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像“交易所”這樣充滿爭議的例子了。
一方面,交易所是區塊鏈行業最賺錢的生意。它是目前行業生態里的組成部分,代表了主流人群對數字貨幣的第一印象,但對許多密碼朋克和技術人員來說,他們又痛恨行業被交易所代表。
另一方面,交易所總是與反欺詐、反洗錢等監管相沖突,它行走在法律灰色的邊緣,也飽受黑客無休止的攻擊侵擾。它造就暴富神話,也讓無數韭菜傾家蕩產,使普通投資者蒙受巨額損失。它帶來了許多新的模式,也卷入了無數騙子、傳銷與空氣幣的紛爭。
但無論如何,從比特幣誕生試圖顛覆貨幣開始,到以太坊出世引入去中心化金融,最近這10年,圍繞數字貨幣而生的交易所的興起更替,無疑代表了整個區塊鏈行業野蠻生長、群雄割據的一個重要縮影。
在這篇文章里,我們試圖透過交易所的興衰來觀察最近十年數字貨幣行業的發展。本文原文基于 Clay Collins 所作的 A History Of Crypto Exchanges,為了更好的閱讀體驗,橙皮書在編譯時對內容有所增加刪改。
史前階段
早在互聯網剛興起的時候,也就是 AOL 的遠古時代,一些很有想象力的人就看到了以新的電子方式交換價值的機會。這其中的代表就是 E-gold,最早的電子黃金。
E-gold 成立于1996年,它的理念很簡單:讓人們能夠自由的在線上互相轉移電子黃金,其背后的價值由離線存儲在倫敦和迪拜里的金庫黃金來支撐。1999年《金融時報》把電子黃金稱為“唯一在網絡上達成規模的電子貨幣”。
在 1996-1999 年,E-gold 由運營商 Gold&Silver Reserve 提供具體的兌換服務。到了2000年,在人們重新對系統進行設計后,E-gold 的結算和發行則與交易所的功能完全剝離開來了。于是,市場上很快就出現了一批新興的小作坊產業,他們專門為用戶提供美元和電子黃金之間的轉換。這些網站很多現在還可以通過 Internet Archive 這個博物館看到。
從各方面來看,這一代最早期的電子黃金交易網站,冥冥中為早期的數字貨幣交易定下了某種基調,這種基調一直延續到今天整個數字貨幣交易市場身上,尤其是圍繞交易所的法律監管。
本質上,電子黃金的故事就是一個又一個的監管故事。最早期的先行者碰到的問題,與如今加密貨幣碰到的問題沒什么兩樣:反欺詐,反洗錢,交易許可牌照。FBI 最著名的一次行動就是指控其中一家電子黃金交易所 Gold Age 涉嫌數百萬美元的洗錢活動。
Gold Age 的創始人后續又創建了 Liberty Reserve,另一種數字貨幣,類似于 Tether 的前身用來作為比特幣的進出入口。當時 PayPal 開始禁止進行比特幣交易,之后很長一段時間, Liberty Reserve 成為了替代品。但 Liberty Reserve 在 2013 年也被關閉了,并且 2016年創始人 Arthur Bukovsky Bellanchak 被捕,最終被判處 20 年徒刑。
在宣布判決之后,人們在比特幣論壇上激動的討論 BTC 是否會遭遇同樣的下場,如果不會,又是什么因素讓比特幣與眾不同。至今,數字貨幣與犯罪活動之間固有的聯系,仍然是人們對數字貨幣感到 FUD(恐懼,不確定性和疑問)的最重要原因,它也在影響著整個交易市場和整個行業的信心。
而在另一方面,早期這些討論也暗示了行業內部埋下的另一種隱患。這種隱患代表著協議技術與商業生意之間的緊張關系。一邊是開發開源協議的技術人員,一邊是為用戶提供使用功能的商業公司。在現代加密資產的背景下,隨著交易所變得越來越強勢,這種緊張關系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但現在,讓我們先把注意力轉向加密貨幣行業里最早的比特幣交易所。
早年階段
雖然 Mt. Gox 可能是早期比特幣交易市場最具標志性的故事,但它并不是第一個比特幣交易所。
第一個比特幣交易所是 Bitcoin Market。2010年1月5日,Bitcoin Talk 社區的 dwdollar 發了個帖子寫道:“大家好,我正在做一個交易所。我有個大計劃,但還有很多活要干。這將是一個真正的交易市場,人們將能夠彼此買賣比特幣。在接下來的幾周中,我應該會搭一個基本框架的網站,敬請期待。”
幾個月后,2010年3月17日,BitcoinMarket.com 上線了。最初,人們用 PayPal 來互換 BTC 和美元。但是隨著比特幣的增長,市場上的騙子也多了起來,最終導致 PayPal 官方宣布禁止進行比特幣交易,交易所只能尋找其他選擇。
