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下午,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忽然出現在中國移動集團總部的四樓,當然,迎接他的東道主中國移動CEO李躍臉上充滿了笑意。
這是兩大國企在春節前最后一次握手,同時,也是2013年第一次合作。
剛剛舉行了兩大國企巨頭所謂“戰略合作”的發布會:
會議結束后,記者們還沒有走開,中國移動到底和招商銀行合作了什么?兩大企業老大都說了什么?對中國移動支付未來的市場有何影響?
根據雙方老大演講以及有關資料,合作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采用13.56MHz制式支付標準,由此,看來中國移動進入銀聯陣營;
2, 馬蔚華現場說,很崇拜中國移動,他來了,就是重視運營商支付陣營,說什么都是表演;
3, 新聞通告上說,中國移動和招商銀行在移動支付、市場渠道、集團客戶三方面進行合作;其中,移動支付(手機支付業務開通、充值、退款、資金結算、系統對接及開發、渠道合作、積分兌換、營銷資源)
4, 合作模式:基于NFC-SWP模式(即安全模塊存儲在SIM卡中),用戶可以通過NFC手機錢包客戶端下載招商銀行的借記卡、貸記卡、電子現金等金融服務(包括空中充值、圈存充值、現場POS機消費)
5, NFC手機客戶端在2013年2月底前完成測試,具備上線條件。
運營商移動支付“交白卷”
如今,手機刷公交、手機刷地鐵、手機刷POS機購物新聞滿天飛,但是,怎么一個也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落地”呢?
而淘寶、支付寶等互聯網公司,每天都在發生著支付業務。看看兩家互聯網公司網上交易數據:
淘寶天貓一年的交易額竟然超過萬億;財付通公司2011年總交易額達到4500億元;
回頭看,2011年,三大電信運營商競相成立支付公司,那么,在移動支付免費的成績單如何呢?
中國移動手機支付業務注冊用戶超過6000萬,年度累計交易額達250億元。(2012年10月數據)
中國電信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底,校企用戶700萬,公交用戶150萬用戶,銀行卡服務用戶40余萬,加油卡用戶100余萬,各類用戶規模總量已達到1000萬,交易額不詳。
和中國電信一樣,聯通也沒有公布其交易額。內部人士透露,要比移動數據小,也就說,三大運營商在移動支付金額總和可能不及淘寶10%。
可以說,運營商獲牌一年支付業務仍坎坷。整個2012年,僅有少數幾項與支付牌照有關移動支付業務舉步維艱,毫無亮點。
搜狐IT調查發現,三大運營商支付系統六大差距,可以說是金融系統吃肉,運營商“喝湯”。
1,發移動支付牌照最晚(2011年底,時間短,不成熟);
2,支付標準掌握在金融系統,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3,支付公司繁多,超過數百張牌照,今年1月初,央行又發放了26張第三方支付牌照,總數已達223張,不是互聯網公司對手;運營商從事的業務種類比很多小規模獲牌企業都要少,尤其是最重要的兩項業務(互聯網支付業務和預付卡發行、受理業務)沒有開放給運營商。
4,盈利手段不足,移動支付落地案例較少;
5,手機號碼成為支付號碼面臨著諸多問題:用戶不愿意讓別人知道自己賬戶。
6,支付產業鏈終端對接仍然存在問題,譬如商場中的POS機大多支持銀聯卡,但是未必支持手機。
銀行能做,運營商不能做?
這些情況,銀行可以做,運營商不能做,這是政策瓶頸,不怪誰。
1, 運營商停用手機卡話費余額為何不能現金退還,而銀聯卡上余額則可以轉賬或者退還;
2, 運營商不能辦理存貸款業務,存入手機的話費,不產生任何利息,最多給予話費補貼(還要說明參加活動。);
3, 運營商賬號變化免費提醒,諸多提示信息被視為廣告設置滯后信息,而銀聯短信提醒分別收費12元、24元/年不等,就所謂短信提醒業務;
運營商的“管道化”似乎不可避免,那么為什么不轉型移動支付呢?把手機話費做成類似支付寶一樣的支付模式,不是更方便用戶存取嗎?這是一個很好的思路,為什么現在的運營商不這么做呢?
同樣的問題:手機話費為何不能用來加油、購買食品或者轉賬到另外一部手機上?
目前,搜狐、樂視、奇藝等互聯網上,可以用手機支付包月套餐等,但是,大多金額在2元、5元,如果超過1萬元的大額支付,手機還能完成嗎?
失敗案例:
1, 廣州地鐵公司和某運營商合作的“刷手機進地鐵”,由于和地鐵公司談判分歧,僅實驗不到一年便流產;
2, 上海地鐵站所有印有“手機錢包”標志終端要進行大規模更換,之前投入全作廢,而更新13.56MHz制式芯片,要承擔所有更換成本,由于標準的不同,導致資源浪費和重復性建設,這在全國并不算少數。
3,某運營商與家樂福等商場推移動支付,但是用戶數量太少,POS機成為礙事的擺設,被移走。
成功案例:
1, 沈陽等地與公交公司合作手機刷卡,盈利數量少,付出較多。
2, 公交支付、超市刷卡等業務推廣,需要一家一家談判。
中國移動位置基地透露,為推廣公交支付,需要和公交公司一家一家進行談判,合約需要一家一家簽。由于每個公交公司的硬件設施不同,需要不同的應對方案。
運營商如何處理銀行賬號和自有賬號的關系?《商業價值》在“運營商如何玩轉移動支付”提出了運營商基于“賬號”的用戶認證三個條件:1)維護手機號作為用戶標識的通用性;2)否決非法用戶;3)記錄成功交易,逐步建立起用戶行為數據庫和信用記錄庫 。
筆者認為,這種想法無疑天方夜譚:1)諸多手機號碼不能作為用戶通行證,因為實名認證并沒有像金融系統100%身份證辦理;2)打擊非法用戶,這是一個社會問題,運營商業務結構和銀行并不相同;3)至于數據庫建立起來容易,運營商并不擅長金融產品的管理。譬如,手機欠費,1分錢會封存賬號,但是,金融系統不會發生此類事件。
向互聯網學習為時不晚
移動電話支付、銀行卡支付、固話支付更適合誰來做?
業內人士分析稱,移動自己不能做,最好就是先與互聯網公司協作,從中學習。
譬如,目前,中國移動的電子券在京東商城、當當網、凡客誠品等電商平臺使用。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移動各省共發放電子券5億元,據說,電子券月活躍用戶超過100萬。
另外,像中國移動和招行推移動支付手機客戶端,也算作一種前衛的模式吧.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