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iPad自主A4芯片標志蘋果新發展方向
導語:《紐約時報》網絡版今日撰文稱,蘋果新平板電腦iPad最為重要的部件就是由蘋果自行設計的A4芯片。盡管業內人士對這塊芯片評價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A4芯片標志著蘋果的新發展方向。自主研發芯片已成為蘋果的優先任務。
以下為文章全文:
毫無疑問,蘋果新平板電腦iPad具有精美絕倫的屏幕。但iPad最為重要的部件,至少對蘋果未來最重要的部件,則是這款產品的心臟A4芯片。
憑借著A4芯片,蘋果向著挑戰移動設備行業的既定格局邁出了重要一步。設備制造商通常從專業微處理器公司購買芯片。但蘋果選擇為iPad自行設計芯片,在A4芯片和蘋果軟件之間建立起了新的紐帶。
這種自主研發的舉措使得蘋果有可能建造比競爭對手產品速度更快、更為省電的產品,也有助于更好地為產品研發過程保密。
不過,自行設計微處理器也給蘋果帶來了額外的研發成本,并可能導致產品推遲發布。蘋果還必須因此招聘和留任富有經驗的芯片設計人員。幾位隨著2008年一筆收購交易加入蘋果的研發人員已經離開公司,加入了一家創業公司。
業內評價不一
不過,芯片行業專家尚未拿到iPad,無法進行嚴格的測試。
Linley Group芯片分析師林德利·格溫納普(Linley Gwennap)說:“我不覺得A4那么令人信服。A4似乎并不是全新產品,就算是,那也沒太多新意。”
蘋果CEO史蒂夫·喬布斯(Steven P. Jobs)上周發布iPad的時候,曾用他一貫的夸張語氣談到這塊A4芯片。喬布斯表示,這是蘋果所使用過最為先進的芯片,A4是保證iPad運算速度、運行可靠性以及長達10小時電池續航時間的關鍵所在。
喬布斯表示:“蘋果有一支不可思議的芯片研發團隊,A4具有一切強勁的性能特點。”蘋果拒絕談論這款芯片的具體情況。
收購研發力量
2008年蘋果收購了一家150人的創業公司PA Semi,以此進入了芯片行業。該公司一直在研發能夠處理大規模數據量并消耗極低電量的芯片。PA Semi工程人員大多數都是來自硅谷其他芯片公司的資深人員,正是音樂播放器、筆記本電腦以及手機制造商所需要的類型。
總的來說,裝載A4芯片的iPad的電池巡航時間和運算速度似乎和裝載其他運算芯片的產品差別不大。iPad將于3月開始銷售,隨后一批智能本產品也將很快上市。這些智能本具有和iPad同樣的運算速度,在播放視頻時可以提供至多16個小時的電池續航時間。這些產品將裝載Nvidia和高通提供芯片,設計與A4類似。
蘋果一向有在激烈競爭脫穎而出的歷史。2008年,蘋果推出了MacBook Air,這是有史以來最薄的筆記本電腦。通過將A4芯片置入iPad,蘋果似乎又一次在移動設備這一新興領域領先于競爭對手,或至少與它們保持距離。
Mercury Research芯片分析師迪恩·麥卡隆(Dean McCarron)表示:“從目前所見的情況來看,蘋果產品似乎與競爭對手并駕齊驅。顯然,蘋果一直在使用它們自己對最佳的評判標準。蘋果筆記本和臺式電腦運行的是英特爾芯片,蘋果iPhone(手機上網)用的是三星芯片。”分析師們認為,A4芯片實際上是三星使用行業通用的芯片設計制造的,蘋果只是對處理器其他部件進行了一些改進,以適應其需要。
新發展方向
可以想象,有朝一日iPhone和iPod Touch等蘋果產品也將使用蘋果自己研發的芯片。分析師們指出,芯片設計商通常需要大約兩年時間完成芯片的研發、測試以及制造過程。
蘋果通過收購PA Semi獲得的一些芯片工程師似乎已經離開了公司。據求職網站LinkedIn的記錄,至少有6名原PA Semi工程師已經離開了蘋果,加入了圣何塞一家名叫Agnilux的創業公司。該公司是由PA的主要系統設計師馬克·海特(Mark Hayter)共同創辦的。
海特和其他離開蘋果加入Agnilux的原PA人員都不愿討論公司的發展計劃。據兩位知情人士透露,一些原PA工程師數月前之所以離開蘋果,是因為蘋果給他們的股票授予價格不夠有吸引力。
蘋果似乎仍然堅持其芯片計劃。即便認為A4芯片了無新意的分析師也表示,蘋果決定命名A4芯片并如此公開宣傳的舉動表明,蘋果將自主設計芯片視作一個優先選擇。
Insight 64芯片分析師納桑·布魯克伍德(Nathan Brookwood)表示:“蘋果認為新芯片能帶來獨特的產品,這無疑表明了蘋果的新發展方向。”
相關閱讀:
- [電子動態] 蘋果稱iPad A4芯片將成為英特爾競爭對手 2010-02-12
- [電子動態] 深圳400家電子廠集體轉做山寨iPad 2010-03-23
- [電子動態] iPad中國商標4月10日拍賣 中國移動或將競購 2010-03-31
- [電子動態] 傳稱iPad上市意味第二代云計算到來 2010-03-31
- [電子動態] 中國第一山寨工廠iPad 2010-04-07
(責任編輯:發燒友)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條評論,共30人參與,點擊查看相關下載
電子技術文章排行
本類排行
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