在 Bitcoin Market 推出后幾個月,其他一些交易所也陸續上線了。毫無疑問,在這一波浪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Mt. Gox,它于2010年7月上線。
在最初幾年里,交易所提供的只是最基礎最簡單的交易功能。
2010年11月6日,整個比特幣的市值剛剛達到100萬美元。2011年2月9日,單個比特幣的價格剛剛到達1美元。但從2011年開始進展有所增加,在全世界各地,新的交易所陸續開放,三月份比特幣巴西市場上線,隨后在四月份不久又在歐洲推出了 Bitmarket.eu。
在這段時間里,支付和黑客攻擊兩方面都出現了大量的問題。Bitcoin Market 在2011年6月放棄了使用 PayPal,幾周后,即當年7月,Bitomat 丟失了 17,000個比特幣。2012年延續了這類故事,Tradehill,當時美國最大的交易所之一,于2月關閉。Bitcoinica和Bitfloor等交易所則遭到黑客入侵。
這段時期堪稱是比特幣交易市場的寒武紀。大多數交易所都將被歷史遺忘。諸如 Bitstamp(成立于2011年)和 Coinbase(成立于2012年)之類的公司則將在隨后崛起。
門頭溝時代
Mt. Gox 是比特幣交易歷史上最具標志性和最臭名昭著的代表之一。這是一個被人寫了無數遍的故事,并且這個故事仍在繼續。本小節的目的不在于提供完整的歷史記錄,而是為這家歷史上最成功也最失敗的交易所劃一些重點。
Mt. Gox 的域名最初是由 Jed McCaleb(這個人后續又將繼續幫助創建 Ripple 和 Stellar )注冊的,剛開始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交易一款爆火的游戲 Magic the Gathering(Magic The Gathering Online eXchange)中的游戲卡片,但到了2010年7月,Mt. Gox 開始以在比特幣交易所的面貌出現。
像早期所有的交易所一樣,Mt. Gox 在支付處理方面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在2010年10月停止使用 PayPal 后,它暫時把支付方式換成了 Liberty Reserve(就是上文提到的那個 Liberty Reserve )。創始人 Jed McCaleb 在網站上線后不久就離開了,網站于2011年3月被賣給了法國人Mark Karpeles。
在接下來三年中,Mt. Gox 將繼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高峰時期,Mt. Gox 處理了所有比特幣交易量近 70% 至 80% 的份額。這種巨大的成功,也為它日后的崩潰埋下了伏筆。
2014年2月24日,Ryan Selkis 在 Tumblr 的博客上發表了一個關于Mt. Gox的不幸消息:“我收到了一份來自可靠來源、但還未經驗證的報告文件,這份報告的標題是“危機策略草案”,里面概述了交易所當前的情況。我相信文件的真實性,但還需要再親自驗證一番。”
這份文件的開頭寫道:“對于大多數公眾而言,這可能是比特幣的終點”,在報告里,一批巨額數量的比特幣似乎已經永遠丟失了。
兩個星期內,謠言被證明是真實的,所有人都驚呆了。涉及數量與金額之巨大,讓人始料未及。總共大約丟失了 850,000 個比特幣,在當時價值約為4.73億美元,占比特幣總供應量的7%。
緊接著,這場事故變得越來越糟。首先,事實證明,Mt. Gox 在文件公開之前就已經知道這個漏洞存在有8個月之久。其次,實際的黑客攻擊發生在2011年末。有人找到了如何訪問交易所錢包的方法,并且在接下來的2年中,Mt. Gox 上的比特幣一被盜就被轉手賣掉。盡管在文件被公布時,丟失的比特幣價值接近5億美元,但由于比特幣被盜后立即被賣掉,因此估計黑客獲得的收益要少得多。
Mt. Gox 隨后宣布破產。Mark Karpeles 后來在日本以操縱數據的罪名被捕,入獄一年。這個故事在最后又出現了新的轉機。在事故發現之后,Mt. Gox 發現有 200,000個比特幣靜靜地躺在一個地址上3年沒有動過。由于比特幣價格中間上漲,今天那20萬個BTC的價值比人們提出的索賠金額(很不幸的是,當時索賠的人是以美元計價,而不是幣本位)更高。償還完索賠之后,Mark Karpeles 實際上還得到了意外的收獲。
