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當前加密世界中,交易所是價值的最大捕獲者。由于用戶對流動性的需求,交易所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網絡效應,因此它是資本的聚合者。基于它聚集的用戶和資本,它可以跟開放金融協議連接,提供更大的流動性,并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以此粘住用戶。由于中心化交易所會面臨監管,當它成長到一定的程度,會面臨向上的壓力。而化解它的辦法只有朝DAO的方式發展,通過代幣化和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模式,實現真正的開放金融。今天的交易所遠還不是開放金融,但如果未來因為形勢原因,為了生存或者說是更大的發展,交易所轉型為開放金融可能是唯一的出路。本文作者Kyle Samani,由“藍狐筆記”的“SIEN”翻譯。
加密世界最大的利潤中心是交易所。在戰略方面,它們通常缺乏足夠的分析,尤其是考慮到它們對于整個加密領域的系統重要性。此外,還考慮到公眾可以通過每個交易所的不同代幣來投資交易所的成功,更是如此。
加密領域的評論員喜歡討論什么會導致加密交易所的跌落。但下面的問題很少有人會問:為鞏固甚至獲得更多力量,市場可以合理預期交易所未來幾年會做什么?如果交易所還沒有抵達巔峰,而只是剛剛處于上升的開始階段呢?
注意:在本文其余部分中,所使用的“交易所”一詞,指的是非美國交易所,其中Binance,Bitfinex,BitMEX,CoinFLEX,Deribit,FTX,Kucoin,Huobi以及OKEx都是優先想起的例子。鑒于美國的監管體制,很難看到基于美國的交易所能執行下面概述的愿景。
當資本聚集
交易所天然會受到網絡效應的影響,因為交易者希望在流動性最好的地方交易。由于套利者可以架起流動性池,這種流動性的網絡效應也有一定的限度,盡管如此,網絡效應是真實的。這也是為什么如此多的新開交易所沒能獲得吸引力的原因。
由于流動性網絡效應的原因,資本在交易所上聚集。根據估計,排名前七位的交易所持有BTC的4.73%,ETH的8.66%。
加密交易所一直在穩步擴大其范圍。它們大多數都是從現貨資產交易起家。然后,它們逐步增加更多高級交易功能,例如借貸、保證金交易、期貨等。
盡管這些產品大多都處于傳統交易所業務的范圍,加密交易所還推出了新的業務線,這些新的業務線超出了傳統交易所的業務范圍。其中的一些例子:
· Bitfinex于2014年收購了Tether,它已經成為全球加密資本流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幾乎從所有方面看,Tether都是主導的穩定幣:市值、流動性、日交易量以及持幣地址。
· 在2017年9月4日的監管后,火幣和OKEx并未關閉。盡管它們確實停止了直接的法幣和加密貨幣的交易,不過火幣推出了一款OTC交易app,類似于LocalBitcoin。該apo允許中國消費者以真正點對點的方式買入和賣出加密貨幣。他們甚至可以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進行結算。最近,幣安推出了直接競爭產品。這些OTC交易量很大,通常并未在任何官方交易統計中報告出來。
· 去年,幣安推出Binance Labs,它同時充當風險基金和加速器。就像Y Combinator從早期加速器計劃開始,現在已經向更大型的風險資金的下游發展,Binance Labs也向下游擴展,它推出了IEO平臺Launchpad。通過承銷IEO,幣安開始作為投行展開競爭。在之后的半年,大多數交易所跟隨幣安引領和推出的IEO產品。
最近,我們開始看到交易所提供的加密原生的金融服務:
· 一些交易所推出或收購一些去中心化的交易所:Coinbase收購Paradex、Bitfinex內部建立Ethfinex。幾個月前,幣安在它的鏈上發布了DEX。火幣和OKex宣布要推出自己的鏈,但還未發布。
