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強:英諾創新空間創始合伙人、英諾天使基金合伙人、清華校友TMT協會秘書長、盜火者區塊鏈實驗室合伙人。畢業于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是互聯網領域連續的創業者和投資人,20多年來在軟件開發、智能語音、移動互聯、新媒體等領域擁有豐富的創業與投資經驗,創立和投資了包括得意音通、航班管家、英諾創新空間、品玩網、南友圈等機構。
陳文君:復旦大學張江研究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執行主任,兼任上海法鏈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裁。2015年在擔任上海科技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期間開始從事區塊鏈的研究和實踐,2016年擔任由ONCHAIN、法大大和微軟中國聯合發起的上海法鏈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裁;盈科區塊鏈與法律服務中心、灜東律師事務所區塊鏈法律研究中心、大成律師(上海)律師事務所等多家大型律師事務所的專家顧問;北京大學北豐商學院簽約客座教授。
要點先知:
1)區塊鏈行業的主線,從大勢上來看是在做社區,或者叫做社群。2)“韭菜”這種網絡化的稱呼背后是零和博弈,而區塊鏈要帶來一個開源經濟社區,用市場通聯的方式變革原來市場經濟的運行方式,謀求的是多方共贏。3)區塊鏈行業高壓線,不能去碰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不要將創新按到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上;預防群體性事件;這些事情一旦發生,那么再創新也沒有用。
以下是分享實錄:
感謝盜火者聯盟的邀請, 區塊鏈這個技術是2015年我擔任上海科技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時,硅谷過來的一位研究員介紹給我的,我當時覺得這個經濟技術非常有前途,所以次年我去負責了ONCHAIN、法大大和微軟中國聯合發起的法鏈存證項目。
我的一個朋友經常轉發我朋友圈有關區塊鏈的內容,最近他告訴我,他轉發朋友圈后,他的朋友提醒他遠離區塊鏈,別上當,原因很簡單,區塊鏈相關的投資和數字貨幣行情都遇冷了,又由于這個行業混進來了很多騙子,雖然騙子日子也不好過,但是給人感覺區塊鏈和不靠譜沾邊了。
如何挨過黎明拂曉前,是當下面臨的問題。區塊鏈遇冷,也給了我們時間思考和突破,我今天分享一下我的幾點思考:
第一,區塊鏈行業處在什么階段?
無論哪個角色進入區塊鏈行業,都會看大勢,區塊鏈發展的階段,看清楚狀況很重要。
區塊鏈行業的主線,從大勢上來看是在做社區,或者叫做社群。
2009年是比特幣社區建立,這個去中心化的技術社區直奔數字貨幣而去;2017年開始,逐漸有了開源經濟社區,也就是將區塊鏈應用于經濟。但是這些開源經濟社區規模不大,經濟模型比較簡單,從全社會的角度來看,開源經濟社區的出現,是經濟運行的一種創新實驗。
對于這種實驗,2009年的時候絕大部分國家、機構和個人是沒有認知的,一直過了7、8年后,比特幣穩定運行,才發現這個區塊鏈技術居然能夠穩定地用在貨幣上,也就是商品鏈條中最關鍵的那個商品上,這個技術才獲得廣泛的一點認同。
以太坊的出現,讓這個技術有了應用于經濟的可能和途徑,用智能合約重塑經濟至少在理論和算法上已經很完美了,但是廣泛應用才剛剛開始,所以前美國銀行業監管機構的主席Bair提出:我們正處于革命性的全球資產類別的萌芽階段,但我們也處于如何處理和監管加密資產的監管思考的風口浪尖。
在這一場全球性經濟變革萌芽的時候,有的國家設立了沙盒制度,有的沒有。雖然大家是被區塊鏈的“星辰大海”所招引,但是所有參與的人,目前都像是實驗室的小白鼠。我們不是韭菜,我們是小白鼠。牢記我們自己是小白鼠是我們從業人員的一個合規意識的開始。
第二、 “幣改”是一種什么改革?
