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 pro怎么樣,Mac深度評測Touch Bar親身體驗
至于 Mac 的「中流砥柱」,MacBook Pro 自從在2012年增加了 Retina 屏幕以來,已經連續四年沒啥大變化了。不過在這四年時間里,通過升級內部硬件、適當調低售價等方式,MacBook Pro 的銷量倒一直維持得也還不錯。在10月底那次發布會之后第一次拿到不帶touch Bar的“龍套版”MacBook Pro的時候,心里就長草了,畢竟這次升級的最大看點就是touch ID和touch Bar了,半個多月之后終于拿到了“全副武裝”的13寸和15寸MacBook Pro,相比于上次搶先評測的產品來說,看看在性能提升之余,很多人寄予厚望的touch Bar到底是不是噱頭?它的實用性如何?在常用軟件中的表現到底怎么樣?一句話,值不值得多花錢去買這個touch Bar版本的新款MacBook Pro。評測走起。
從外觀上看,新 MacBook Pro 很像是原來的 MacBook Pro 和12英寸 MacBook 的「孩子」。
它保留了老 MacBook Pro 方方正正的感覺,不過轉軸、頂蓋 logo(不發光)、鍵盤、配色等方面都更加接近去年 4 月發布的 12 英寸 MacBook。
值得一提的是,和 12 英寸 MacBook 一樣,新 MacBook Pro 也采用了完全的全金屬機身,老 MacBook Pro 上背后的那塊用于保證信號傳輸的黑色塑料條終于被拿掉了。
重量方面,13 英寸版本從之前的 1.58 公斤降低至 1.37 公斤,15 英寸版本從 2.04 公斤降低至 1.83 千克。
厚度方面,13 英寸版本從之前的 18 毫米降低至 14.9 毫米,15 英寸版本從 18 毫米降低至 15.5 毫米。
更薄的機身,加上新 MacBook Pro 在機身的長寬上都略有減少,相比老 MacBook Pro,13 英寸新 MacBook Pro 的體積縮小了 23%,15 英寸新 MacBook 的體積縮小了 20%。
蘋果砍掉了 SD 讀卡器、HDMI、MagSafe 磁力充電口以及所有的全尺寸 USB 接口,取而代之的是 4 個 USB Type-C 接口。(「謝天謝地」,3.5 毫米耳機插孔還有……)
這 4 個 Type-C 接口都兼容了 Thunderbolt 3,最高數據傳輸可以達到 40 Gbps,在 USB 3.1 模式下,傳輸速率最高為 10 Gbps。此外,這 4 個 Type-C 還都支持 DispalyPort(DP)進行視頻輸出,并且都可以用來給電腦充電,用戶可以自由選擇使用左邊或右邊的 Type-C 給電腦充電。
touch ID使用很自然
?
先說說指紋識別,蘋果雖然做touch ID已經第四個年頭了,但除了iPhone和iPad,還從來沒有在MacBook Pro這么大的設備上用過,所以使用體驗還是有點不一樣。
在拿到嶄新嶄新筆記本激活的時候,就會像新iPhone一樣要求你注冊touch ID,你別以為隱藏在漆黑一片的右上角的電源鍵/指紋鍵好似看不見,每當你需要解鎖的時候,touch Bar上都會有一行提示,并且用箭頭指向右邊的按鍵,好像在說“點我,點我”。
注冊指紋與iPhone完全一樣,也是兩步,先是指腹,然后擴大指腹面積,而且只需要觸摸而千萬不要把按鍵按下去,總之如果你對iPhone的touch ID熟悉,那么這個過程你花不了30秒就能完成。
唯一不同就是iPhone注冊指紋時會有震動提示,但MacBook Pro完全不會有。此外還有一點不同,就是iPhone最多可以留5個指紋,而MacBook Pro最多只能記錄3個,其實想想也是,iPhone上最常用的兩個拇指,你是根本不會在筆記本上用到的,MacBook Pro最常用的解鎖姿勢就是放上兩個食指,而且你下意識地就會伸出食指去按那個鍵,所以3個記錄足夠了。
我也虐了一下這個touch ID,首先是幾個變態的角度,包括90°橫著,以及從屏幕那邊180°完全反方向伸過去,居然都能解鎖,雖然我估計沒人會這么用,但也說明這個touch ID芯片與iPhone使用的一樣,對于指紋的識別能力達到“任意虐”的程度。
其次是解鎖速度,我算了一下,與我手頭的iPhone 7不相伯仲,基本上把手指搭上去,就解鎖進入系統了,比搭載第一代touch ID芯片的iPhone 5s/6還要快。
至于touch ID的用處,除了暫時我們用不上的網頁Apple Pay購物以外,解鎖電腦以及在Apple Store當中購買app都是可以的,基本和iPhone的用途一樣。不過肯定不像iPhone用得那樣頻繁,因為iPhone每天都能需要解鎖上百次,購買app也是家常便飯,這兩個場景都不會在MacBook Pro上發生得很頻繁,但當你需要的時候,會覺得手指一搭就完成了非常方便,而且安全性也是高于密碼的。
此外,當你安裝軟件或修改設置,需要輸入密碼的時候,也可以通過touch ID來驗證,這個場景還是經常發生的。
其實不用我說你也知道,MacBook Pro上的touch ID邏輯性與iPhone一樣,就是它的重要等級是低于密碼的,當你解鎖失敗,或是重新進入系統的時候,仍然需要輸入密碼,如果你關閉密碼,也就關閉了touch ID。這樣理解的話,touch ID只是簡化了密碼輸入,但不可能完全取代。
等等,看到這里你會問我,重啟、休眠都需要密碼,我又不天天買app,那這個touch ID有啥用?問得好!
