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的不斷發展進步,越來越多的工業制造業開始向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方向前進,而我國在全球工業鏈條中并沒有明顯的地位,甚至可以說是處于末端,因此對于這樣的發展機會是難以抗拒的,那么,你是否清楚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中國制造業的結構升級是怎樣的嗎?
一、中國已建成了獨立完整的制造業體系
中國在1978年走上了改革開放之路,到2018年已經有40年。在這40年間,國民經濟保持了年均9.5%的高速增長,工業經濟也保持了年均10.8%的高速增長,工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3.8%(按當年物價計算)。改革開放40年(1978—2017年)中國人均GDP從185美元躍升到8836美元,從一個低收入窮國成為中等收入國家。1978—2017年,中國全部工業增加值由1621.5億元增至27.9萬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增長32.7倍。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從1195億元增長到24.3萬億元,2017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國民經濟的比重為29.34%,是維持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一大產業。自1978年以來,無論是傳統制造業還是現代制造業,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都實現了規模擴張,雖然各個制造行業在不同時期的發展程度是不同的。按照國際標準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中國產品產量有12個大類名列第一;在中國生產的500種主要工業品中,有220多種產量位居全球第一。2010年以后,中國就已成為世界產出第一的制造大國。在聯合國工業大類目錄中,中國是唯一具有所有工業門類制造能力的國家。相關數據顯示,到2016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達到30798.95億美元,占全球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4.5%,幾乎是排世界第二位的美國和排第三位的日本兩國制造業增加值的總和。中國是全球制成品出口第一大國,是全球重要的制造業基地。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商品出口以農產品和礦產品等初級產品為主。1980年,中國制成品出口額僅為87億美元,占全球制成品出口額的0.8%,是當時排名第一的德國制成品出口額的5.38%。隨著中國制造業生產體系的不斷完善,制成品不僅滿足了本國日益增長的需求,而且使得各類制成品逐步出口到國際市場。2008年,中國制成品出口額首次超過德國的,排名全球第一。此后,中國制成品出口增長率連續多年穩步增長。截至2016年,中國制成品出口額占全制造強國戰略研究(三期)·綜合卷球制成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已達18%,是排名第二的德國的1.75倍。同時,制成品出口結構也發生較大變化,高技術含量制成品已具備國際競爭優勢,如軌道交通裝備、電力設備產品、電信設備制造等產業競爭優勢大幅提升。
二、中國制造業結構高級化的軌跡
中國成為工業大國的核心是制造業的發展。伴隨著中國快速的工業化進程,中國制造業不斷發展壯大,制造大國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制造業結構成功轉型是成為發達經濟體的重要標志。而制造業結構成功轉型升級的主要內容是,制造業技術水平整體提升,中高端制造業的比重不斷提高,高加工度、高智能化、高附加值制造業成為經濟增長中的主導產業。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調整了之前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以消費品為主體的輕工業得到充分重視,促進了食品、紡織、服裝等產業的快速發展,輕加工制造業產值占工業產值的比重迅速上升。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國居民對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空調等需求快速增長,這又帶動了耐用消費品加工制造業迅猛發展。20世紀90年代,城鄉居民的住行需求開始增長,住宅產業、汽車產業等重加工制造業快速發展,從而帶動了能源、運輸等相互關聯的基礎產業的發展,石油加工煉焦產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信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上升幅度較大,導致重加工制造業的比重迅速上升。進入21世紀,低加工度的重化工業的比重有所下降,能源、原材料產業的比重呈現下降趨勢;而高加工度的重化工業的比重明顯上升,高端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步伐明顯快于其他制造業。中國制造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歷程說明,不同經濟規模的經濟體和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體,對經濟體制的要求是有差異的。當一個國家處在較低發展階段、較小經濟規模時,由于產業分工比較簡單,經濟關系比較明確,這時計劃經濟體制還能對經濟活動的利益關系發揮積極作用;當一個國家經濟規模較大、經濟發展進入較高階段時,由于產業分工比較迂回,經濟關系比較復雜,這時需要市場經濟體制對經濟活動的利益關系發揮決定作用。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為制造業產業結構的升級厘清了經濟活動的利益關系。因此,改革開放以來制造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都是在深化市場取課題2制造業優化結構研究?091向改革的過程中進行的。中國制造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歷程同時說明,制造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的過程,就是消費層級不斷升級的過程,也是制造業結構適應消費層級的過程。隨著中國城鄉居民的吃、穿、住、行消費需求層次的提升,中國制造業的主導產業隨之由輕紡工業轉向耐用消費品制造業,再到住宅產業、汽車產業等重加工制造業和基礎產業,直到現在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制造業的加工深度、技術含量、附加價值的水平不斷提升。消費結構引導制造業結構,深刻影響了制造業升級的全過程。改革開放前后變化的對比說明,消費結構的升級是有層次的,初級消費與高級消費、生活消費與生產消費既要保持消費的層次性,又要保持連貫性。因而,制造業結構升級既要保持一定的層次性,又要一定的連貫性。消費層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錯位提升,生產消費可以適度領先生活消費,高級消費可以適度領先初級消費,但是,若由生產消費和高級消費引導制造業結構升級,則只能保持一定范圍內的適度超前,制造業結構升級終究要適應消費層級升級的過程。
