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24日,由億歐主辦的GIIS2019中國智慧城市峰會在北京成功舉辦。大華股份智慧城市研究院總工程師董志飛出席峰會,并發表了《大數據綜合場景與AI智慧城市升級》的演講。
董志飛提到,中國城市發展的獨特本質就是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的三化融合。智慧城市的本質是城市中的三元空間要巧妙的互動,也就是使用物聯網、人工智能、互聯網等各種高新技術融入到城市建設的各個系統當中,這個系統包括人文系統、城市建設系統等等。所以說城市建設、城市經濟、城市管理、城市服務的涉及發展,由此我們迎來了城市發展的新時代。
以下是董志飛的演講原文,億歐智慧城市在不改變嘉賓原意的基礎上,進行了編輯。
前面剛才幾位為我們做了精彩的介紹,下面就由我為大家分享一下,從大華這個角度對于智慧城市的建設,以及數字經濟發展的一些理解。
“智慧城市”這個概念聽了很多,要建設智慧城市,我們覺得首先要了解城市的本質。
“城市地域”的概念一直是人口集中的一個地方,“市”是一個商業的概念,意思是人們進行商品交易的地方。所以對于城市來說,它的運行管理體系的本質是“以人為本”的城市服務和經濟發展體系,城市是這兩個概念。具體的體現形式是城市的行政管理體系,包括城市各職能部門及公共事業單位等。
從總體上來看,城市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也是比較多的,城市化發展很快導致了基礎設施的供應不足。造成了住房難、出行難、醫療難等等這些問題,同時城市經濟的增長與資源環境的制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比如說城市污染嚴重、治理難度比較大,而且租期也比較長,這個問題在我們生活中都是實實在在的。還有就是社會矛盾比較突出,主要體現在社會階層的分化與管理體系滯后的矛盾,現在是比較尖銳的。
所以結合我國具體的國情,我們智慧城市的發展需要在短短的幾十年要實現歐美城市幾百年的發展,所以說中國城市發展的獨特本質,我們認為它就是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的三化融合。
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也實時提出了智慧城市的發展計劃,但是對于智慧城市在國內的定義,基本上不同于IBM提出的城市IT系統智能化的那一套。在中國目前需要構建的是一種可持續的智能發展的城市,是要將我國新型的城鎮化深度的信息化和工業化進行深度的融合,這是它的目標。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大力建設,我們已經逐步從基礎設施的建設階段到了現在的應用系統的建設,以及發展到今天資源整合互聯互通的階段,目前這個智慧城市國內的階段,大體可能就是屬于資源整合、互聯互通這個階段。
對于智慧城市的建設,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以知識和信息為內容的新型空間出現,這是人類用自己的知識創造的一個人工的世界,是一種人類交流活動的虛擬空間。
這幾年,隨著信息力量的迅速壯大,世界以從二元空間進入到了新的三元空間,我們明顯感覺到一個新的空間出現了,原來是物理世界,人類社會最終出現了一個新型的信息空間,信息空間已經成長為除了物理世界和人類社會兩級之外新的一級。
在這三級中,任意兩級的互動都會對第三級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我們可以仔細去體會。智慧城市的本質是城市中的三元空間要巧妙的互動,也就是使用物聯網、人工智能、互聯網等各種高新技術融入到城市建設的各個系統當中,這個系統包括人文系統、城市建設系統等等。所以說城市建設、城市經濟、城市管理、城市服務的涉及發展,由此我們迎來了城市發展的新時代。
城市空間的出現、信息空間的出現逐步帶來了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以及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信息技術給社會生活帶來的重大變革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生活和交往的生活方式。
簡單的來說,例如隨時隨地的視頻溝通、零距離的互動、網約車、共享單車等等,這種新的模式、新的業態在近三五年發展的非常迅速。