從上代MacBook開始蘋果改變了電源鍵邏輯(難道真是因為喬布斯不喜歡電源鍵?),即便是關機狀態,當你打開屏幕的時候,也會自動開機,基本不需要電源鍵的存在了。而我們最便利的使用習慣就是,用完了合蓋直接裝包里走人,也就是像iPhone那樣基本不關機,這個時候你再打開屏幕,那么就需要輸入指紋登陸了,所以蘋果把touch ID加在了最常用的情景當中,在MacBook Pro上進入系統只需要兩步:第一打開屏幕,第二按電源鍵解鎖,既安全又快速。至于重啟電腦還需要輸入密碼這事,iPhone不也是這么干的嗎,再說對于MacBook Pro這種設備,一年需要重啟幾次呢……
touch Bar會讓一些人愛到不能自已
咱們這次評測的最大大大看點,就是touch Bar,所以拿到新機器的時候,迫不及待就翻開屏幕看看這個“小窄條”到底有多炫,結果是在戶外大太陽底下,上面顯示的還有點看不清,尷尬了……
這個事后面再說,我先糾個錯。
在10月28日凌晨發布會之后的現場體驗環節,我給touch Bar下了個“副屏”的結論,其實這是不對的,它并不負責“顯示”任何內容,雖然是一塊高分屏,但處于鍵盤區頂端的touch Bar依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輸入工具”,這個定位搞清楚之后,你就能理解touch Bar存在的價值,同時也就不會抱怨“它為啥不顯示股票,為啥不顯示動畫,為啥不顯示充電狀態(聽起來挺有需求)”,人家不是干那用的。
剛一啟動的時候,你會發現touch Bar咋那么簡潔?絕大部分“按鍵”都縮到右邊去了,中間空出一大塊,想要找回原來實體按鍵的排序,還得按下箭頭,才能完整顯示出來,有點多此一舉的感覺。
實際上touch Bar是相當靈活的,蘋果將其分為了“應用控制”和“控制條”兩部分,對應touch Bar的左右兩個區域,你可以自己設定是要二者混合顯示,還是把控制條展開顯示,但實話說,選擇后者就等于恢復了原來傳統的功能鍵區,所以大多數還是混合模式,此外,還可以在按下Fn鍵的同時,讓touch Bar變為傳統的F1-F12的顯示,總之,這次蘋果給了touch Bar非常多的自定義可能。
在混合模式當中你會有個煩惱,就是右側的“控制條”部分只能顯示4個圖標,完全不夠用,而且這4個圖標的“控制條”可是系統級別的,開啟任何應用都是始終顯示的,這么重量級的區域,怎么可能不提供自定義功能呢?所以這方面蘋果還是給出了很大的權限,不僅常用的背光、亮度、音量、播放都有,而且還有截屏、鎖定、屏保、顯示桌面、勿擾等等快捷方式,以前這些快捷方式要么隱藏很深,要么得通過復雜的組合鍵,但這次通過touch Bar可以一鍵搞定,真是好用得不得了啊,但是可以自定義的內容這么多,反而讓我覺得難以選擇了,因為我覺得很多功能都有用,遠遠不是4個快捷鍵的空間可以容納的。
另外,右上角的ESC絕大部分時候還是在的,不用擔心找不到,可是,這個虛擬按鍵的位置相比以前往右邊挪了不少!挪了有半個鍵位呢,你要是企圖像以前那樣盲操,根本就按不到,絕對得看著才能按到,所以這個ESC鍵的位置要熟悉一下。
touch Bar作為一塊“高分屏”,只顯示虛擬按鍵絕對是大材小用了,下面我說說自己用得最順手的幾個app的操作——是的,就拿到這么幾天已經非常順手了。
首先是看照片,我簡直覺得touch Bar有一半的原因是為了這個原生app設計的,因為其他大多數app都只能顯示虛擬按鍵,而只有照片等少數app是發揮出了它屏幕的潛質。
進入照片之后,在touch Bar最中心的位置,是以cover flow方式顯示的圖庫,注意,是圖庫,也就是你的照片越多,它就給你顯示得越多,就算擠成細條也給你顯示出來。至于什么是cover flow,就算不是果粉,用過iPod或者iTunes的人也都知道吧,這是蘋果最得意的界面設計之一。
在這個cover flow上面,你可以用多指縮放尋找和查看照片,是的,touch Bar最多支持10指的多點觸控,但是哪個app能用到這么多手指麻煩知道的告訴我一聲……
