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波折的中芯國際(0.435,0.01,2.35%,實時行情)(00981.HK)正在慢慢重回軌道。
財報顯示,2012年度,中芯國際銷售額為17億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長29%,盈利1590萬美元,終于實現全年扭虧為盈,是7年來的最好成績。
這對于臨危受命的邱慈云來說,無疑是最值得寬慰的事情,意味著中芯國際終于走出人事動蕩的陰霾,打出了第一個翻身仗。邱慈云于2011年9月重返中芯國際擔任CEO及執行董事,一年時間,使公司的毛利率由 1.4%逐步回升至19.9%。
業內研究機構認為,中芯國際受惠于低成本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相關業務,以及管理層在“扭轉逆境”方面取得的進展。12年來,中芯國際在大陸的發展,與臺積電的壓制是分不開的。后者為全球排名第一的芯片代工大佬,全球市場份額高達60%,中芯國際則為全球排名第五。
翻身仗
調整策略后,中芯國際終于實現全年扭虧,而在一年之前,公司仍重虧高達2.46億美元。在接受本報采訪時,邱云慈認為,這是得益于產能利用率的提高。
自2012年第二季度,中芯國際整體產能利用率達到95%,當季轉盈為710美元,此后的每季度分別盈利1200萬美元和3970萬美元。其中第四季度的銷售額亦創歷史新高,達4.86億美元,同比增幅67.8%。隨著生產效率的改善,公司毛利率也由此前的1.4%,恢復到2012年第二季度的24%,逐漸上升至27.5%,第四季度為19.9%,隨之,第四季度來自經營活動的現金凈流入為1.898億美元,較上季度增加7080萬美元。
對于第四季度業績的增長,邱慈云解釋,“動力主要來自于45/40納米的技術開始進入量產,貢獻的銷售額比上一季增加三倍以上,占總銷售額的2.6%”。他預計,2013年第一季度,公司毛利率會在17.5%至19.5%之間,營收將為增長1%至下降2%。
“去年第四季銷售額創新高,表現強勁,預計2013年首季會溫和回落,下半年業務會持續向上。”邱慈云表示。
邱慈云介紹,2013年,中芯國際用于制造運營的資本支出將約為6億美元,其中多數用于12英寸芯片業務。“這個數字高于去年,主要用于建廠及擴產能”,他表示,上海芯片工廠主力研究40nm/45nm芯片技術,預計產能將由目前每月6000片增至年底每月1.2萬片。北京新項目芯片廠工程則仍在進行中。
此外,中芯國際將會繼續尋找發展機會,以改善工廠生產效率。
中芯國際的擴產計劃已經從北京開始。目前,中芯國際與北京市政府合作的北京公司二期項目已經啟動,成為北京市繼京東方8.5代TFT-LCD生產線之后,又一個總投資超過300億元人民幣的重大項目。
憑借該合作,中芯北京可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該項目總投資超過400億元人民幣。其中第一階段項目計劃2015年底完成,投產后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1.9億美元。該項目分兩個階段開發,未來將重點生產20至45納米集成電路,最終有望達到每月生產7萬塊12寸晶圓的產能。
在HIS iSuppli中國區首席分析師顧文軍[微博]看來,中芯國際終于進入到上升軌道。瑞信的研究報告亦認為,中芯國際受惠于低成本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相關業務,以及管理層在“扭轉逆境”方面取得進展。
扭轉逆境
12年來,中芯國際在大陸的發展,與臺積電的壓制是分不開的。后者為全球排名第一的芯片代工大佬,全球市場份額高達60%,中芯國際則為全球排名第五。
2009年,臺積電對中芯國際有關知識產權的訴訟達成和解,中芯國際將向臺積電分期四年支付2億美元現金,此外,臺積電還就此獲得了中芯國際10%的股權。
這場訴訟卻給中芯國際帶來了大變化。在和解當天,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宣布卸任,此后,中芯國際便步入紛亂的人事內耗階段,管理團隊流失,公司策略幾經更改。
2011年6月,張汝京之后的繼任董事長江上舟去世,爆發了公司的控制權之爭,在大股東大唐電信支持下,高管內斗愈加激烈,當年7月,CEO王寧國被擋在董事會門外憤而辭職,9月,股東方支持的COO楊士寧遞交辭職報告。
在這一時期,“老將”邱慈云重返中芯國際,迅速掌舵,擔任CEO兼執行董事。被稱作“少一些霸氣,強于溝通能力”邱慈云的出現,成為內部矛盾最好的處理結果——邱慈云曾于2001年追隨創始人張汝京創辦中芯國際,時任高級運營副總裁,有近30年的半導體產業經驗。
中芯國際第三任董事長張文義,當時在發給員工的郵件中表示,邱慈云在技術研發、業務拓展、生產和經營管理等領域擁有豐富經驗,對中芯國際及中國半導體市場了解廣泛而深入,是帶領公司“走向光明未來的最佳人選”。
然而,擺在邱慈云面前的卻是管理層變更、業績下降、行業不景氣等多重命題。
上任伊始,邱慈云宣布的解困方案是,將改善運營、扭虧定為公司首要任務,對此前的經營戰略進行調整,實施“短期用足現有產能,中期實現差異化,長期推進先進制程發展”的策略,要求對內要穩定團隊,對外要保證訂單。
