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效應又名需求側規模經濟,在互聯網行業常用,數字貨幣行業偶爾會被提起,重視程度不夠。原因是網絡相應存在很多迷惑和誤解,導致很多時候說數字貨幣網絡效應的時候如同隔靴搔癢,無法把握重點。今天嘗試一下。
馬斯克曾說,“Facebook的網絡效應是根深蒂固的,一旦形成,很難攻破”;查理芒格也曾如此評價Google“我可能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寬的護城河,我不知道你如何才能取代谷歌”。這些都是大咖對名企業的一種成就描述,體現了網絡效應的強大。
什么是網絡效應?
簡而言之,網絡的價值隨著用戶的增長加速增長,用的人越多,該網絡價值越大(可以參考梅特卡夫定律,一個經驗觀察定律,沒有物理實證)。你用別人也想用,用的人多了,更多人不得不用,不斷強化這個過程,比如google、windows系統、IOS系統、微信都是很明顯的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會產生鎖定效應,就是所有使用該網絡產品的客戶似乎被巨大的吸力所裹挾,比如微信,本文作者有一個好友,不喜歡騰訊,手機上卻不得不安裝了騰訊的一款產品:微信。原因不言自明。如果一個項目有了網絡效應,即使是經濟動蕩不安、熊市壓城,也不影響這個項目的擴展。
數字貨幣有什么網絡效應?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先說說貨幣。金、銀作為世界的一種共識,由來已久,尤其是黃金,在古代的各種傳奇故事里都會有金子的出現,你無法想象,海盜船歷盡艱辛最后發現的是一個銅礦為主的小島,但如果是“金銀島”,這個寶藏才實至名歸。都說,亂世黃金,盛世古董,但是盛世依然需要黃金,亂世不一定需要古董。黃金的故事吸引更多的人尋找黃金,挖掘黃金,儲藏黃金,這世界上有個地方叫做“舊金山”,就詮釋了這個網絡相應對人心理的影響。
世界的貨幣體系也是網絡效應的體現,稱之為壟斷或者一大獨大也不為過。英鎊厲害的時候,都用英鎊;二戰之后,基本就是美元了。美元依然堅挺,大宗商品結算就是美元。買賣比特幣用USDT本身也是對標USD美元。美元作為交易媒介計價單位和儲值工具,也因為網絡效應更加強大。
反觀比特幣,它有什么網絡效應呢?所有的數字貨幣幾乎都對標比特幣,募資最靠譜的幣種也是比特幣,這就是在區塊鏈網絡中的一個網絡效應。當然,范圍擴大一些,比特幣的初衷是作為一種支付貨幣,目前做的不是很成功,但是作為計價單位和儲值工具是很成功的。
為什么你愿意買比特幣?因為你覺得這個東西價值是可以提高的,有很多人愿意購買和持有導致這個結果,這個結果的出現是走了很長的時間,比特幣出來的前兩年是沒什么感覺的,后來漲到1美金,100美金,1000美金,1萬美金,因為價格的吸引,大家瘋狂涌入,但是價格吸引只是結果,那么,價值判斷在哪里呢。
數字貨幣的網絡效應,我搜集資料,確實有人整理過可以總結為十六個細分領域(引用自《區塊鏈數字貨幣投資指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當然有些是貨幣的性質:
1, 安全效應;
2, 支付系統的網絡效應;
3, 開發者的網絡效應;
4, 礦工的網絡效應;
5, 新聞媒體的網絡效應;
6, 被第三方支付整合的網絡效應;
7, 規模效應穩定;
8, 記賬單位網絡效應;
9, 市場深度的網絡效應;
10,價差效應
11,個人的單一貨幣偏好效應;
12,人際間的單一貨幣偏好效應;
13,營銷與認知的網絡效應;
14, 價格的網絡效應;
15,生態多樣性的網絡效應;
16,政府監管的網絡效應
這些網絡效應是比較繁多的,估計看一遍都忘記了。拋開網絡效應的學術話的理解,用最樸實的話語說出來,才是這篇文章的關鍵
先看看數字貨幣有什么用?
