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級放大器,前級放大器的作用和原理是什么?
前級放大器,前級放大器的作用和原理是什么?
前級放大器
按語:看到有帖子詢及前級放大器的問題,一時手癢,將自己收集到的資料貼出,供大家參考:
在音響系統里,前級放大器所發揮的功能并不復雜,它只是負責切換訊源、處理訊號與控制音量,這就是音樂信息在進入后級前的最后一道處理程序。它的連接位置,介于訊源器材與后級放大器之間,故前級放大器所扮演的角色——負責將訊號整理與調整。
設計上,前級放大器可以簡單也可以復雜。
簡單的前級只需要具備訊源輸入、訊源選擇、控制音量便行。換言之,簡單的前級只要有一個訊源切換開關和音量電位器,加上一個機箱及輸出入端子就成。
復雜的前級集中很多的功能:設計師可以在訊源輸入里,針對每一種輸入加上一個緩沖電路,以隔絕前級與訊源之間的緩沖接口;訊號經過切換開關之后,則以最復雜、最嚴謹的處理方式,進入一個龐大的電路架構,包含緩沖、等化、調整等等步驟,最后再經過另一級緩沖電路,將阻抗降低之后,才連接到輸出端子。當然,這種設計可以使用簡單的IC,也可以使用大量晶體管架構電路,想用真空管的話,當然可以在機箱內塞入滿滿的真空管,外加上電池供電等等額外的設計,只要具備前級的功能,是沒有什么限制的。
簡單還是復雜?前級放大器的設計形式和用料,像廚師手里的材料一樣,可以不同搭配、不同的作法、不同的烹飪方式、泡制出來不同的口味;電子設計師也像廚師一樣,當然也可以使用任何電子材料,任意搭配設計與作法,設計制造出一部前級放大器,回放出來的聲音的音色,各有各不同的多種結果。記得80-90年間,Burmester就有一部808,稍后Mark Levinson的Cello出了一部Pallet Suit額,成為復雜前級放大器的典范。
Mark Levinson的Cello Suite
簡單的被動式前級、夸張復雜的全功能型前級我在這里不談(事實上我在十多年前翻譯過一篇Counterpoint的唱放前前級,共享了17枝真空管,夸張復雜之極),我們將焦點集中在標準的前級應該具備哪些基本架構。
前級放大器又稱「前置放大器」,通常設定的放大倍率為10倍,故也又稱「10倍放大器」,人們簡稱為「前級」。
是任何器材皆必備的,前級僅使用訊號線輸出入,目前市面上的前級采用的輸入端子,除了Mark Levinson早期的機型使用Lemo頭之外,其的多數是單端的RCA端子,或是平衡的XLR端子。這種三孔插頭與數碼轉換器使用的「AES/EBU」平衡頭完全相同,請留意名稱上的差異。XLR、平衡頭、Canon頭指的是插頭本身,而「AES/EBU」指的是數字傳輸的格式;看到前級上XLR頭,就說是「我的前級具有AES/EBU插頭」,會鬧笑話的。一些歐洲器材偶然會使用特制的輸出輸入端子,Linn、Naim都曾經使用過多孔DIN插頭,它們與平衡頭一樣,具有負端先接地的功能,因此在未關機的情形下,可以直接拔除訊號線而不會發出雜音,使用單端RCA頭的用家絕不可貿然一試。
訊號由輸出入端子進入前級之后,利用電路板或隔離訊號線,將訊號引導至切換開關,切換開關負責切換輸入的訊源,透過數個切換開關的搭配使用,也可以控制錄音輸出的訊源種類,方便您一邊聽音樂,同時錄制另一訊源的音樂。訊號經過切換開關之后,再進入左右聲道平衡控制電位器,音響使用的平衡電位器為特制的MN型,此種電位器設計特殊,向左邊旋轉時,左聲道的音量維持不變,但右聲道則隨著角度逐漸衰減,旋鈕轉至最左邊時,右聲道恰巧沒聲音;同理,向右邊旋轉時,左聲道逐漸降低音量,藉此達到控制左右聲道音量的目的。正常的使用之下,并不需要調整左右平衡,因此部份前級逐漸省略這項設計,或者將左右平衡電位器隱藏于機箱角落,反正它不常用到。
經過平衡電位器之后,訊號接著進入音量電位器。音量電位器也使用專用的A型電位器,這種電位器依照對數特性制造,使旋鈕旋轉的角度,可以隨著耳朵的感受而線性增加。正常使用的音量電位器,應該轉至那個角度才屬正常?這沒有一定的答案,要看整體器材搭配的總增益而定。音箱效率高、后級增益大者,前級所需負擔的放大倍率就得降低,音量開一點點聲音就很大了;反之,單增益前級由于放大倍率僅有一倍,因此往往把音量開到底,仍然還有不夠大聲的缺憾。正常而言,旋鈕位置由九點鐘方向至十二點鐘方向之間皆正常,轉動時也最順手。
訊號經過音量電位器之后,便直接進入放大電路。放大電路有繁有簡,設計形式不一。放大電路輸出之后,有的前級會設計啞音Mute繼電器,藉此控制前級訊號的輸出與否,經過Mute開關之后則直接連至輸出端子。
前級的運作架構就是:輸入→訊號切換→左右平衡→音量控制→放大電路→靜音開關→輸出。
主動與被動的差異
「主動」(「有源」)的意義在于電路中使用主動組件,主動式前級便是有源前級,是必須插電才能工作的前級。有前級不需要插電的嗎?有的,這就是被動式前級。
從電路架構上分析,被動式前級其實就是省略了「放大電路」過程,訊號輸入之后,經過訊號切換開關,進入平衡控制(或者將此功能省略),再使用一個音量電位器控制音量,最后直接輸出。就控制音量的角度而言,它僅能衰減而無法放大,就阻抗匹配的功能來說,它也無法扮演緩沖的角色,因此被動式前級是最經濟也最直接的前級。First Sound是最有名的被動式前級之一,內部僅由切換開關與音量控制器組成,由于沒有任何主動組件,因此S/N比相當高。Jeff Roland的Synergy也是楚楚之典范。
主動式前級具備放大電路,可以將輸入的訊號放大后輸出,因此增益絕對充足有余;被動式前級除非使用被動式升壓器提升輸出電壓,否則是永遠不可能達成放大的任務。就緩沖與阻抗匹配的角度來看,主動式前級由于具有主動組件進行訊號放大,因此可以將阻抗特性較高的訊源,轉換為較低阻抗的訊號輸出,易于驅動后方的后級線路。這也是被動式前級所望塵莫及的要求。被動式前級充其量只能衰減,在音量全開的情況下,等于訊源直入后級,其中并沒有任何緩沖的作用。假如使用升壓器將電壓放大,放大之后的結果也必須遵照質、能不變的物理原理,而增加了輸出阻抗。因此幾乎沒有任何一部被動式前級愿意使用升壓器進行電壓放大,頂多使用一顆音量電位器控制音量罷了。
既然被動式前級缺點這么多,為何還有存在的必要呢?
