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關注區塊鏈技術之外,也在思考和區塊鏈相關的很多事物的含義,借給大眾媒體寫專欄的機會,把學習和思考過程寫下來。接下來一段時間,會不定期有這個‘正本清源談區塊鏈’的系列文章,名字很宏大,實際只是談點自己想不明白、努力想明白的點,且盡量不用專業術語。歡迎留言討論多交流,歡迎指正。系列文章:之一:“數字資產”這個詞可能是誤導。
《虛擬幣炒作亂象扎堆呼喚監管加碼》標題被修改為”區分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防止政策誤傷技術研發熱情”,并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修改后的標題的確反映了很多人的觀點,他們希望將比特幣等虛擬幣和區塊鏈技術區分開。
實際上,這是一個長期爭論的問題,比特幣和區塊鏈、代表經濟的“幣”和指技術的“鏈”是可分的還是不可分的?
1、信用vs現金
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可回到中本聰講解比特幣的論文《比特幣: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和他所處的技術發明脈絡中去。這篇論文標題清晰講述了中本聰試圖發明的東西——一種可以在數字世界中使用的“現金”。
中本聰發明的比特幣不是第一個也肯定不是最后一個嘗試在數字空間中創造代表價值的事物。根據吉米·克拉克在《通往比特幣的漫長道路》一文中的統計,類似的系統有上百個,其中全球知名且還在實際使用的是貝寶。當然,對于當下的中國人來說,我們更熟悉的是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網絡支付。
關于數字世界的里面的代表價值的貨幣等事物的設計方式,貝寶等所采用的其實是信用(credit),當我們付款時,我們所支付的實際上是信用,由它們進行記賬確認。
但是,在技術圈還有一種一直未能成功的嘗試,就是試圖采用現金(cash)的思路,創造一種東西,讓人們在數字世界中可以像使用現金一樣使用它。
前人有很多探索,但均未成功,直到中本聰發明比特幣這種“現金“——比特硬幣(coin)。
比特幣: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A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點對點”(peer-to-peer)表明設計這個系統時,他希望這個“電子現金”可以像鈔票現金一樣,可以在個人與個人之間使用。用他在比特幣論壇中發表的文章中的話說,這個系統是‘沒有中心的“(decentralized)、”無需信任認證“(non-trust-based)。
2、大衛·喬姆的現金設計
值得一提的是大衛·喬姆,他在30多年前第一次提出一個完整的、可行的思路。1983年,他首次提出把加密技術用在創造一種數字空間的現金,在1989年還創建了一家公司來在商業上實現他的構想。
現金有兩個好處,一是匿名性,一是可以個人對個人交易,無需任何中介機構。
喬姆提供了一個創造性解決方案。它不僅能夠保護用戶的匿名性,同時還杜絕了“雙重支付”。(杰里米·克拉克)
比如,同時把一張現金數字碼在兩個地方花,既給甲,又給乙。他解決所謂雙花問題的方式是密碼學的“盲簽”(blind signature),我簽發一張紙條代表現金,但你選的那個序列號不用讓我知道。
在這個問題上,之后有一系列的研究與改進,但基本思路并未發生多大的變化。比特幣以及由它而來的區塊鏈中現在采用的均是“非對稱加密”,公鑰和私鑰分別用于加密和解密,反過來亦可。
3、比特幣“現金”:一個玩具
比特幣可看成是對喬姆最初設想的精彩改進,現在我們不會認可它是一種等同于現實世界的現金的流通貨幣,但它在技術上實現了類似與現金邏輯上相似的事物。
提及比特幣這種“現金”時,我在現金二字打上了引號,因為如果回退到2007年,中本聰并不是要發明一種等價于現實世界中的現金的東西,或多大地改變現狀,而是解決一個技術難題、造一個玩具。
要創造這樣一個玩具出來,中本聰還要解決很多難題,其中主要有兩個,用吉米·克拉克的話總結說:
一是如何“憑空發行貨幣”,
二是“把一切信息都記錄在賬本中”。
