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珠海機場,1995年6月建成通航時就在我國民用機場建設發展的歷史舞臺上留下眾多“高光時刻”。其中,其建成通航的消息,就以“我國現代化程度最高的機場建成通航”入選為當年中國民航十大新聞之一,至今令人津津樂道。
集供電、供水、供冷、排污等四大功能于一體的機坪無車輛保障服務系統是其成功入選當年中國民航十大新聞的“功臣”。為減少碳排放、降低機坪運行安全風險、提升機坪運行保障效率和降低機場運作成本,珠海機場引進瑞典生產的機坪無車輛保障服務系統,成為國內第一個使用機坪無車輛保障服務系統的機場。至今,它仍然是國內唯一使用該系統的機場——同時擁有四大航班保障功能之機坪無車輛保障服務系統的機場。
經歷了25年的風雨洗禮,為超過5300萬人次旅客和80萬架次航班提供服務保障的昔日“功臣”到底是個什么神器?
盛夏的一天,記者帶著這個問號,來到珠海機場一探究竟。
保障設備全在隧道里
“這是機坪無車輛保障服務系統地下隧道,保障設備全在隧道里。”珠海機場設備維修部工程師關建濤將記者帶到11號登機橋附近室內進入隧道,近距離查看國內唯一的機坪無車輛保障服務系統“長得啥樣子”。
這就是從隧道升起服務平臺。該系統根據主要機型的相關設備位置不同的情況,在隧道內相應位置設置升降服務平臺。圖為保障人員在展示該系統服務功能。
“這里是進入東、西兩個指廊17個登機橋隧道的進出口,隧道總長度超過1500米,聯通每一個廊橋機位,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洪設施,確保設備安全。”關建濤指著入口處一個碩大的、連接著多回路管道的金屬罐說道,“這是存儲從飛機上收集下來的包括旅客大小便的污水的真空罐,航班停靠廊橋后,排污設施將飛機上污水吸出、通過長長的管道輸入這里,經過處理后排放到市政排污系統,全程無污染,既環保又高效”。
整齊劃一的設備隧道
在關建濤的引領下,記者穿過各種管道排列整齊有序的高3米、寬2米的管網隧道,來到高3米、寬4米的設備隧道。這里設施設備保養良好,就連25年前的設備不銹鋼絲防護網都锃亮如新、設備標識清晰可見。“每一座登機橋下面都有對應的管網和設備隧道,為航班提供供電、供水、供冷、排污的所有設備都在這里。連接飛機的設備接頭安置在升降平臺內,保障航班時,平臺升上地面就能為航班提供所需的服務”。
對上接頭 保障開啟
隨后,記者來到停機坪。只見飛機“肚皮”下有幾個方方正正的紅色“柜子”,“柜子”通過大小不同的管道與飛機相連。
這些“柜子”就是內置設備接頭的升降平臺。當航班在登機橋停妥后,地面保障人員用一枚一元硬幣大小的磁鐵觸碰地面升降平臺的磁性開關后,升降平臺開始緩緩升起,從不同的升降平臺里分別取出充電接頭、空調管、排污管和清水管,插入飛機對應接口,開始對關閉了發動機的飛機提供電源、空調、排污和清水等服務。在航班保障過程中,地面除加油車、行李車、垃圾車和配餐車“圍著飛機轉”外,不再需要提供電源、空調、排污及供水等其他保障車輛。
為航班提供服務的升降平臺
關建濤介紹,該系統是將機場內通常由保障車輛提供的加注清水、排污、電源、空調等各類特種服務集成在專用的隧道里,通過管網系統及分散在各個機位的服務平臺,取代提供特種服務的車輛,達到既減少機坪車輛、減少廢氣排放、減少碰撞飛機隱患,又縮小保障車輛機坪占用面積,且提高運行效率和運行安全水平的目的。
建設“四型”機場有力武器
當前以“平安、綠色、智慧、人文”為核心的“四型”機場建設正在全國如火如荼的展開,依靠科技進步、改革創新和協同共享,通過全過程、全要素、全方位優化,實現安全運行保障有力、生產管理精細智能、旅客出行便捷高效、環境生態綠色和諧,是新時代民航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機坪無車輛保障服務系統的應用,正是助力當下‘四型’機場建設的有力武器之一。” 關建濤對使用該系統帶來的“好處”如數家珍:
