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電子設備比作一個人,那么集成電路芯片就是這個人的心臟。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這一“心臟”產業長期高度依賴進口,嚴重受制于人。不過,近年來高新技術的進口替代風潮興起,實現高新技術領域的國產化受到高度重視。日前多位業內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國家近期將出臺政策扶持芯片產業,支持力度和決心將遠超以往。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不管是軍隊、政府還是民用等各個領域,電子設備目前已經十分普及,實現芯片這一最核心部分的國產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內“芯”之痛
據權威數據統計,2012年全年我國芯片的進口額超過1900億美元。這是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芯片進口和原油進口的金額幾乎相當,而且,前幾年芯片的進口金額一度曾超過原油。
“目前我國芯片產業對外嚴重依賴,國內約有八成的芯片需要進口,其中高端的幾乎全部要進口,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們的電子產品需要看他人臉色行事。”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在整個電子產品中,芯片不僅是設備的核心,也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成本。對于產業來說,芯片的輻射效應十分明顯。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芯片1元的產值可帶動相關電子信息產業10元產值,帶來100元的GDP。
正因為如此,歐美發達國家一直對芯片領域十分重視,上世紀以來,產業內誕生了英特爾、AMD、ARM等巨頭。芯片行業同時也是個需要巨額資本支持的行業,僅英特爾2013年的資本支出就高達130億美元,占到每年收入的15%左右。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芯片產業起步晚、底子薄,早年的大型芯片如龍芯遲遲無法產業化,關鍵設備、原材料等長期依賴進口。從產業分工來看,國內從事芯片業務的企業以代工居多,創新能力不足,從業人數規模與研發實力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身份嚴重不匹配。
創“芯”之艱
新千年以來,國家陸續出臺政策扶持我國的芯片行業。2000年6月,國務院頒布《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明確兩個目標:力爭到2010年使我國軟件產業研究開發和生產能力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并使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成為世界主要開發和生產基地之一;經過5到10年的努力,國產軟件產品能夠滿足國內市場大部分需求,并有大量出口。2011年2月,國務院又頒布《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 從財稅、投融資、研發、人才、知識產權多個方面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
分析人士表示,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國內的芯片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無論是上游還是中下游均涌現了不少企業,但之前國家提出目標多數仍未實現。
目前國內電子產品相對本世紀初已經大幅普及,但國內芯片仍無法滿足需要,更不要說出口。一個鮮明的例子是,2007年以后,消費電子終端全面進入智能化時代,但目前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里所采用的芯片,設計架構基本是英國廠商ARM一家獨大,芯片制造則是蘋果、高通、三星、聯發科的天下,國內研發能力已經十分出色的展訊和銳迪科只能從中低端和白牌機市場攫取很有限的市場份額。
傳統的PC領域,中國已經擁有了全球最大的整機制造商聯想,但芯片領域仍然是英特爾占據主導地位;而服務器領域,全球芯片的話語權也由英特爾和IBM等巨頭牢牢把持。
上述分析人士表示,當前我國集成電路芯片領域主要面臨兩個不足:首先是人才的短缺,這點經過時間的推移,國內的科研力量已經漸漸跟上。更重要的是,芯片行業的技術進步速度非??欤F在連經典的“摩爾定律”都已經打破,在此情況下,發展芯片產業需要高額資本的持續性投入,這點國內的推進力度不盡如人意。
“當前全球芯片的進入壁壘變得越來越高,已經演變為資金投入和企業規模的競爭。”該人士表示,我國863、“核高基”等重大專項的每年投入合計不過數10億元人民幣,加上集成電路設備專項亦不超過百億元人民幣,與歐美甚至日韓頂級企業相差懸殊。
一位國內不愿具名的芯片公司高管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在國際巨頭技術和資金的雙重壓制下,國內芯片產業長期處于虧損的邊緣。目前的現狀不改變,很不利于中國芯片產業未來的發展。國內對于核心技術的進口替代已經達成共識,業內迫切需要政策方面能夠提供更多支持。
強“芯”之劑
今年9月份,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來到百度、浪潮集團、大唐電信(行情,問診)、中國電子、奇虎公司、中芯國際等企業調研了解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和網絡信息安全情況。馬凱指出,集成電路產業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核心與基礎,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信息產業結構、擴大信息消費、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加快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是當前和今后時期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市場人士表示,這顯示芯片產業的發展問題已經得到高層的重視。多位業內人士向中國證券報透露,國家將要出臺政策扶持我國芯片產業發展,且此次政策的扶持力度要超過以往。
分析人士指出,從產業的性質和過往的政策來看,此次的扶持計劃仍然有相當長的時間跨度。由于投入和產業轉化需要一定的時間,若做成一個短時間的規劃,并不利于芯片行業的發展。扶持金額方面,按照常理來看,不出意料應當有大幅度的提高。如果最后每年扶持的金額能和英特爾等巨頭的資本支出相靠齊,那對國內芯片行業未來發展的意義是巨大的。
產業方面,近期圈子并不算大的芯片業頻起波瀾,兩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芯片設計企業相繼被紫光收入囊中,業內已經將其解讀為“海外高科技資產的回歸”。業內人士表示,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國內芯片行業將有新的一輪整合潮到來,政策的推動有望使得芯片行業再上一個臺階。
從市場端來看,一些業內上市公司有希望借助集成電路芯片新一輪的提速贏得業務的大發展。一位行業分析師表示,去年開始,從金融IC卡這種相對可以實現的領域入手,國家已經在著手芯片國產化的推動,受此預期推動,業內公司市場表現相當不錯。但從宏觀來看,這僅僅是一個細分和相對低階的領域,隨著后期的政策出臺,國產芯片有望逐步完成從低端向高端的發展。
該分析師認為,集成電路芯片的產業鏈較長,上游來看,主要是上海貝嶺(行情,問診)、大唐電信、同方國芯(行情,問診)、士蘭微(行情,問診)等企業的業務比重較高;中下游的封裝,主要是長電科技(行情,問診)、通富微電(行情,問診)、長電科技涉及較多;設備方面,七星電子(行情,問診)的產品是生產芯片的重要生產資料。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紫光后期將展訊和銳迪科推向資本市場的概率較大,考慮到兩家公司均是行業上游的翹楚,對目前A股市場的沖擊將不可謂不大。
“今年市場對去IOE似乎很熱衷,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好事情。但目前去IOE僅僅是一個大方向的東西,難道用了國內的品牌就代表這是我們自己的東西了?”上述芯片公司高管表示,目前在軍工、通信、智能終端仍是以進口的芯片居多,如果有一天芯片能基本實現國產化,那才是這個進口替代周期的最終落槌,要到那時候才可以說是握住了產業的“命門”,為我國信息產業的安全問題掃除了最后一塊“芯”病。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