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證和區塊鏈也要建立技術棧
孟:元道先生,上次我們談到,通證必須運行在區塊鏈上,否則可信度不足。但是現實情況是,區塊鏈作為一個技術基礎設施,實在是太爛了。前一周的Cryptokitties 不過是一個小游戲而已,就把整個以太坊拖到要死。這樣的基礎設施用來支撐我們所憧憬的那個理想的通證經濟,有點太不靠譜了吧?
元:的確如此。目前區塊鏈的基礎設施在技術指標上與運行通證的要求距離太遠,這也成為今天區塊鏈行業里技術創新的焦點。你去看新冒出來的區塊鏈項目白皮書,哪一個不在交易性能上做文章?我們都知道比特幣的理論最高交易速度是 7 TPS,以太坊是25-30 TPS,而今天的這些白皮書,低于1萬TPS 你都不好意思出來跟人打招呼。其實在基礎鏈上提升交易性能,在技術上挑戰極大,沒有點絕活根本不可能,所以現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都在這個問題上下功夫。這里隱含了一個邏輯鏈條,就是我的技術先進,所以我速度快,我速度快,所以我的幣未來會很值錢。
當然,因為現在白皮書吹牛皮吹得大,所以很多人在質疑,你的技術真的夠先進嗎,真的能跑那么快嗎?質疑這個邏輯鏈條上的前提。
但是從運行通證的角度,我倒要退一步,質疑整個邏輯鏈條。如果通證的主要價值在于以新的方式組織社會協作,那么一個通證的價值,難道不應該主要取決于它的社會資源組織動員能力嗎?難道不應該主要取決于它的經濟系統和激勵機制設計嗎?難道不應該主要取決于它豐富的應用和良好的用戶體驗嗎?難道不應該主要取決于它的用戶數量嗎?這些點,沒有一個是必須與某一個特定的鏈綁在一起的。甚至應該說,一個真正有用、好用、值錢的通證,長遠來說一定不能跟某一個具體的基礎鏈綁在一起。這就跟優秀的手機應用,比如微信、支付寶、今日頭條,絕不應該是特定于某一個手機操作系統的,更不能因為你要做一個微信,你就開發一個操作系統,我要做一個今日頭條,我就開發另一個操作系統,要跑 20個 App 就要在腰上別 20 臺手機,這不是有病嗎?但是現在很多區塊鏈創業項目還是這個邏輯,我要在某個領域里發幣,所以我就要做一條單獨的鏈,然后我這個鏈如何如何先進,云云。
孟:同意您的看法。雖然現在的幣市上,還有不少項目這么定位,也還能獲得一定的支持,但是,我認為這種煙囪式的單一用途鏈,即將過時。也許你的技術真的有獨到之處,也許你真的比比特幣、以太坊快幾百上千倍,但是僅憑這一點想建立一個繁榮的產業生態環境,太難了。這就好比你今天寫一個手機操作系統,宣稱比 iOS 和安卓塊100倍,你認為這樣就能跟它們一較高下了?恐怕是圖樣圖森破了。
我看到新的一些通證項目,直接基于以太坊或者其他的基礎鏈,甚至有些通證在以太坊上發行一部分,在 Waves 上發行一部分,或者今天發行在以太坊上,未來會遷移到 EOS 上,也可以遷移到即將發行、具有跨鏈和跨平臺(Multi platform)的柏鏈上(Palliums)。其實這就意味著通證跟基礎區塊鏈的脫鉤,這種脫鉤就使得通證和區塊鏈出現了一個分層的問題。
元:我們做 IT 和互聯網的人,對于分層的概念最熟悉不過了。層是什么?層就是對下面細節的抽象和隔離。比如在企業業務系統中,操作系統和數據庫是一層,中間件是一層,應用是一層;在 Web 應用中,從下至上分別是數據層、業務邏輯層、Web 層、展現層。這一層層的技術堆起來,就形成一個技術棧。技術棧上層的技術完全依賴下層提供的抽象來開發,不要跨層,不要綁死在某一個具體的下層產品和實現上。這可以說是整個 IT 產業幾十年來最重要的一個思想。
孟: 通證和區塊鏈也一定會形成一套技術棧。
元:一定要。問題在于,這個棧會長成什么樣?這個棧的樣子清楚了,我們才知道你要在在這個產業里怎么干。
煙囪、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沙漏模型
孟:通證和區塊鏈的技術棧會長成什么樣?