因為被動式前級沒有放大電路,其訊號通路直接,能夠將訊源器材的訊號以最簡短的路徑直接輸出給后級,這就是人們采用被動式前級的初衷。由于不使用主動組件,因此沒有任何的失真、音染、噪聲、相位飄移等問題,也由于使用機械開關,因此被動式前級也沒有增益頻寬積的限制,正常設計的被動式前級可以傳輸數MHz的訊號,尤其是噪聲以及S/N比規格兩項,幾乎沒有任何主動式前級可以匹敵。各有優缺點吧!只要該前級適用于您的系統,是沒有什么不可以的。
真空管前級
依照電子材料發展的歷史來看,最早發明的電子組件是真空管,隔了數十年之后半導體發明,半導體之中先以鍺晶體問市,之后才是硅組件的天下,等到制造硅晶體團的技術成熟,才有集成電路(IC)的出現。因此前級使用主動組件的過程,是跟隨著半導體組件發展的歷程而進步的。最早的前級擴大機全部是應用真空管設計,從電源部份開始,變壓器輸出交流電壓后,便以二極管進行管整流以及管穩壓的動作,真空管的整流特性與穩壓特性并不理想,因此早期的真空管前級聲音普遍也不理想,哼聲中夾帶著嘶聲噪音,S/N比不高、頻寬也不夠,不過對于當時而言,這已經是不錯的產品了!
電子組件不斷進步,擴大機的電路水平也逐步提升,半導體發明之后,以半導體取代部份真空管,效率不高、功能不佳的真空管整流與管穩壓,逐漸被半導體組件所取代。體積小、動作穩定的半導體,制造出了穩定的電源,前級擴大機的性能也提升不少,背景噪音大幅度降低,S/N比馬上提高不少,哼聲消失了,聆聽音樂開始進入更高級的享受。
目前為止,大部份的真空管擴大機仍然以半導體穩壓為主。其實對于聲音而言,真空管確實是無可取代的好組件,它的體積雖大,但卻有其獨特且無法取代的音色,溫暖、醇厚,都是管機常見的特色。堅持使用真空管放大的Audio Research以及Sonic Frontiers,兩家的前級幾乎全為真空管設計,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設計師仍然偏好使用半導體進行整流與穩壓的工作。真空管的電路架構,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經發展完成,差動、串迭、推挽、倒相,無一不在早期的真空管前級中出現。使用相同的組件要達到相同的目標,方法不外乎是那幾樣,因此對于現代的真空管設計者而言,電路的創新反而不再是追求的目標,為真空管線路提供一個穩定、干凈的電源,搭配質量優秀的被動材料,便能讓真空管好好的工作。最后,再藉由零件的搭配,進行調整聲音的工作。
有的真空管前級線路很復雜,有的僅使用一支真空管,這其中有什么差別?難道管子越得越多聲音就一定越好嗎?這答案當然不一定,目前前級當中真空管使用最多的可能是Sonic Frontiers Line 3,它是Sonic Frontiers最高級的前級,一口氣用了12支真空管;而也有不少真空管前級,僅使用一支雙三極管進行放大,如Audio Research LS-2。前級使用數量的多寡當然不能表示聲音一定好,嚴謹的態度進行規畫與設計,否則真空管的音染、失真等問題,還沒開聲就已經難以收拾了。設計者進行高級器材的規劃時,必然考慮到線路架構與其價格的等級分布,即使以相同的理念設計出不同等級的產品,價位高的聲音必然要勝過旗下機種。真空管使用多寡與聲音沒有絕對的關系,設計者不過將器材設計得更完整嚴謹,以贏取消費者的信賴罷了。
真空管前級的巔峰之作,多年前Audio Research的SP-11以及最近熱門的Sonic Frontiers Line 3。Sonic Frontiers喜歡使用精密的半導體穩壓,配合真空管放大,聲音兼具晶體機的透明度與管機的厚度。
混血真空管前級
混血前級曾經流行過一陣子,最早Luxman推出了以真空管及晶體管電路的Hybrid線路。混血前級的發展,主要目的在于截長補短,將半導體以及真空管的優點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號召設計。
當半導體組件成熟的運用于音響電路中時,真空管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沒有人對于體積龐大的真空管提起興趣,音響器材不斷標榜著全半導體、全晶體管的設計。但早期的半導體在制造以及線路的構成上,很難避免的會讓聲音變硬、變冷、甚至于變吵。于是開始有音響迷回頭重新尋找管味,原來,
音響迷需要的不僅僅是優異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回放聲音的音樂性。
真空管比較有音樂性嗎?
這當然無法論定,但對于當時而言確是不爭的事實。Luxman率先把真空管擺入晶體管線路當中,讓真空管負責一級的放大,藉由真空管的獨特音色,「感化」晶體管的聲音。Audio Research在推出了半導體前級不獲好評之后,也重新回頭檢討真空管受歡迎的原因。聲音,其實才是音響迷注重的焦點;技術,不過是附屬的噱頭罷了。
Audio Research想到,FET與真空管同屬于高輸入阻抗組件,但FET卻擁有真空管難以企及的頻寬,但早期的FET聲音偏冷,而真空管卻洋溢著溫暖的氣息,何不將兩者的長處融合,于是Audio Research使用FET輸入,在輸出段加入一支6922真空管,這就是膾炙人口的LS-2膽石混血前級。
LS-2的成功推出,確實為混血前級設計開出一條成功的道路,目前市面上仍有許多混血前級,它們同時擁有高頻寬的特性,S/N比與晶體機無異,用家還能自行換管調聲,反正只要聲音好,殊途也同歸。Audio Research喜歡使用半導體與真空管的混血設計,打開內部之后可以發現真空管與晶體管、IC供列于電路板上。
晶體管前級
晶體管前級當然不限于場效應晶體管(FET)或雙極性晶體管(BJT),晶體管的發展就是為了更好的規格而來的,因此當晶體管制造技術逐漸成熟時,音響的用料也朝向全晶體管的方向發展。晶體管與真空管的線路架構雖然類似,但卻大不相同。晶體管體積小,可以在有限空間的電路板中大量使用,因此可以將線路設計得更嚴謹、更精密,不同的晶體管擁有不同的特性,適度的搭配便可以創造極佳的效果。
晶體管線路的發展仍然來自于真空管架構,差動是最長使用的放大方式,單差動、雙差動、電流源、達靈頓、串迭等等電路技巧,可以依照設計者的喜好像拼圖一般逐步建構,最簡單的晶體管放大電路為單端放大,以一顆或以兩顆晶體管直接放大;也可以利用復雜的架構,縝密且嚴謹的蓋出高塔。Mark Levinson、Cello Encore、Palette以及Krell、Thershold等公司,是最喜好使用大量晶體管制造器材的公司。他們使用晶體管有幾個特色:
