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后,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發布了自己的比特幣論文,比特幣的用戶開始注意到一個潛在的問題:比特幣不是很有流動性。
對于一個聲稱可以取代菲亞特支付的系統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障礙。盡管Visa處理的交易數量約為2.4萬次,但比特幣可以達到7倍。除非能做點什么,否則比特幣的效用是有限的。
由此開始了“規模爭論”,這一爭論使社會兩極分化,并掀起了一波技術革新的浪潮,尋找變通方法。然而,雖然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可持續的解決方案仍遠未明朗。
這個問題源于比特幣的設計:Satoshi設計了一個大小限制為1MB的積木,以防止網絡垃圾。
由于每個塊平均需要10分鐘的時間來處理,所以總的來說,這是一個相對較少的事務。需求的增加必然會導致費用的增加,而比特幣的效用將進一步降低。
不這么認為
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最初似乎是增加了塊大小。然而,這個想法其實并不簡單。
首先,沒有明確的協議應該增加多少。有些提議提倡2MB,另一些則支持8MB,一個想要高達32MB。
核心開發團隊認為,增加區塊規模將會削弱該協議的分散化,因為它集中了采礦力量——有更大的區塊,只有更強大的礦商才會成功,而更快的機器的競爭最終可能會使比特幣的開采無利可圖。此外,能夠運行更重的區塊鏈的節點數量可能會減少,從而進一步集中化依賴于分權的網絡。
第二,改變的方法是有爭議的。當參與分散時,如何執行系統范圍的升級?每個人都應該更新他們的比特幣軟件嗎?如果一些礦商、節點和商人不這樣做呢?
最后,一個存在主義的論點出現了。比特幣是比特幣,為什么要攪亂它呢?如果有人不喜歡它,歡迎他們修改開源代碼并推出自己的硬幣(事實上,有些人就是這么做的)。
更重要的是,Satoshi不再告訴我們他最初的意圖。即使他是,他會在乎嗎?他不是設計了比特幣來運行自己嗎?
我有一個想法
2015年,開發商Pieter Wiulle展示了一種解決方案,乍一看,似乎可以安撫所有群體。隔離證人,或SegWit,通過改變交易數據的存儲方式,增加了比特幣塊的容量,而不改變其大小限制。(關于更詳細的說明,請參閱我們的解釋。)
SegWit于2017年8月被部署在比特幣網絡上,通過一個軟叉(使其與未升級的節點兼容)。然而,盡管人們最初對這些好處感到興奮,但它的吸收速度卻很慢。雖然許多錢包和其他比特幣服務正在逐步調整他們的軟件,但其他一些人則不愿這么做,因為他們認為存在風險和成本。
第二個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SegWit的發展還不夠,短期內可能會有所幫助,但比特幣遲早會再次面臨增長的極限。
2017年,恰逢CoinDesk在紐約的共識會議,一種新的方法被揭示:Segwit2X。這一想法得到了該行業最大的幾家交易所的支持——合并后的SegWit將區塊規模增加到2MB,有效地將presegwit的交易能力提高了8倍。
這個建議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不和。它的發布方式(通過公開宣布而不是升級方案)和缺乏重放保護(可能會在兩個版本上發生交易,可能導致雙重支出)讓很多人感到憤怒。而從開發商到礦商和企業的權力重新分配,可能會導致社區的基本分裂。
最后,幾個月后,這個想法就被放棄了,就在幾個星期之后,它的目標實現日期就到了。
與此同時……
正在開發其他技術方法以增加容量。
Schnorr簽名提供了一種整合簽名數據的方法,減少了它在比特幣塊中所占的空間(并增強了隱私)。結合SegWit,這可以允許更多的事務,而不改變塊大小的限制。
而在閃電網絡上的工作正在進行中。閃電網絡是在比特幣之上運行的第二層協議,它打開了快速微交易的通道,只有當渠道參與者準備好時,它才會在比特幣網絡上結算。
越來越近了
那么我們現在在哪里?采用SegWit升級在整個網絡中慢慢傳播,增加了交易能力,降低了費用。
大多數區塊都超過了1MB的關口,交易費——在2017年12月飆升至50美元以上——在寫作時已經回落到4美元左右。
在更高級的解決方案(如閃電)上,進展正在加速,交易被發送到testnets(以及一些使用真正的比特幣)。Schnorr簽名的潛力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有幾項建議致力于詳細說明功能和集成。
雖然比特幣作為一種支付機制的使用似乎已經讓其作為一種投資資產的價值退居次要地位,但由于被采礦者收取的費用比菲亞特等價物更昂貴,因此對更多交易的需求仍然迫切。更重要的是,考慮到我們仍處于加密貨幣演化的開端,增強功能的新特性的開發對于潛在的區塊鏈技術的潛力是至關重要的。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