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層設計與國家監管制度亟待建立
頂層設計是行業發展的穩定劑和推進器,對于政策監管、標準制定等有重要影響,同時也為地方政府制定行業發展規劃做出引導,為地方區塊鏈行業發展提供高位指引和理論依據。
目前國家層面已經出臺了一些鼓勵區塊鏈行業發展和針對“加密貨幣”及ICO監管的相關政策,例如2018年6月,工信部發布《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鼓勵推進邊緣計算、深度學習、區塊鏈等新興前沿技術在工業互聯網的應用研究;2018年10月,工信部發布《“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的通知》,表示將積極構建完善區塊鏈標準體系,加快推動重點標準研制和應用推廣,逐步構建完善的標準體系。
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要求立即停止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已完成代幣發行融資的組織和個人應當做出清退等安排;2018年8月,保監會、公安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防范以“加密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針對存在的炒作區塊鏈概念的非法集資、傳銷、詐騙活動給予風險提示。
但是,到目前為止,針對區塊鏈發展中存在的技術異構、標準和規范不統一、行業資源配置割裂、投融資扶持政策力度弱、監管滯后等問題,產業發展還缺乏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相關的政策文件。此外,產業發展路線圖、時間表、發展方向、產業政策支持有待進一步明晰。
行業標準制定與測評認證仍需完善
當前,對于區塊鏈發展過程中市場重點關切的熱點問題,例如技術標準、性能和效率、可擴展性、安全性等,尚未有通用的評價標準和體系,亟需建立相應的第三方評價機制。
首先,我國區塊鏈標準體系起步較晚,尚處試探建設階段。我國在區塊鏈行業標準方面,初步形成以工信部為主導,相關附屬機構配合的標準制定模式。
2016年10月,工信部發布《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中首次提出中國區塊鏈標準化路線;2018年3月,工信部發布《2018年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標準化工作要點》,提出推動組建全國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標準化委員會意見;2018年9月,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CNCERT)主導的《基于區塊鏈數字版權管理安全要求》國標標準成功通過立項。
我國區塊鏈標準制定工作目前以團體標準為主,各團體組織正在積極部署區塊鏈標準研究工作,并初具成果,由于區塊鏈技術尚處于高速迭代中,相關標準也需要保持快速更新,因此區塊鏈國家標準的制定要結合現有區塊鏈技術發展形勢,不斷創新完善。
其次,區塊鏈測評認證指標仍需完善,測評工作亟待全面開展。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性能之間平衡仍然是當前區塊鏈技術發展的難點和行業焦點,亟需制定權威的區塊鏈測評指標。全面開展區塊鏈測評工作,探索合適的評估方法有助于行業客觀認識區塊鏈產品功能及性能,去偽存真,脫虛向實。
目前我國區塊鏈測評指標制定主要有各團體主導,缺乏權威機構認證,現階段區塊鏈產品測試工作盡在局部開展,測評工作仍待全面鋪開。
最后,評價機構和人才隊伍亟待建設。評價機構和相關人才的缺乏使得區塊鏈技術第三方評價工作無法有效開展, 不利于提高區塊鏈技術應用服務于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
因此,亟需獨立、客觀、專業的評價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從而保證客觀和公正對區塊鏈技術進行評價,促進區塊鏈技術健康發展。綜合來看,從行業層面甚至國家層面推動區塊鏈第三方評價機制的建設,有助于推動區塊鏈技術有序、健康和長效發展。
性能安全與應用推廣能力尚存不足
(1)性能安全問題仍是制約區塊鏈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
區塊鏈的性能問題源于自身的體系架構,其中聯盟鏈性能要明顯優于公鏈性能,這與聯盟鏈中節點數量和共識機制有關。
為提升區塊鏈性能效率,業界展開了技術攻堅,諸如并行計算、跨鏈、多鏈、有向無環圖、分片等技術不斷涌向,使得區塊鏈性能效率得到長足提高,也為區塊鏈產業應用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
但由于分布式系統的共識機制、區塊鏈底層協議以、網絡傳輸協議以及區塊鏈安全等因素,區塊鏈性能還無法與傳統中心化系統相媲美。