一、數量其多無比,可以使用兩顆的絕對不會以一顆解決。
二、偏好雙極性晶體管,雖然在特性上FET擁有較佳的性能,但也許是習慣加上喜好,一部前級從頭到尾幾乎全是雙極性晶體管。
三、對于電源供應相當講究,以晶體管為主的穩壓線路,其實就可以達到相當優秀的性能,使用低雜音零件所制造出來的直流電源,雜音特性足以與電池相比。但完美之外還要更完美,Mark Levinson、Cello等設計師,嗜好以多層次穩壓,電源從變壓器輸出之后,以二極管整流,再以電容進行穩壓,好戲從這里才開始,利用精密的晶體管穩壓電路,穩壓之后再穩壓,一連兩三次的串聯穩壓,讓電源漣波完全沒有發生的機會。
近代這幾家嗜好以晶體管設計前級擴大機的廠家,也開始嘗試加入FET以及IC的設計,電路架構依舊復雜無比,但聲音卻擁有極高度的透明感與分辨率,細節多到嚇人的地步,卻不見古早晶體管生澀的表情。可見,空憑電路架構與材料種類,并無法推斷其聲音的絕對表現,過去總有人說:FET的聲音較清亮,MOSFET的聲音具有真空管味,晶體管生澀沒彈性,現在這些說法已經完全不正確了。Mark Levinson、Krell以及Cello等廠商,酷愛使用大量晶體管堆砌線路,打開機箱一看,盡是滿滿的電阻與晶體管。
有人說6DJ8是為音響而設計的真空管,那么NE5534應該就是第一顆專為音響而設計的IC。1981年對IC設計而言,尚不到發達的年代,Philips的子公司推出了NE5534 IC,宣稱特別為音響用途而設計,特點是采用雙極性晶體差動輸入,低阻抗輸出,適合在前級線路中使用。NE5534是一顆運算放大器OPAMP,它將放大器線路濃縮于一顆八支腳的IC內,只要附加幾顆電阻以及防止震蕩的電容,就可以構成前級放大器中所需要的放大電路。消息一出確實轟動業界,原本要使用不算少量零件構成的放大電路,竟然可以使用一顆IC取代,不禁讓設計師看了傻眼。不過當時大家普遍不相信IC的聲音,總認為它的特性甚差,聲音不理想,因此并沒有人愿意真正拿OPAMP來做前級的主要放大組件,除了MBL 6010之外。
早期的OPAMP特性確實相當不理想,它的回轉率低,雜音特性不佳,還得依照不同的電路給予不同程度的補償修正。但現代的IC性能可不能同日語,現代專為音響而設計的OPAMP,具有如FET及真空管高輸入阻抗的優點(具有數M奧姆的輸入阻抗,其實比FET還高),同時也有BJT低輸出阻抗的優點(可以降至數十奧姆,也比小信號晶體管還低),它的回轉率高達數千V / μs,輸出中點電壓低不可測。不必加裝交連電容也可以直入后級,它的頻寬更是驚人,直接拿來放大射頻訊號也沒問題,價格低廉特性超強,早已經成為音響設計必備的放大組件。
雖然現代的OPAMP特性極佳,但體積卻依舊小巧,設計師認為如果一部前級內僅以幾顆OP構成,賣得了大錢嗎?因此IC前級的發展不在于聲音,而是有沒有辦法賣高價錢。這世界上肯定沒有任何前級比MBL 6010更幸運的了,一部前級僅使用十來顆NE5534 OPAMP,身價卻高達六十余萬元,德國人確實有一套。MBL 6010與McIntosh C100皆以NE 5534做為主要放大組件,所不同的是,mbl 6010的線路相當簡潔,而McIntosh C100則使用大量OPAMP蓋成一部兩層樓的作品。
這是前級發展的新趨勢,但礙于技術的研發并不容易,因此能夠設計數字前級的廠家并不多。數字前級意味著控制與放大皆采用數字的方式進行,以前級的功能來說的確不必如此麻煩復雜,但嘗新總是發展的原動力。數字前級如何工作?模擬訊號輸入前級之后,利用內部的A / D轉換,將模擬訊號轉成數字訊號,再依據音量控制器的大小數據,以DSP進行運算,再以數類轉換器的技術將計算之后的數字數據轉成模擬訊號,再輸出至后級擴大機。如此兜一圈是不是很浪費力氣?但Accuphase認為,他們推出DC-300的用意在于宣告,模擬前級他們擁有高完成度的C-290V,為了因應數字時代的來臨,推出復雜處理程序的數字前級正是邁入下一個挑戰的開始。
就兩聲道的世界而言,數字前級的確多此一舉,但Accuphase其實已經見到了未來。多聲道的流行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多聲道等于環繞系統,從訊源的解讀開始,就必須仰賴高度計算的數字技術,現今每一部環繞處理器必須使用數字化設計,利用數字技術解出每個聲道的訊號之后,再利用模擬的方式進行放大。何不嘗試直接以全數字化處理,將譯碼后的聲音數據直接轉換為輸出,而省略了前級放大的部份?如此即可達到更直接的效果,對于音質的提升應該有實質的幫助。
其實數字前級的概念早在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這些數字前級存在于數類轉換器之中。Vimak DS-2000應該是第一部融合數字前級的數類轉換器,我們暫且不談論這部數類轉換器的種種設計,光就內部附屬的數字前級進行解說。Vimak DS-2000的數位前級是這樣的:在DS-2000內部擁有一個高位的DSP運算器,將CD數據以128倍超取樣之后,再依據面板上的數字音量控制器,直接改寫數字數據,進而決定DAC芯片的輸出。換句話說,DS-2000的訊號輸出正是DAC芯片的直接輸出,而非經過音量電位器的衰減,它提供了最簡潔路徑的設計,也提供了最直接的音質。當然,Vimak的設計者來頭可不小,這些數字技術對他來說并不困難,音響世界缺乏了Vimak,讓很多數字廠家松了不少口氣!最出名的數位前級是Accuphase DC-300。
單增益前級
一開頭提到,主動式擴大機內部具有放大電路,一般的增益為0至十倍,而被動式前級使用音量電位器衰減,其最大輸出即等于輸入。也有一種主動式前級,其放大倍率與被動式前級一樣,這就是單增益前級。
單增益前級的目的在于:將前級想象成一個緩沖器(Buffer),在英文意義里,Buffer具有隔離、緩沖的作用,亦即不改變訊源器材的信號強度,但以高輸入阻抗接收,以低阻抗輸出的觀念將訊號送出,因此單增益前級便具有阻抗轉換的功能。市面上的單增益前級并不多,最主要原因在于增益往往不足,音量開至最大依舊意猶未盡,國產廠商交直流工作室推出的Encore前級,正是單增益前級的具體代表。這部前級使用孿生場效應晶體管做輸入,以ZTX雙極性晶體管做輸出,具有高輸入阻抗、低輸出阻抗的特性,由于零件極少,因此S/N比奇高,將音量開至最大,耳朵貼近高音單體聽不到任何嘶聲,音色通透無染,細節呈現自然,是一部價格極其便宜音質極其優異的單增益前級。
前級放大器線路越簡略就是越理想嗎?