所以這個時候有用的功能就來了,你可以看到當前顯示的照片附近的多張照片,就不用在屏幕上一張張找了,在touch Bar上找到之后一點,直接就定位了,相比屏幕上一張張翻可快多了,雖然在照片當中你也可以切換顯示模式,但touch Bar的出現就是讓你“魚與熊掌兼得”了——既可以全屏看照片,也可以通過touch Bar滑動搜索其他照片,所以我說照片這個app真可以算得上是touch Bar的示范級應用了。
另一個堪稱示范級效果的地方,就是touch Bar的高精度顯示在這個應用里得到了很好的展示,我嘗試在touch Bar上查看一些照片的細節,雖然它的寬度只有指甲蓋那么大,但只要你仔細看,就會發現細節都是存在的,并沒有變得模糊。其實這塊OLED屏幕的分辨率為2170×60,比對2560×1600的Retina顯示屏,精細度上并不輸于后者。
你們會發現我對touch Bar在照片里的表現簡直是“大愛”,不僅是因為效果做得好,而且3個快捷鍵設計得也非常到位,絕對是剛需級別的,依次為收藏、旋轉和設置。
如果你仔細觀察,方向只能往左面旋轉,話說像我這樣比較懶的,即便是這樣,往左旋轉我寧可連按4下,也不去屏幕上找按鍵了,因為找快捷鍵不僅費時,而且按完一次之后菜單消失,不利于連續操作,所以這個虛擬鍵的設置真是有用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以后我保證我電腦里再也沒有那種“治療頸椎病的照片了”。
設置功能里就更是犀利了,基本上照片app能調節的東西,都放在touch Bar里面了,點選之后還會有調節效果的展示,自由旋轉的話還有刻度尺方便拖動旋轉,簡直是方便直觀得不要不要的,用到這里,你就會覺得蘋果取消原先呆板的功能鍵是有道理的,開發出了很多潛能,而且還不用總是操作觸摸板了。
花了很多口舌去說touch Bar在照片當中的表現,就是因為這個app的表現太漂亮了,其他應用當中的touch Bar表現只能說是高效,而照片簡直就是驚艷。
如果你要我從驚艷到高效之間排個序,那么第二位的就是Final Cut Pro,在上個月的發布會上,蘋果也是大講特講,幸好我們這里有Final Cut Pro高手,就是你們看到的這支視頻的剪輯鐘文澤,他對touch Bar也是愛到不行。
大家知道Final Cut Pro主要就是干剪輯了,所以用久了都熟悉了組合快捷鍵,但是touch Bar比快捷鍵還要高效,例如在時間軸上,當你定位好想要剪輯的位置之后,touch Bar上有“修剪開頭”和“修剪結尾”的按鍵,不僅直觀,而且省得記組合鍵了。
此外,當你進入時間軸模式之后,可以在touch Bar上微調任何時間線,而不用鼠標去反復選擇了。用過Final Cut Pro的都知道,里面有很多選擇工具,比如選擇、修剪、位置、切割、縮放等等,這些需要在下拉菜單當中選擇,挺費勁的,但是現在touch Bar上特設了一個二級菜單,可以讓你快速選擇這些工具,同時也起到了顯示當前狀態的作用,總之對于Final Cut Pro剪輯師來說,會愛上touch Bar的,絕對是提高生產力的小助手。
說了這么多,我只是想讓你們知道,為了體驗touch Bar,含著淚花1998元買了這個自己并不怎么會用的軟件……
另外就是,touch Bar對于Final Cut Pro的支持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一看就是親生的軟件,但是另一款業余級剪輯軟件iMovie就沒那么重視了,就用了一個“拆分”快捷鍵敷衍了事,就算炫技也得強行用上Final Cut Pro啊。
下面咱們說說常用軟件是如何被touch Bar帶得高效的。
以蘋果自帶的文字軟件Pages為例,一進來我就驚訝了,居然是輸入法的聯想提示,比如我敲一個“高”,touch Bar上面就是“科技、品質、素質”這種和“高”搭配的聯想詞。這個腦洞開得是不是有點大啊,這種文字輸入還是交給鍵盤快速,就不用touch Bar代勞了。
