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安防邊界,已經變得愈加模糊。
傳統的安防業務模式,正從單一的“人、車、物”識別,走向基于視頻監控的城市級管控平臺。
而安防監控攝像機的身份,在技術、工藝、功能等方面的不斷完善下,也從單純的防衛產品變成線上線下的智能交互節點。
人們每經過一次,都在進行一次信息交互,進而與各大平臺相連接,做各類數據增值分析,是各大廠商撬動終端用戶、探索IoT布局的最為核心入口之一。
新形勢下,包括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傳統安防巨頭的企業定位也從此前的“安防廠商”轉變成今天的 “基于視頻監控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
“變”,成安防主旋律
“去安防化”正在成為這個行業的潮流所向。
二十多年前,當中國安防市場還牢牢被外企通過模擬安防產品占據時,海康等中國企業蜂擁而上,以視頻采集卡入手,從安防后端突圍,主攻數字信號處理方案,打響了安防數字化戰役。
之后的故事,便是外企節節敗退,他們一路攻城略地,在模擬轉數字時代,大打價格戰,迅速圈地,不斷通過大魚吃小魚,屹立于世界安防金字塔頂端。
永遠都沒有固化的產業。
無論哪個市場,其形態都會不斷地演化,去中心化、分布式、強化合作、適應變化。終極公司的形式將會變得與生物體相同,無縫地集成到生態圈中,成為其中的一個環節。
安防也是一樣。
今天,在人工智能、云計算的加持下,整個安防產業價值迅速提升,帶有深度學習功能的前后端產品不斷推出,后端人像大數據平臺已然開始滲透。
大趨勢下,可以看到,在安防實際項目的解決方案應用過程中,固有玩家們的作業模式已經從此前的硬件服務轉向軟硬結合;他們享受到的不再僅僅是監控攝像頭的原生價值,還包括IPC背后的潛在金礦。
正如手機、電視等行業一樣,行業發展后期,硬件本身產品價值有限,利潤空間會被進一步壓榨,而硬件背后的包括廣告、金融等數據增值服務才是各個廠商殊死爭奪的贏利點所在。
單純銷售硬件產品的安防企業將不再風光無限,穩坐釣魚臺。他們在與摩爾定律瘋狂賽跑的同時,也倒逼著以前的狩獵者必須尋求產生質變的技術革新,促進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
大華股份總裁李柯更是直言,“未來的產品與銷售思維需進化。”
他說,傳統安防市場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這個變化一方面是技術的驅動,另一方面也是行業業務轉型的驅動。
在這個變化過程中,不再是原來安防產業所經歷的模擬到數字,標清到高清這樣的升級變化,而是產業邊界的模糊與外延的擴大。
這就對每個廠家都提出了巨大挑戰,解決方案不再是產品的組合,而是需要理解客戶的業務場景,銷售模式也不再是為了賣產品而賣產品。
技術加速迭代的大環境下,安防從一個已知的市場,變為充滿無數未知變數的市場。
而就在這充滿未知的路上,混沌的市場環境又給了其他可能抓住機遇的創業者騰飛的機會。
今天,這個行業正從之前的傳統安防企業,快速進入到AI創業公司、ICT互聯網通信企業、傳統安防企業三雄爭霸的局面。
此前,在未知的黑暗森林中,以價格戰為主流的“降維打擊戰術”頻發,傳統企業以此擴大“點”的份額;未來,新晉對手將從更高的云端俯沖,對“面”進行“升維攻擊”,行業面臨重新洗牌。
萬物再生,機會均等。
三大門派的江湖之爭
“新老之爭”,這是多少廣為流傳的好故事的絕妙開頭,低調的安防企業也將在歲月長河中為人們上演這一出絕佳好戲。
在新的安防市場格局中,大概可以分為三大門派:海康、大華為代表的“傳統派”;商湯、曠視為首的“革新派”;華為、阿里為榜的“平臺派”。
他們每一“派”的戰略打法都不盡相同。
海康、大華等傳統安防巨頭的打法重“邊緣”,從上到下,保持軟硬一體化優勢。
海康威視總裁胡揚忠曾說,將人工智能算力注入到邊緣將是大勢所趨。