有非常多的廢話談論前級放大器,因此,現在是該為它澄清的時候了。在理想的環境聆聽中,組件數目越少的訊號路徑設計,這種放大器可能會越完全真實完美。這就是simple is the best理論。
每多用一個組件,會增加一分失真,而開關和音量控制卻是主要的罪犯。但是很多好的錄音能夠達致做到,需要在前面的音調上,幫一個忙,才能消除掉回放時那些聲音尖刺、令人聆聽起來容易感到疲倦的毛病。
這樣一來,就產生了這種情況:音調控制提供精密敏感的的運作(事實上許多高級層次的前級放大器都采用了步進制的電阻選擇器取代了常用的電位器)。當你試聽一個放大器,不妨做一個嘗試:只使用它附有的低音與高音旋鈕控制音量的時候,你會聆聽到相應的差異。你應該相對地小的變化。這種現像不單只是發生在聆聽搖滾音樂或流行音樂上,甚至聆聽古典音樂的朋友,也會時常想找對一個「左手向下的」在高音上漸減的旋鈕,馴化錄音天然的頂端。
音量控制器已經盡力仍不能令放大器更高聲輸出——令書架型音箱的低音單元聽起來像怪物 Cerwin Vega。請緊記我們提到的附加失真?為了舞會盡興,將旋鈕旋到低音和高音都提高的位置,整個聲浪提高了,但失真已經開始吹拍喇叭。
兩個世界都一起擁有是最好的?既有好音量調控制的前級放大器,又可以直接的音源輸出,或設有一個「音量撤離」按鈕,當需要時可以將它旁路。但要留意的一點,純化論者會更甚至這仍然堅持越簡單越好。
前級放大器與后級放大器輸出、輸入阻抗匹配
前級放大器與后級放大器皆有輸出與輸入阻抗這項規格,輸出阻抗表示前級或后級放大器訊號輸出的內阻,單位是歐姆,輸出阻抗越低,就表示該放大器的內阻越低、驅動能力越強。同理,輸入阻抗就是前級放大器或后級放大器對于訊號輸入器材時所遇到的阻抗,單位也是歐姆。輸入阻抗越高,就表示前端器材可以推得更輕松,同時也可以降低負載效應的影響。每部放大器都有輸入阻抗與輸出阻抗,一般而言,輸入阻抗Ri越高越好,輸出阻抗Ro越低越好。阻抗匹配理想上前級的輸出阻抗越低越好,而后級放大器的輸入阻抗越高越好,這是為了避免負載效應的影響。
通常后級放大器的輸入阻抗,最好高于前級放大器輸出阻抗的十倍以上,這樣才能讓前級的實力盡量發揮。這就好比火車頭拉車廂的道理是相同的,相同的車廂讓不同馬力的火車頭拉動,輕松程度自然不一樣,馬力越大(輸出阻抗越低)的火車頭,拉動重量越輕(輸入阻抗越低)的車廂,自然輕松愉快。
前置放大器
在另外一個有關怎樣選擇前置放大器里的帖子,L版說:「這個時代講求的是個性! 」的確,挑選前置放大器最重要的是該前置放大器的個性氣質。
前級放大器最重視的它的頻率響應范圍一定要寬闊(5- 35K Hz以上)高頻越延伸諧波、泛音、余韻才會豐富,高頻不出色,中低頻無論多么好,我也不接受,影響了聽感。一臺好的前級放大器,首先要做到整個聲音音域要平衡,動態不能過大,也不能太小,聲音解析力十分好,這樣聲音才會通透,音場的結像自然,樂器隔離度玲瓏,尺寸大小才適當。
當提出怎樣選擇前級放大器需要考慮那些問題時,我忽然想起自己擁有的那 3部前級放大器,是我在無法作出取舍、選一部符合自己的構想的情況下,索性全把它買下來的(當然不是3部前級放大器在同一時間添置的)。這是一個多么笨的方法!?自己既然這樣笨,還有資格繼續寫這篇文章?
要想豐潤的聲音,中低和低音最難調校,怎樣調,利用什么材料,這就看你個人的工夫了。我當年的沒有辦法的辦法是購置了幾部前級放大器(Restek的Vector,喜歡它的頻域寬,解釋能力強,回放出來的聲音認真清晰細致,我稱它為「燕瘦」;另外一部稱為「環肥」的是Audiolabor的Klar,它回放出來的聲音就豐潤細膩了,有血有肉,滑不留手,我仿如唐明皇般喜歡楊玉環多于趙飛燕,尤其像冬天寒冷天氣里,它給我帶來溫暖;不像趙飛燕那般冷若冰霜,我心情燥熱時才以她播放,回放出來的聲音往往能令自己整個人沉靜下來,起安神降燥的特殊功效。再者,我還有一部ARC SP 11 Mk II,那就專門用來聆聽人聲的特別措施了,由于接駁繁復,不像我的「燕瘦」「環肥」一部接XLR、另一部接RCA插頭輸入我的Restek Exponent后級放大器般方便,我只需要在Exponent背板的按鈕上將Bal變Unbal,就可以選擇「燕瘦」或「環肥」了。
這個例子說明前級放大器對聆聽者的偏愛有直接關系,我聆聽音樂種類、性質繁多,因此用了多部,其它的發燒朋友,當然要根據自己聆聽那一類型的音樂去選擇了。喜歡古典音樂的,當然頻率響應范圍一定要寬闊(5- 35K Hz以上);以聆聽人聲為主的音壓和頻域的要求就可以降低些……
總之,要訣還是要多些聆聽,還要配合已選好的音箱結合起來聆聽,只有這樣,回放出來的聲音才會是將來自己想聆聽到的聲音。
假如音響器材的前級放大器,能在速度、瞬變、動態、聲壓等要素,較為真實還原出來的話,就可以冷靜的坐下來聆聽音樂了,并可以進入音樂優美的境界,欣賞到音樂的內涵而深受感動。
玩HiFi的朋友往往會偏重于調校某些環節,而疏忽其它因素的影響,器材除了要配搭得宜之外,更要有一個好的聆聽環境,悉心的調校和使用,才可以達到目的,不會是一蹴而就的。這些道理相信大部分的發燒友都懂得,但能夠顧及全面去玩的朋友畢竟不多。單就器材使用方面,很多發燒友對自己的器材性能都不甚了了,往往因為使用不當,而將聲音不好的原因歸究在某些器材身上。結果「玩」HiFi變成了不停地「換」HiFi。我居住的這個小鎮里,就有這樣一位發燒朋友,玩音響的經歷僅五六年,前后換了不下六套系統了。我說的是「套」,換的是整套!大家猜猜他現在是怎樣玩前級放大器的?他現在是以玩CD Wadia 861為訊源(半年前曾玩過一臺LP唱盤,弄不出好聲音而轉讓或退回給代理了) ,這部機已經可以直接連接后級放大器了,因為它經已設置了有一個數碼式音量遙控器。可是這位發燒友大概慕名或者是嫌Wadia 861數碼聲音較重,另外連接了一部ARC Reference II 前級放大器,然后連接到每邊輸出600W的Pass功率放大器,驅動一對Wilson WATT / Puppy 6。鈔票原來是可以這樣來花的!?大概他認為這樣就能將聲音真空管化了!