別著急,這一條是可以隱去的,之后你就能夠看到熟悉的一排快捷方式,包括標題等級、字體顏色、加粗、下劃線、排列方式等等,而這些元素默認都是排列在Pages右側的,且圖標比較小,還排列得密密麻麻,所以touch Bar上的虛擬按鍵就可以起到快速編輯的作用了,而且雙手還不用離開鍵盤區。
你以為touch Bar就這點能量嗎?其實它是會隨著你的界面改變而改變的,比如當你關閉Pages的時候,界面會彈出是否保存的提示,這時touch Bar上對應的內容也變為“不存儲”、“取消”和“存儲”,位置與軟件界面上的排列一模一樣。所以touch Bar要真是用順手了,大大降低觸摸板的使用幾率(話說這一代觸摸板也是努力變大了啊)。
這些蘋果自家的大型軟件不用多說,連計算器這種小應用都被touch Bar給慣得不行了,touch Bar里居然顯示得是大大的+-×÷=四個圖標,以前用計算器你們都有感覺吧,找這幾個鍵可費勁了,還不如直接用鼠標在屏幕上按呢,但是現在這5個鍵的出現,就好像多了個小鍵盤區似的,有多方便我就不用多說了,現在誰也別和我說“保留功能鍵”這種話了。
至于用得最多的Finder界面,touch Bar也支持自定義,但這個自定義的內容僅限Finder應用本身,可以說是充分的“炫技”功能,讓大家看看系統和touch Bar的交互有多流暢,同時展望了一下touch Bar自定義的美好未來,至于說實用性嘛……
在這個自定義界面你可以將自己喜歡的功能圖標直接拖動到touch Bar,拖動的效果很“神奇”,只要往屏幕下面一拽,當圖標在屏幕底部消失的瞬間,也就出現在了touch Bar,而且還有震動效果,就像iPhone要刪除圖標似的,這個效果真是流暢得沒話說,就好像在一塊屏幕上拖動似的,而且鼠標可以把圖標拖拽到touch Bar的任何位置,也就是說touch Bar對于鼠標還有響應,這個交互不服不行啊!
但是至于這些可以自定義的功能嘛,新建、刪除、拷貝一類的我承認很有用,不過這幾個快捷鍵我早背下來了,最有用的就是排列方式的快速改變,這個雖然挺占地,但確實一鍵能搞定還是快捷了不少。
我前面炫了幾個app的應用之后,你們是不是都要高興得拍巴掌了,別急,這個touch Bar作為一種全新的交互方式,使用感受與普通按鍵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首先是手感,額,嚴格來說它沒有“手感”,就是一塊OLED屏幕,而且按上去也沒有3D touch那種反饋效果,所以有一種可能就是你按歪了但是自己不知道,反正沒手感這事我一開始還挺不能接受的,尤其是當你在實體鍵區和touch Bar之間頻繁切換的時候,總會被沒手感這件事拖慢速度,但是用久了你會發現,touch Bar并不是輸入用的,都是選項,所以想快也快不起來,再說功能上高效了也就不在意手感了——雖然按在一塊沒有力反饋的“玻璃”上的確是不好受。
其次,既然是OLED屏幕,那么就會有反光,甚至會有文章一開頭我說的“失明”的效果,如果你用iPhone閃燈離得特別近去照射touch Bar,保證你啥都看不見。這樣極端的測試只是告訴你,touch Bar由于自身的屬性,與物理按鍵的清晰度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但是這種極端的情況也不經常出現,如果太陽照得touch Bar都看不清了,屏幕又有啥用……
再次,出于節能目的,touch Bar會在不使用的情況下自動息屏,我測了下時間,1分鐘變暗,1:15完全熄滅,而且這個息屏時間不管你是插不插電源,也不管你在電源管理里面設定的休眠時間是多長,它甚至不能讓你自己調節息屏時間,也是夠任性的。不過喚醒的時間很快,而且鍵盤、觸摸板都可以喚醒touch Bar。
再再次要說的就是反應速度,在正常情況下,它的反應速度與普通按鍵沒有區別,只有當調取“內容”的時候,會由于載入而稍微延遲。比如照片當中調整濾鏡效果,這個時候渲染的實時效果,出現得會稍微慢一點,這是可以理解的,從而也說明touch Bar背后是有單獨的一套系統以及芯片在控制的。