a. 支付與捐贈。BTC有人用來支付的場景有嗎?有的,之前微軟公司就支持用比特幣支付他們的軟件系統,暗網交易用btc和匿名幣都有,比如早年著名的“絲綢之路”網站用btc作為交易手段;捐贈算支付的話,維基解密曾經讓大家用比特幣給平臺捐贈。
b. 私募、眾籌和ICO,本質沒有太大區別,融資。無論是幣還是股,這幾種方式對于投資者都是財務風險很大的活動,基本上接受的幣種是btc和eth,也證明了這兩個幣種在融資方面的優勢;
c. 場外交易OTC,這一塊主要是比特幣,也可以算作支付吧。因為交易所場內交易引起不必要的價格波動以及別的一些原因,很多大戶愿意進行OTC交易,數量從幾十開始到幾萬btc不等;
d. 炒幣。低買高賣賺差價,這一點不用解釋。
e. 收藏。“爺爺,你見過100塊錢的eos嗎”“我不光見過還買過呢”買一朵郁金香做成標本傳給子孫后代,告訴他們世界上曾經發生的風險和機遇,告訴他這個東西是區塊鏈時代的科技紀念品,也是正常的。中本聰創始區塊中留下那句著名的話,引用自泰晤士報的頭版,當年的那份報紙價格就已經上去了;世界上第一批ASIC礦機,第一批Apple電腦都有一定的收藏價值,當然,比特幣也有。世界上,有小部分人是收藏一些比特幣永遠不準備賣的,我算一個。
f. 網絡上的通證,要用這個網絡就要有這個幣,比如以太坊網絡,要用這個所謂的“世界計算機”“操作系統”就得用以太坊,上面開發的游戲和產品也要用以太坊。為什么我把這個放到最后,因為這一點離投資者的錢最遠,但是又很重要。
好了,現在基本上說完了數字貨幣有什么用,或許還有很多虛頭巴腦的用法,你放心,目前數字貨幣主要還是2C的產品,大眾都不知道,談何網絡效應?所以暫時就這么多。
那么,基于這些用處,再去思考網絡效應。什么樣的數字貨幣能做這些事情或者這些事情中的某幾項,全能型可以六條都是高分,部分數字貨幣可以占幾條,記住,這幾條暫時不用分彼此高低,如果一個數字貨幣一直拉盤,人們蜂擁而至,推高比較,然后又吸引更多的人,短期也是有網絡效應的,比如一些新上線的小幣。
匿名幣和混幣服務的網絡效應
簡單說一下,比特幣六項全能,是最高分。匿名幣呢,就差很多了。而且比特幣的混幣功能和匿名幣的最大應用“匿名交易”本身是不兼容的,邏輯上很難解釋如果比特幣都能做到匿名,我要匿名幣干嘛,當然,有些地區是禁止比特幣混幣服務的,同時也會禁掉匿名幣,開放一個另一個也開放,這就是個bug。如果只是貨幣功能,這個網絡效應本身打不過美元,打不過比特幣,所以,匿名幣沒什么網絡效應,靠暗網的那點流量和交易,要推高幣價有點困難。
技術與市場的網絡效應
以太坊因為開發者眾多,于是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反向讓系統更優化,再吸引開發者,這是一個網絡效應;因為ICO早期都是用btc和eth,尤其是erc20的出現,eth在融資方面,一枝獨秀,同樣產生了網絡效應。
比特幣和以太坊具有比較高的長期網絡效應。你說,如果eos和波場一類,算不算網絡效應?也算,雖然這兩個幣,我都主觀不看好,客觀上來說,市場能力極強,引流能力強帶來的結果就是參與者多,參與者多。
那么,對于技術應用者開發人員同樣的精力開發一款應用,所獲得的流量和收益就大,市場先行,技術慢慢趕上來也是最近兩年出現的數字貨幣慣用的手段,所以,主網沒上線,拉盤,主網一上線就跌價。這也正常,說過了,市場先行,技術慢慢趕上來是形成網絡效應的常規步驟,這不是還沒有趕上來嘛。什么時候趕上來?如果團隊還沒跑路,技術是有一定概率趕上來的,至于什么時候趕上來,天知道。渴望主網上線后,出現劃時代的進步,是很不現實的想法,現實的操作是,主網上線前,把幣賣掉,等等看牛在半空中,還在慢慢在地上跑了,等開始茁壯成長了,再去投資也不遲。
做市場要吹牛,而把吹過的牛落地是很難的事情,這是一個循環。這個現象不止出現在幣圈,廣泛分布于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
市值管理產生的網絡效應
這個方面,前文提到網絡效應是很短暫的,因為價格需要支撐。山寨幣價格一飛,人們就進場,然后呢,能持續多久?一個月,一個季度,一年?很難的,但是這個網絡效應確實存在,致使大多數字貨幣項目方會有一個“市值管理團隊”,市值管理的故障會導致這個數字貨幣很快崩掉,市值管理的好,引得散戶意動神搖,漲30%不買,漲一倍不買,連漲一周,你買不買,好,買入然后開始跌,你說這是技術性回調,群里人高喊,“拿住價值幣,價值投資靠的是時間”于是,開始等回升,這一等就成了一口枯井。
好的市值管理團隊并不體現在一直都漲的價格,沒有什么可以一直漲,而是和市場運營團隊配合在一起,讓散戶“勝不驕敗不餒”不斷接貨,而且心甘情愿,然后推薦給身邊的人,“這個幣真的是價值幣呀”“兄弟,拿住”。散戶在團隊面前的博弈,往往是很難獲勝的,你如果獲勝了,這網絡效應做給誰看。
靠市值管理獲得的競爭優勢是不長久的,卻是目前這個市場必不可少的,傳統金融市場這叫做“操縱股價”是違規的事情,可是數字貨幣市場暫時沒有太多監管,于是,空間就出來了。空間是留給所有人的,只是個人多數時候打不過團隊。
其實現在數字貨幣估值,或者通俗的來說預測幣價,更多不單單是看網絡效應,因為網絡效應學術上叫需求側規模經濟。這只是在需求側,還需要考慮供給側。
現在的項目更多是用市場去打需求側,渴望產生網絡效應;在供給側去盡量想各種法子縮小流動量,流通量小了,市值管理也好管理了,上漲邏輯也給“信仰者”們更好解釋了,只是在供給側上面下功夫,動的歪心思很多,因為沒有任何邏輯支撐,這個幣必須鎖住流動性,除了市值管理。
數字貨幣行業比較特殊或者叫畸形,體現在需求側的網絡效應發展速度遠低于供給側的“模式創新”。本文只是隨筆一般地說出了部分真相,希望給各位投資者在考慮一個數字貨幣價值或者說價格趨勢的時候一點點啟發。
來源: 加密二鍋頭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