但對于經歷了無數次訴訟和游行的人來說,這是一場噩夢。現在,有人正發起一個名為“civil rehabilitation”的活動,試圖讓 Mt. Gox 從破產狀態中回歸,為遭遇損失的人分配剩下的資產。
Mt. Gox 給交易所行業留下了毀滅性的影響。自2013年10月絲綢之路(Silk Road)被關閉后,比特幣開始了長達數月的熊市。從根本上來說,交易所的格局也被重新改變了。
山寨幣重生
兩年后,山寨幣登場。但這并不是說中間這兩年交易所行業沒有重要的事情發生。事實上,在那兩年時間里,一方面誕生了新的交易所,另一方面在技術上也建立了更好的系統,以避免門頭溝事件重演,同時交易所也在嘗試新的策略,比如完全規避了法幣與數字貨幣之間的交易,從而專注于幣幣交易。
但是,出于敘述的目的,我們將從以太坊的誕生,以及其之后所引發的新一輪山寨幣和 1CO 浪潮為起點,開始講述這一階段的故事。
以太坊帶了許多新的東西。比特幣專注于成為價值交換的去中心化貨幣,以太坊不僅有價值交換,還帶來了價值的可編程性、ERC20 代幣標準的興起,同時也帶來了 1CO 非理性的狂熱。
對于2017年行業這波爆炸性浪潮來說,交易所最大的贏家是幣安。
2017年6月14日,幣安(Binance)創始人趙長鵬(CZ)在參加聚餐時第一次聽說了1CO。 在三天內,他同時用中英文各寫了一份白皮書。九天后,1CO開始。之后短短一周內,1CO結束,幣安總共籌集了1500萬美元的資金。
在瘋狂的速度背后,CZ和他的團隊其實已經在交易所行業工作了很多年。幣安推出的交易系統和匹配引擎是他們構建的第五代交易系統。在創立幣安之前,CZ和他的團隊一直在為個各大交易所提供白牌的基礎設施產品。
幣安之后發展的速度不減。在5個月內,按交易量計算,幣安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加密貨幣交易所,此后3個月,幣安達到了120,000個用戶。又過了3個月,幣安達到100萬用戶。此后僅一周,便有200萬用戶。從收入的角度來看,幣安成為歷史上增長最快的創業公司。
一方面,幣安的瘋狂增長反映了CZ之前積累的經驗,但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1CO時代非理性的火熱與癲狂。在2017年中期至2018年中期之間,交易所的競爭幾乎完全是基于上幣的競爭,也就是長尾的山寨幣資產的競爭。
由于幣安的迅速上升,因此它能夠為山寨幣提供最大的流動性,這反過來又使其成為最理想的上幣地點。通過這種方式,幣安建立了強大的反饋回路和網絡效應,進一步加速了其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爾后,幣安又引入了平臺幣 BNB,為持有者提供交易手續費打折,同時承諾用季度利潤回購BNB。
但與此同時,1CO 熱潮并沒有得到持續。不久之后,人們對長尾市場的山寨幣的興趣已經消失了,交易所將不得不再次進行自我改造以適應新的變化。
需要說明的是,交易所提供的模式與創新并不總是好的。在進入2018年熊市之前,1CO熱潮期間那短暫的幾個月里,我們沒有詳細展開說的是,交易所的許多模式也引入了極其危險的因素,特別是在發幣項目方、代幣測評排名網站和交易所之間建立了三方激勵機制。在這種機制下,這三方機構很容易互相勾結。
山寨幣項目方希望從交易所的流動性中獲得利潤收割韭菜,也希望從測評排名網站那里獲得流量(從而帶來更多的流動性);測評網站則希望市場保持熱點吸引更多流量,以便自己能夠賣廣告盈利;而為了能夠從項目中收取更高的上幣費,交易所則希望在測評排名網站上看起來交易量最大。
如果想更詳細地了解這一階段的事情,可以看看 Nic Carter 的這篇文章《加密貨幣市場的黑暗面》。
交易所獲得的成功自然與商業模式有關,但很多時候這并不代表全部的真相。這個階段是 1CO 歷史中的偶然,而不是交易所成功的核心。為了生存和發展,交易所將不得不重新發明自己、改造自己,而這正是現在他們所做的。
現代階段
從1CO的癲狂時代之后,我們進入了現代階段。這個階段對整個交易行業來說有意味著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詞是“衍生品”。
衍生品交易
BitMex不是唯一的衍生品交易市場,在這個賽道OKex同樣具有競爭力,而隨著市場的成熟,此前只有現貨的火幣、幣安都推出了自家的期貨交易產品。
衍生品交易目前在市場上,跟過去相比,有著前所未有的影響力。一種說法是,CFTC允許CME、BAKKT等合規衍生品交易所的出現,是為了讓機構更好的進場,推進行業走向主流。