前級可以說是整個系統的控制中心。一般人對前級的理解,以為僅是前級只是用來控制音量的大小和選擇訊源的一件器材,對于機上的按鈕和設施往往視而不見,甚至對每個按鈕的用途也懶得去理解,他們其實是浪費自己的金錢和設計者的心血,沒有好好地去發揮它的性能。
就以一部最簡單的前級為例,它通常只具備選擇訊源和控制大小聲的功能,但你不要輕視它,其實聲音的好壞,與操作前級是否正確和調校有極大關系。先撇開調校不談,就以控制音量旋鈕(Volumn)來說,它可以說是一種藝術,音量的大小足以影響到整個系統聲音的好壞。我居住的這個小鎮里,又有這樣的另一位發燒朋友,他喜歡欣賞鼓聲音,招待客人就是鼓聲連場,音量旋鈕通常都旋至12.00 o’clock 或 13.00 o’clock位置,誰受得了。他不管聽什么音樂,都以同一音量去聽,以為錄音好的自然聲音就必然好聽。更要命的是他以為大聲就是好聽,所以不管是聽交響樂,或是單一樂器演奏都用同一音量去聽,結果你聽到鄧麗君的歌喉聲如洪鐘,嬌小的身軀變得像姚明雄偉,小提琴的體積擴大為倍音大提琴,結他的高音像古鋼琴,低音部分像打鼓。當你聽到皺起眉頭,心中發悶時,他還對你說他的系統的動態如何的勁,歌手是如何的夠中氣,錄音細節是如何多,簡直可以把你氣得半死!
為什么這些朋友會這樣子去聽音樂呢?純粹因為他們少了去聆聽音樂會,正統的現場音樂會。當他聽過在同一音樂廳里演奏的交響樂隊,和單一件樂器演奏時的音量大小,和真正樂器發聲時,他會明白到什么叫做聲音的比例,才能了解到單一件樂器演奏發聲時的音量的響度。除了聽現場外,其它解樂器發聲和音量的方法,就是聽一些不用擴音機系統的真人演奏。那么當你再去聽那些CD上的罐頭音樂時,就不會毫無準則地去調節音量,不但使聲音失真,樂器變形,耳朵受罪外,聽覺也可能受損呢!
音量控制的最高技巧,就是能令到自己的音響器材達到最佳的表現,能夠將樂隊、獨奏樂器、真人唱歌時的音量大小,原汁原味地還原!就是HiFi的1:1的音量,同樣比例的體積和同樣大小的立體音場,彷佛整個交響樂隊在家里聆聽室作現場演奏!發燒友以為:只要把世上最貴的器材搬回家,就可以做到這樣的景界。事實上并不像他設想的那么簡單,其中學問多著。
樣正確選擇前級放大器
譯者注:這是一篇這兩天剛開始翻譯的文章,目的是配合壇子里網友提出的要求,將會分段貼出,希望大家耐心等候。
當提出怎樣選擇前級放大器需要考慮那些問題時,我忽然想起自己擁有的那 3部前級放大器,是我在無法作出取舍、選一部符合自己的構想的情況下,索性全把它買下來的(當然不是3部前級放大器在同一時間添置的)。這是一個多么笨的方法!?自己既然這樣笨,還有資格繼續寫這篇文章?
前級放大器的添加目標,是達成在你的音源(s)和放大器之間的協同作用。任何時候你有一個機會試聽連接在你的系統中多部前級放大器,卻說不出那一部的聲音較另一部的聲音好。理由是聲音好的通常或多或少在價格上會較高,或者那部前級放大器的在電路設計上多做了很多功夫。
選擇理想前級放大器時,你必需弄清楚兩件事 :
A. 你的音源輸出電壓(最光盤驅動器是 2伏);
B. The input sensitivity of your amplifier (most amplifiers are around 1 volt) 你的放大器的輸入靈敏度(大多數的放大器1伏在附近)
究竟你的光盤驅動器或其它的音源的輸出電平小于或大于 2伏,你必需知道。在相同的音符上,如果你功率放大器的輸入靈敏度小于或大于1伏,你也應該必需知道。一經你確實知道這些電壓,你就可以好好的選擇正確的前級放大器了。
首先了解兩個名詞代表什么。
音源輸出電壓(output voltage of your source)音源輸出電壓是一個不會變更的固定電平,除非你的音源有一個”可變的輸出”。這一個 2伏的訊號(音樂),驅動著功率放大器的輸入級,或者驅動著前級放大器,它依次驅動放大器的前級放大器的輸入或功率放大器的輸入級。
放大器的輸入靈敏度(input sensitivity of an amplifier),簡單地說,放大器的輸入靈敏度意思指有多少伏的電平訊號傳送到功率放大器去。任何的電壓量超過這個數量,將會令到你的功率放大器嘗試使出更多的、超越實際上有的功率,結果令它超負載產生所謂”削波clipping”。
因此在所有的情況下,一個前級放大器理所當然的是用來控制來自音源的電壓。當前級放大器音量向左被旋到最盡的時候,你能測算到只有零伏電壓輸出,功率放大器因此沒有聲音。當你把音量音量旋鈕向右旋調把輸出電壓增大時,你的功率放大器便能驅動音箱發出聲音。音量控制上的理想工作范圍應該在一個向右1/4 與 3/4 之間,這是聆聽電平的正常位置(實際上超越向右1/2位置時,失真已經存在了)。意思是說:前級放大器永遠不會在輸入信號里增添任何的電壓,也即是”增益gain”。什么情況下前級放大器需設”增益” 呢?有兩個理由可能希望前級放大器增強增益:
A. 當功率放大器需要高于1伏才能到達全功率輸出的時候。
B. 當你的音源只有小于2伏輸出的時候。
某些功率放大器需要5伏輸入,才能達到全功率輸出,通常放大器設計,全部設定在2伏輸入時便達到全功率輸出。偶然間我們會看到某種放大器僅需要1/2伏輸入便到達全功率輸出。
一些被修改過的光盤驅動器的輸出電平少于 2伏,一些數碼模擬轉換器 DACs 也有少于2伏輸出電平的。(雖然大多數的 DACs 至少有 2伏或稍高伏的情況,有時可能達到5伏。) 喜愛乙烯基唱片的人,有時可能很難找到一部以輸出的一部附設有 2伏的唱頭和唱盤接線端子級。我曾看到過多數是1伏的。假如音源只有 1伏輸出電平的情況下,而放大器的輸入靈敏度只有2伏,就必須多設一部有增益的前級放大器,否則便無法讓后級放大器去正常的回放出該有的音壓。即使有一對超高效率的音箱、聆聽的要求僅是非常松軟水平,但回放出來的音樂將會缺乏動態和重量感的。一旦作出決心需要增益或不增益,便已經大大縮窄了選擇范圍。但無論選擇增益或沒有增益,都必需考慮匹配的「阻抗」。
所有的音源和放大器有被稱為「輸出阻抗output impedance」的東西。把它當作這部機對付困難負載的驅策能力,例如以很長的信號線連接放大器。
相反的情況,所有的放大器有被稱為「輸入阻抗input impedance」這種的東西。把它當作這部機遭逢到前級放大器或光盤驅動器所施的電平。