元:兩種可以接受的模式,加上上面我們批評過的那一種不可接受模式,一共三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就是我剛才批評的煙囪模式。每一個行業、每一類應用做一個鏈,各行其道,各有各的吆喝,彼此之間難以溝通。這是一種不健康的業態,也是不可持續的。
第二種模式是蘋果/安卓模型,就是很少的幾個寡頭基礎鏈勢均力敵,每個鏈都形成了一個繁榮的生態,通證是這個鏈的一部分。如果你做一個通證,又不想綁死在一條鏈上,那么你的通證也好、DApp 也好,就要針對每一條鏈都要做一套,形成跨鏈。這跟移動互聯網上 iOS 和安卓雙雄并立的局面很像。
第三種模式就是互聯網模式。要知道,互聯網協議標準不是哪家公司設計出來的,也不是商戰成王敗寇的結果,互聯網協議是 IETF 這樣一個非官方組織,以非常民主有序的機制,自下而上討論出來的。只要你遵循這個標準,你就可以成為互聯網協議棧中的一個成員。特別要指出的是,互聯網的協議棧中,有一個細腰,就是說下面的協議有很多,上面的協議也有很多,但是在互聯層,只有一個協議,就是 IP 協議。這就是整個互聯網協議棧中的細腰,也因此互聯網協議棧被稱為“沙漏模型”。
互聯網協議的沙漏模型
如果區塊鏈技術棧最后長成互聯網模式,那么就需要在區塊鏈與通證之間加入一個跨鏈通訊層。而這個跨鏈通訊層,就是區塊鏈的沙漏模型當中的“細腰”。也就是說,這個跨鏈通訊層,對下要能夠兼容多個基礎鏈,對上要能夠支持各種通證應用,但是它本身需要非常規約,最好規約到一個協議上。做到這一點不容易,但是對于區塊鏈整個產業非常重要。
孟:煙囪模型肯定不是長久之計,未來一定會在蘋果模型和沙漏模型中決出一個。您傾向于哪一個?
元:作為一個互聯網老兵,我當然傾向于沙漏模型,因為它的包容性、多樣性與協作精神,是其他模型無法相比的。區塊鏈脫胎于密碼朋克運動,對于自由的追求,對于去中心化的執著,都是這個技術哲學的一部分。如果區塊鏈產業走蘋果模型,形成了寡頭壟斷的局面,那還是一件挺諷刺的事情。
當然,在基礎鏈的領域,最終恐怕只會留下兩、三個主要的體系,就像 PC上的 Windows、MacOS 和 Linux,服務端的 Windows、Linux,移動端的 iOS 和 Android。我們在整個IT 產業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重復這樣的故事,基礎設施層次的平臺不管一開始多么風風火火,萬馬奔騰,最終都會收斂到兩三個平臺上。原因很簡單,對于這個層面的平臺,整個產業既不愿意看到一家獨大,也承受不起同時支撐多個平臺的負擔。你想,今天我們開發移動應用,就得為 iOS 和 Android 開發兩個版本,養兩個團隊,兩套人馬,之間還得協調,對很多企業來說已經是不堪重荷了。如果底下一大堆平臺,你怎么活?因此在基礎鏈層面,我認為最終會歸于兩三個平臺。
孟:但是現在瞄著基礎鏈的項目很多啊。
元:大多數會死掉,非常慘烈,但是無法逃避。這個事情未來幾年就會發生。這個層面上的競爭,不是光是技術戰,而且是生態戰、資源戰、法律戰、宣傳站、資本戰,一句話,全面戰爭。
孟:但是很多基礎鏈融了大筆的錢,他們不會輕易認輸,他們覺得,我有錢,所以我的短板都可以補起來,我可以拼下去。
元:這個我倒是贊成,有錢的話確實可以補足短板,可以拼到底。問題在于,他們有多少錢呢?融個幾千萬、一兩億,就覺得自己有錢了?實際上,生態建設,你投進去十個億,可能也就聽個回聲,根本不夠。區塊鏈這么大的事,基礎鏈這么重要的平臺,到時候會有人拿著幾百億上千億來打。
孟:我聽明白了,您認為基礎鏈只能有少數幾條,但又不希望這種寡頭局面最后導致整個區塊鏈產業走向蘋果模型,那么怎么辦呢?
元:我覺得如果我們希望整個區塊鏈產業健康發展,不要走向寡頭壟斷,關鍵在于兩點。第一就是要建立一套協議,一套治理體系。這方面,互聯網堪稱典范,ICANN 堪稱典范。第二是要把跨鏈通訊這個“細腰”做好,這是整個區塊鏈技術體系的關鍵,是最具戰略意義的環節。我認為中國的區塊鏈產業應該一起在這兩件事情上努力。互聯網的游戲規則是美國人制定的,雖然我們的很多媒體整天沾沾自喜的報道中國互聯網產業如何巨大,中國幾個互聯網巨頭如何厲害,但我們這些了解互聯網實際運作模式的人心里很清楚,這個游戲的規則是美國人制定的。區塊鏈時代,中國人不能放棄制定規則的機會。
區塊鏈產業發展的三條路線
孟:但是您的重心還是在通證層和應用層,是嗎?