2012年6月,中投減持7.21億中芯股份,持股量降至11.28%。半年時間,臺積電也迅速減持中芯國際,持股比例從10%迅速降至4%。
“如果要實現盈虧平衡,工廠的開工率就必須達到85%—90%左右”,彼時,邱慈云認為,重負虧損下的中芯國際開工率處于低位,半導體產業大環境低迷,客戶的需求量下降,要提高開工率并不簡單。
為此,公司決定資本支出放緩,“公司將關注點從產能調整至開工率,因此未來資本支出層面會相應放緩,除非客戶需求表現特別強勁。”在具體操作上,邱慈云致力于改善生產管理和客戶服務,在強化團隊和促進營運上挽回客戶,并致力于對中國大陸市場的深耕。
“此舉直接獲得的回報是,2012年,中芯國際的產能只增加了6%,銷售收入卻增長了50%,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生產效率的提高。”邱慈云稱。
此外,在市場策略上,邱慈云讓團隊將較多的資源和力量投入到通訊和消費市場,避免了計算市場的衰退,并且,從地域角度來看,公司超過一半的收入仍然來自于北美發達地區,通過與這些國際客戶的合作,使中芯國際保持較高水準的運營。“但是,在戰略部署上,我們始終對大陸本土的客戶作戰略性的傾斜。中芯國際在大陸具有天然的地域優勢,近年來本地芯片設計公司發展迅速,使得公司受益良多。”邱慈云表示。
2012年,中芯國際65/55納米工藝技術,貢獻了公司1/3的銷售收入,公司預期,45/40納米的工藝技術將成為2013年主要的盈利增長點。目前,中芯國際在上海、北京以及天津已擁有超過20萬片/月(折合8英寸芯片)的產能供應,而作為中國最先進的硅片生產基地的中芯國際北京廠,其量產規模仍在逐步擴大。
至此,邱慈云在重返中芯國際一年后,在產業環境持續低迷的情況下,打出了首個漂亮的翻身仗。一直以來,虧損成為中芯國際的陰霾,公司僅在2004年上市第一年,和2010年獲得過盈利。
差距
盡管如此,中芯國際與業內的差距仍十分明顯。
摩根士丹利報告近期指出,雖然中芯國際管理層致力改善營運,但公司結構性問題仍未解決。即使公司產能使用率逾90%及銷售創新高,仍僅獲微利,中芯仍落后于領先的技術。
該報告尤其指出,“中芯國際的資本支出顯著低于競爭對手”。大和報告也指出,資本開支受到限制,將影響中芯的長期盈利——“在低資本開支計劃的背景下,中芯難以成功涉足28納米技術,此外,至今仍未看到中芯40納米生產能力擴大的任何重大信號。
對手卻在大步向前。近日,中芯國際的最大競爭者臺積電宣布,2013年資本開支將從去年的83億美元增長至90億美元。財報顯示,臺積電在2012財年,營收為171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8.5%,預計2013年第一季度營收將在34.4億美元至35億美元之間。
另有消息稱,蘋果公司將結束與競爭對手三星[微博]在處理器方面的合作,新合作方會是臺積電。主要原因是,與三星相比,臺積電是一家純粹的代工廠商,可能永遠不會與蘋果在成品消費電子產品市場產生競爭,且臺積電是為數不多的擁有足夠產能和先進技術的代工廠商。
臺積電的發力,也加大了中芯國際的優勢領域——中國大陸市場。2月19日,臺積電宣布,將在2013年,在大陸再取得5個以上28納米客戶產品。自去年以來,臺積電來自大陸業務的營收比重從3%提升至5%。
對此,邱慈云表示,國際上半導體制造業向亞洲轉移的大趨勢已不可阻擋,國內IC的需求量已經在世界上居于首位,加上中國國務院4號文件提供了非常好的政策環境,將進一步鼓勵和扶植發展國內半導體產業,給我們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另外,國內的設計公司這幾年發展相當迅猛,本土化產業鏈也為我們帶來了許多好的機會。“目前,我們已經有30%的銷售收入來自中國大陸,未來這個比例還將不斷增長”,他指出,根據公司專注于高增長市場、致力于客戶和市場導向的策略,中芯國際自2009年以來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營收平均增長率達到25%。
對于資本開支及技術提升上的質疑,邱慈云認為,“我們技術研發的基本原則還是滿足客戶需求,力爭根據客戶的需求,按時提供可靠的工藝技術。”他介紹,“我們預期在2013年底,完成32nm/28nm全套工藝的開發工作,并進入小批量試產,20nm節點的前期開發工作也已全面展開,在2013年,公司將繼續加強與本土客戶的緊密合作,開發具有差異化優勢的技術和IP,要成為本土客戶的首選代工廠”,邱慈云說,“我相信公司在技術研發上的持續投入,將為公司的后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也為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提供保證。”“中芯專注于不需要最先進生產程序的專業應用,服務具有獨特性,這些平臺日趨成熟,使中芯可提供更多成本敏感型的應用給新興市場供應鏈,從而避免商業化競爭。”瑞信的研究報告如此指出。
作為中國內地規模最大的芯片代工企業,中芯國際發展的12年,帶動了中國本土半導體發展。邱慈云認為,中國的IC代工業預計將在2015占全球的1/3。“海力士從瀕臨破產,上升到穩入全球十大代工企業之列,激勵中國大陸半導體代工者要有后來者居上的信心。”邱慈云表示。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