邊緣計算包含了邊緣節點和邊緣域功能,通過統一調度IPC、NVR等分散式的智能設備資源,在數據源頭就近提供以視頻為核心感知數據,實時預處理、存與傳等服務,在提升業務敏捷性、實時性和系統可靠性同時,分攤海量數據給中心節點帶來的并發壓力。
轉型期間,他們的優勢在于渠道積累、海量數據以及全套產品解決方案。最重要是,他們對于客戶的需求,理解的更為充分,而這也將保證他們對于技術工程化和穩定性會把握的更好。
與此同時,他們還會不時地強調自身的學術研究能力,以說明自己在新技術時代下并未被拉出差距。
商湯、曠視、地平線等AI獨角獸的戰略打法則從外向內,通過算法進擊云端,通過芯片主攻IPC,從而布局中心控制系統,基于頂層設計做服務。
可以預見的是,在高速成長途中,AI創企們會遇到難以想象的困擾與阻礙。
如果將安防業務談得窄一些,其實可以理解為安裝攝像頭,然后將信息傳輸回來存儲、分析的過程。
相比傳統安防企業,AI公司的優勢在于分析,在前端、存儲等層面均處弱勢。
同時,安防項目建設,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到了基礎建設上,也就是前端建設,而后端的數據分析所占的資金配比5%都不到,創業公司想要用5%的資源去撬動對手95%的市場,難度之大可以想象。
另外,這些安防新人還需要花費多年時間去積累不同場景下的設計、制造和部署經驗。用某行業高管的話說,“我們前面幾十年踩得坑、犯的錯,他們一個都繞不過、躲不掉。”
那么,這是否就意味著他們毫無機會呢?當然不是。
安防業務大多面向政府等事業單位,AI創業公司想要在這個高門檻的賽道內活下去的最好辦法在于學會“找朋友、談合作”。
所以看到,包括商湯等公司在安防賽場的耕耘前期,會積極與阿里、新疆立昂、東方網力等公司接觸,直接觸及政府客戶群體。
與此同時,他們在高速發展過程中會與傳統安防企業相反,更多地強調工程化能力。
其實雙方你來我往,暗自博弈比較容易理解,如果在安防市場上,企業的技術能力是縱坐標,那么工程化能力就是橫坐標,新老勢力誰能夠更先到達兩條線的中點,誰就能更快尋求階段性的勝利。
還有一派,可以稱之為“平臺派”。
包括華為、阿里等巨獸,他們進軍安防的思路比較清晰,憑借比較深的行業渠道積累搭建自己的平臺,去吸引更多合作伙伴,打造更大的泛安防生態圈。
眼下,海康等傳統視頻監控廠商已經分攤了中國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如果單從硬件角度出發去單維攻擊,華為等廠商殺敵一千也會自損雙倍。
但如果從平臺層彎道超車,興許會對原有的安防格局造成強大的沖擊力。
“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十字一出,足矣讓多少此前活得憋屈的中小安防廠商長舒一口氣,終于找到一顆大樹能夠發揮自己所長的同時避免風吹雨淋。
從華為等廠商這邊來看,他們的優勢在于技術積累雄厚、頂層設計能力強、還有一定的客戶關系基礎;挑戰則主要來源于對行業理解深度和產品覆蓋廣度不夠。
當然,后續華為、阿里等企業的安防業務發展的如何,還需要看他們付出了多少精力。
畢竟,安防對于海康、大華來說是生命;而對于華為、阿里來說,只是選擇。
變革才剛剛開始
有人說,“安防并沒有改變,它只是換了一種方式繼續成長,而且是野蠻生長。”
以前監控作業效率類比自行車,現在是高鐵;以前你的對手是傳統安防玩家,現在多了華為、阿里、商湯、曠視等互聯網通信企業;以前講硬件為王,現在已到軟件時代;以前說To G/B/C,未來只有To S(society)。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AI等新技術帶來的改變。AI到來之前,安防行業的服務主體更多的是政府、是公安;AI來到之后,視頻監控的功能及市場被數百倍放大,帶來的是新的欲望、新的需求、新的方向。
科技的迭代總是驅動著我們永遠追求“新”,但“新”總是轉瞬即逝,在永不停歇的變化中被更新的事物所取代。
于安防來說,新的“變革”才剛剛開始,一切都還是序章。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