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區塊鏈在銀行領域已經開始嘗試應用于一些場景,包括支付結算、貿易融資、征信輔助查詢等。未來,隨著央行、國家金融監管部門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力度,若能從頂層配套設計制訂區塊鏈技術的指引及規范,區塊鏈或有機會成為KYC、KYB、反洗錢等領域的技術標配,成為銀行降低合規風險、監管風險的必備武器。
支付、清算、結算
支付、清算、結算是現階段區塊鏈技術在銀行應用較為成熟的領域,特別是跨境支付結算、同業清算。在上述領域應用區塊鏈,第一,有助于降低金融機構間的對賬成本及解決爭議的成本,從而顯著提高業務的處理速度及效率;第二,應用區塊鏈技術后無需第三方參與,即可實現端到端的價值結算,可以降低價值轉移的成本,縮短清算、結算時間;第三,同業之間的支付、清算、結算一般遵循較強約束力的法律法規、行業慣例、內部約定,應用區塊鏈的智能合約等特性,實現自動化與智能化,減少人工干預,降低業務操作風險。
數字化資產登記
參考區塊鏈的初始實現方式,部分銀行同業也在探索對客戶資產實施區塊鏈應用。如在個人業務、信用卡服務等部門,運用區塊鏈技術管理客戶的積分、優惠券等;在公司金融、貿易融資領域,銀行與簽發機構合作將物權憑證,包括電子保單、倉單、提單等,形成可溯源、可追蹤、不可篡改、流通性更強的數字化資產。資產實現數字化后,銀行可以探索將更多手工流程轉變為標準化、自動化處理。以貿易金融為例,當物權憑證實現數字化后,信用證就可變成帶有區塊鏈智能合約功能的貿易結算及融資工具,開證行接收到受益人電子交單,且滿足相符一致的條件,即可通過智能合約觸發自動化支付;受益人通過鏈上提交符合條件的電子單據并有貿易融資的需求,銀行即可自動批出專項貿易融資授信額度。概括而言,應用區塊鏈技術的數字化資產,既為銀行采取自動化處理帶來便利,降低操作成本、欺詐風險及人工操作的成本和風險,也能為銀行客戶帶來更快速、更便捷的體驗。
總的來說,區塊鏈在銀行應用層面的運用,包括支付結算、數字資產等,其主要的實現方式為建立金融同業之間的聯盟鏈,或在金融機構內部建立私有鏈,面向的領域為輕量級、多對手交易的場景,解決的痛點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空間廣闊
從金融價值創造的角度出發,筆者認為,“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是區塊鏈在銀行風險管理領域的最佳應用場景,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首先,信息是供應鏈金融風控的關鍵點。供應鏈金融的系統性、結構性的業務理念,決定了信息流是供應鏈金融風險把控的關鍵。如何獲取真實、有效、全面的數據,既是供應鏈金融風控的基礎,又是風控的難點。應用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可以為上述問題從信息來源端找出解決方案:通過區塊鏈對端到端的信息數據實現透明化,所有參與方都通過一個去中心化的記賬系統分享商流(合同、訂單等)、物流(倉儲、物流、運輸等)信息。區塊鏈技術猶如為金融機構與供應鏈參與方建立一個微信群聊,處于同一微信群的成員都可以看到相同的交易信息,且信息在每個參與方中記錄儲存,不可篡改。銀行根據真實的貿易背景、實時產生的數據開展授信決策,加速資料數據收集、校驗、評估的作業時間,提升決策的精確性和效率。
其次,供應鏈的系統風險管理、動態管理是供應鏈金融風控的著眼點,也是區別于傳統信貸單一主體進行信用評估的特點之一。基于社會分工的理論產生了現代供應鏈,核心企業、供應商、經銷商、分銷商、終端用戶、物流及倉儲等眾多參與主體共同構成了商品產、供、銷的鏈條,不同的主體之間存在大量的、持續的交互協作,產生的信息分散地保存在各個環節及各自的系統內。如何從多個參與方中平行地、及時地、全面地獲得數據并完成風控的交互操作,成為動態管理的難點。信息發布與獲取的不平等、不及時、不共享造成金融機構的信息不對稱,不利于銀行了解、評估、分析供應鏈整體、系統的狀況及存在的問題。區塊鏈技術是以“平等參與、數據共享、大規模協作”為初創理念的技術,天然地適合運用于供應鏈管理。借助區塊鏈為供應鏈生態多元主體信息建立交互平臺,使交易各方公開透明參與,形成完整、流暢、實時且可溯源的信息流,改善供應鏈信息互通與相互協作,從而提升供應鏈整體效率;在此基礎上,通過區塊鏈賦予金融機構信息參與的角色,有助于金融機構了解供應鏈整體運行,有效判斷及把控供應鏈的系統風險,增強金融供給效能。
最后,對供應鏈參與方的履約監控及約束,是保障供應鏈金融資產安全的重要防線。供應鏈金融是依附在真實交易上的金融方案設計,業務風險與交易參與方的履約環環相扣,緊密關聯。以應收為例,買方是否按付款指令足額付款(履約),是融資回收的第一保障;若為核心企業提供風險緩釋措施,在風險條件觸發后,核心企業是否按指令進行回購、退款等風險補償履約措施,直接影響融資是否產生不良。現行實際操作中,上述履約約束主要來源于“法律信任”、“合同信任”,但履約過程中可能存在法律爭議,后期將增加處理時間及成本。引入區塊鏈“智能合約”,將上述合同約定事項上鏈,使其變為自動觸發與操作,引入“技術信任”彌補履約中的意外過程和主觀違約可能,確保金融方案設計風控措施的效果,保障融資安全。
“區塊鏈+供應鏈金融”風控創新的實現路徑
人才機制:建立“金融+區塊鏈”的人才團隊及機制
商業銀行要在區塊鏈領域探索、實操并落地,首先需要建立“金融+區塊鏈”的人才團隊,接受新的理念和科技,理解區塊鏈技術的原理,熟悉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模式及特點、風控思維和方法。目前,能夠把探索性的區塊鏈前沿理論變成應用技術方面的人才較為短缺。因此,商業銀行應結合銀行自身的戰略規劃及探索目標,采用包括自主培養、第三方專業合作及第三方參與共建等形式,儲備專業人才團隊。
價值聯盟:建立核心企業與銀行的聯盟鏈