區塊鏈有沒有通證“幣”,都是區塊鏈;通證有沒有區塊鏈,都是通證“幣”。區塊鏈和通證不是必然聯系。
有人說沒有通證的區塊鏈是被閹割了,我覺得不能叫“閹割”,有沒有通證是種選擇,有通證的區塊鏈就好像是有孩子的婚姻關系,迭代了;沒有孩子的夫妻也是婚姻關系,沒有迭代。如同有了孩子之后婚姻關系,增加了父子關系、母子關系、祖父母關系等等,整個的家庭關系發生變化,有通證的區塊鏈也發生了生產關系的變化。
用不用通證由社區的需要決定,并不必然要改變生產關系。
所謂的“幣改”就是有了通證,這個通證必須是有能落地的實實在在的權利,空氣幣不是幣改。有些“幣改”套用了股改方式,通證跟股改很相似,但從目前來看,區塊鏈應用走的是一條與金融不一樣的道路,如果僅以“幣”代替“股”,玩一個文字游戲,這個就是金融,如果沒有執照,沒有被許可,就是違法的。
大多數幣改不是“股改”。再延展一點講,現在有些團隊進入區塊鏈領域對標了金融市場,例如對標招股說明書、對標彭博社、對標資產管理,這條路要謹慎,要經得起穿透式監管。
從對標開始起步無可指摘,特別是數據分析、建模上,但是對標金融產品,那就是金融。美國SEC主席Jay Clayton在8月7日的國會聽證會上重申,他所看到的每一筆ICO都屬于證券發行,SEC已經擁有執法所需要的監管權。
數字貨幣存在的必要條件是創新,這個創新體系在很多方面,包括通證的設計,能進入沙盒的項目前提是創新,并不是因為要做持牌機構的業務才申請進入沙盒保護,必須要有實質上的創新,創新是我們的立身之本。所以幣改要盡快從對標金融走到全方位創新的大道上來。
創新靠智商,也靠合作、靠社群維護。
對于“幣改”是否合規有一個重要的判斷,先有社區還是先有幣?也就是幣的發行和幣的流通場景,哪個在先?也有的是同時。雖然不是一票否決,但是先有幣再有社區的這種模式非常危險。
“幣改”和通證經濟,這些提法都把注意力到“幣”和“通證”上,沒有區塊鏈也可以有通證,有“幣”;它們不是創新,創新的在于開源社區或社群在區塊鏈上建立,產生分布式組織、自組織。
所以注意力要從“幣”轉移到開源社區的建立。社區產生“幣”,而不是“幣”產生社區。所以“區塊鏈社群經濟”比“通證經濟”更準確,更符合大眾認知。
第三、如何看待韭菜?
韭菜是區塊鏈的網紅詞匯,我個人是比較反對這個叫法,有幾個原因,韭菜背后是零和博弈,而區塊鏈要帶來一個開源經濟社區,用市場通聯的方式變革原來市場經濟的運行方式,謀求的是多方共贏,社區的參與人并不是為了“割”和“被割”,如果拉韭菜進場—割韭菜—再拉韭菜進場,這種模式將和ICO模式一樣,已經并可能很快消亡。
那么個人消費者能否參與?數字貨幣市場沒有監管門檻,沒有消費者保護措施,絕大部分消費者參與投資是不適合的,但是參與開源經濟社區是有可能的。
例如在粉絲經濟社群中,本身社群中的幣很好地在流通,在交易所交易,實際上給了粉絲經濟社區的幣流通的便利。
從粉絲經濟社區導流過來,其第一位的目的是在粉絲經濟消費,而不是到數字交易所差價盈利。所以我們要培養更多的社區或社群粉絲。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還沒有形成新的數字營銷方式,讓營銷在適合的時間、通過適合的載體,以適合的方式,吸引適合的人;在市場上成功割到韭菜的操作沒有合適的人的甄別,在這種無序中,市場也起到了調節作用,例如那些能用數字錢包,能夠科學上電報網的大部分就不是“韭菜”,是合格的小白鼠。
對于區塊鏈項目的運營者的合規路徑必須要有“剔除韭菜,留下合格小白鼠”的動機和行動,例如,可以發函告知并勸退投資者,嚴格劃定機構投資者的界限,甚至可以設立第三方的投資者幫扶基金,及時調解掉一些小糾紛。
第四、如何形成“區塊鏈”的行業共識?
