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隱形地雷” 沖擊半導體產業鏈
11月1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訪華期間回應***總理:將改革目前美國對中國實施的高科技出口管制制度,增加高技術產品出口。
然而,對中國政府來說,放寬管制的意義到底有多大似乎值得思考。因為基于受控商品的變動性,今天放寬明天隨時可以收緊,這份名單最終成為美國貿易談判的籌碼,而由此造成的中美貿易逆差,亦將衍生出新的砝碼。
當人們對輪胎特保案、無縫鋼管“雙反”案等一系列貿易保護案件保持高度敏感,認為將危及中國輪胎、鋼鐵產業發展的時候,另一類案件,被稱為隱形貿易壁壘的高技術出口限制案件已經開始悄悄侵襲中國的半導體產業。
11月25日,馳創案件中方代理律師,廣和律師事務執行合伙人石懷方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馳創案件絕非個案,它暴露了美國高技術出口限制方面的諸多問題,該法案不但正在給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分工帶來困擾,同時亦將極大地沖擊著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目前,針對馳創案件,我們正在與美國檢方在審前程序中展開激烈的控辯,在有關證據披露與管轄權方面提出動議(Motion),如果沒有變化的話,正式的庭審將在2010年1月19日上午進行。”石懷方說。
馳創案件 破題貿易“隱形地雷”
事件要追蹤到一年以前,2008年12月5日,深圳馳創執行董事吳振洲赴美,在芝加哥轉機時被美國檢方拘捕,同時被拘捕的還有美國馳創公司經理李波和財務顧問魏玉鳳,3人被指控違反美國出口管制法規。
事發后,美國主流媒體均對該案件進行了重點報道,由于該案使包括FBI在內的7個美國政府主管部門的介入,在當地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2009年10月1日,美國政府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的日子發出的第二次《修正起訴書》,國內媒體也開始正視這一案件。一系列與馳創類似的電子元器件分銷商已紛紛遭遇美國高技術出口限制的困局。
“區別于馳創案件,有些企業案發時沒有工作人員駐留美國當地,所以沒有發生逮捕的事情,但對這些企業來說,從美國采購業務也就此關閉。”馳創總經理助理Rita告訴記者。
美國高技術出口法案就像設置在貿易領域的“隱形地雷”,傷害指數卻不容忽視。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人士告訴記者:“這是另外一種可怕的貿易壁壘,你幾乎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出現問題,出現問題后常常面對的是美國免于司法審查的政府機構,訴訟難度系數大為增加。不僅如此,在這一問題上,你也不可能指望像反傾銷、反補貼等顯性的貿易措施一樣去尋求一個中立機構比如世界貿易組織的幫助。”
馳創案件使得有關美國技術出口法案的一系列問題開始浮出水面。
抽屜里的法案問題頗多
“最大的問題在于這是一部‘鎖在抽屜里’的法案。因為受控商品的名單所涉及的具體商品從來沒有公開過。而且這些名單每天都在發生變化,你根本不會清楚在你采購的時間,哪一項商品屬于受控名單范圍之內。”石懷方說。
“而且,按照審前程序交涉時檢方的邏輯,不管某項商品是什么時候被增加到名單里,即使增加行為發生在你采購之后,你采購這一商品也將涉嫌犯罪。這一邏輯顯然站不住腳。”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第七行政法院2009年審決的PLUGAN案,法官首次要求檢方提供證據,證明采購行為發生在該商品進入受控名單之后,這給馳創帶來了曙光。
石懷方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指定受控軍需品和商品名單的權力來源于美國總統的權力,美國總統通常把這一職責分別賦予國務卿和商務部部長,國務院負責認定涉及軍需品的限制名單,而商務部負責認定其他出口商品的限制名單。但是,這些名單在描述時并非針對某個具體的商品,而是針對某一類商品作概括描述,由于界限模糊,在判斷時非常不容易。
不管馳創案最終判決如何,美國技術出口限制法案已經切實影響到中美貿易的現實卻不可改變。
