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電遙控以其傳輸距離遠、抗干擾能力強、無方向性等優點,應用于許多領域。但因電器復雜,發送設備龐大,調試困難等原因,所以在民用領域一直受到限制,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解決,使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自制無線遙控器電路圖,本電路主要用于電機控制方面,如玩具車上面,或其他一些對穩定性和可靠性不高的場合。
無線遙控器發射電路
如圖為遙控發射電路。555集成塊與R1、R2、RP1、VD1、VD2及C1組成一無穩態大范圍可變占空比振蕩器。圖示參數的振蕩頻率為50Hz左右,通過RP1阻值的調節,占空比的變化范圍可達到1%一99%,由③腳輸出50Hz方波信號。VT1及外圍元件構成晶體穩頻電容三點式振蕩器,石英晶體的諧振頻率選用27.145MHz。本電路采用石英晶體穩頻,工作可靠。VT1振蕩產生的高頻載波經555電路③腳的方波信號調制,由天線發射出去。
無線遙控接器收電路
下圖為接收驅動電路。為簡化接收電路,由VT2外圍元件構成超再生檢波器,檢出原方波調制信號。由C12、R7加至IC2的③腳進行放大,放大后的信號經VD3、VD4倍壓整流,由VT3射隨器輸出平滑的直流電壓。該電壓的大小與發送的不同占空比信號波形有關,占空比大,電壓高,經R11為VT4提供的偏置電流大,電機的轉速高;占空比小,電壓低,經R11為VT4提供的偏置電流小,電機轉速慢。當占空比足夠小時,VT3截止無輸出,VT4因失去偏置而不導通,電機M停轉。由此可得電機轉速與占空比成正比關系。
二、元器件的選擇
可用L110K型中周骨架,用Φ0.15高強度漆包線繞9匝,L2在L1的外層用同型號漆包線繞3匝,不用屏蔽罩,但需旋入磁芯。L3同L1制作。B用JAl2等金屬殼諧振器,頻率在27-29.8MHz。VT1、VT2、VT3均用3DG130D型NPN三極管,β》100。VT4選用3DD15D型大功率管。RFC用18uH色碼電感。IC1的型號為NE555。IC2的型號為LM386。電容除標明的電解電容外均用CC1型高頻瓷介電容。電阻均用1/8w碳膜電阻器。
三、電路的調試
先調發射機載頻振蕩器,高頻扼流線圈RFC及晶振B暫不裝上,使C4對地短路。調節R3阻值,使VT1的集電極電流為12mA,然后裝上晶振B,此時電流會增至15mA左右,否則應仔細調節L1的磁芯,電路起振為止,去掉C4短路線。超再生檢波的調試方法是用800Ω的高阻耳機串聯一個10uF電容器跨接在VT2的發射極與集電極,用無感起子細調電位器RP2及線圈L3的磁芯,耳機中有明顯響亮的“沙沙”聲為止。下一步將發射機天線靠近接收機,接通通控開關S,微調發射機和接收機中線圈的磁芯,耳機中能聽到清晰的工頻聲為止,然后拉開兩機距離,再進一步細調。其余電路無須調試,裝好后正常工作。本電路能用于對工作穩定性 不是很好的場合,電路容易受外界信號的干擾,對于場合要求是可以滿足。
一種無線電遙控發射、接收頭(T630/T631)的制作方法。
電路介紹
無線電遙控發射頭T630是一種內藏開線未經信號的微型發射機,其發射頻率為265MHz,12V電源供電時,遙控距離為100M,工作電流僅為4mA,其體積為28X12X10mm。無線電接收頭T631,一個內藏天線,象電視機高頻頭一樣的接收、解調器,其典型工作電壓為6V,守候工作電流為1mA,接收頻率為265MHz,其體積僅為31X23X10mm。利用它們可以很方便地制作出各種無線電遙控裝置,具有微型化,傳輸距離遠、耗電省、抗干擾能力強等優點。能夠方便地取代紅外線、超聲波發射及接收頭。
無線電射頭T630電路原理如圖所示。電路四發射管V1及外圍元件C1、C2、L1、L2等構成頻率為265MHz超高頻發射電路,通過環形天線L2向空中發射。天線L2采用鍍銀線或直徑為1.5mm的漆包線,天線尺寸為24mm(長)X9mm(高)。三極管V1選用高頻發射管BE414或2SC3355。
無線電遙控接收頭T631電路原理如圖所示。接收電路主要由V1、IC等組成,V1與C7、C9、L2等元件組成超高頻接收電路,微調C9改變其接收頻率,使之嚴格對準265MHz發射頻率。當天線L2收到調制波時,經V1調諧放大出低頻成分,再經V2前置放大后送入IC LM358,進一步放大整形后由LM358第7腳輸出,該印刷電路板實際尺寸為31mmX23CC,天線尺寸為27mm(長)X9mm(高)。OUT為信號輸出端,三極管V1選用BE415或2SC3355。電容C9可選用小型可調電容。IC選用LM358。
在發射及接收電路中為減小體積,所有電阻均選用1/8W或1/16W的金屬膜電阻;電解電容亦用超小型電容,其它電容全部采用高頻陶瓷電容。在焊接時元件引腳盡量剪短,使其緊貼電路板,電路板材料應選用高頻電路板。
以下是兩載采用聲表面的收發裝置,相對于前面的介紹的電路,具有更遠的傳輸距離、更強的抗干擾能力和更易制作、調試,價格為
發射部分:
接收部分: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