處在實驗期或者說早期的區塊鏈行業一定要給自己創造生存環境,不要“自傷”、“自害”。
3點鐘群的有一些問題是很好的,對社會、經濟有深刻的思考,這個創新的領域需要有頭腦、有智慧的一幫人共同努力。區塊鏈行業經常出現“一鳴驚人”的一些言論,這種似是而非,類似洗腦的“意見”對行業將是一個傷害,我們的區塊鏈還在嬰兒期,還弱,經不起這么多風吹。
我不懂傳播學,但我知道語境很重要,圈子里的語言出了圈子完全變味了。
有一次我在閨蜜家里一起說起現在的流行表達,女生長得不好看又沒有氣質,叫做“人很好”,長得不好看,叫做“有氣質”;長得又好看又有氣質,那就叫做“狐貍精”;我和閨蜜互相恭維,喊對方”狐貍精”;閨蜜的爸爸正好聽見了,老先生立馬很緊張地阻止我們,如果傳出去會是“好朋友說她是狐貍精”,這個怎么得了,至少老師別想當了,師德一票否決制。
同樣在區塊鏈圈子中的一些言論都帶有特定的一些調侃意識,大家都能理解,但是在這個圈子之外,就可能會引來比較大的誤解,這種誤解沒有給我們解釋的機會。
這些意見沒有被糾正,不僅給整個社會帶來對區塊鏈創新的質疑,甚至會影響行業內部,技術人員就會迷茫,都是傻子、騙子、都是韭菜,難道我們的工作是為了騙子和傻子?我們做的事情還有什么意義呢?
為此,做一些行業自律的工作,首先從言論的自律開始。
行業共識的重要途徑是做標準,除了技術標準以外,我們如何建立區塊鏈應用的標準。相對于技術標準,應用標準的建立更難,每個行業的情況都不一樣,我們跟一些行業協會合作,行業不同,業務邏輯不一樣,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可能無法形成應用標準,但是有一些行業共識,這個是最大公約數,也是底線,不要破。
第五、區塊鏈行業的底線思維
這個是我們團隊做的風險點警示分析圖,有通證的場景是重災區。
在通證場景中,有一些可以通過合規解決,但也有一些無法通過合規解決。通過到海外經營避免,也只能解決一些問題,并不是全部。現在有很多文章介紹經濟模型設計,可以對比著做,但是具體到項目,就要根據實際情況做法律框架。
除了這些點之外,還有一些高壓線,例如不能去碰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不要將創新按到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上;預防群體性事件;這些事情一旦發生,那么再創新也沒有用。
區塊鏈如果只是一種技術,那就是中性的,但是區塊鏈改變了生產關系,這種改變會帶來法律關系的改變,為此法律風險伴隨著生產關系改變而產生。
群友互動
群友互動,問題收集來源于盈科、觀韜等律師事務所,法服領域專業人士。
1.當下區塊鏈法律服務落地對象(公司、項目、行業。..?)
現在一些大的律師都在成立區塊鏈法律服務團隊,目前服務的對象還是以傳統的公司和項目落地方為主,對于行業,可能政府會有一些咨詢項目,還沒有看到有實質性落地。
2.哪些應用場景啟動、運營、提升過程中,急需法律服務?
區塊鏈法律服務和傳統法律服務不同,不能先做好業務框架然后再來出法律意見書。法律服務在啟動階段要去做法律合規底層,代碼即法律。在運營中要把握細節,風險在細節上。
3.區塊鏈法律服務人員專業水平在哪些方面亟待提高?
要學習,嘗試理解區塊鏈的多層結構,不要輕易對標,有時對標會把自己的思路堵死,在認知上的突破是個困難,我的方法是和技術人員多交流,特別是跟產品經理、首席架構師,他們對業務和技術了解得都比較透徹。
4.有種觀點是,不發token無法做公鏈,國內的法律制度,目前看來做公鏈基本無望,您怎么看發token和公鏈發展的關系?
2018年工信部的白皮書就講到了公鏈,公鏈不是互聯網時代的門戶網站,公鏈是將來“區塊鏈+”時代到來的基石,是一國數字經濟的根基,國家會越來越重視。
公鏈改變生產關系,但沒有改變生產關系的最根本的,就是所有制。所以公鏈并不是轟轟烈烈的“革命”,是安安靜靜地經濟生態演化。那些振奮人心的口號,整齊劃一的規劃都是不符合區塊鏈經濟生態的規律,都需要質疑。
5.各國都在推出相應的區塊鏈監管政策,在區塊鏈專項法律缺失情況下,現有法律有哪些措施保護投資者權益,以及維護市場可持續發展環境?
對監管而言,首先要揭開面紗,不管表面如何,看內核。內核的主要部分是法律關系,博弈規則,法律的原則,社會的公平正義滲透到每個領域的每個角落。
各國都有合格投資者保護,并不是所有投資者可以進入這個領域,風險偏好的消費者真正主動入市,那么風險自擔。但是項目方、行業和社會要做到足夠的投資者教育和風險揭示。
也有一些國家有長臂方案的,還有對本國公民投資有特別規定的,需要根據國別來做風控,從發展策略來看。“小步快跑”、從簡單到復雜、從外圍到核心是比較好的途徑,更能維護市場可持續發展。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