有效降低機坪運行安全風險。據有關數統計,飛機地面碰撞事件以車輛碰撞為主占42.7%。而機場特種車的規模發展和所在機場規模、客流量以及保障時間呈現正相關關系,隨著機場保障航班架次的增加,特種車輛數量亦相應增加,發生與特種車輛相關的機坪安全事故的風險也會必然增加。而無車輛保障服務系統可以實質性減少在機坪保障的特種車輛數量和種類,縮短特種車輛保障時間,降低特種車輛交叉作業的沖突機會,從根本上降低與特種車輛有關的機坪安全事故幾率。
提升機坪運行保障效率。航班在地面的保障時間對飛機利用率和航空公司、機場的盈利性有著密切的聯系,而機坪保障設施設備的可利用性和效率是決定飛機停留保障時間長短的關鍵影響因素。采用機坪無車輛服保障服務系統在保障效率上優勢明顯。如,可以在5分鐘內由一名操作員完成清水和排污接入保障,而如果采用清水車和排污車則需用時10分鐘才能完成清水和排污接入保障。由此,在大幅降低操作人員勞動強度、減少保障人員的投入的同時提高了航班保障效率。
降低機場運作成本。一是可減少特種車輛的購置和維護費用。由于采用無車輛保障服務系統在航班保障中替代了傳統的電源車、空調車、清水車、污水車等為飛機提供服務,珠海機場特種車輛配置數量較未使用該系統的同規模機場相比大幅減少;二是減少人力成本。還是以排污、供水為例:每輛特種車輛需要2人進行操作,完成排污、加注清水共就需4人次。而機坪無車輛保障服務設備系統僅需1人就可以完成,1人可同時輕松完成排污、加注清水等航班保障工作,有效減少人力成本的支出。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機場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來自飛機、地面車輛及建筑物等,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機場地面車輛消耗的汽油、柴油約占機場總能耗13%,是行業地面能耗與排放的重要源頭之一。目前民航業正在推進機場場內車輛“油改電”替代工作,機場地面車輛使用電動車雖然在機場范圍內不產生直接排放,但是仍然存在廢舊電池污染環境問題。珠海機場采用機坪無車輛保障服務系統替代電源車、空調車、清水車、污水車為飛機提供保障服務,能切實減少在機坪的特種車輛數量和種類,用油車輛的減少也就意味著降低污染物排放。按珠海機場現在平均每天保障120個航班計算,一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0噸。
昔日“功臣”再出發
“顯然,使用機坪無車輛保障服務系統是民航打造‘四型’機場的大趨勢。”關建濤表示,國內民航業的持續快速增長為機場保障帶來巨大的運行和管理壓力,如何在保證飛行安全的前提下,提升機坪的運行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已成為機場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
目前國內外機場為飛機保障的地面服務絕大部分仍然由特種車輛進行。隨著民航業的持續快速發展,機坪正變得越來越繁忙,地面保障空間變得越來越擁擠,導致機坪發生安全事故的風險增加、運營成本增加、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等問題。“我們目前使用的機坪無車輛保障服務系統很好的解決了以上問題,系統運行安全可靠,能為‘四型’機場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關建濤說。
據悉,為助力“四型”機場建設,致力成為中國機場專業管理的典范的珠海機場大膽創新,成功對該系統進行升級改造,使該系統性能及安全性得以進一步提升。升級后的系統于珠海機場通航25周年之際正式啟用,顯示出良好的狀態。宣告這“位”昔日“功臣”老當益壯,仍將為珠海機場發展保駕護航。
? ? ? ?責任編輯:pj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