基地搬遷簽署了諒解備忘錄,但此后不了了之。2003年,盧武鉉政府上臺,韓美兩國商定于2008年以前將駐韓美軍基地遷往京畿道平澤市。但在此后的幾屆總統(tǒng)任內,基地搬遷一再延期,直到2017年,平澤基地終于完工,搬遷工作歷時14年進入收尾階段。韓美兩國政府決定在年內基本完成駐韓美軍重新部署。
搬遷費用高昂等在韓國引發(fā)爭議
韓軍有關人士表示,駐韓美軍基地搬遷圓滿結束、將為駐韓美軍穩(wěn)定駐軍創(chuàng)造條件,也為未來韓美同盟升級奠定堅實基礎。但搬遷費用高昂等問題在韓國引發(fā)爭議。
駐韓美軍裝備的AH-64系列攻擊直升機
據(jù)韓聯(lián)社報道,搬遷項目的預算原為7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414億元),實際費用增加了一倍以上,高達16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946億元),其中韓方承擔9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32億元),今后還有可能繼續(xù)增加。
另外,在樸槿惠政府執(zhí)政的2014年,韓美雙方通過磋商決定將聯(lián)合司令部留在龍山基地,其規(guī)模以及美軍基地環(huán)境污染凈化費用分擔等遺留問題仍不少。
2016年8月17日韓國市民團體在首爾龍山基地門前示威要求公布污染調查結果
關于這次駐韓美軍南撤,有什么樣的深層次含義呢?軍事專家杜文龍分析稱美軍主力包括集團作戰(zhàn)兵力和重要軍事設施目前正在向南轉移,這一舉動跟朝鮮半島“三八線”附近的緊張局勢形成了鮮明對比。從駐韓美軍目前的搬遷地點以及搬遷路線來看,很有可能是為了躲避朝鮮短程導彈的打擊。
自從朝鮮中遠程導彈大量部署之后,生怕自身力量遭遇毀滅性打擊的駐韓美軍就把“三八線”附近的防御任務交給了韓國軍隊,可以說美軍為了全身而退,將韓軍推向前線。美軍曾“信誓旦旦”宣稱會為韓國抵擋來自“三八線”北面的“鋼甲洪流”,然而真到了關鍵時刻,美軍卻不愿給盟友當“炮灰”,要到漢江以南尋找更加安全的地區(qū)駐扎。
薩德系統(tǒng)成功攔截:
7月11日美軍使用薩德系統(tǒng)進行了FTT-18反導試驗
美國導彈防御局消息,7月11日美國陸軍駐地德克薩斯州布里斯堡的第11防空炮兵旅在阿拉斯加州太平洋太空港(科迪亞克島發(fā)射場)進行了代號FTT-18的彈道導彈防御試驗。第11炮兵旅的薩德反導連成功擊落了C-17空射的中遠程彈道導彈靶彈,再一次刷新了薩德系統(tǒng)的攔截記錄。
薩德雷達備受關注,不過它的攔截彈同樣潛力非凡
薩德系統(tǒng)入駐韓國,引發(fā)了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也讓中國軍迷們對薩德相當關注,薩德系統(tǒng)的性能成為關注的焦點。駐韓美軍部署薩德系統(tǒng),主要威脅在于它的AN/TPY-2火控雷達,而薩德攔截彈因為射程有限被認為威脅不大,但真的如此么?薩德系統(tǒng)的FTT-18試驗顯示出薩德攔截彈的性能同樣值得關注。這種機動部署能力強的反導系統(tǒng)性能遠比宣傳的要強得多,而它的發(fā)展型號更會對我國戰(zhàn)略導彈構成威脅。
美國導彈防御局的年度簡報曾表示薩德用于防御短程和中程導彈,但實際上它同樣可以用于攔截遠程導彈
薩德系統(tǒng)是美國20世紀90年代研制的戰(zhàn)術反導系統(tǒng),它的原名是戰(zhàn)區(qū)(Theater)高空區(qū)域防御系統(tǒng),縮寫為THAAD,后來導彈防御局將其改名為末段(Terminal)高空區(qū)域防御系統(tǒng),繼續(xù)沿用THAAD的縮寫。2001年美國才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研制時為了名義上遵守反導條約,美國官方稱薩德系統(tǒng)只能攔截3500公里射程以內的中短程彈道導彈。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薩德系統(tǒng)只有這么強的反導能力,美國軍火商在研制階段就留下了很大的余量,讓它簡單升級甚至無需升級就可以攔截射程更遠的彈道導彈,F(xiàn)TT-18試驗中薩德攔截彈擊落中遠程彈道導彈靶彈,其實并不算意外。
FTT-18試驗中薩德系統(tǒng)就成功攔截了一枚中遠程彈道導彈靶彈,圖為科迪亞克島發(fā)射的攔截彈
美國海軍的標準-3導彈就是如此,薩德和標準-3在早期宣傳中都是攔截中短程彈道導彈的反導導彈,但標準-3導彈在2011年的FTM-15試驗中成功擊落了LV-2型中遠程彈道導彈靶彈,此后美國導彈防御局把宙斯盾反導系統(tǒng)正式劃為具備中遠程彈道導彈攔截能力的反導系統(tǒng)。薩德系統(tǒng)2017年也成功擊落了中遠程彈道導彈靶彈,只不過是C-17空射的中遠程靶彈,從此美國導彈防御局也無需繼續(xù)遮遮掩掩,讓薩德系統(tǒng)屈居攔截中程彈道導彈的戰(zhàn)術反導系統(tǒng)之列。薩德系統(tǒng)顯示了它遠超官方宣傳的攔截能力,但這是它能力的上限么,其實同樣不是!
