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設計一款實用電路,在有網絡布線或者互相有直接接線的地方,都可以安裝這種控制電路。在主機和被控的一臺或幾臺設備中實現同步工作,完成遠程喚醒和關閉。
1、工作原理
電路見圖1所示,以220伏交流電路應用為例。在主控電路中,電源插座x1接入負載并開啟電源后,在橋式整流D上有電流流過,產生大約1.2伏以上的交流電壓降。同時通過電阻R1、R2和R3、R4電阻限流,在交流電源的正半周和負半周,光耦合器G1、G2輪流有電流流過,電壓被限制在1.2伏左右,以保護光耦合器。G1、G2的光敏三極管導通后,經過遠距離導線的傳輸,控制由G3組成的電路,控制繼電器J1啟動,繼電器J1常開觸點J1-1吸合,控制需要同步開啟的電器。常閉觸點J1-2斷開,控制需要同步斷開的電器。由于電路采用兩個光偶合器和電容C1、C2,有效防止繼電器抖動。在需要延時閉合和延時斷開的電路中,增加C1、C2的容量可以非常簡單的實現延時閉合和斷開的效果。二極管D1吸收J1線圈產生的自感電動勢,保護G3安全工作。
?
虛線框內的部分,可以根據需要安裝多個并聯使用。文中的電路能夠使用在交流或者直流電路中,有效遠程控制異地電器設備的開啟或關閉。
2、制作與調試
電路設計安裝在一塊大小合適的單面敷銅板上,根據控制和被控制電器的容量,選擇橋式整流D和繼電器就J1的容量,最后確定敷銅板的尺寸。三極管用2SC9013,β值150左右,光偶合器選用4N25,電容耐壓選擇50V。考慮長時間工作的要求,電阻全部選用1/4W,其它元件無特殊要求。
第一次調試以交流220V電源為例,假定橋式整流D選用10A/700V,繼電器用10A/12V。先斷開R3、R4,將電阻R1調到最大值,將一個200W電器接入插座X1并接通電源,接通控制12伏電源,緩緩調節R2直到繼電器J1可靠吸合。然后再斷開R1、R2,用同樣方法滿足要求即可。為了保證光耦合器的使用壽命和電路的可靠工作,接入不同功率的電器,需要調節R2和R4電阻值。電路采用的光耦合器隔離電壓能達到數千伏,一般能夠保證各種情況下使用的安全需要。由于電路工作時電流只有十幾毫安,在應用時可以用電容降壓的小型電源,電路可以參考相關資料,這樣能夠大大降低降低安裝體積和綜合成本。
3、應用舉例
3.1多用戶共享上網
計算機網絡已經進入普通家庭,我們與鄰居合作可以組建一個小型家庭網絡(注意:應該不要違反電信的相關規定),這樣除了能共享寬帶上網,實現分攤費用,使上網成本更低廉外,還能互通有無,共享資源和打印機,掃描儀等。以三臺計算機共享上網為例,只需增加一個寬帶路由和五類雙絞線(長度不超過100米),與原來電信配備ADSL的一起實現共享上網,網絡拓撲圖見圖2所示。但是這需要全天開啟路由器和ADSL MODEM,確保每個用戶能夠隨時連接網絡。
?
這里應用圖1電路和局域網網線,實現遠程開啟。把網線中兩端白綠、綠、白橙、藍、白藍、橙、白褐、褐分開,引出其中空余的藍、白藍和褐、白褐兩組,任選一組例如褐、白褐,連接在圖1的A、B、C、D上,根據連接3個用戶的要求,制作3個圖1所示的虛線框內的電路與B、D端并接一起,把寬帶路由器和ADSL MODEM分別接入X2和X3即可。該方案還可在單位局域網內應用,遠程控制磁帶機、交換機、路由器等需要同時啟動,而又沒有網卡的網絡設備,方便管理和使用。
3.2多臺設備聯動
現在計算機及其它現代化設備日益日普及,許多設備需要與計算機一起啟動和關閉,以圖書館應用為例。當圖書館工作人員工作后,首先要開啟計算機,接著就要分別開啟入口處的圖書監測儀(防止圖書丟失),辦證處必須使用的過塑機、打印機和掃描儀等其它相關設備。以前我們都要逐個開啟,下班時再依次關閉,不僅繁瑣而且耗時,一旦忘記關閉就會通宵開機。現在我們安裝圖1所示電路后,開啟或關閉計算機就能夠實現幾臺設備同時開啟和關閉,只要重新選擇J1觸點電流,增加幾個電源插座即可,見圖3所示。近距離安裝時,最好將圖1電路做成封裝一體,以便使用。
?
3.3其它擴展應用
在一些易燃、易爆的工作場合,可以圖1電路中的J1改為固態繼電器,根據要求適當調節固態繼電器驅動電流,實現無觸點控制。在圖1電路中,經過簡單設計實現多機“與”和“或”邏輯控制。例如:將圖1中B、D端串聯磁控電路和所需要接入的電器,在磁鐵靠近干簧管閉合同時B、D端也接入的電器,實現磁控“與”邏輯控制幾臺設備聯動。圖1中B、D端并聯一款光控電路,在有光線照射時,或者B、D端接入的電器時,實現光控“或”邏輯控制幾臺設備聯動。其實我們還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傳感器,如溫控、壓力、氣敏元件等來組合電路,這里只舉例說明控制方案的思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圖1電路可以做成固定電壓和電流的模塊,應用起來將更加方便自如。但它存在著反應速度較慢;大電流工作時由于二極管的電壓降會發熱;電路需要單獨的供電電源(雖然耗電很小),因此還有待于開發人員進一步研究和改進。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