最后咱們來談一談touch Bar的二級菜單邏輯。由于這個窄條空間有限,右側還要始終留給系統級按鍵,所以空間真是很局促,在這樣的情況下,touch Bar不得不出現二級菜單,也就是按一下之后又蹦出新的操作按鍵,比如照片當中特效的調節,Pages當中文本對齊的編排,這些二級菜單無疑會增加用戶的上手難度,讓使用變得復雜,但如果完全取消掉,那么touch Bar的功能又會顯得有些“簡陋”,所以是一個比較難衡量的選項,目前也只能讓用戶慢慢適應,說到這里我又想呼吁在app當中交給用戶自定義touch Bar權限這件事。
最最最后,就是蘋果對于第三方應用的誘惑力度往往是巨大的,在Mac App Store當中已經有一個專區是目前支持touch Bar的應用,暫時有17款,包括1Password、Affinity Designer、djay Pro、Live Desktop、Pixelmator、PocketCAS for Mathematics、QuickQuad等,而據我們所知,QQ、麻將十三張、Word、Powerpoint、Excel、Outlook、Blogo、Coda、Sketch等都會在近一兩個月為touch Bar站腳助威,到時候touch Bar這個擦擦條就真是百花齊放了。
高配性能可堪大用
半個月前評測的入門版13寸MacBook Pro很不解渴,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處理器不夠“Pro”,而這次我們拿到了最高配的2.9GHz四核i7版15寸MacBook Pro,這個規格并不在默認的售賣序列,而是要單獨定制的,代表了目前這一代MacBook Pro的最強性能。
由于目前Intel并沒有推出最新的Kaby Lake處理器,因此六代Skylake架構成為了全系標配,2.9GHz主頻、可Boost到3.8GHz的i7-6920HQ,相比前代主要還是提升了圖形性能降低了功耗從而增加續航,并且對4K視頻提供60Hz刷新率的支持。
用GeekBench跑分顯示,其單核得分4511,多核得分13776,對比半個月前測試的2.0GHz 6360U處理器(兩項得分分別為3589和7229),多核性能幾乎翻倍,所以注重處理器性能的用戶,如何選擇就不用我說了。
這次15寸機型采用的AMD北極星架構的獨顯則是如虎添翼,你甚至可以選配Radeon Pro 460,其擁有16個CU,流處理器為1024個,顯存帶寬為80GB/S,單精度性能為1.86TFLOPs,顯然這些都是大型游戲的運行保證。
說那么多還是來個游戲測試比較直接,在《GRID 2》這個游戲里,將分辨率調到1650×1050,選擇最高畫質,特效全開,平均幀數53FPS,可見運行速度有多流暢。而這部我非常喜歡的經典賽車游戲,其實是十分考驗顯卡功底的,賽車游戲本身由于節奏快、畫面復雜,再加上賽車本身的物理碰損,都成為“顯卡殺手”,而在這個配置當中跑這部游戲,特效全開對于流暢度也沒有壓力,而游戲中的光線、煙霧、水汽、胎印、車身損壞等細節,都顯示出這款顯卡運行起來毫不吃力,在沉浸比賽的同時給你一種滿足感。
其實這一代MacBook Pro在性能上的最大進步,就是SSD的讀寫速度翻倍式的提升,之前在測試入門版13寸MacBook Pro時,其搭載的256GB SSD平均讀取速度2GB/s,平均寫入速度1.3GB/s。而這次我們拿到的15寸高配版MacBook Pro,其搭載了1TB SSD,讀取與寫入速度分別為2GB/s和1.8GB/s,相比入門版產品來說只高不低。
其實還有一個更加簡單直接的測試方式,也是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用到的,就是大容量文件的拷貝。把一個27GB的含有碎片文件的文件夾,直接拷貝復制,新款15寸MacBook Pro用時26秒,而上一代機型卻需要1分17秒,性能的提升由此可見。
價格與定位
蘋果筆記本的產品線可能從來沒有這樣豐富過,也從來沒有這樣令用戶發愁過。
這一代MacBook Pro的發售價格相比前代發售時貴了20%左右,當然如果對比初代MacBook Air發售時的價格,這其實算不了什么,所以蘋果是在給消費者一個信號,全新設計的產品必然不會便宜,何況MacBook Pro還是定位于專業級。