宙斯盾反導的FTM-15試驗使用LV-2靶彈,而薩德系統(tǒng)使用C-17發(fā)射的空射遠程靶彈
同樣以標準-3導彈為例,2008年“燃燒冰霜”反衛(wèi)星試驗中標準-3導彈成功擊落了USA193號衛(wèi)星,證明它可以在不做硬件修改的條件下攔截7公里/秒以上速度的目標,換句話說具有洲際導彈攔截能力。不過很少有人留意到,美軍事后表示反衛(wèi)攔截前曾評估使用的反導系統(tǒng),備選的不僅有陸基中段反導系統(tǒng)(GMD)和使用標準-3導彈的宙斯盾反導系統(tǒng)(Aegis BMD),還有末段高空區(qū)域防御系統(tǒng),也就是薩德系統(tǒng)!簡而言之,美軍心知肚明薩德系統(tǒng)具備攔截射程更遠的彈道導彈甚至洲際導彈的能力,只不過很少對外明說,而是半推半就的在試驗成功后才會確認。
THAAD的動能彈頭為大氣層內交戰(zhàn)做了考慮,必要時可用于攔截帶誘餌的洲際導彈
美國憂思科學家聯(lián)盟(UCS)早在十多年前就指出,薩德系統(tǒng)具備有限的洲際導彈防御能力。他們還認為,薩德系統(tǒng)具有獨一無二的大氣層內外攔截能力,在大氣阻力“過濾”伴隨突防彈頭的誘餌后,薩德系統(tǒng)只需攔截剩下來的彈頭,從而避免了中段攔截中最棘手的誘餌識別問題,有望在美國導彈防御體系中發(fā)揮獨特的作用。不過從目前的采購和部署看,美國導彈防御局只打算采購7個薩德連,顯然并沒有將薩德系統(tǒng)作為洲際導彈本土防御最后防線的打算,這表明美軍認為本土洲際導彈防御壓力不大。當然,這個認識對薩德的生產(chǎn)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就比較悲劇了,洛馬公司一直鼓吹高超飛行器以及中程彈道導彈等威脅,大力推銷薩德系統(tǒng)的升級方案。話說回來,目前的薩德導彈同樣可以攔截洲際導彈,只不過射程太近防御范圍太小,缺乏實用價值而已。
洛馬公司明確表示,ETI/THAAD具有洲際導彈攔截能力
洛馬公司的升級方案是發(fā)展型薩德(ETI),也被稱為增程型薩德(THAAD-ER)。洛馬公司的宣傳資料中明確表示,通過使用直徑更大性能更強的MK 72固體火箭發(fā)動機,ETI攔截彈的速度更快,有效射程將提高到標準型薩德的3倍以上,防御范圍增加為原來的9-12倍,ETI導彈還具備對高超音速武器的攔截能力。洛馬公司同樣沒有忘記提到,ETI導彈具備洲際導彈攔截能力。ETI升級只需要用ETI/THAAD-ER導彈取代原有的薩德導彈,系統(tǒng)中的其他部分保持不變,增強戰(zhàn)斗力的同時最大限度利用原有資產(chǎn),由于美軍面臨的反導壓力不大,目前ETI項目仍只是洛馬公司的推銷品,而不是美國導彈防御的正式項目,不過ETI導彈的研制并無不可逾越的技術障礙,必要的話,薩德系統(tǒng)將升級使用ETI導彈,成為實戰(zhàn)價值很高的洲際導彈殺手。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