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兩個世紀的經濟歷史中,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人均GDP都在呈指數增長,人們享受經濟紅利的同時不得不承認,如果沒有技術上的重大突破,這種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進步是不可能的。英國的啟蒙運動為將科學發現轉化為工程師和工匠們的實用工具帶來了新途徑,蒸汽機的發現,使得電力,衛生設施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引擎,增加了整個地球上生存必須的標準技術,如今,機器人的革命也已經到來。
針對機器換人帶來的社會影響,贊成和反對的兩派一直爭論不休,這個爭論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在進行,相關的研究報告和數據也正在支持著這些觀點。就像在工業革命開始之際,盧迪特等運動的起因是英國擔心紡織部門的勞動力流離失所,很多人現在對機器換人的擔憂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失業,就像歷史上最著名的路德派抗議者摧毀了他們在工作中使用的機器,以保障工人就業,他們的理由是,如果自動化能夠使工廠的產出翻番,翻三番或翻兩番,那么經濟將需要現有勞動力的一半,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但歷史告訴我們,機器生產是工廠發展的必然,經濟卻沒有因此而衰退。
為什么我們要堅定不移支持機器換人,美國長達27年的機器換人歷程,或許就多角度揭開了機器換人背后的真相。
機器換人對美國帶來哪些影響?
在美國的許多地區,過去幾十年來,機器人一直在取代工人。但在2007年至2009年,因為經濟大蕭條開始,機器換人有所放緩。大蕭條是美國住房市場崩潰和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的經濟衰退,在大蕭條開始后,經濟復蘇需求使得人力成本驟降,復蘇的新行業挽救了許多人的工作,并減緩了美國的自動化速度,使得2007年經濟危機開始后,機器人的使用強度開始急劇下降甚至幾乎停滯,但奇怪的是,到2009年以后,美國全國范圍內的機器人強度卻又開始陡然上升并在隨后繼續不斷提升。
一份世界基金會的報告研究了這段時間的實際情況,并估計了2009年至2017年大蕭條后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的影響,他們得到的數據結果顯示,在這段時期內,美國工業機器人的使用量增加了一倍以上,但就業率沒有因此受到影響,產業效率卻因此而得到了提升,美國經濟開始得到恢復。
因為機器換人具備較強的地域性。研究人員繪制了美國262個受影響最嚴重的大都市地區的機器人強度圖,該報告發現,機器人使用強度最高的前十名地區都處于中西部各州,在10年來這些地方始終擁有極其高的機器人強度,這些地區的數據通常至少是所有其他地區強度的兩倍,但失業率卻沒有受到什么影響。
這是什么原因呢?報告認為,在這個時間段,機器人尚未帶來許多人所擔憂的可怕全國性影響,究其原因,是因為機器換人的影響會因工人群體而異,和地區和行業也有很大關系。具體體現在機器換人的主體往往是美國中西部制造業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因此在2007年大蕭條來臨后,年輕的工人最先以高的速度失業,他們往往是受過較少教育的男性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成年女性,同時,在中西部的制造業中,機器人也大大降低了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男女的工資,但是這一狀況迅速被流轉。
報告撰寫人愛德華布勞斯坦學院的公共政策教授威廉·羅杰斯(William Rodgers)說:“在某種意義上,自動化程度的提高顯然會淘汰懶惰者和職業失敗者,即中西部地區那些年輕、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制造業工人,尤其是這些行業中年輕的少數族裔工人,他們都為機器換人付出了很大代價。”
但羅杰斯也認為,雖然企業為了提升效率不斷采取機器換人,但是因為政府在這段時間內出臺了強力的經濟拉動手段,在龐大的經濟復蘇需求拉動下,各行各業迎來爆發高潮,因此,強烈的經濟復蘇需求掩蓋了對中西部制造業工人工資和工作的一些不利影響,因為就業的緊迫性促使了這批最早失業群體的開始自發就業轉移,同時非常多因為機器人提升效率的新產業產生了更大的就業需求,即使沒有如此強勁的復蘇,采用機器人的新行業也帶來比他們更多的工作崗位。
法新社為此就在報道中曾提到,預計到2030年,機器人將在全球范圍內帶來約2000萬個新的制造工作,同時又會提高整體經濟產出。因此機器換人帶來的社會動蕩并不大。赫爾德里希勞動力發展中心經濟學研究報告也表示,“這些大蕭條復蘇后的行業不僅使用的機器人數量最多,而且招納的機器人維護人員也增長最快。”
數據顯示,自2009年以來,美國人均機器人占有率的數量就增加了一倍以上,從每千名工人0.813到每千名工人1.974。這意味著這些失業的群體開始嘗試集中到以機器人產業為中心的相關行業中去。這項研究結果也表明,在機器人發展的階段和步伐以及適當的經濟條件下,一些沒有大學學歷的工人開始從機器人化中受益,因為這變相促使了他們的自我行業升級。