關于CME和BAKKT,其區別在于是現金結算還是實物結算,BAKKT是實物結算意味著機構想要參與交易,必須先持有比特幣,會推進比特幣的市場需求。BAKKT在經歷了開盤交易量萎靡的情況后,目前已經開始穩步爬坡,近期日交易量最高已經突破1500萬美金。
除了合規交易所和傳統大交易所進入衍生品交易市場,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新的交易產品出現。比如主打期權的Deribit,CME、bitfinex、OKex等都有推出期權產品的計劃。
根據彭博社的報道,今年衍生品交易市場的交易量已經達到了現貨市場的50%,而在9.25大跌的那天,根據研究機構的數據,主流交易所的衍生品交易量是現貨交易量的四倍以上。
從小眾市場到現在這個局面,衍生品交易所的快速發展,基本集中在2019年,而這個市場仍舊有很大的空間,跟傳統金融市場相比仍舊有數倍的增長空間,除去主流的大交易所,也不斷冒出在產品和深度上頗有競爭力的玩家出現。
除去原生玩家, CME和BAKKT這種合規玩家的出現,也讓市場變的更加成熟。
平臺幣&IEO
2019年,由于ICO的浪潮退去,現貨的財富效應不再明顯,很多用戶都在朝衍生品交易遷移,導致了期貨交易的爆發,但現貨交易所們仍舊創造了新的玩法:平臺幣+IEO的組合拳。
IEO由幣安首先推出,10倍的財富效應讓很多玩家重新關注現貨市場,同時它也成為了交易所平臺幣應用的重要場景和用戶增長的核心手段之一,畢竟平臺幣作為IEO參與門檻,有利于減少平臺幣流通,而IEO的財富效應可以自帶流動。
不過在幣安靠IEO盤活了一大批交易用戶后,跟進最快的不是其核心競爭對手火幣、OKex等玩家,反倒是沒有包袱的二三線交易所開始瘋狂模仿,搶存量用戶。在看到用戶增長和交易量激增的效應后,隨后平臺幣+IEO成為了所有交易所的標配,這個熱潮一直到下半年才開始冷卻。
跟ICO不同,IEO的流行,并沒有讓行業得到2017年那樣飛速的增長,它逐漸更多了變成了交易所合理規劃市場、運營預算的一種增長手段,即計算一個交易用戶,我愿意花多少錢。不少跟風做IEO,沒有想清楚的團隊也虧損了很多。
去中心化交易所
去中心化是這個行業存在重要的基礎之一,無需可任何人可訪問,不需要面臨審查,自己控制自己的信息和財富,是早期密碼朋克們核心的追求。
但這個行業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交易所,絕大部分都在中心化機構手中,你的比特幣,可能就是交易所服務器里可被改動的一個數字。
這也是為什么2017年很多人愿意投資DEX的原因,Bancor協議當時獲得了1.53億美金的ICO。
2018、2019年,這個領域也不斷在出現新的產品和協議,比如基于0x的Uniswap,最早是以太坊黑客松上的一個項目,目前交易量已經超過了其前輩Bancor,成為以太坊生態最大的DEX,有超過2000萬美金的資產可以通過它進行交易。
除了以太坊,EOS在18年Dapp爆發期間,DEX的交易量也非常可觀,出現了NewDex等去中心化交易所。
合規
數字貨幣的監管就算在同一個地區都非常復雜,對于一些交易所來說,直接全員搬家到監管相對寬松的地區成為了首選。
比如幣安,該公司宣稱自己全球分布式辦公,注冊在馬耳他,但曾今在香港、日本、新加波地區都有辦公室。
今天的交易所市場,合規的鴻溝非常之大,為了避免監管,很多交易所都表示不為美國用戶提供服務,比如BitMex和Poloniex。
另外一方面,一些交易所開始緊密跟監管合作,在美國有抱緊紐約州的Gemini,主打的就是合規性,Coinbase也是在美國合規的交易所。
當然,我們在討論合規的時候,它并不意味著只是交易所Branding的一張牌,它更加意味著市場的成熟化,將那些對交易用戶不利,做違規操作的平臺淘汰,進行一輪行業洗牌,更好的保護投資者。
所以在2019年,幾乎所有的交易所,都在強調自我監管,大家也會最大程度的去擁抱監管。
結語
交易所行業仍舊在持續進步,從當今市場的趨勢我們可以看到,交易所的增長策略和產品迭代速度都在加快。
而通過觀察交易所,是看整個行業興衰發展的重要角度,他們既要回應目前所有用戶的需求,同時還要提供新的產品和服務讓大家繼續相信行業。
他們是監管環境變化的晴雨表,同時也是擁抱監管、跟監管走得最近的急先鋒。
在未來的幾年中,交易所之間的競爭將會越發激烈,而對于我們這種吃瓜群眾,不碰高風險資產、警惕被割韭菜,搬好小板凳,默默看戲就好。
責任編輯:ct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