“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前提為供應鏈上各參與方的數據需上鏈,有賴于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與金融機構互信互惠,達成“產業+金融”協同做強供應鏈的價值共識,并由核心企業與銀行主導共同建立聯盟鏈。聯盟鏈的建立與聚合,必須以提升價值為目的;聯盟鏈的穩定及擴大,有賴于銀行與供應鏈上下游客戶共同創造價值、實現多贏。
循序漸進:以實例切入具體的業務及產品
銀行應用區塊鏈技術,不適合蜂擁而上,也不適合追求區塊鏈應用的大而全,需要循序漸進的進行試點、改良和總結,然后再進行推廣。特別是應用前沿的金融科技優化風險管控,一方面,商業銀行需改變風控思維上“只能對、不可錯”的傳統觀念,允許容差與試錯,在機制上給予創新空間;另一方面,通過將業務實例應用到區塊鏈,從局部的風控功能優化擴大至類型業務、產品的風控創新,找到適合商業銀行自身規模、風險文化、風控體系的最佳實踐。
延伸閱讀1:供應鏈金融的中小企業如何信用評級
供應鏈金融這一融資模式近年來在我國發展迅速,為解決眾多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由于供應鏈金融業務是依托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間真實貿易背景開發的,這要求我們從新的視角對中小企業的信用風險進行認識和評價。本文在分析供應鏈金融下的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參照傳統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指標體系,初步構建供應鏈金融下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指標體系,從而為金融機構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供應鏈金融概念
所謂供應鏈金融,就是供應鏈中實力較強的核心企業為其上游或者下游的中小企業提供各種形式的融資擔保,使得后者能夠獲得利率較低的銀行貸款,從而消除供應鏈中的資金瓶頸,實現改善各方收益并控制風險的目的。供應鏈金融產品通常分為三類:應收類、預付類和存貨類。應收類產品幫助上游企業將應收賬款轉換成現金或應付票據;預付類產品則幫助下游企業擴大了單次采購額,提高了采購能力,將本應即期支出的現金資產轉換為短期借款或應付票據;現貨質押是以企業的存貨作為擔保方式,換取流動性更強的現金資產。
供應鏈金融下的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因素分析
(一)中小企業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又稱違約風險,是指借款人、證券發行人或交易對方因種種原因,不愿或無力履行合同條件而構成違約,致使銀行、投資者或交易對方遭受損失的可能性。
中小企業是與所處行業的大企業相比在人員規模、資產規模與經營規模上都比較小的經濟單位。此類企業通常可由單個人或少數人提供資金組成,資產規模相對較小,技術、服務和產品比較單一,自有資本相對匱乏,易受外部因素影響;在經營上多半是由業主直接管理,管理者個人的信用觀念直接影響到企業的信用決策和信用履約。因此,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具有較高的不穩定性和個人相關性。
(二)供應鏈金融下的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影響因素
有別于傳統銀行信貸,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不僅涉及中小企業(融資方)和銀行(貸款方),還有供應鏈關系及核心企業的擔保行為。因此,供應鏈金融下的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影響因素包括外部環境、中小企業素質、供應鏈關系狀況、核心企業素質和融資項下資產狀況等五個方面。
供應鏈金融下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指標體系構建
(一)供應鏈金融下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指標設置原則
⒈基于供應鏈進行整體信用評級
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下,評價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況,不再單獨考慮中小企業本身,而是基于整個產業鏈的角度對供應鏈參與成員進行整體的信用評級。評級指標體系需要覆蓋到影響中小企業信用風險的五大因素。
⒉弱化中小企業財務報表的依賴
由于中小企業財務數據往往存在失真情況,難以及時準確地反映企業的現實狀況。因此,在設計指標體系時盡量減少使用財務數據,選用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間真實貿易信息等從側面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
⒊關注中小企業和供應鏈上核心企業的合作趨勢
在有關中小企業發展前景分析中,弱化財務增長率指標,更多關注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的合作緊密程度、核心企業對其依賴和支持力度等與企業發展潛力直接相關的因素。
(二)供應鏈金融下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指標體系構建
基于供應鏈金融下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指標設置原則,并參照傳統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指標體系,構建供應鏈金融下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指標體系框架如下圖:
基于供應鏈金融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指標體系框架
⒈外部環境
目前,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環境中處于弱勢地位,國家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其處于區域相關配套服務等都會對企業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行業景氣度反映某一行業所處的狀態或發展趨勢。政府對中小企業支持度越高、行業景氣度越高,企業的發展前景越好。因此,采用“宏觀政策支持力度”和“行業景氣度”兩項定性指標對外部環境進行考量。
⒉中小企業素質
中小企業素質通過企業基本素質、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長能力五個方面來衡量。由于中小企業管理者作為經營決策的制定和執行者,掌握企業的發展方向,是決定組織目標能否達成的關鍵因素,因此,企業基本素質首先要考察管理者素質,其次是企業管理情況,“管理者素質”和“管理水平”主要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方法進行考量,其他四大財務指標均為定量指標。
⒊供應鏈關系狀況
供應鏈金融的核心理念是將單個企業置于與其主營業務相關的交易鏈條中考察。供應鏈上中小企業通過與核心企業的合作,中小企業經營穩定性和未來現金流得到保證。在對供應鏈金融下的中小企業進行信用評級時,供應鏈關系狀況作為重要依據考慮在內,主要通過與核心企業的合作時間、合作頻率、合作價值等三方面進行考量。
⒋核心企業素質
核心企業的素質反映了核心企業的整體運營狀況和信用水平,有著較好素質的核心企業對整個供應鏈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主要通過對核心企業資信狀況和運營狀況兩方面來考察。
⒌融資項下的資產狀況
融資項下的資產是第二還款來源保障,能確保即使在債務違約的情況下,也可盡可能降低損失。融資項下的資產狀況著重關注其變現價值和變現能力,主要通過質押物的變現能力、應收賬款賬期、應收賬款壞賬率三方面進行衡量,其中變現能力為定性指標,其他兩項為定量指標。
(三)基于供應鏈金融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指標權重的確定
根據相關文獻,某大學教授曾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對五大因素對供應鏈金融下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影響程度進行推斷,結論如下:
表2 供應鏈金融視覺下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影響因素
根據表2列示的影響程度可以計算出各大因素的權重,如“外部環境”權重=0.127/(0.127+0.473+0.579+0.276+0.377)≈7%,同樣可得出“中小企業素質”、“ 供應鏈關系狀況” 、“核心企業素質”和“ 融資項下的資產狀況”權重分別為26%、15%、32%和20%。按慣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滿分為100分,即可推算出各大因素的滿分,初步形成供應鏈金融下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指標體系,具體如表3:
表3 供應鏈金融下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指標體系
結束語
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下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更多考慮到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和融資項目的市場前景,淡化了中小企業自身的信用水平。本文基于對供應鏈金融下的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影響因素的分析,確立了供應鏈金融下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指標設置原則,在設置原則的指導下,初步確立了供應鏈金融下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指標體系,共有五大類,十二小類、共二十九項指標,涵蓋了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影響因素的各個方面。同時,根據相關文獻和前人研究得出的有關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各個因素的影響程度結論,初步確立各項一級指標的權重。
今后,尚需進行深入研究,在實證和一定數據積累的基礎上,確定各項細分指標的權重、參照值、計分方法或評分說明,逐步完善該指標體系,使評級結果更加客觀地反映供應鏈金融下的中小企業信用狀況,為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提供幫助。
延伸閱讀2:3分鐘讀懂供應鏈金融與保理業務
何謂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金融,是指圍繞核心企業,以核心企業信用為依托,以真實交易為背景,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的金融服務。
供應鏈金融是基于真實的交易背景開展的金融活動,實質是幫助鏈內成員盤活流動資產,提供流動資金。
供應鏈金融最基礎的模式有應收賬款融資、預付款融資、動產質押融資三種模式。
供應鏈金融解決了什么問題?