一般規律是愈低輸出阻抗,愈比較易于驅策困難的負載。同樣,愈高的輸入阻抗,也是比較容易驅動。前級放大器最好是輸出阻抗低于1000Ω去驅動一部輸入阻抗為100,000Ω的放大器。 市面上的光盤驅動器的輸出阻抗通常都相當低,但是不幸的是功率放大器的輸出阻抗,通常都在 10,000Ω和 500,000Ω之間,多數是在50 KΩ附近。50 KΩ是一個適當的負載,大多數的音源和前級放大器驅動時都不會產生問題。除非是以一部高輸出阻抗的前級放大器,以額外長的信號線去嘗試驅動一部50 KΩ放大器。結果可能經常不是低頻響應衰落便是聲音變得缺乏動態,或者兩者同時存在。聆聽者當然不希望回放出來的聲音聽起來單薄,因此,千萬設法使用短的信號線。如果那部前級放大器的輸出阻抗頗低,那么就沒關系了,即使功率放大器在房子的另一邊,仍然低頻響應硬朗有重量感,也不會有衰落。
這里有3部前級放大器模型:
頂級的A模型跟據怎樣在背板設定的選擇開關,設有許多增益或沒有增益;或者采用一個正常輸出阻抗或低的輸出阻抗。這樣才能夠確定它實發出獨特的、或經常性的好聲音。
模型B則沒有增益,輸出阻抗卻是低的,對大多數的系統的匹配最為理想。
模型C有較大增益以及較高的輸入靈敏度,迎合以較低輸出的音源或較高輸出靈敏度的放大器,或兩者都存在都適配。
談到這里,或許不妨多讀的另外一篇文章:《前級放大器究竟幫忙改善或傷害了聲音》
假如玩家的訊號只是CD機,而音響系統所采用的功率放大器設有音量控制電位的話,用與不用前級放大器,則存在有可選用或不選用前級放大器的可能。事實上大多數的情況下,建議被勸告不要不選用前級放大器。
[編輯本段]前置放大器作用
音源選擇電路的作用是選擇所需的音源信號送入后級,同時關閉其他音源通道。
輸入放大器的作用是將音源信號放大到額定電平,通常是1V左右。
音質控制的作用是使音響系統的頻率特性可以控制,以達到高保真的音質;或者根據聆聽者的愛好,修飾與美化聲音。
功率放大器、線路放大器和前置放大器的區別和應用
是由前置放大器放大輸入的信號,比如通過麥克風拾取的聲音信號,由于它比較弱,需要先被放大到一定的電平才可以到其它級上。通常前置具有較高的電壓增益,可以將小信號放大到標準電平上。
線路放大器是為了傳輸使用的,為了減小輸送衰減,使接收方得到足夠強的信號,輸送時要進行電流放大和推動,有時也需要提高電壓輸送,比如定壓廣播就是利用這個原理的。
功率放大器主要是放大電流,這樣才能推動低阻的揚聲器發出聲音。當然,這個例子是按音頻實例講的,若是射頻信號,和這個講法會有些出入,但是意思差不多,像發射機的功放,輸出是輸出到天線上的。
單增益前級
一開頭提到,主動式擴大機內部具有放大電路,一般的增益為0至十倍,而被動式前級使用音量電位器衰減,其最大輸出即等于輸入。也有一種主動式前級,其放大倍率與被動式前級一樣,這就是單增益前級。
單增益前級的目的在于:將前級想象成一個緩沖器(Buffer),在英文意義里,Buffer具有隔離、緩沖的作用,亦即不改變訊源器材的信號強度,但以高輸入阻抗接收,以低阻抗輸出的觀念將訊號送出,因此單增益前級便具有阻抗轉換的功能。市面上的單增益前級并不多,最主要原因在于增益往往不足,音量開至最大依舊意猶未盡,國產廠商交直流工作室推出的Encore前級,正是單增益前級的具體代表。這部前級使用孿生場效應晶體管做輸入,以ZTX雙極性晶體管做輸出,具有高輸入阻抗、低輸出阻抗的特性,由于零件極少,因此S/N比奇高,將音量開至最大,耳朵貼近高音單體聽不到任何嘶聲,音色通透無染,細節呈現自然,是一部價格極其便宜音質極其優異的單增益前級。
前級放大器線路越簡略就是越理想嗎?
有非常多的廢話談論前級放大器,因此,現在是該為它澄清的時候了。在理想的環境聆聽中,組件數目越少的訊號路徑設計,這種放大器可能會越完全真實完美。這就是simple is the best理論。
每多用一個組件,會增加一分失真,而開關和音量控制卻是主要的罪犯。但是很多好的錄音能夠達致做到,需要在前面的音調上,幫一個忙,才能消除掉回放時那些聲音尖刺、令人聆聽起來容易感到疲倦的毛病。
這樣一來,就產生了這種情況:音調控制提供精密敏感的的運作(事實上許多高級層次的前級放大器都采用了步進制的電阻選擇器取代了常用的電位器)。當你試聽一個放大器,不妨做一個嘗試:只使用它附有的低音與高音旋鈕控制音量的時候,你會聆聽到相應的差異。你應該相對地小的變化。這種現像不單只是發生在聆聽搖滾音樂或流行音樂上,甚至聆聽古典音樂的朋友,也會時常想找對一個「左手向下的」在高音上漸減的旋鈕,馴化錄音天然的頂端。
音量控制器已經盡力仍不能令放大器更高聲輸出——令書架型音箱的低音單元聽起來像怪物 Cerwin Vega。請緊記我們提到的附加失真?為了舞會盡興,將旋鈕旋到低音和高音都提高的位置,整個聲浪提高了,但失真已經開始吹拍喇叭。
兩個世界都一起擁有是最好的?既有好音量調控制的前級放大器,又可以直接的音源輸出,或設有一個「音量撤離」按鈕,當需要時可以將它旁路。但要留意的一點,純化論者會更甚至這仍然堅持越簡單越好。
前級放大器與后級放大器輸出、輸入阻抗匹配
前級放大器與后級放大器皆有輸出與輸入阻抗這項規格,輸出阻抗表示前級或后級放大器訊號輸出的內阻,單位是歐姆,輸出阻抗越低,就表示該放大器的內阻越低、驅動能力越強。同理,輸入阻抗就是前級放大器或后級放大器對于訊號輸入器材時所遇到的阻抗,單位也是歐姆。輸入阻抗越高,就表示前端器材可以推得更輕松,同時也可以降低負載效應的影響。每部放大器都有輸入阻抗與輸出阻抗,一般而言,輸入阻抗Ri越高越好,輸出阻抗Ro越低越好。阻抗匹配理想上前級的輸出阻抗越低越好,而后級放大器的輸入阻抗越高越好,這是為了避免負載效應的影響。
通常后級放大器的輸入阻抗,最好高于前級放大器輸出阻抗的十倍以上,這樣才能讓前級的實力盡量發揮。這就好比火車頭拉車廂的道理是相同的,相同的車廂讓不同馬力的火車頭拉動,輕松程度自然不一樣,馬力越大(輸出阻抗越低)的火車頭,拉動重量越輕(輸入阻抗越高)的車廂,自然輕松愉快。
前置放大器
在另外一個有關怎樣選擇前置放大器里的帖子,L版說:「這個時代講求的是個性! 」的確,挑選前置放大器最重要的是該前置放大器的個性氣質。
前級放大器最重視的它的頻率響應范圍一定要寬闊(5- 35K Hz以上)高頻越延伸諧波、泛音、余韻才會豐富,高頻不出色,中低頻無論多么好,我也不接受,影響了聽感。一臺好的前級放大器,首先要做到整個聲音音域要平衡,動態不能過大,也不能太小,聲音解析力十分好,這樣聲音才會通透,音場的結像自然,樂器隔離度玲瓏,尺寸大小才適當。
當提出怎樣選擇前級放大器需要考慮那些問題時,我忽然想起自己擁有的那 3部前級放大器,是我在無法作出取舍、選一部符合自己的構想的情況下,索性全把它買下來的(當然不是3部前級放大器在同一時間添置的)。這是一個多么笨的方法!?自己既然這樣笨,還有資格繼續寫這篇文章?
