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區塊的容量大小決定了單個區塊內同時可能被處理的交易數量。
眾所周知,比特幣中一個區塊的容量只有1M,而一筆交易是250字節甚至更多,我們可以算一下:
比特幣一個區塊的容量是1M
1M=1024KB(千字節)=1048576字節
那么一個區塊包含的交易總數為:1048576÷250≈ 4194.3(筆)
比特幣中生成一個區塊所需的確認時間為10分鐘,10分鐘=600秒
那么一個區塊每秒能處理的交易數為 :4194.3÷600≈7(筆)
如果一個區塊每秒只能處理7筆交易,要是交易數據再大點,可能連7筆都達不到。這樣就會造成一個后果,比特幣上的交易擁堵而緩慢。一筆交易發生后,前面還有好多交易在排隊等待確認。這就造成了擁堵,之前的加密貓事件就是鐵證。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末,比特幣區塊未確認驗證的交易數量創紀錄的超過了49萬,約為3年前的600倍以上。交易處理時間進一步延長,用戶如果希望自己的交易被更快處理,則需要付出更高的交易費用,高昂的交易費用已經超過使用Visa、PayPal的交易成本。
由此看來,比特幣系統改革,勢在必行。
擴容之爭
關于比特幣的擴容,其實很早之前,比特幣的核心開發團隊就已經在爭議了,正因為關于擴容的矛盾激化,Gavin,Jeff等開發人員才離開Core開發團隊,另起爐灶建立了Classic 、XT 、BU等開發團隊。
在爭論“如何擴容”這一期間,有一系列方案被擺上臺面,包括各種鏈上擴容協議、用側鏈或者閃電網絡擴展比特幣。
但是,正如業內人士所言“在比特幣的世界中,開發者是立法部門,礦工是行政部門,用戶是司法部門”,只有這三者達成共識,才可以做出某種改變。
2016年2月21日,來自比特幣業界及開發社區的代表終于就擴容的問題首次達成共識,即“香港共識”。主要內容就是 隔離見證+硬分叉2M。但是香港共識遭到Core開發團隊其他人的方對,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
隨后,擴容方開始支持BU團隊的方案,Bitcoin Unlimited (比特幣無限版)的主張是:由51%的礦池投票決定區塊的大小。
于是,比特幣區塊鏈在 2017 年 8 月 1 日經歷了一次重大的硬分叉。本次分叉將比特幣分成了兩個分支:一個是主分支(BTC),另一個則是全新的、可行的二級分支,現在被稱為比特幣現金(BCH)。
分叉
分叉分為軟分叉和硬分叉兩種。簡單來說就是兼容性的不同,軟分叉是暫時的,硬分叉是永久的。
1)硬分叉
區塊鏈發生永久性分歧,在新共識規則發布后,部分沒有升級的節點無法驗證已經升級的節點生產的區塊,通常硬分叉就會發生。
硬分叉是指比特幣的區塊格式或共識發生改變時,未升級的節點拒絕驗證已經升級的節點生產出的區塊,不過已經升級的節點可以驗證未升級節點生產出的區塊,然后大家各自延續自己認為正確的鏈,所以分成兩條鏈。
特點
沒有向前兼容性,之前的版本將不可再用,需要強制升級;
在區塊鏈層面會有分叉的兩條鏈,一條舊鏈,一條分叉新鏈;
需要在某個時間點全部同意分叉升級,不同意的將會進入舊鏈;
2)軟分叉
當共識規則發布后,沒有升級的節點由于不了解新共識規則,就會產生不合法的區塊,從而產生臨時性分叉。
軟分叉是指比特幣交易的數據結構發生改變時,未升級節點可以驗證已經升級的節點生產出的區塊,而且已經升級的節點也可以驗證未升級的節點生產出的區塊。
特點
有較好的兼容性,之前版本的部分功能可用,可不升級;
在區塊鏈層面沒有分叉的鏈,只是組成鏈的區塊有新區塊和舊區塊之分;
相當長的時間里,可允許不進行升級,繼續使用原版本生成舊區塊,與新區塊并存;
硬分叉對價格的影響
我們在“幣圈就像圍城”一文中提到,比特幣結構變化會引起價格波動。最明顯的就是,BTC每次硬分叉時,都會影響幣價。
在筆者看來,分叉之后比特幣的價格是漲是跌,前景又會如何發展,由市場選擇決定??v觀比特幣歷史上幾次分叉事件,通常分叉后會先暴跌一場,然后經過時間的洗禮后漸漸回歸理性。
幣圈大佬江卓爾曾經說出過幾個可能對價格造成影響的量,筆者將其列舉在下面,供大家參考:
硬分叉可能導致雙方的鐵桿支持者,往對方鏈上砸幣(例如比特幣耶穌把所有幣砸到Core鏈上),導致幣價下跌。
硬分叉可能導致一些投資者賣幣離場,進而影響價格。
硬分叉的長時間周期,將緩慢釋放市場對硬分叉的恐慌。有可能利空出盡是利好,如果大區塊幣在分叉前取得明顯優勢,那由于解決了僵持之久的擴容危機,幣價有可能上漲。
總結
無論是哪種擴容方案,比起單方面的主張,經過比特幣社區各方博弈所形成的共識才符合比特幣所傳承的精神。比特幣分叉彷佛是一個一旦開始就永遠不落幕的會議,但這也正是去中心化的比特幣的魅力所在。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