三、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變量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取得偉大成就,中國制造業呈現由大轉強的基本態勢。中國主動作為,使制造業轉變產業發展模式、優化產業供給結構、增強創新引領能力、深化市場取向改革,著手解決中國制造業發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就轉變制造業發展模式而言,40年來,中國制造業正在逐步實現由粗放式向集約式發展的轉變。制造業發展中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帶來了資源能源過度消耗和生態環境嚴重破壞。中國自然資源較為稀缺,能源資源供求缺口較大,以致每年大量進口這些短缺資源。制造業實現集約式高質量發展的轉變,降低了中國制造業的單位物耗和能耗水平,提升了中國制造業的綠色生態發展能力。就優化制造業供給結構而言,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調整了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讓制造業的發展反映居民消費需求的基本國情。40多年來,中國制造業順應了中國社會消費層級升級的需求,制造業的發展滿足了中國居民吃、穿、住、行的主流需要。社會消費需求引導了制造業的主導產業循序更替過程,有力地帶動了傳統制造業的改造和新興制造業的培育。2017年,高端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達到32.7%和12.7%。制造強國戰略研究(三期)·綜合卷就增強制造業創新引領能力而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加強了研發投入的強度,產業技術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為了獲得制造業發展中的“成本優勢”和“規模優勢”,中國制造業通過模仿吸收和消化了引進的國際先進技術。隨著制造業產業體系向中高端攀升,制造業重點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有所突破。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從追求要素規模轉向追求要素效率,強化數據、信息、知識等新要素的支撐作用,培育和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就制造業深化市場取向改革而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采取了漸進式市場化改革的制度創新,確立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地位,矯正原先體制中的激勵機制扭曲的現象,充分調動了國內各種微觀經濟主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極大地增強了企業對國內外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和調整能力,在國內市場上,民營經濟和國有經濟獲得了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同等地位;在國際市場上,制造業發展獲得了大量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及稀缺的資源,為制造業高速增長提供了強大的內在源動力。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過程是轉變產業發展模式、優化產業供給結構、增強創新引領能力、深化市場取向改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過程。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進程波瀾壯闊,是各種復雜的制度變量、技術變量、結構變量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以制造業發展為代表的中國工業化進程,與發展模式的轉變、市場化改革進程、全球產業變革以及世界技術革命的進程牢牢地疊加在一起。
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的變革特點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歷史經驗表明,大國經濟必須依靠實體經濟,而實體經濟的核心是制造業。制造業從低端逐步向中高端升級邁進,是支撐大國經濟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根本力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的變革特點如下:(1)中國制造業的發展過程具有政府引導的性質。中國制造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但這并不否定企業按照市場原則從事經濟活動。中國高端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是與整個國家利益密切相關的。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制造業發展所需的高端技術、人才資源和資金要素都很稀缺,這尤其需要政府從戰略層方面統籌引領。同時,中國正處于技課題2制造業優化結構研究?術變革和產業變革時代,需要明確整個技術變革的方向和整個產業路線的走向。這需要政府從長遠利益考慮,有步驟地穩妥推進,從戰略高度引領中國制造業有規劃地發展。(2)中國制造業的發展過程是個集成創新的過程。中國制造業技術的不斷進步,是因為汲取了發達國家先進制造業優勢。中國作為后發的制造業大國,長期進行模仿創新,在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基礎上,進行了系統的集成創新。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重要特點是繼承別國的先進技術、吸收別國的先進技術,集成各國先進技術進行系統創新。目前,中國主要的技術創新,還處在集成創新階段。因此,中國制造業在某些基礎技術、某些關鍵技術、某些核心技術上還沒有突破,這些基礎技術、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正是中國制造業下一步自主創新的目標。(3)中國制造業的發展過程是個系統推進的過程。中國發展高端先進的制造業,并非是單個產業發展的問題。一個產業在研發、規模化、商業化的過程當中,每一步都會遇到重重障礙。從一個簡單的創意,一直到試樣、小批量、大批量生產的過程當中,都會涉及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為了解決制造業發展瓶頸,需要以行業領先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產業協作的方式,突出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面向行業關鍵共性技術,解決行業專用設備、材料、工藝等突出的共性問題,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跨越。(4)中國制造業的發展過程是個優勢集聚的過程。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過程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指向。由改革開放初期的東部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開始向中西部的長株潭地區、成渝高新開發區、鄭洛新自主創新區擴散的趨勢,區位集聚增長向區域集群發展的趨勢明顯。這些產業發展的集聚區和集群區,正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制高點。產業集聚式的發展,有利于先進的資源要素向該區位的匯集,區位內產業之間相互關聯發展,形成技術、市場、設施的互為配套格局。中國制造業產業集聚式的發展,既提高了這些地區內的專業化水平,又突出這些地區間的差異化分工。