· 非托管錢包。Coinbase開發了Coinbase錢包,一個非托管的***。火幣做了同樣的事情,推出了火幣錢包。幣安則收購了Trust Wallet。
· 賺取加密貨幣計價的收益。Poloniex在大約6個月前開始提供ATOM權益質押獎勵,幣安也推出Earn選項卡,包括了質押(staking)XLM, NEO, TRX, STRAT, ONT, VET, KMD, ERD, FET, ONE 以及ALGO。幣安的Earn選項卡還包括借貸。
通過這種定位,很明顯,幣安試圖幫助其客戶使用加密貨幣作為賺取收入的方式。請注意,這基本上也是幾乎所有非托管錢包聚合商(如crypto.com,Instadapp,Nuo,Argent等)都在采用的定位。
趨勢很明顯:加密貨幣交易所正在構建或重構幾乎每個主要的金融服務,從有百年歷史的借貸服務,到加密原生的服務如staking。還有,交易所推出新服務的步伐正在加快。
考慮到它們作為資本聚合者的位置,以及它們在同時構建傳統和加密原生金融服務,交易所在推動開放金融的采用方面處于有利位置。
推進開放金融的采用
下面重點介紹的一些措施已經宣布過,其他則是推測。盡管我無法確定每個交易所會做什么,但考慮到上面提及的趨勢,突出的問題是:為什么交易所不會繼續擴展其金融服務產品?那么問題不是交易所是否會支持這些服務,而是每個交易所的相對運作順序。(藍狐筆記:文中的意思是說,交易所顯然會支持這些服務,只不過是不同交易所的實施的順序有差別)
· 在LEO的白皮書中,Bitfinex宣布推出一些將來的產品,包括受監管的證券交易所、預測市場平臺Betfinex(可能會與Augur直接競爭)。
· 主要的加密交易所托管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資產。一些人會創建支付網絡,它會連接借記卡和用戶存儲在交易所的資產,其中包括USDT、USDC、BUSD以及DAI這樣的穩定幣(crypto.com已經為這些托管資產提供了借記卡)。這對于交易所來說是戰略性的,因為它為它們的穩定幣/法幣交易對創造了更多的流動性。進一步來說,可以想象一下,為了推動采用,幣安可能會為使用BUSD向商家支付的客戶提供打折。
· 交易所上有數十億美元資產,交易所提供計息賬戶是很自然的事情。交易所有很多種方法來實現它。它們可以代表用戶stake其資產(如果可行,一些已經開始在做了),運行內部貨幣市場,或利用開放金融貨幣市場協議。
· 跟借貸市場一起,自動為客戶的幣安賬戶累計利息,幣安對很多人來說就會感覺像是支票賬戶(尤其是在發達國家之外的地方,在這些地方FDIC之類的保險普及率要低很多)。此外,有了法幣和加密貨幣的P2P通道,加密貨幣交易所為客戶提供了一條退出現存法幣貨幣系統的清晰道路(包括技術基礎設施和貨幣政策),并且可以選擇具有無須許可和抗審查支付的加密金融體系,以及透明和可審計的貨幣政策。
如果我們進一步思考將來,一旦交易所提供計息賬戶,它們就會開始將自己看作為銀行。而且,如果它們將自己視作為銀行,它們就會開始提供信貸。盡管有很多形式的信貸,但它們很可能會從小額信貸開始,并采用擔保信用卡的形式,然后最終發展為無抵押信貸和大額信貸。
我可以繼續,但我認為要點很明確:交易所聚集了資本,它們能強力地影響資本的流向。此外,由于大多數交易所都有原生代幣,以激勵用戶停留在各自的生態系統中,交易所和用戶都有動機。。。。。構建和停留在它們各自的生態系統中。
現在讓我們重新審視貨幣市場,并考慮開放系統中的分叉。
分叉還是不分叉
與其在內部運行貨幣市場,不如利用開放金融協議,它更符合交易所的最佳利益,因為它們可以聚集外部流動性為其客戶提供更好的利率。
然而,這一點尚不清楚:交易所是否會為現有的協議如Compound提供流動性,還是它們會自己分叉Compound,并用它們自身的流動性池引導出有競爭力的網絡。
考慮到交易所比單獨的流動性池(如Compound)要大得多,我懷疑交易所將會分叉Compound,并創建它們自己的池,這樣它們可以實現更多的控制,同時也為它們各自的代幣持有人創造更多的價值(例如,從貨幣市場為交易所各自的代幣持有人捕獲利潤,而不是為Compound股份持有人這樣的第三方提供利潤)
