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過氣”的去中心化
隨著傳統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分布式記帳、聯盟鏈類的項目好像突然成了區塊鏈行業的主流,再加上國家對于發幣和虛擬貨幣融資的打擊,傳統的公鏈被擠到了邊緣地帶。
在公鏈被擠到邊緣地帶的同時,有一些詞也跟隨著公鏈們一起到了邊緣地帶,比如這個詞: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這個詞,一度非常火熱,幾年前曾經一度被認為是區塊鏈最核心的特性,甚至被認為是區塊鏈的第一性原理,那時人們普遍認為缺少了去中心化特性,那么區塊鏈跟普通的分布式帳本跟傳統的互聯網項目沒有太大的區別。
但是沒想到,僅僅是幾年之后,去中心化這個詞已經很少被大家提起了,在媒體上、新聞報道中看到的也不多,就像一個“過氣的網紅”。
也正是快要被大家遺忘的時候,重新思考去中心化這個詞,反而更有意義。
二、到底什么是去中心化
嚴格說來,去中心化這個詞不是區塊鏈所特有的,事實上,即使沒有區塊鏈,這個世界依然是在往去中心化方面發展,這是一個大的趨勢。
凱文凱利在《必然》當中說到:
中心化的領導機制向去中心化的網絡機制轉變,等級架構向網絡架構轉變,這是過去30年的主要文化進程,而這一過程還并沒有停止,這股自下而上的力量將會把我們帶得更遠。
既然沒有區塊鏈的時候,我們也處于去中心化的進程當中;現在有了區塊鏈,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原來的有什么不同呢?
這個問題我是這么理解的:原來的去中心化更多的是一種被動的進化過程,但是到了區塊鏈時代,人們發現通過區塊鏈這個東西,我們可以主動的設計一個去中心化系統,而且這個去中心化系統可以實現很多中心化無法勝任的工作。這個系統不需要過多的人為參與,不依賴于特定中心的運行,可以將規則完全代碼化。這是人們有意識的主動創造出來的去中心化,并且產生實際的作用,從被動到主動,這是一大突破。
我看到過很多關于什么是去中心化的解釋,有圖形化的解釋,比如列出了三張圖,一張表示中心化,一張表示多中心,一張表示去中心化;
目前被采納的比較多的,是長鋏關于去中心化的解釋:
去中心化并不是一個描述狀態的詞,而是一個描述過程的詞,狀態的去中心化并不意味著過程的去中心化。去中心化的本意是指,每個人參與共識的自由度。他有參與的權力,他也有退出的權力,在代碼開源、信息對稱的前提下,參與和決策的自由度,即意味著公平。
這些解釋都已經很不錯了,但還是有點偏技術,不利于普通人的理解。我個人對概念理解的要求非常高,我希望大腦里的每一個概念都盡可能的清晰,我希望當我想起去中心化的時候,就像我想起蘋果、香蕉一樣清晰,所以我還是希望能對去中心化有更簡單更清晰更生動的解釋。
為了實現清晰生動這個目的,我曾經簡單粗暴的從工作量證明角度來理解去中心化:凡是運用了工作量證明的項目,那它就是有強去中心化的特性;如果沒有用工作量證明,那它的去中心化程度就會弱一點。后來,這種簡單粗暴的理解被我自己給否了,因為這種理解存在很多問題,一方面我們剛剛說了,即使不用工作量證明 ,不用區塊鏈,這個世界的趨勢也是去中心化的;另一方面即使采用了工作量證明,算力非常集中,或者有強力領袖存在的情況下,也很難做到真正的去中心化,所以這種理解是片面的。
三、中本聰與V神
不過沒關系,認知可以慢慢迭代,后來這個問題就一直留在了我心里,直到最近。
最近重新看以前收藏的經典文章,看到中本聰早期論壇回復網友的提問:如果比特幣網絡長時間分裂(比如網絡阻塞、國家之間的人為控制),然后又重新連接時會發生什么?