比如互聯網對于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的紅利,不斷催生的各種新生的業態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個狀況極為壯觀。所以說,社會原有的經濟社會中的生產、消費、金融市場所有的環節全部被打破,有可能會顛覆。
互聯網這種要素是更高效的流通,消費不再需要面對面了,原來消費吃飯的話要去餐廳,現在外賣就可以了。在社會生產的活動中,數據變成了一種重要的生產資料,它是個資源,是個生產資料,這個概念一下就轉變了。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數字作為生產資料,數字經濟的概念就出現了。對于數字經濟的理解,我們把原來的傳統的思維要升級,改變原來產品報價、渠道分銷的這種思維模式,這是從企業的角度來說的。要建立數據經濟的計算思維,明白算法決定了信息增長的秩序,算法決定了經濟系統的秩序,算法是使信息有序的增長成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知識,算法貫穿了經濟系統中所有的組成部分和流通。整個來說,算法支撐并控制了經濟系統中各種經濟活動所形成的各種經濟關系,這就是數字經濟我們現在要面對的。
所以數字經濟是以算法為核心,以信息數據為資源,為網絡為平臺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這個形態已經出現了,先走的可能就是互聯網,傳統的這些企業馬上要變。隨著科技的發展,未來算法和機器智能將高度智能化、自主化,所以說我們當前的數字經濟處于比較低級的階段,未來的空間是非常巨大的。
在這個數字經濟的時代持續的變革、破除定勢、挑戰常規已經成為商業領域,乃至整個社會的常態。現在變得太多,有的人跟不上,他不知道就變了,就是屬于這個狀態。
企業應該從管理的思想轉變開始,從基于集團管控的工業思維的管理思想要轉變為數字時代的開放共享、合作共贏的理念,本質上已經改變了,要從管控走向服務,服務比管控更重要,原來我們就是管控,機械生產就是管控。從服務與企業管理到服務與企業業務,從重管理到重服務,要回歸到企業存在的本源,幫助用戶是第一位的。
在大數據要素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在數據力量驅動的情況下,企業從服務的角度出發,將重新建立企業與客戶、企業與員工、企業與上下游合作伙伴的關系,也就是我們說的產業鏈,同時企業要不斷地提升消費者對它的認可,就是對它的信任值,要建立一種信任機制。這種信任機制怎么建立?可能就是支付寶,這種信任機制形成了一個產品,形成了一個商業模式。
在這些條件的基礎上,企業將面臨著所謂的海量的數據,這些先行發展的企業他們確實是必須具有復合的知識結構,從懂管理到懂業務的轉變,從懂企業向懂金融的方式邁進,去摸索探索產業生態運營的管理思維,這個很重要,之前的那套已經變了,我們要從產業生態運維的思維角度去考慮,從而賦能一個一個的傳統行業。
在十九大的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正處在轉變的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化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這是十九大的一個觀點。按照這個角度我們往下算,建設現代化的經濟體系是我國的一個發展戰略。
什么是現代化的經濟體系?這個需要我們去分析的。圍繞數字經濟的發展,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數字生態體系,其實就是我們要發展實現的一個目標。數字生態本身是一個中觀的產業發展理論,事實上數字生態就是在探索現代化的一個經濟體系,數字生態是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一個成長單元。同時數字經濟要強化市場機制,激發微觀主體的活力,確保宏觀調控有度,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一定不要忘記政府對于社會治理能力的把控。
所以說數字經濟和數字生態這種新的模式、新的業態出現,客觀上就要求政府的治理機制也要創新,因為被動的,就是倒逼著政府做相應的治理上的變革。客觀上要求數字政府的出現,數字政府本質上是一種數據驅動的組織范式,對于企業而言數據是資源,對于老百姓而言數據就是你的權利,對于政府而言數據正在超越資源,超越資源資產的認知范疇,數據是一種權利,就是數據本身是一種權利,無論是最多跑一次,還是不見面審批等等,沒有對于數據的重塑,就無法實現對于服務和治理的重塑,這是站在政府這個角度來說的。