要想豐潤的聲音,中低和低音最難調校,怎樣調,利用什么材料,這就看你個人的工夫了。我當年的沒有辦法的辦法是購置了幾部前級放大器(Restek的Vector,喜歡它的頻域寬,解釋能力強,回放出來的聲音認真清晰細致,我稱它為「燕瘦」;另外一部稱為「環肥」的是Audiolabor的Klar,它回放出來的聲音就豐潤細膩了,有血有肉,滑不留手,我仿如唐明皇般喜歡楊玉環多于趙飛燕,尤其像冬天寒冷天氣里,它給我帶來溫暖;不像趙飛燕那般冷若冰霜,我心情燥熱時才以她播放,回放出來的聲音往往能令自己整個人沉靜下來,起安神降燥的特殊功效。再者,我還有一部ARC SP 11 Mk II,那就專門用來聆聽人聲的特別措施了,由于接駁繁復,不像我的「燕瘦」「環肥」一部接XLR、另一部接RCA插頭輸入我的Restek Exponent后級放大器般方便,我只需要在Exponent背板的按鈕上將Bal變Unbal,就可以選擇「燕瘦」或「環肥」了。
這個例子說明前級放大器對聆聽者的偏愛有直接關系,我聆聽音樂種類、性質繁多,因此用了多部,其它的發燒朋友,當然要根據自己聆聽那一類型的音樂去選擇了。喜歡古典音樂的,當然頻率響應范圍一定要寬闊(5- 35K Hz以上);以聆聽人聲為主的音壓和頻域的要求就可以降低些……
總之,要訣還是要多些聆聽,還要配合已選好的音箱結合起來聆聽,只有這樣,回放出來的聲音才會是將來自己想聆聽到的聲音。
假如音響器材的前級放大器,能在速度、瞬變、動態、聲壓等要素,較為真實還原出來的話,就可以冷靜的坐下來聆聽音樂了,并可以進入音樂優美的境界,欣賞到音樂的內涵而深受感動。
玩HiFi的朋友往往會偏重于調校某些環節,而疏忽其它因素的影響,器材除了要配搭得宜之外,更要有一個好的聆聽環境,悉心的調校和使用,才可以達到目的,不會是一蹴而就的。這些道理相信大部分的發燒友都懂得,但能夠顧及全面去玩的朋友畢竟不多。單就器材使用方面,很多發燒友對自己的器材性能都不甚了了,往往因為使用不當,而將聲音不好的原因歸究在某些器材身上。結果「玩」HiFi變成了不停地「換」HiFi。我居住的這個小鎮里,就有這樣一位發燒朋友,玩音響的經歷僅五六年,前后換了不下六套系統了。我說的是「套」,換的是整套!大家猜猜他現在是怎樣玩前級放大器的?他現在是以玩CD Wadia 861為訊源(半年前曾玩過一臺LP唱盤,弄不出好聲音而轉讓或退回給代理了) ,這部機已經可以直接連接后級放大器了,因為它經已設置了有一個數碼式音量遙控器。可是這位發燒友大概慕名或者是嫌Wadia 861數碼聲音較重,另外連接了一部ARC Reference II 前級放大器,然后連接到每邊輸出600W的Pass功率放大器,驅動一對Wilson WATT / Puppy 6。鈔票原來是可以這樣來花的!?大概他認為這樣就能將聲音真空管化了!
前級可以說是整個系統的控制中心。一般人對前級的理解,以為僅是前級只是用來控制音量的大小和選擇訊源的一件器材,對于機上的按鈕和設施往往視而不見,甚至對每個按鈕的用途也懶得去理解,他們其實是浪費自己的金錢和設計者的心血,沒有好好地去發揮它的性能。
就以一部最簡單的前級為例,它通常只具備選擇訊源和控制大小聲的功能,但你不要輕視它,其實聲音的好壞,與操作前級是否正確和調校有極大關系。先撇開調校不談,就以控制音量旋鈕(Volumn)來說,它可以說是一種藝術,音量的大小足以影響到整個系統聲音的好壞。我居住的這個小鎮里,又有這樣的另一位發燒朋友,他喜歡欣賞鼓聲音,招待客人就是鼓聲連場,音量旋鈕通常都旋至12.00 o’clock 或 13.00 o’clock位置,誰受得了。他不管聽什么音樂,都以同一音量去聽,以為錄音好的自然聲音就必然好聽。更要命的是他以為大聲就是好聽,所以不管是聽交響樂,或是單一樂器演奏都用同一音量去聽,結果你聽到鄧麗君的歌喉聲如洪鐘,嬌小的身軀變得像姚明雄偉,小提琴的體積擴大為倍音大提琴,結他的高音像古鋼琴,低音部分像打鼓。當你聽到皺起眉頭,心中發悶時,他還對你說他的系統的動態如何的勁,歌手是如何的夠中氣,錄音細節是如何多,簡直可以把你氣得半死!
為什么這些朋友會這樣子去聽音樂呢?純粹因為他們少了去聆聽音樂會,正統的現場音樂會。當他聽過在同一音樂廳里演奏的交響樂隊,和單一件樂器演奏時的音量大小,和真正樂器發聲時,他會明白到什么叫做聲音的比例,才能了解到單一件樂器演奏發聲時的音量的響度。除了聽現場外,其它解樂器發聲和音量的方法,就是聽一些不用擴音機系統的真人演奏。那么當你再去聽那些CD上的罐頭音樂時,就不會毫無準則地去調節音量,不但使聲音失真,樂器變形,耳朵受罪外,聽覺也可能受損呢!
音量控制的最高技巧,就是能令到自己的音響器材達到最佳的表現,能夠將樂隊、獨奏樂器、真人唱歌時的音量大小,原汁原味地還原!就是HiFi的1:1的音量,同樣比例的體積和同樣大小的立體音場,彷佛整個交響樂隊在家里聆聽室作現場演奏!發燒友以為:只要把世上最貴的器材搬回家,就可以做到這樣的景界。事實上并不像他設想的那么簡單,其中學問多著。
怎樣正確選擇前級放大器
譯者注:這是一篇這兩天剛開始翻譯的文章,目的是配合壇子里網友提出的要求,將會分段貼出,希望大家耐心等候。
當提出怎樣選擇前級放大器需要考慮那些問題時,我忽然想起自己擁有的那 3部前級放大器,是我在無法作出取舍、選一部符合自己的構想的情況下,索性全把它買下來的(當然不是3部前級放大器在同一時間添置的)。這是一個多么笨的方法!?自己既然這樣笨,還有資格繼續寫這篇文章?