五、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主攻方向
當前,中國先進制造業發展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新一代信息技術、材料技術、能源技術正在帶動群體性技術突破,新的商業模式創新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歷史性交匯,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柔性制造、網絡制造、智能制造日益成為全球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制造強國戰略研究(三期)·綜合卷中國以智能制造為制造業發展的主攻方向,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促進中國制造業向高端先進的方向快速發展。智能制造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正在催生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全球制造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貫穿于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的新型生產方式。智能制造是全價值鏈上的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目的是為了通過制造業的內部和外部網絡互聯互通,打造產品、裝備、生產、管理、服務全過程的智能化,實現優質、高效、低耗、清潔、精益的生產。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也是互聯網大國,擁有完備的產業體系、堅實的制造業基礎和巨大的國內市場,在新興科技和產業領域已取得一定突破,具備抓住這次科技變革和產業革命的有利條件。為此,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智能制造的發展。在中央政府的決策部署下,在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智能制造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這體現在通過政府與企業聯動,確立了中國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并行推進的發展路徑,初步形成了智能制造推進體系;通過填補一批關鍵裝備、工業軟件空白,初步建立起智能制造標準、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實現了某些關鍵領域的突破;通過國家層面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形成了一批可以推廣到相關行業的新模式,生產率明顯提高;通過不斷深化開放合作,在標準體系架構、標準路線圖制定、標準互認、產業園區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務實合作。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實施前后的生產率平均提升30%以上,運營成本平均降低20%左右。
六、中國制造業升級的難點
中國制造業升級的難點是在工業化尚未完成的基礎上,進行整個制造產業體系的升級。制造業是為整個國民經濟提供裝備的部門,制造業的水平決定了整個國家工業化的水平。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中國制造業成長的重點已從追求規模擴張轉向追求質量提升,制造業結構總體上呈現從以資源和資金密集為主導轉向以技術密集為主導的轉型升級趨勢。培育新興產業和改造傳統產業,是為了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化趨勢。課題2制造業優化結構研究?工業化進程的核心是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產業效率的不斷提升和產業結構的持續高級化。當前,中國所實現的工業化并不是傳統經濟條件下的工業化,而是信息經濟條件下的工業化,是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新型工業化”。中國提出的“制造強國戰略”正是對這種世界工業化的發展趨勢做出的深度響應。這是基于全球產業競爭與合作、著眼于國內國際經濟社會發展大趨勢而制定的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高端戰略規劃藍本,它明確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通過實施國家制造業創新、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發展、高端裝備“五大工程”建設,明確了未來需要主攻的十大重點領域,提出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路徑。中國制定的“制造強國戰略”具有“競爭+合作”的性質,這是由中國目前所處的發展中大國的地位決定的。中國既是一個制造大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制造大國,具有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中國必然按照競爭優勢,在全球產業體系中與其他國家發生競爭關系。同時,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整個產業體系雖然門類齊全,但產業體系的核心環節存在缺失,中國必然按照比較優勢,在全球產業體系中與其他國家發生合作關系。因此,中國制造業在技術水平相近的產業領域發生競爭,而在技術水平有差距的產業領域進行合作。如果只是按照比較優勢而不是按照競爭優勢來發展中國的制造業,那就失去了制定和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本意。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化進程中,無須從事全部的制造業領域,但中國的制造業必須掌握關鍵的和核心的制造業環節。在本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中國制造業會不斷提升全球產業體系中的差異競爭程度和合作開放水平。“制造強國戰略”作為一個合作的戰略,為各國制造業企業來華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環境。為了提升中國制造業的開放發展水平,明確地將“自主發展,開放合作”作為戰略制定的基本原則。中國制造業秉承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發展理念,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建立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機制。中國作為后起的制造大國,制造業發展必須學習和借鑒歐美國家的成熟經驗,走高品質高端化的發展道路。因此,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唯有自主創新,既有包括技術領域的創新,更包括體制和制度層面的創新。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