這一認知得到了非常多權威機構的認可,根據圣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的研究指出,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機器人在美國制造業中的使用總量已增長了兩倍多,并且在世界其他地區已翻了一番,機器人取代了許多類別的工人,這些原有工人開始向著與機器人相關的方向和類似行業轉變。而且,機器換人過程中,不僅僅是勞動者工作性質發生了變化,自動化流程和效率也因此在升級。據分析,機器人也已經侵蝕了一定數量的中級“中等技能”職業,而對高級技能和低技能職位的占有份額也在增加。
機器換人是一個經濟學問題
同時,該報告發現機器換人對許多行業起到了根本性變革,加快了全球經濟流轉。
工業機器人最初的發展,本質上是人類為了提高良品率以及單位產出效率而研發的一種設備。在美國,四個制造業占機器人的70%:汽車制造商(使用中的機器人占38%),電子產品(占15%),塑料和化學工業(占10%)和金屬制造商(占7%)。其中汽車行業機器人的普及率最高,也受到機器換人影響最深,這些行業因為單品類,銷量大,因此零部件的標準化要求高,而機器換人對于效率得到了顯著性提升。
但汽車行業機器換人,美國最先開始,但在2007年被法國趕超,隨后法國一直位居首位,其次才是美國和德國。法國汽車制造業采用機器人的密度為每千名工人148個機器人,而美國為136個,而意大利和德國則使用約120個機器人。波士頓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Pascual Restrepo博士發表在《政治經濟學》雜志的報告解釋了這一現象:“法國以及西班牙,英國和瑞典等國的平均水平在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都領先于美國,但在最近十年中,美國已經超過了這些國家,這一切從1993年開始,但一直到2007年,美國陷入了對于機器換人的猶豫,于是美國再次被趕超。”
這一現象的出現在于美國機器換人產業集群的優勢消失。“即使美國是技術上非常先進的經濟體,但就工業機器人的生產、使用和創新而言,是一個需要持續性探索的過程,2年的停滯使得它仍落后于許多其他發達經濟體,”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達倫·阿斯莫格盧(Daron Acemoglu)分析了機器人在美國大陸722個通勤區中的影響表示,因為在美國的密集使用機器人行業存在很大的地域差異,因此一旦停滯,某片地區產業集群的優勢可能就因此喪失殆盡。
鑒于機器人發展部署集中在中西部地區的趨勢,美國在2007年受影響最大的就是汽車行業,因為密歇根州的機器人集中度最高,在底特律,蘭辛和薩吉諾的上下游產業就業受到的影響最大。“不同的行業在美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足跡,” Acemoglu指出。“機器人問題最明顯的地方是底特律。無論汽車制造業發生什么,對底特律地區的影響都比其他地方要大得多。”
研究人員結合了IFR的數據后發現,在這些區域中,用機器換人使得每個機器人在本地平均替換約3.3個工作,但是,因為產業集群效應,在制造業中增加機器人可以通過降低商品成本等方式使該國其他行業和其他地區的人們受益,這些國家獲得的整體的經濟利益往往會更高。例如采取機器人將擋風玻璃安裝在德國梅賽德斯奔馳A級轎車上,這將在價格等方面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競爭優勢,促使本土或者其他國家的消費者產生購買,這一個個小的改變或許就能夠加快經濟循環的速度。研究人員認為,到2030年,機器換人帶來的全球生產率的提高將為全球經濟帶來5萬億美元的“機器人紅利”,機器換人帶來更多的是一個經濟學的問題。
機器換人陣痛仍在
但美國人也認為,機器換人作為一種生產方式的變革,必然帶來不可避免的陣痛。
首先,會對政府造成短時間的就業壓力。雖然自動化通常帶來的創造就業機會多于其破壞的就業機會,但近年來,這種趨勢由于短時間的技能人才缺口,從而導致許多工人失業,從而引發了一定程度上人們的擔憂。需要考慮的是,無論機器換人帶來的新職業能否最終替代掉傳統職業,在未來幾十年中,陸續將有多達50%的工人面臨因自動化而失業的風險,這種行業不穩定性的波動,對于社會帶來的沖擊也不容忽視,同時這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需要一些機器換人影響較為嚴重的城市管理者重視。
其次,部分行業從業者的工資會受到影響。世紀基金會曾發表的題為“ 機器人如何開始影響工人及其工資 ”的報告顯示,一旦企業在工作場所使用機器人,將也使大多數人的工資降低了約0.4%。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達倫·阿斯莫格盧(Daron Acemoglu)也表示:“我們大多數人首先就能直接發現機器換人帶來的負面工資影響,即工人在受影響更嚴重的地區按實際工資計算正在減少,因為機器人的長期投保比確實比人工更低。”他指出諸如倉庫等需要重復功能的工作受到的影響很大,但機器換人趨勢的影響放在全國經濟大盤運轉下被放小了。
