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專利數、公司數量及行業知名度等因素,中國區塊鏈的“第一陣營”已在業內達成共識——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這五座城市同列第一梯隊。
身為廣州黃埔區塊鏈培訓學院副院長,李濤經常要為政府人士和企業管理者做區塊鏈培訓。不過這個十一月,他的工作要比往常更忙。
“24號以后的這段時間里,從省里到市里,科技廳、工信廳、發改委等部門都有大量的人來黃埔區調研、考察、交流。”李濤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個月里不但廣東省內各部門頻繁來訪,長沙、武漢等內地城市也紛紛來黃埔區考察和交流。“這些城市都希望引進區塊鏈的先進技術,在本地市場消化和創新,給自己的城市帶來轉型的機會。”
此前的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自此之后,“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成為從中央到地方新的工作重心。
區塊鏈風口之上,多座城市正加快跟進。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短短一個月之內,區塊鏈地方政策密集出臺,包括廣州、昆明、成都、重慶等多個城市迅速反應,相繼印發扶持政策文件。
短短一個月之內,區塊鏈地方政策密集出臺,包括廣州、昆明、成都、重慶等多個城市迅速-甘俊 攝 城市區塊鏈競爭
“來考察的人主要關注三個問題:區塊鏈到底是什么技術?到底能為企業帶來什么?作為主管單位如何從政策和資源上做牽引,真正為企業帶來價值?”據李濤透露,近期從政府到各個主管部門,都非常重視區塊鏈技術到底怎樣和實體經濟結合。
實際上,自2016年區塊鏈技術進入公眾視野以來,中國各大城市早已提前布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與多位業內人士交流發現,基于專利數、公司數量及行業知名度等因素,中國區塊鏈的“第一陣營”已在業內達成共識——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這五座城市同列第一梯隊。
例如,在專利量上,中國區塊鏈專利申請總量達11970件,專利申請量最多的四個城市依次為北京、杭州、深圳和上海。而從區塊鏈聯盟數量看,目前我國區塊鏈聯盟共有8家。上海以4家區塊鏈聯盟數量居全國第一,北京、深圳也分別占2家。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城市“基因”,也決定了每座城市發展區塊鏈側重點各異。
北京注重行業方向的引領。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研究工作組、中國區塊鏈(沙盒)研究中心、北京大同區塊鏈技術研究院等多家國家級研究機構都在北京。
相比之下,作為“金融重鎮”的上海和深圳,更重視區塊鏈金融屬性的探索。銀行間市場區塊鏈技術研究組和陸家嘴(13.280, 0.00, 0.00%)區塊鏈金融發展聯盟坐落于上海,央行設立的“粵港澳大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也正在深圳試運行。
至于廣州和杭州,在李濤看來,“由于廣州外貿基因濃厚,區塊鏈應用開發更注重與貿易的結合。而杭州在互聯網時代收獲了巨大紅利,希望在區塊鏈時代也能延續。”
不局限于“第一陣營”,區塊鏈儼然已成為城市之間競爭的新戰場。對此,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產業教授、中國自動化學會區塊鏈專業委員會委員劉峰指出,一座城市在發展區塊鏈的過程中要保持理性,量力而為。
“對于一線二線城市而言,無論是人才的吸引,還是技術賦能或者是產業升級,發展區塊鏈都是特別適合的。但對于三線或以下的城市,可能要根據自身的特點來進行發展,而不是盲目的跟風補貼類似區塊鏈這種前沿技術。畢竟,對于這些城市,打造區塊鏈的技術人才可能都很難滿足需求,而對應的配套設施等還會帶來財政上的壓力。”劉峰表示。
賦能城市多元應用場景
對于普通公眾來說,區塊鏈似乎還很遙遠。
看病轉診,每換一家醫院就要重復問一遍病史,重復檢查,甚至可能錯過最佳治病良機,如何才能打通醫院之間的隔絕狀態?
行政處罰,現場執行處罰總是不好把握,一個違規行為可能罰100塊錢,也可能罰50塊,如何在執法過程引入技術手段來改變這一困境?
網上購物,買賣雙方交易成功是基于對平臺的信任。假如第三方平臺本身也在作假作惡,誰又來保證平臺的可信度?
