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智慧型手機市場發展已經相當成熟,相關核心零組件供應商也多因為競爭,從過去的百花齊放,到現在只剩少數廠商存活。然而即便競爭廠商減少,競爭的態勢卻沒有改變,反而更加激烈。
***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全球著名IC設計廠商,專注于無線通訊及數字多媒體等技術領域。自2000年自聯華電子獨立出來之后,于光碟機控制芯片市場靠著低價搶占市場,逼退眾多對手,伴隨著光碟機市場的衰退,聯發科也將腳步跨到手機與電視芯片市場,并且都打下了不錯的市場成績。
其中手機芯片產品,以中國崛起的山寨手機潮流為助力,以簡單易導入的統包方案為武器打開市場,2G、3G時代成為中國智慧手機芯片市場出貨龍頭。如在9月24日發布了旗下全新十核芯Helio X30,相較于Helio X20,有53%的功耗降低和43%的性能提升,這無疑給沉寂太久的手機芯片市場注入一劑強心劑。
其實,中國市場進入4G時代后,由于一、二線大廠開始重視國際市場,對智財的要求也逐漸跟上國際腳步,采用聯發科方案能節省部分專利成本支出的優勢逐漸消滅,聯發科面對的挑戰也越來越嚴苛。
為何逐漸走向被動?
聯發科在手機芯片市場方面嚴重倚賴大陸,接近8成出貨都集中在大陸客戶身上。聯發科過去雖有嘗試耕耘其他國際客戶,但是在整體市場景氣急轉直下,以及其他國際客戶在市場上先后遭遇困難,出貨量銳減,都使聯發科分散客戶群的努力功敗垂成。主要包括:
其一,產品線過度集中于中低階品項,需要以量取勝。高階產品則是因為聯發科過去的山寨形象以及規格開得過于保守,說服不了客戶采用,以至于拉高產品平均單價創造更好獲利的想法也一直落空。
其二,品牌是最大的問題。國際品牌客戶多半還是偏好采用如高通之類的知名大廠,畢竟消費者的認同還是很大的關鍵。消費者已經把低價、低效能、低品質和聯發科掛勾,要扭轉這個印象非常不容易。
2015年開始,聯發科4G方案切入市場的時間點不錯。由于高通方案相對昂貴,且展訊尚無4G方案,使得聯發科在4G市場快速成長,而因為高通高階方案設計失誤,中高階方案亦逐漸有客戶愿意采用,終端產品的平均單價也依靠品牌廠商的品牌知名度屢創新高,但聯發科本身所代表的廉價形象一時半刻還無法扭轉,但總還是個起頭。
其三,部分客戶,如小米、華為,都開始針對各階產品設計自有芯片方案,華為集中于中高階,小米則是與聯芯合作,發展自有低階方案。雖然其他競爭方案廠商紛紛退出市場,以及4G手機市場卡位較早,且仍持續快速成長所賜,聯發科仍能保有一定的成長動能,但是在產品布局方面,卻逐漸走向被動。
2016年,聯發科在高階市場的布局并不出色,由于量產時程一再推遲,且產品在制程和規格的設計方面亦未能趕上競爭對手,不僅失去原本應該到手的客戶,也使得最終的使用者體驗未能達到預期。
高通、展訊、海思,誰與爭鋒?
面對未來的行動通訊市場,重新振作之后的高通無疑是聯發科最具威脅性的對手。
高通:在2016年的產品布局已經擺脫2015年的窘況,重新站上軌道,且在中國市場透過專利緊迫盯人,配合頂級方案與更多強調性價比的中階產品布局,以及可確保有意進軍國際市場的客戶合理的專利保護傘等優秀條件,面對中國市場逐漸飽和,而亟思向外發展的中國手機大廠,堅持采用聯發科方案的誘因正逐漸減弱。
展訊:無疑是另一大威脅。雖不像高通有龐大的專利傘,也無法提供高性能產品,但展訊很扎實地在低階市場從聯發科手上搶下一塊大餅,加上其在不論是透過自行供應,或藉由與三星的合作確保在印度、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地位,展訊可說是聯發科的另一大威脅,甚至可說是擺脫不了的惡夢。
過去幾年通訊平板市場幾乎被聯發科獨占,但2016年以來,高通、展訊的進逼已經讓聯發科在相關市場的經營開始有漏洞,舉例來說,不少代工廠因為市場或者是成本考量,已經轉向高通或者是展訊的方案,而聯發科堅持以價制量,區分客戶等級的策略,也等同自行逼退不少客戶。
海思:雖然海思目前僅供華為終端使用,但海思結合華為在通訊專利的堅強布局,幾乎可與高通平起平坐,且海思著重中高階方案的設計不僅快速累積技術資本,也同步打造其產品的正面形象,這與從山寨一路走來,且不愿在專利投入資金,缺乏專利資源的聯發科,顯然成為強烈的對比。
雖然海思未來供應芯片給其他第三方手機廠商的可能性不大,但華為作為聯發科的最大客戶之一,若將來全面轉用海思方案,那對聯發科也將是極大的損失。
尋出路,打入三星供應鏈?