第三,美國人認為這將加劇社會不平等加劇的趨勢。Acemoglu發現機器人使用行業的自動化與藍領工人的收入下降之間存在直接的聯系。他表示,在美國,盡管機器換人還在繼續,但因為機器人的影響因行業和地區而異,因此已經在加劇收入不平等方面的問題。這是因為一部分人不愿意離開家鄉,但是年齡和學習能力使得他們無法跟上自動化發展的工作需求,沒有許多其他好的就業選擇下使得他們只能接受更低的工資。Acemoglu說:“當機器人被添加到制造工廠時,負擔落在了低技能和中級技能的工人上。”
第四,使得地區差異化更大。因為根據國家和地區的不同,機器換人的影響也將會不均衡,從全球角度上來看,機器換人也將擴大地區發展不均衡。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的研究認為,由于機器人的崛起而引起的工作流失,不會在世界范圍內或在國家內部平均分布。研究指出,由于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和機器學習的進步速度不同,機器人在全球范圍內已經替代了數百萬個制造工作,但即使在同一國家,在低技能職業地區的失業率,也是高技能地區的兩倍,在不同國家的差異將越來越大。這在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食品制備以及工廠和倉庫自動化操作行業中體現的尤為明顯。
“在結構化程度較低的社會環境中,需要同情心,創造力或社會智慧的工作很可能會在未來幾十年內由人類進行。”法新社一篇報道指出,現階段機器人還無法完全取代人,但機器人將越來越多地在零售,醫療保健,酒店,運輸,建筑和農業等領域發揮作用,這使得這些行業最先開始了變革。作者寫道:“自動化將繼續在許多先進經濟體中推動不同產業地區和行業兩極分化,并且隨著自動化向服務的普及,這一趨勢將加劇。但人類的工作時間也相應減少。”
但是他們警告決策者不要采取行動減慢機器人技術的應用。他們寫道:“相反,重點應該是利用機器人技術來幫助脆弱地區的人們為即將到來的重大動蕩做好準備。準備并應對自動化的社會影響將是下一個十年的決定性挑戰,政府能否建立機器換人的預案和措施更為重要”
變革終會到來
如今,像馬云、馬斯克這樣的許多知名企業高管都相信,我們正處于一場新技術革命的邊緣,在未來人工智能(AI)自動化能取代人類當前執行的大多數工作。正如馬被機動車輛取代一樣,卡車司機也很快就會被自動駕駛汽車所取代,生產用于個人計算機和平板電腦組件的工廠也正在變得高度自動化,富士康已經用機器人代替了60,000名工人。
很多企業走在時代變革的前沿,生產規模加倍可以使產量達到初始規模的兩倍以上,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收益的增加進一步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競爭力。因此很多企業只會選擇更高級的生產方式,而不會因為失業問題而拒絕產能升級,反倒是我們的政客和商業領袖們不再思考進一步提高生產力的好處,而開始討論如何避免錯失生產力繁榮所帶來的下一個機會。
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戴維·奧特爾(David Autor)也表示,正因為在市場上倒逼下進行的企業升級行為,美國原本在1989年至2007年之間,主要創造就業機會的低薪和高薪工作,受到互聯網的影響,一大批人被裁員,但在互聯網的新時代全面開啟后,互聯網也催生了更多就業機會,造就了更多愿意學習和進步的中產階級。“財富聚集到了聰明人手上。自動化使某些工作崗位的工人流離失所,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工人會重新分配到其他工作崗位。美國等發達經濟體20世紀上半葉從農村農業向城市制造業的過渡歷史事例都在證明這一點,而下一個從制造業向服務業的過渡歷程就正在進行。”David Autor在一篇經濟學論文中解釋道。
同時,如果人們考慮技術變革對人類社會的另一項有益影響,那就是新技術確實解放了更多人的雙手。例如洗碗機,吸塵器,洗衣機和烘干機等日常用品減少了家務負擔,并為女性騰出了時間來尋找工作,與1948年的59%相比,2000年的勞動力參與率為67%。實際上,技術變革帶來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使得工人也有機會獲得更高工資成為中產階級,就像是如今的直播經濟。
經濟政策研究所的經濟學家喬希·比文斯(Josh Bivens)在2015年的一份報告中寫到:“與1948年相比,2014年典型美國工人的平均小時工資增長了約110%,這必須歸為機器換人等自動化帶來的生產力變革。”就像三十多年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寫道:“……you can see the computer age everywhere but in the productivity statistics.”當時,索洛(Solow)的評論引起了激烈的討論,但如今,電腦已經很平常。
而如今,各國的普通民眾還在擔憂著機器換人帶來的影響,但隨著AI和機器人技術的幽靈一步步逼近,人們或許需要再次開始談論未來的技術烏托邦。1930年,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預測,技術變革和生產率提高最終將導致每周工作15小時。這在機器人時代,或許也將很平常?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