基于強大的技術特性,區塊鏈或將解決以上所有問題。“人們可以在沒有第三方中心機構和信用機構的情況下,通過區塊鏈提高互信,降低協作成本,同時對勞動進行智能分配,幫助人們權益共享,進而在數字經濟時代實現更公平、更合理的分配。”火幣研究院院長袁煜明指出,正是由于區塊鏈具有不可篡改、智能合約、分布存儲等技術特征,區塊鏈將構建獨特的社會信任機制,深刻影響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區塊鏈在城市治理上大有用武之地,”袁煜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例如基于區塊鏈的發票系統,它可以令發票造假難度更高,虛假發票是沒有辦法被記入區塊鏈系統的。同時,由于區塊鏈賬本公開可查,當消費者需要發票報銷時,也可以大大簡化流程,報銷方核驗難度也會降低。”
政務數據方面,各地也開拓出富有創造性的區塊鏈應用場景——第一張不動產電子憑證誕生于湖南,第一張電子營業執照出現在重慶,深圳則開出了全國首張區塊鏈電子發票和交通罰款電子票據。
李濤講述了未來區塊鏈在公益領域的具體落地,“比如說公益走款,錢到底去哪兒了?以前只能把賬本公開,但賬也可能作假。有沒有可能通過一種技術來解決,實現不可篡改、不可復制,而非依靠人性的自覺來解決?這個區塊鏈就可以做到。”
放到商業場景下,如果簽合同的雙方彼此不信任,往往要找第三方調查公司來證明身份和交易品的真實性,合同也可能造假。而全證據鏈電子合同的出現將改變這一困境,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加密固化存儲,一旦篡改數據就需更改合同上所有內容,成本巨大,幾乎無法實現。
一位從事開發電子合同的人士解釋,“數據保全從你簽約那一刻開始,包括閱讀合同的時間、人臉識別、IP地址紀錄、登陸設備的型號等。”
長沙星沙區塊鏈產業園區主任黃士瑋,也向記者表達了自己對區塊鏈應用前景的看好。“比如食品安全,這是大家感受最深的,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食品全供應鏈溯源,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不遠的將來,停車、看病甚至發工資,這些最普遍的生活場景都可能大規模使用區塊鏈。正如黃士瑋所言,“好技術,好東西,一定會越來越被人們接受。”
加強科普與完善監管
由于不少人借“區塊鏈”之名進行非法集資、炒作,再加上區塊鏈尚未出現商業上的大規模用例,公眾對區塊鏈技術的理解并不充分。
“大家的誤解就在于,認為各種幣就等于區塊鏈。對于普通老百姓(69.660, 0.00, 0.00%),購買數字貨幣其實存在巨大的風險。”李濤表示,雖然區塊鏈起源于數字貨幣,但數字貨幣只是區塊鏈的一種應用。
袁煜明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除了金融陷阱,還存在另一種歪曲。“少量項目存在‘偽創新’,它們沒有有效地解決痛點和實際問題,沒有與實體經濟結合,同時采用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的高估值計算方式,這類項目實際上也是區塊鏈的歪用。”
正因為區塊鏈的探索還處于初步階段,完善監管尤為重要。
在劉峰看來,國內的區塊鏈可以劃分為兩個圈子,即鏈圈——以技術研究、產業落地為主,以及幣圈——以區塊鏈代幣為代表。
“一方面,國家會一如既往的支持區塊鏈技術大力發展,促進該技術與各個行業領域結合,形成產業化落地。另一方面,國家將對區塊鏈代幣金融活動等行為保持高壓監管態勢。”劉峰說。
實際上,國家層面已經開始行動。11月20日,國家標準委表示,近日將成立一批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而這其中就有區塊鏈的身影。公告稱,“啟動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等一批技術委員會籌建工作,目前正有序推進中。”
與此同時,各地正加強對虛擬貨幣的監管。11月15日,上海發布了關于開展虛擬貨幣交易場所排摸整治的通知。11月21日,深圳也發布了防范“虛擬貨幣”非法活動的風險提示,兩地都將開展虛擬貨幣交易場所排查整治。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國內尚未出臺區塊鏈的區域分工布局,中央和地方在區塊鏈基礎設施建設的分工情況也還未明確。
對此,黃士瑋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如果一個或者幾個地方集中力量,重點研究透徹區塊鏈的一個領域或方向,并將研發成果在全國推廣,這樣或許可以減少各地同質化的競爭。
“國家從大的方向制定行業標準、從頂層設計發展路徑,各個地方、各地企業再根據本地實際情況把區塊鏈的應用落地。”黃士瑋倡議道。
“我認為還可能會是如下一種政策”,劉峰分析,從技術層面看,“未來中央統籌制定標準,主持并構建區塊鏈主節點。地方政府按照指定的標準與規范作為二級節點介入區塊鏈體系。因為區塊鏈是一個共享的去中心化賬本,因此很可能最后建成一個類似于全國公共云一樣的資源池給到各個地方,同時打通各個地方的資源和信息。”
責任編輯:唐婧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