供應鏈金融最大特點就是在供應鏈中尋找出一個大的核心企業,以核心企業為出發點,為供應鏈提供金融支持。
供應鏈融資模式:
一、應收賬款模式
上游的中小企業將核心企業給它的賒賬憑證(對中小企業來說是應收賬款)轉讓給金融機構融資,從而進行自身運營。若到還款期限,中小企業不能還款,則金融機構可憑應收賬款向核心企業收款。對于金融機構來說,還款來源相當于從中小企業轉為核心企業,即第一還款來源是核心企業,第二還款來源才是中小企業運營所獲利潤,這就大大降低了貸款風險。在這種模式下,幫助了中小企業完成融資問題,提高供應鏈資金統籌效率。
通常應收賬款融資存在以下兩種方式:
(1)保理。保理公司(擁有保理資質的供應鏈企業)從供應商或賣方處買入通常以發票、商票形式呈現的對債務人或買方的應收賬款,同時根據客戶需求提供債務催收、銷售分戶賬管理以及壞賬擔保等。
(2)保理池。一般指將一個或多個具有不同買方、不同期限以及不同金額的應收賬款打包一次性轉讓給保理商,保理商再根據累計的應收賬款情況進行融資放款。有效整合了零散的應收賬款,同時免去多次保理服務的手續費用,有助于提高融資效率,但同時對保理商的風控體系提出更高要求,需對每筆應收款交易細節進行把控,避免壞賬風險。
3月6日,國元證券發布公告稱國元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國元股權投資有限公司擬與國元農業保險、國元信托等出資人共同發起設立安徽徽元新興產業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暫定名,最終名稱以工商登記為準,以下簡稱“徽元產業基金”)。公告顯示,國元信托擬出資1億元,占總認繳出資的18.18%,并擬作為徽源產業基金的有限合伙人。
二、預付款模式
下游的中小企業向金融機構上繳一定押金,并憑借核心企業的信用向金融機構貸款,所獲貸款即可向核心企業進貨。金融機構引入第三方監管企業(一般來說是物流企業)對核心企業的貨物進行監管,根據中小企業上繳的押金數目和核心企業的信用等維度考量對中小企業發放對應數量的貨物,即對中小企業只放貨不給錢,當中小企業將對應貨物賣出獲得銷售額,便可向銀行申請下一階段要賣的貨物,以此循環,直到第三方監管公司的貨物儲存量為零,或者下游的中小企業不再提出進貨需求。那么在這個模式中,如果中小企業跑路或喪失售賣能力,此時核心企業就必須承擔貨物回收的責任。
供應鏈金融中需要注意的風險環節
供應鏈金融在較完善的供應鏈網絡中可通過緊密的合作關系,解決各環節資金問題,較大的縮短現金流量周期并降低企業運營成本,但如同一把“雙刃劍”,在增加供應鏈企業運營效率的同時也對其經營產生一定的風險因素,以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業務,應注意以下風險:
(1)應收賬款的真實性。對于已經發生的應收賬款資料,應要求核心企業向資金提供方行出具應收賬款單據證明等,審查應收賬款的真實性。
(2)核心企業的支付能力。通過交叉核驗的方法復核核心企業的收入真實性,確保其具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保證其穩定的支付能力。
小結
因此,供應鏈金融產品的篩選必須圍繞以上兩個重點來進行,選擇有經驗的機構對底層資產與承擔回購責任的核心企業進行深入盡調,是重中之重!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