一是說,盡管只是一個玩具,但還是要選擇一種有效機制,中本聰選擇的機制是,要進行一定數量的數學計算方可生成新的“現金”?,F在人們說的如大眾了解的“挖礦”、“去中心化”,或專業的“算力”、“工作量證明”(PoW)等,都是和這個機制相關的。
二說的賬本(ledgers)就是現在人們說的“區塊鏈”,區塊鏈的基礎是分布式的、公開的、互聯的、不可篡改的大賬本。
中本聰對區塊鏈相關技術和機制進行了好幾個非常重要的改變,他的設計真正發明了“區塊鏈”,并使得它成為一系列創新的基礎。
中本聰對區塊鏈的重要設計改進吉米·克拉克它用一種類似于哈?,F金的協議(也就是必須先計算數學難題,然后才可以執行操作)來降低在區塊鏈里增添塊的速度。這種改進對比特幣的安全性帶來了深遠而有益的影響。-比特幣體系通過一群未被認證過的節點,即“礦工”,來記錄事件,不再需要認證過的服務器。通過每個礦工而不是普通用戶記錄塊的信息。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解決數學計算,新建塊,而成為一名礦工。-比特幣還舍棄了簽名,只依靠哈希指針來確保數據結構的完整性。-最后,真正的時間戳對比特幣來說不是很重要,整個系統的意義在于根據先后順序記錄交易信息,并確保它不能被篡改。事實上,比特幣塊并不按固定時間表產生。在比特幣系統里,平均每10分鐘產生一個新的塊,單相鄰的兩個塊的時間間隔會有較大的差別。
4、互聯網歷史中的玩具
在互聯網發展歷史上,這樣的玩具有不少:
蒂姆·博納斯·李發明萬維網(WWW)
馬克·安德森開發出Mosaic瀏覽器(他后來開發了Netscape瀏覽器)
甚至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最早開發Google都是如此。
拿這些出來類比,我是想說:
不管當下人們怎么看比特幣,不管是把它看成通貨、商品、還是資產,它出現時的重要屬性之一是一種技術玩具。
實際上,在比特幣價格暴漲前的相當長時間里,它就是一個玩具,技術人員們都喜歡鼓搗和修改玩具,也出現過有人拿一萬枚比特幣換一份比薩吃的情況。
一個技術被發明出來后,它最終能找到什么樣的實際用途,它能給世界造成多大的影響,是另外的事。
5、中本聰之后
由以上討論可看到,中本聰在解決難題的過程中搞出一個精彩的玩具:
他創造了一個基礎技術即區塊鏈(賬本)
創造了一個應用即比特幣(“現金”)
更細分說,中本聰發明的事物包括三層:
最底層是技術性的區塊鏈(賬本);
中間是基于區塊鏈的比特幣協議;
最上面是應用,即比特幣這種“現金”。
賬本(ledgers)既有技術含義也有經濟含義,關于賬本的經濟含義,之后有機會再詳細討論。
接下來,不同領域的人進一步鼓搗這個玩具,并逐漸地想把這個潛力強大的玩具變得實用。
人們先是創造出各種和比特幣相似的幣,
之后是很多人試圖把幣和鏈分開,
再后是以以太坊為代表的團隊試圖創建區塊鏈2.0系統,把它變成“下一代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平臺”,
現在更多的組織在試圖開發更新一代的系統,宣稱是3.0、4.0。
有意思的是,以太坊實際上沒有成為新一代可以運行應用的操作系統,發行符合其ERC20標準的代幣(Token,也譯通證)成為它的智能合約的核心應用場景,如果不是唯一應用場景的話。
這樣,全世界一下子多出了很多的應用通證,這就是2017年中到現在的虛擬幣景象。
6、分不開的比特幣與區塊鏈
不管怎樣,到此時,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作為一個整體發展到了新的階段,它不再只有發行像玩具一樣的“現金”這一種功能,而有了發行代幣/通證的功能。
通證的出現打開了區塊鏈在經濟上的可能性和應用前景,區塊鏈的兩翼——技術和經濟開始逐步成型。
雖然最后兩者會發展到何種狀態尚難預測,但代表經濟的“幣”和代表技術的“鏈”、經濟和技術是交織在一起的。
只考慮技術不考慮經濟,某種意義上有點像在互聯網發展之初說,互聯網只用來傳輸信息,而不應發展電子商務。
現在,比特幣等虛擬幣的高價和圍繞它們的投機可能是所有人都未曾預料到的,虛擬幣炒作亂象的確應該得到規范。
但僅強調技術可能它的發展陷入誤區,區塊鏈技術和區塊鏈經濟纏繞在一起、不可分開的。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