前級放大器的添加目標,是達成在你的音源(s)和放大器之間的協同作用。任何時候你有一個機會試聽連接在你的系統中多部前級放大器,卻說不出那一部的聲音較另一部的聲音好。理由是聲音好的通常或多或少在價格上會較高,或者那部前級放大器的在電路設計上多做了很多功夫。
選擇理想前級放大器時,你必需弄清楚兩件事
A. 你的音源輸出電壓(最光盤驅動器是 2伏);
B. The input sensitivity of your amplifier (most amplifiers are around 1 volt) 你的放大器的輸入靈敏度(大多數的放大器1伏在附近)
究竟你的光盤驅動器或其它的音源的輸出電平小于或大于 2伏,你必需知道。在相同的音符上,如果你功率放大器的輸入靈敏度小于或大于1伏,你也應該必需知道。一經你確實知道這些電壓,你就可以好好的選擇正確的前級放大器了。
首先了解兩個名詞代表什么。
音源輸出電壓(output voltage of your source)音源輸出電壓是一個不會變更的固定電平,除非你的音源有一個”可變的輸出”。這一個 2伏的訊號(音樂),驅動著功率放大器的輸入級,或者驅動著前級放大器,它依次驅動放大器的前級放大器的輸入或功率放大器的輸入級。
放大器的輸入靈敏度(input sensitivity of an amplifier)
簡單地說,放大器的輸入靈敏度意思指有多少伏的電平訊號傳送到功率放大器去。任何的電壓量超過這個數量,將會令到你的功率放大器嘗試使出更多的、超越實際上有的功率,結果令它超負載產生所謂”削波clipping”。
因此在所有的情況下,一個前級放大器理所當然的是用來控制來自音源的電壓。當前級放大器音量向左被旋到最盡的時候,你能測算到只有零伏電壓輸出,功率放大器因此沒有聲音。當你把音量音量旋鈕向右旋調把輸出電壓增大時,你的功率放大器便能驅動音箱發出聲音。音量控制上的理想工作范圍應該在一個向右1/4 與 3/4 之間,這是聆聽電平的正常位置(實際上超越向右1/2位置時,失真已經存在了)。意思是說:前級放大器永遠不會在輸入信號里增添任何的電壓,也即是”增益gain”。
什么情況下前級放大器需設”增益” 呢?有兩個理由可能希望前級放大器增強增益:
A. 當功率放大器需要高于1伏才能到達全功率輸出的時候。
B. 當你的音源只有小于2伏輸出的時候。
某些功率放大器需要5伏輸入,才能達到全功率輸出,通常放大器設計,全部設定在2伏輸入時便達到全功率輸出。偶然間我們會看到某種放大器僅需要1/2伏輸入便到達全功率輸出。
一些被修改過的光盤驅動器的輸出電平少于 2伏,一些數碼模擬轉換器 DACs 也有少于2伏輸出電平的。(雖然大多數的 DACs 至少有 2伏或稍高伏的情況,有時可能達到5伏。)
喜愛乙烯基唱片的人,有時可能很難找到一部以輸出的一部附設有 2伏的唱頭和唱盤接線端子級。我曾看到過多數是1伏的。
假如音源只有 1伏輸出電平的情況下,而放大器的輸入靈敏度只有2伏,就必須多設一部有增益的前級放大器,否則便無法讓后級放大器去正常的回放出該有的音壓。即使有一對超高效率的音箱、聆聽的要求僅是非常松軟水平,但回放出來的音樂將會缺乏動態和重量感的。
一旦作出決心需要增益或不增益,便已經大大縮窄了選擇范圍。但無論選擇增益或沒有增益,都必需考慮匹配的「阻抗」。
所有的音源和放大器有被稱為「輸出阻抗output impedance」的東西。把它當作這部機對付困難負載的驅策能力,例如以很長的信號線連接放大器。
相反的情況,所有的放大器有被稱為「輸入阻抗input impedance」這種的東西。把它當作這部機遭逢到前級放大器或光盤驅動器所施的電平。
一般規律是愈低輸出阻抗,愈比較易于驅策困難的負載。同樣,愈高的輸入阻抗,也是比較容易驅動。前級放大器最好是輸出阻抗低于1000Ω去驅動一部輸入阻抗為100,000Ω的放大器。
市面上的光盤驅動器的輸出阻抗通常都相當低,但是不幸的是功率放大器的輸出阻抗,通常都在 10,000Ω和 500,000Ω之間,多數是在50 KΩ附近。
50 KΩ是一個適當的負載,大多數的音源和前級放大器驅動時都不會產生問題。除非是以一部高輸出阻抗的前級放大器,以額外長的信號線去嘗試驅動一部50 KΩ放大器。結果可能經常不是低頻響應衰落便是聲音變得缺乏動態,或者兩者同時存在。聆聽者當然不希望回放出來的聲音聽起來單薄,因此,千萬設法使用短的信號線。如果那部前級放大器的輸出阻抗頗低,那么就沒關系了,即使功率放大器在房子的另一邊,仍然低頻響應硬朗有重量感,也不會有衰落。
這里有3部前級放大器模型:
頂級的A模型跟據怎樣在背板設定的選擇開關,設有許多增益或沒有增益;或者采用一個正常輸出阻抗或低的輸出阻抗。這樣才能夠確定它實發出獨特的、或經常性的好聲音。
模型B則沒有增益,輸出阻抗卻是低的,對大多數的系統的匹配最為理想。
模型C有較大增益以及較高的輸入靈敏度,迎合以較低輸出的音源或較高輸出靈敏度的放大器,或兩者都存在都適配。
假如玩家的訊號只是CD機,而音響系統所采用的功率放大器設有音量控制電位的話,用與不用前級放大器,則存在有可選用或不選用前級放大器的可能。事實上大多數的情況下,建議被勸告不要不選用前級放大器。
非常好我支持^.^
(457) 98.5%
不好我反對
(7) 1.5%
相關閱讀:
- [電子說] 高壓放大器在掃描顯微鏡中的應用及優勢是什么 2023-10-24
- [電子說] ATA-8061射頻功率放大器應用領域介紹 2023-10-24
- [電子說] 國產運放和溫度傳感器介紹 2023-10-24
- [電子說] 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進步丨納特通信參加2023杭州電磁技術及產業創新大會 2023-10-24
- [電子說] 運算放大器反相輸入端電壓高于同相輸入端會怎樣?輸出是什么樣子? 2023-10-24
- [電子說] 運算放大器的差模輸入與共模輸入是什么意思,怎么區別呢? 2023-10-24
- [電子說] 如何測試低噪聲放大器(LNA)的噪聲系數 2023-10-24
- [電子說] 模型的帶寬對信號眼圖有什么影響? 2023-10-24
( 發表人: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