為了讓這一點更明確,讓我們假設一下幣安,它已經發布了其開放金融戰略的核心:幣安鏈。在基礎鏈的上面,可以看到戰略其余部分的重點:幣安將會利用Trust Wallet作為跟幣安鏈交互的首選(雖然不是唯一)方式。他們可能想利用類似于Torus這樣的密鑰管理系統實現無縫的密鑰管理。
他們會要么分叉Compound和Maker,要么激勵其他人通過Binance X來這么做,以將這些協議帶入幣安鏈生態系統,從而將這些協議的自然利潤捕獲給BNB的持有人。這反過來激勵更多人持有BNB,以及在binance(鏈)上交易,為生態系統的參與者增加流動性,在一個良性循環系統中為BNB持有人創造更多價值。
請注意:對這個觀點的有效反駁是,以太坊比Binance Chain更加去信任化,它既要:1)要求可信網關來橋接非本地資產,且又要2)仍然具有相對需要許可的共識。然而,這兩點都有非常清晰的解決方案,它可以利用Cosmos的IBC(鏈間通信)協議,以及無須許可的Tendermint共識。
期望其他的交易所不要推出自己的生態系統鏈來分叉像Compound這樣的協議,而是在以太坊上進行分叉,保留相同的信任最小化特性,與此同時利用它們現有的流動性去引導出網絡效應。
在上面描述的很多方面聽上去不太可行。單獨一家公司怎么能提供所有的這些服務呢?在傳統的金融體系中,上述的每一個市場都包含了數十家不同的公司。
從廣義上講,有兩個原因可以說明為什么加密世界是不同的。
首先,它是加密領域。當所有形式的價值轉移(貨幣、商品、債券、股票等)由無須許可和抗審查的API(這些API是在有通用的、可重用的、可組合的智能合約的開放分類賬上)支持時,它在構建金融服務時,至少比之前輕松十倍。這就是為什么幣安能比傳統金融服務公司動作更快的主要原因。
其次,一家公司不太可能會構建所有這些服務。交易所將會把開發推向社區,并鼓勵開發者在他們各自的生態系統中構建,并得到各自生態系統代幣的支持(如上所述,這可以是單獨的鏈,也可以在中立的鏈上)。此外,由于所有這些系統的網絡效應是資本,而不是代碼,因此他們會激進地分叉其他人的開源代碼(例如Compound和Maker)。
這將會比人們預期的更快發生:如今幣安為開發者將開放金融協議移植到幣安鏈上提供補助。這在加密世界到處發生:Open Libra分叉Libra,Solana實施Libra的Move VM,Tezos實施Cosmos的Tendermint共識,Tezos實施Zcash的SNARK circuits,Solana利用Filecoin的PoReps.。。。。。還有很多。這種重組分叉的主要受益者將是已有網絡效應的實體和生態系統。
從公司到DAO
對于開放金融的信徒來說,上述描述的一切看上去似乎是開放金融的反面。的確,我第一次對所有這些情況進行推理時,也感到類似的不舒服:如果中心化交易所聚集所有這些資本,且不進行去中心化呢?(藍狐筆記注:回到本文標題,說交易所是開放金融。從當前來看,肯定非常牽強,但它是指未來的演化方向,由于交易所的金融屬性,資本聚合器的能力,還有監管的客觀原因,它有可能通過與開放金融的融合,逐漸朝開放金融演化)
然而,由于有監管限制,越來越發現中心化交易所不太可能在一個經濟體系下聚集所有資本和金融服務。隨著交易所積累的力量越來越大,它們將越來越受到一系列相互矛盾的法規約束。政客們會將它們撕碎。看看Libra就知道了。
從長遠看,交易所最好的生存出路是將自己去中心化。為了實現最大程度韌性所需的架構和治理的去中心化,代幣是唯一的方法。通過用共享經濟一致性來統一互不信任的各方,代幣能夠達成這一點。
如今,交易所是中心化公司。但他們正逐步向DAO發展。(藍狐筆記:DAO是指去中心化自治組織)
去中心化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它有一個范圍。因此,去中心化并不是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發生,而是一個過程。如今,交易所已經成為將數十億用戶納入加密世界的最佳實體。當它們轉變為DAO之后,在它們生態系統中的早期參與者很有可能會得到回報。
責任編輯:ct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