三星過去完全沒有采用過聯發科的方案,除了品牌名聲不佳的因素外,三星向來積極自行研發手機芯片,并期望成為全球主要供應商之一,也和聯發科的定位格格不入。
不過聯發科找到切入口,那就是三星還有晶圓代工生意需要照顧。由于和臺積電的直接競爭非常激烈,任何可為三星帶來晶圓代工營收,并協助三星晶圓廠練功的客戶,三星都相當歡迎,也會給出相對的優惠條件。比如說,三星與高通的晶圓代工合作,高通除了享有優惠的代工報價以外,也確保其方案在三星智慧型終端中能掌握一定的采用比例。
聯發科也透過類似的談判,成功打入三星供應鏈。但三星看中聯發科的條件中,除晶圓代工帶來的訂單收益外,聯發科在提供客戶Turn-key方案的龐大支援能量與支援方式,是想要拓展晶片銷售業務的三星所渴望學習到的知識,而透過與聯發科合作所降低的終端產品研發時間與成本,反而像是次要的附加利益。
當然,三星的想法聯發科亦了然于胸,但在確保市占與營收的大前提下,亦顧不了那么多。
面對中國市場,從技術轉向價格戰
當然,面對中國市場,包含高通、英特爾、超微等芯片廠商,是以投資或策略合作的方式,釋出一定的訂單,或者是次等技術給于中國合作對象,確保其在中國的市場空間。
甚至臺積電也透過在中國設廠,一方面確保其在大陸的客戶關系能夠維系,一方面則是壓制中芯的發展。
這些合作或者是妥協都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中國或中國的合作對象都處于技術劣勢方,中國政府為了尋求產業的發展,或補足某方面的技術缺陷,短期內都可以壓低身段,提供優惠或市場空間做為利益交換手段,而技術優勢方則是僅最低限度的釋出技術,并且充分保護主打產品或核心專利。
然而聯發科卻是希望藉由引進中資來改善競爭力,這是前述半導體廠商所不會選擇的方向,但這也是因為相較起前述廠商,聯發科缺乏一個最關鍵性的要素:技術優勢之故。
若單純以產品觀察,聯發科的產品競爭力已經逐漸從技術轉向價格,不論是中高階面對高通、低階面對展訊,聯發科能夠應對的策略,就是價格戰。在高階技術苦追不上高通,低階方案與展訊之間的技術差距也不斷縮小的情況下,雖依靠成本與Turn-key服務優勢確保市場,但中國本地的供應鏈也在不斷成長演進,長期來看,聯發科一站到位式的銷售方式,也不是那么難以復制。
當然,最佳的解法就是想辦法將自己的技術優勢提升到接近高通的程度,或至少要明顯超越海思,并且拓展國際客戶,及針對更多智慧型手機以外的終端或方案市場發展。但這些策略需要時間經營,而聯發科向來偏好短期即可奏效的策略,因此,引進中資,成為中國國家隊體系的一份子,就成為聯發科考量的主要選項之一。
對聯發科而言,在沒有技術優勢的情況下,目前僅剩成本和大量客戶支援能力尚有優勢,而這些經營手段相較起技術或專利優勢要容易復制,所以長期來看,聯發科在中國的市場優勢不容易維持。
換句話說,如果是以低限度成本投入對技術研發,或者掌握未來通訊專利的前提下,獲取最多的可見市場,那么加入大陸投資將是最佳的方式。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