中本聰當時的回答是:
如果分裂持續的時間足夠長(超過100個區塊),那些在短鏈上產生的比特幣交易在合并時將無效。實際上,分裂可能是不對稱的,要把現實世界從中間分隔開很難,更有可能的是單一國家與其他國家,例如1:10分裂。那種情況下,少數派分叉需要花費10倍的時間才能生成 100個區塊,也就 是差不多7天,此外,客戶端因為收到的區塊太少,很容易意識到出問題了。
也許它們不會再連接,相反,實際上我們有了兩種貨幣,這將導致東西方比特幣外匯交易市場的誕生。
雖然他這里講的,跟去中心化沒什么關系,但是從這里延伸開去,還是能給我們留下一些啟發:“哦,原來比特幣被人為一分為二,也還能夠正常生存,只是會有一些細微的變化,并沒什么大的影響。”
無獨有偶,我看V神在以前的某篇長文中專門講到去中心化的時候,也說過這么一段話:
當人們在討論軟件去中心化時,實際上他們是在討論三個獨立的維度,通常情況下三個維度相互獨立,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也存在相互依賴關系。分別是架構層面的去中心化,控制權層面的去中心化,和邏輯層面的去中心化。
其中,邏輯層面的去中心化指的是:系統呈現和維護的接口和數據結構看起來更像一個整體,還是非晶群?一個簡單的啟發是:如果將系統分為提供者和用戶兩部分,那么這兩個部分是否作為獨立單元繼續正常運行。
四、隨機一分為二
中本聰和V神可能是區塊鏈行業內公認被稱為“神”的人物了,他們的解釋當中,好像包含著某個共同點。
我嘗試著綜合他們的看法,加上了一些自己的總結,提出一個我認為比較有意思的角度,從這個角度去衡量一個項目的去中心化程度,簡單明了,又基本能夠反映去中心化的真正內涵,這個角度是:
把區塊鏈項目的現有結構,隨機切掉一半,看看剩下的一半是否能夠正常存活。
任何一個系統,不管你采用什么共識機制,不管你是工作量證明還是POS還是DPOS,都可以使用這個方法,我們隨機的把系統切掉一半,這個一半可以是一大半也可以是一小半也可以,可以是用直線切也可以是弧形切,不管你用什么形狀來切,切了之后保證剩下的一半中都同時包含一定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如果這剩下的一部分仍然能夠獨立存活并且發展壯大,如果一個系統具有這樣的特性,那么我們就說他是去中心化的。
或者隨機這個詞程度還不夠,我們還可以這么修改:
把區塊鏈項目的現有結構,隨機切掉一半,這切掉的一半中包括原來的管理層,看看剩下的一半是否能夠正常存活。
這里的管理層只是一個統稱,也可以有其它的名字,比如說負責人、精神領袖、核心開發團隊、基金會等等,反正把它們一次性拿掉,看看剩下的一部分是否還有足夠的生命力活下去。也許某些項目剛開始會受到一些影響,但是這個影響不夠致命,過一段時間,這個項目的活力又會恢復,項目又會有新的領袖出來,又會有新的開發團隊涌現出來,整個生態又會欣欣向榮,那這個項目就是強去中心化的。
從這個角度,我們來看比特幣。中本聰已經消失了,所以可以不用考慮,目前公認的對比特幣世界影響力最大的是比特幣的核心開發團隊和幾個大的礦場,那我們把核心開發團隊劃掉,再把大的礦場隨機切掉一半,你認為比特幣系統會垮掉嗎?或者說會受到大的影響嗎?我認為不會,我認為比特幣系統會在短期內恢復之前的活力。我想應該不僅是我這么認為,如果拿這個問題問100個人,估計絕大部分的人也會這么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比特幣的去中心化是比較強的。
我們再來看看以太坊,如果我們把以太坊系統劃掉一半,其中包括把V神和目前的核心開發團隊劃出去,以太坊系統會垮掉嗎?這個問題我不敢打保票,也許會,也許不會。我估計拿這個問題問100個人,每個人也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以太坊的去中心化程度是遠不如比特幣的。
那么我們再往下延伸,EOS呢?如果把EOS系統劃掉一半,其中把BM和他的Blockone公司拿掉,再把現有的21個超級大節點都拿掉,剩下的部分會受到影響嗎?它會垮掉嗎?這個問題我就不回答了,留給大家去思考。
除了EOS之外,還有其它眾多的公鏈項目,眾多號稱去中心化的項目,我們都拿這把尺來量一量,看看它們的去中心化程度到底有多強。
當然了,我們也并不是苛責項目一定要多么去中心化,畢竟只有項目發展壯大之后,去中心化才有意義。
五、生物界的啟示
這種現象在生物界當中其實也可以找到原型。
生物界中有很多這樣的生物,小到一個細菌,大到我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蚯蚓、螞蝗、鼻涕蟲都有這樣的特性,你隨便把它們切一刀,一分為二,這兩部分都能獨立存活。
有人說是因為它們都是低級生物,因為它們沒有大腦,如果有大腦的話,隨便切成兩半,沒大腦的那一半就死了。這種說法也許有道理吧,不過我只知道,越低級的生物,結構越簡單的生物,其實生命力是越頑強的;越高級的生物,越復雜的生物越而需要依賴越多的外界環境,生命力反而沒那么頑強。王東岳老師的《物演通論》里說的“遞弱代償”好像就是這么回事,當然,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聊的主題,就此略過。
這個角度也許不是最準確的角度,但是卻是非常生動形象的角度,通過這個角度來理解去中心化會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
責任編輯;zl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