在蘋果看來,普通用戶可以去選擇售價便宜的MacBook Air(盡管已經多年未獲更新)或相對便宜且輕薄的MacBook,而不要都把目光集中在MacBook Pro上。
但是對于專業用戶來說,尷尬的事來了,新款MacBook Pro在擁有較高價格的同時,處理器卻不是最新的,而如果你真的在意價格,那么上一代MacBook Pro也是有售的,當然處理器也不是新的,所以就看你的平衡點在哪里,特別是那些想要用上15寸高性能的專業級用戶或者企業,18488元起步的售價(還不包括你肯定要用到的各種轉接線,而且容量只有256GB)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輕松能夠接受的。
所以這里就有蘋果狡猾的一面,按照處理器的更新節奏,如果蘋果給舊款MacBook Pro升級Skylake處理器,或者給MacBook Air用上視網膜屏幕,那么它們的競爭力無疑會大增,但同時也會威脅到新款MacBook Pro的地位,所以“按兵不動”同時以價格區分開檔次也許是個權宜之計。
說了那么多,其實我個人是推薦兩款帶有touch Bar的13寸MacBook Pro的,它們在擁有最新技術的同時,處理器性能也很強悍,完成專業工作一點問題都沒有,而且便攜性相較上代可是大幅提高,攜帶上更輕松,如果真覺得屏幕尺寸小,外接個顯示器也是比較經濟的解決方案(相比購買15寸來說),13888和15488元的售價,其實也一直是蘋果專業級MacBook Pro的一貫價格區間。
同時如果是對圖形、攝像、視頻或游戲有需求的專業用戶,那么15寸機型也是你的菜,畢竟在強悍的性能面前,你很難用價格去衡量。
總結
touch Bar并非噱頭,而是鍵盤的輔助、鼠標和觸摸板的替代,對于提高效率這一點絲毫不用懷疑,這是我用了很多軟件之后的明確結論,從這方面來看,這次MacBook Pro的大膽嘗試是成功的。
另一個成功點就是機身變得更輕更薄,在保持專業范兒的同時,減輕攜帶負擔,這是蘋果近兩年的努力方向。
此外,強悍的性能,特別是SSD的讀寫速度這一點,也是很多專業用戶會關注的。
但是這次MacBook Pro也有步子邁得大的地方,比如取消所有機身接口而換做USB-C,這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令用戶難以適應,對于專業用戶來說,忘帶任何一根轉接線就意味著工作無法完成。
雖然MacBook Pro現在價格較貴,且處理器不是最新的,但我相信這些都是可以通過明年的更新來解決的,而且價格也絕對是有下探空間的,所以你們就知道最適合的購買時機了。
說回來這次touch Bar的革新其實是蘋果對于人機交互方式的又一次嘗試,就像當年iPhone上的多點觸控屏一樣,雖然這一次MacBook Pro不見得能樹立標桿,但它的創新精神無疑會在筆記本行業引起波瀾。
非常好我支持^.^
(8) 34.8%
不好我反對
(15) 65.2%
相關閱讀:
- [電子說] 芯海科技ForceTouch3.0:重塑人機交互新境界 2024-11-28
- [電子說] 芯海科技Force Touch:賦能智能牙刷 感知美好生活 2024-11-28
- [電子說] 匯頂科技官宣收購云英谷 匯頂科技周一起停牌 2024-11-25
- [電子說] 觸摸屏Touch IC ESD/EOS防護方案及TVS選型 2024-11-15
- [電子說] SC01/NT01A晶尊微 指紋識別模塊觸摸感應 2024-11-06
- [電子說] 小米15頻登熱搜,官方保持神秘引期待 2024-10-23
- [電子說] CW32模塊使用 指紋識別傳感器 2024-09-18
- [電子說] 支持大型程序代碼和擁有大型嵌入式SRAM的指紋芯片-P1032BF1 2024-09-11
( 發表人:ste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