元:是的。我自詡為通證派。
孟:怎么理解?
元:要知道,關于區塊鏈產業應該怎樣發展,是存在路線和派別的差異的。我現在能夠清楚的看到三條不同的路線。
第一條路線,就是把區塊鏈當成分布式賬本,升級版的分布式數據庫。走這條路線的人,認為區塊鏈最大的價值在于降低商業摩擦,讓本來就是產業里領先的企業,用分布式賬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DLT)彼此之間共享關鍵數據,從而使得商業信任得以傳遞,大幅度降低商業摩擦。
孟:是的,我之前在 IBM 里接受的區塊鏈理念,就是這樣的。我們通常想到的,用區塊鏈管理供應鏈、防偽鑒真、加快業務流程、提升清算效率,都是這個路子。
元:對的,這條路線最大的特點有兩個,第一是通證可有可無,第二是只改革,不革命,不搞產業顛覆。你原來是老大,以后還是老大,而且因為效率提升了,你老大的位置更穩。
孟:但您之前說過,不用通證,就相當于把區塊鏈的功力廢掉九成。
元:沒錯,不跟通證結合的區塊鏈,就是被閹割的區塊鏈,其顛覆性和威力大幅度下降,不過癮,沒意思,只不過是一個升級版的企業數據庫技術,你們技術社群自己關起門來討論就好了,犯不上這么多人來玩。
孟:那第二條路線呢?
元:第二條路線就是源自密碼朋克運動的那條路線,強烈的叛逆,強烈的理想主義。
孟:就像搞暗網、搞絲綢之路的那些人,用數字加密貨幣匿名交易各種東西,即使被不法分子用來買賣毒品、軍火,雇兇殺人,也認為這是保護自由必須付出的代價。但是這樣的理想主義者、超級自由主義者在中國好像不多。
元:在中國這種人不多。但是這條路線有一個衍生物,就是所謂幣圈,在中國超級繁榮。雖然幣圈表面上關注的就是數字貨幣的交易和價格炒作,百分之百的逐利,但是深入本質,你會看到這個圈子其實是建筑在理想主義的基礎之上的,他們相信數字通證有著不證自明的價值,我信,故它值錢。他們覺得數字通證不一定要有內在價值,不一定要有應用場景,更不一定要有政府支持,只要市場上能夠買賣,就說明它有價值。至于泡沫、炒作、風險、欺詐、傳銷,在價格不斷上升的時候,這些都無所謂。他們發的“幣”經常是面向PR的,沒有明確的應用場景,更沒有強大的業務資源來落地,今天用不起來,將來也沒有用起來的計劃。如果說第一路線認為通證可有可無,那么第二路線就把通證當成一切,甚至對它的實用性和內在價值都不在乎。
當然,我得承認,第二路線里有很多的實踐是正確的,比如發幣,比如上交易所,獲取流動性溢價,等等。但是這條路線與現行體制和法律之間的對抗姿態,實不可取。
孟:有意思。那么您說的第三路線呢?
元:那當然就是我們談過的通證派路線。我們在上一次對話中對于這條路線也進行的詳細的探討。歸納一下,通證派的路線,就是強調通證在區塊鏈創新中的核心地位,讓區塊鏈發揮它最大的威力——運行通證。與此同時,我們要求通證有內在價值,有明確的應用場景,能夠快速流通,盡可能容易的上市交易。因為之前已經很詳細的談過,所以在這里我不贅述通證經濟的意義。
我認為我們這個第三路線,也就是通證派的路線,是區塊鏈產業發展的正道,既能夠獲得政府和社會的支持與肯定,激發各行各業甚至整個社會無窮無盡的創新與顛覆,同時又能夠完全規避幣圈炒作的一些弊病。我鼓勵越來越多的區塊鏈創業者從通證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創業創新路線。不一定要搞一條鏈,然后說你的技術有多先進,比比特幣、以太坊快多少多少倍,所以你的幣可以很值錢,這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應該把重點放在通證上,發行一個怎樣的通證,其經濟系統如何設計,如何讓普通用戶有更方便的使用體驗,如何跟企業的傳統系統對接,等等。這就是我們通證派的路線,我相信是能夠給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最大益處、最小負面影響的路線。
孟:我想我也是通證派。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