智慧城市的建設一定要將大數據作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因為大數據現在可能成為一種擴張性的力量,這個力量是非常無窮的,一種改變政府運作模式的內在動力。
從總體上來看,我國城市的發展從之前的以土地經營為核心,到以產業為核心的階段,一直到了2000年以后,我們的觀念就轉變了,就是以城市經營為核心的智慧城市階段,可以說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目標和追求。目前來看,我國智慧城市大力發展的這些年,90%的省級城市、70%的地市級城市都出過相應的文件,都在積極構建智慧城市,成績非常顯著。
但是需要改進和提升的地方也很多,智慧城市的建設不但要有城市的角度,建設智慧城市一定要有城市的角度,同時更要具備完整的智慧城市的視角,智慧城市融入信息化,不是原來的工業化,一定要有完整的智慧城市的視角。要消除數據信息的割裂,打通數據孤島,加強三元世界彼此的連接,信息空間、人類社會一定是三元世界的彼此連接,要統一標準,構建城市多維感知的體系,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這兩方面的內容。同時也要推動公共服務的便利化,智慧城市的建設這方面也是一定要放成一個重點,公共服務的便利化,讓老百姓、市民、大眾參與進來,共同促進智慧城市的發展。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一定要圍繞著服務、治理、決策、產業這四個目標而建設,從這個角度,大華也提出了“大華HOC城市之心”戰略,即以全感知、全智能、全計算、全生態為能力支撐的智慧城市發展引擎,實現面向城市級、行業級和民用級構建“1個平臺、2個中心、N類應用”(1+2+N)的新型智慧城市架構。
首先平臺,從政府管理的角度來說,政府一定要依托一個統一的平臺,這個平臺是統一的服務入口,來打造整體政府的概念和形象,原來我們做的都是分行業做的,現在這個服務都是割裂的,它的服務讓老百姓感覺是割裂的,將來我們一定要打造一個統一的平臺,打造一個統一政府的概念和形象,在這個平臺上并納入各種社會化的資源進行生態化的發展的組織模式,它是一個可持續化的組織模式。另外,通過大數據的分析、挖掘實現精準的治理、個性的服務和智能的決策,所以城市運營管理中心將實現集中統一的調度指揮和決策。
還有就是在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信息的快速增長,網絡信息空間的安全是越來越重要,所以說通過城市安全中心要構建多方相互信任的一種機制和手段,以后城市級的安全中心是非常重要的,要把所有的業務通過在這個業務當中多方構建相互信任的機制和手段,從而保證信息流通的數據安全,在這個基礎上構建各種業務應用體系。
城市大數據平臺就是打破以往的數據孤島居民,從底層邏輯上為政府開放和共享提供一個支撐,同時打造一個網絡資源按需供給,在線服務定制的彈性政府,以政務云為核心的數字基礎設施的集中,為政府的在線服務的泛在化、社會化提供一個基礎的支撐,同時也要完成數據梳理、數據共享、數據治理的工作,并向地市提供統一的一體化的數據服務,同時滿足地市級、跨城級、跨區域、跨部門、跨系統、跨業務的數據共享和數據分析的應用。對于市民而言,重要的是打造整體政府的形象。
城市運營管理中心是一個可視化的集成平臺和綜合的呈現環境、安全、交通、人員管理等等的關聯信息,便于預測評估,以及確定所謂的應對措施。所以說城市運營管理中心是智慧城市建設全生命周期里面的最后一公里,這個建成以后它是最后才建的,所有的基礎都弄完了才能體現它的效果。
城市運營管理中心是打通政府、城市治理、社會民生經濟發展互通的大動脈,要實現對于城市資源的匯聚共享和跨部門的協調聯動,實現對于城市綜合治理、應急指揮、公共安全、生態環境等狀況要進行有效的管控和科學的管理。
城市安全中心是智慧城市過程中的一個必要保障,隨著數據逐步的分級、分層的開放,數據應用業務的多樣化形成了數據的利用與數據保護、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等等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是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尖銳,解決這些矛盾不僅需要國家在頂層設計層面完善數據安全管理體系,加強數據安全法律法規的建設,同時在業務設計的時候考慮多方主體之間這種數據信任機制的構建,這個很重要,這個構建成立了,它的商業模式就出來了。
所以說信任關系也是決定著業務的組織形成,最后對于數據的控制者也要提升自身的數據安全防護,切實的保障數據的機密性和安全性,保護國有企業的個人數據免遭泄露、竊取和損壞。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