此外,區塊鏈技術產生時間尚短,仍面臨較多的安全隱患。一是區塊鏈技術本身仍存在安全問題。在算法安全方面,目前區塊鏈的算法只是相對安全,隨著數學、密碼學和計算技術的發展將變得越來越脆弱。
在智能合約方面,其本質上是一段程序,存在代碼漏洞、邏輯漏洞及運行環境漏洞等諸多問題,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二是區塊鏈技術實現上仍存在大量安全漏洞。即使理論上很完備的算法,也會有各種實現上的錯誤,區塊鏈大量使用各種密碼學技術、P2P網絡協議和分布式傳輸協議,不可避免出現各類漏洞。
三是密鑰管理存在隱患,私鑰是用戶生成并保管的,沒有第三方參與,一旦丟失便無法對賬戶的資產做任何操作。
(2)行業應用推廣難度較大,應用效果有待進一步驗證
區塊鏈行業應用推廣總體形勢持續向好,尤其在司法和數據存證、金融、供應鏈等領域,但由于區塊鏈技術涉及多方實體數據互聯互通,需協調多方機構進行應用落地及推廣,如政務、物流、供應鏈、溯源等領域,參與主體較多,且各主體之間信息化建設程度參差不齊,區塊鏈平臺建設和協調難度較大。
此外,區塊鏈作為降本增效的重要技術手段,目前應用效果還有待驗證,各應用場景目前仍處于試點實驗階段,缺乏典型的應用示范場景和案例。
區塊鏈社會整體認知程度有待深入
社會各界對區塊鏈的看法不一,多數人對區塊鏈的認識不足,有待提高。一是大量民眾對區塊鏈的應用價值往往是一知半解,將真正的區塊鏈技術與比特幣混淆,認為國家禁止了ICO、關閉了加密數字貨幣交易平臺就是否定了區塊鏈技術,短時期內難以深刻理解和接受。
二是國內的IT巨頭企業、金融機構雖然紛紛布局區塊鏈,但投入資源有限且主要應用于非核心業務領域,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仍處于初級階段。三是部分地區政府對區塊鏈的認知仍存在偏見,對區塊鏈技術的安全問題、監管問題、合規問題仍沒有清楚的認識,經濟較發達地區對區塊鏈發展仍處于觀望態度,相關扶持政策和發展力度較為保守。
對區塊鏈技術的正確認識應從以下幾方面出發,一是區塊鏈不等于加密數字貨幣。加密數字貨幣只是區塊鏈的一類應用場景,通過運用分布式存儲、共識機制、點對點通訊、加密算法等底層技術實現。
二是應合理看待區塊鏈的發展進程,2016年12月,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將區塊鏈與量子通信、基因編輯等并列,屬于“強化戰略性前沿技術超前布局”;2017年7月,Gartner發布的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顯示區塊鏈的成熟時間是未來5-10年。
三是區塊鏈的標準及監管制度正在逐步完善,為加強區塊鏈行業規范管理力度,凈化產業生態環境,2018年10月,中國區塊鏈生態聯盟發布《區塊鏈行業自律倡議書》,得到了各大企業和高校的一致認可。2018年12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下發《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旨在明確區塊鏈信息服務提供者的信息安全管理責任,規范和促進區塊鏈技術及相關服務健康發展,規避區塊鏈信息服務安全風險,為區塊鏈信息服務的提供、使用、管理等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據。
目前,各地區政府、團體、企業及群眾對區塊鏈的認知趨于理性,更加關注技術本身的應用和創新。從技術維度來看,區塊鏈是在互聯網技術應用層的創新,區塊鏈是互聯網技術的補充,區塊鏈并不是萬能的,任何期待區塊鏈立刻顛覆現有信息互聯網格局的愿景是不切實際的。
高校人才及教育培訓機構嚴重短缺
區塊鏈作為新興領域,初創公司大量涌現,人才需求更加旺盛,而高校課程和社會專業培訓課程體系相對落后,人才不足現象明顯。
根據智聯招聘發布的《2018年區塊鏈人才供需與發展研究報告》顯示,以2017年第三季度的人才需求量為基數,2018年第二季度的區塊鏈人才較2017年第三季度暴增636.83%。在投遞簡歷的求職者中,真正具備區塊鏈相關技能和工作經驗的求職者,即存量人才僅占需求量的7%,這是由于目前我國區塊鏈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且未形成完善的課程體系。
高校層面,我國目前有15所高校開設區塊鏈相關課程或成立區塊鏈技術實驗室,但總體而言課程設計以本科階段的通識課為主,課程內容偏向于知識科普與產業應用指導,并未開設具有專業性和延展性的區塊鏈專業課程。社會層面,區塊鏈培訓機構數量極少,課程質量良莠不齊,很難系統性、針對性開展區塊鏈技術應用培訓。
當前區塊鏈領域的開發人員供不應求,主要原因:
一是整體而言,我國核心區塊鏈技術人才較為稀少,初步估計僅約200-500人;
二是區塊鏈門檻要求比較高,核心崗位基本上都要求有2-5年區塊鏈開發經驗,這對于新興行業的從業人員而言具有較高難度;
三是專業從事區塊鏈技術、產品、應用的培訓機構較少,培訓的人才數量、質量不能滿足當前市場需求。因此,我國區塊鏈方面人才短缺的局面還將維持一段時間。
責任編輯:ct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