舉例來說,中國的一家制造企業,比如說聯想,要想從美國進口一批民用芯片,它通常都要經過代理商的渠道向美國商務部發出詢函,申請到一個許可(License),這通常就需要1個月的時間。1個月后,還需要補充最終用戶的材料,并要求中國商務部就此項商品的最終用途做出保證。
“這些程序走下來,至少得3個月,要知道,這可是量產計劃中額外要計算進去的時間。”Rita告訴記者。
“而對于貿易商尤其是分銷商來說,半導體生命周期的縮短、交貨周期變得越來越短,通常只有1~2周的時間,要是遇到元器件原廠停產、倒閉、被收購等情況,查不到美國產的元器件的ECCN編碼,就需要向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工業安全局(BIS)咨詢是否受控商品,一次咨詢下來大約需要4~6周的時間,這根本無法滿足電子元器件行業所要求的交貨期。”
沖擊半導體產業鏈
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是,規模不大的元器件分銷商,對半導體產業鏈的全球資源配置卻起著關鍵的市場調配作用。
舉例來說,聯想是中國半導體消費量最大的OEM廠商,它通常都會按照生產計劃向固定的代理商來訂購芯片,可一旦市場發生變化,原來的采購量就會出現多余或不足,多余的采購量被稱為“呆滯物料”或“剩余庫存”,如果不想被浪費掉的話,就需要這種獨立的分銷商將其轉售出去,而不足的采購量也可以通過這些獨立的分銷商通過全球或區域的網絡系統進行詢單,最終找到所需要的產品。
很顯然,技術出口限制法案切斷了這一鏈條并給業界留下了諸多的困惑。
從全球半導體元器件的供應鏈來看,元器件原廠到整機制造商通常有4種銷售模式,第一種為直供,即元器件原廠直接向整機制造商供應;第二種為授權分銷;第三種為目錄分銷(部分授權、部分非授權);第四種為獨立分銷商。
“區別于前3種,獨立分銷商的作用不僅體現在量產前的訂購階段,它幾乎滲透到半導體產業鏈的每一環節,提供不時之需,對原廠、整機制造商來說有著非同一般的價值。”
伴隨著中國逐漸成為全球最大和增速最快的半導體市場(據環球資源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電子[1.07 -5.31%]元器件市場規模約為2136億美元,其中進口元器件為1347億美元),巨大的市場契機促成了中國獨立分銷商群體的蓬勃發展,馳創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家(年均銷售額超過億元人民幣)。
因此,有業內資深人士告訴記者,“馳創案有可能是美國打擊中國半導體市場的隱秘棋局。受限于馳創本身的企業規模,不會引起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但對美國來說,打擊了馳創,也就威懾了整個獨立分銷商群體,基于分銷商是中國制造商采購元器件的主要渠道及獨立分銷商之于整個產業的關鍵作用,馳創案足以影響到中國半導體下游產業的成本及其布局。”
根據《國際電子商情》2008年的分銷商調查:“目前,元器件在中國市場應用的主要領域包括:消費類電子及家電;通信系統及產品;控制、安全、測試與醫療設備;汽車、航空與軍工電子;計算機及周邊設備等。”
這也就是說,馳創案件將直接影響這些產業領域。馳創案背后很可能關涉到兩國在半導體產業領域的競爭,至少美國不希望看到近年中國在半導體領域的飛速發展。
更有人認為:“這極可能是一個對全球半導體產業造成嚴重傷害的典型事件。”
“它不但影響美國半導體經濟的復蘇,同時也將影響全球資源配置的效率。”上述人士指出。事實上,IBM、微軟早已認識到問題的后果,并在前幾年對該法案提出詬病,稱“龐大繁瑣的出口管制政策和流程正在與現實的全球商業環境和貿易格局完全脫節”。
美國高技術出口限制法案
出口管制是美國維護其國家利益及霸權地位的基本國策,是冷戰思維的表現。
早在1917年美國就頒布了與“敵人交易法”,禁止與敵對國進行貿易往來。
1949年,美國正式推出出口控制法,將出口管制由戰時擴充到和平時期。特別是在“911”事件之后,美國政府對向中國出口集成電路等高科技產品實施嚴加管控,將控制對象由原廠擴展到貿易商、出口商和個人。
同時,從立法上大幅度提高了高科技出口的管制級別和違規懲罰力度。
BIS于2007年6月19日發布最新關于對中國高科技產品出口限制的規定,簡稱“China Rule”。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