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許多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只要改個名字,搭上比特幣和區塊鏈的快車后,股價都能暴漲。比如一家名叫“長島冰茶”(Long Island Iced Tea Corporation)的美國飲料公司宣布更名為“長區塊鏈集團”(Long Blockchain Corporation)以后,其股價當天隨即上漲180%。另有一家名為“數碼能源”(Digital Power)的電力公司宣布新增比特幣挖礦業務后,股價迅速從60美分飆升至4美元。
比特幣的前世今生
2009年1月3日,英國《泰晤士報》的頭版標題取名為:“財政大臣站在第二次救助銀行的邊緣”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這一天,一種叫“比特幣”的交易貨幣正式誕生,在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個角落里,創始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利用一臺小型服務器挖出了比特幣的第一個區塊—創世區塊,并得到了50個比特幣。他還特意在創世區塊中留下了一條宣言:“財政大臣站在第二次救助銀行的邊緣”,向全人類昭告,比特幣誕生意味著傳統銀行體系開始走向衰敗。
“中本聰”這個名字第一次受到關注是在兩個月以前的一封群發電子郵件中,一個密碼學郵件群組的幾百名組員收到了一份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文件,自稱為“中本聰”的寫信人表示,自己在開發一種“完全點對點、不需要任何可信的第三方”的現金系統。
在這個“點對點、不需要任何可信第三方”的現金系統中,沒有央行這樣的權威機構來統一發行貨幣。“中本聰”為貨幣發行設置了一個游戲,他利用算法設計了非常難解的數學題目,每隔10分鐘,全世界參與者中誰最快得到解,誰就將獲得一定的貨幣獎勵。在他的設計下,總共會產生2100萬個貨幣,而這些貨幣大約在2140年前將被開采完畢。
距離比特幣誕生9年之后,比特幣已經發展出了兩個孿生版本幣種:比特幣現金(Bitcoin Cash)和比特幣黃金(Bitcoin Gold)。為什么會出現克隆幣種?其中的一個原因是,比特幣已經聚集起了相當高的人氣。隨著越來越多的追隨者加入“挖礦”和“買幣”的群體,比特幣交易開始不堪負荷。如果將一次比特幣交易視作從一條公路的A點到達B點,那么這條公路已經發生了擁堵。
2017年8月,經過比特幣社群的投票,比特幣發生了第一次“分叉”(fork),從原有公路上分流出了一條更為寬闊的公路。從此,比特幣持有者可以選擇用“比特幣現金”幣交易。
隨著這個群體的逐漸過大,建立更公平規則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僅僅在第一次分叉發生的3個月以后,“比特幣黃金”又誕生了。如果說第一次分叉是為公路分流,那么第二次就是在公路上設立快慢車道,為速度有差別的車輛設置各自的位置。此前,不少人擔心,如果不將超強運算能力的計算機操作者和普通操作者分開的話,比特幣將被“一小部分精英”所控制。
在比特幣誕生的前幾年中,“中本聰”一直活躍在網絡上,為全世界各地對比特幣感興趣的人提供幫助。受到比特幣的啟發,不少技術達人爭相加入到開發其他加密貨幣的大賽之中,試圖與比特幣爭奪數字交易的天下。
目前比特幣最大的競爭者是小它6歲的以太幣(Ethereum)。業內不少人士認為,以太幣的技術和應用前景實際上優于比特幣。以太幣和比特幣一樣都是開源代碼的數字貨幣,同樣依托于區塊鏈技術,而且它的價格也和比特幣一樣“七上八下”。2017年6月,以太幣在一筆交易中就從391美元跌到分文不值。
不過以太幣的強大之處在于具有一種名為“智能合同”的技術。這項技術不僅能夠追蹤交易,還能直接為交易撰寫程序,讓交易達到自動化。另外,借助這項技術,以太幣可以直接用來交易股票、房地產等資產。目前巴克萊銀行已經在使用以太幣操作金融衍生品交易。
發展到今天,比特幣早已不單是一種經濟和商業現象,有觀察者認為比特幣現象反映了一種深層次的社會情緒。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Scott Galloway表示,“比特幣衡量了社會中不信任的情緒”。他指出,購買比特幣的人往往不信任美聯儲等傳統權威機構,而比特幣爆紅意味著年輕人對于體制的不信任已十分激烈。
何為區塊鏈
比特幣的走紅把“區塊鏈”這個名詞帶入到大眾視野當中。可以說,正是因為區塊鏈技術,比特幣才能獲得去中心化、匿名等特性。
“中本聰”發明比特幣的初衷,是想創造一種不通過權威第三方即可讓交易發生的轉賬方式,但同時要確保交易安全。而區塊鏈是什么?它本質是一個記錄交易數據的賬目,各個區塊記錄了交易時間,區塊彼此依次相連共同組成了一條時間線,也就是區塊鏈。
和傳統數據庫最大的不同在于,這個數據庫不由銀行和政府這樣的機構統一管理,而是由操作者共同維護。這意味著變更數據不再為一方所控制,任何數據變更需要取得所有人的共識,因此偽造、篡改記錄變得極其困難,財產安全得到保障。
舉個例子來說,對于一名生活在動蕩國家中的農民來說,想要保護他的財產不是容易的事。他的地契可能被大水沖走、遭到盜竊、甚至直接被政府篡改,但如果他是通過區塊鏈登記了土地,這些問題都可以被避免。
不過區塊鏈技術也蘊含著一些特殊的風險。傳統的交易記錄通常包含交易雙方的個人信息,信息由銀行這樣的中間機構來搜集。但是現在,由于電子賬目不被任何機構所有,搜集個人信息變得不必要。比特幣因此提供了一種現代社會未曾見過的匿名標準,容易被心存惡意的人所利用。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助理教授David Eargle不久前收到一封紙質信件,寄信人稱無意中發現了他出軌的證據,要求他支付價值2000美元的比特幣作為封口費。Eargle把這個遭遇發布博客上后,發現有很多美國人都被勒索過比特幣。
“由于比特幣交易不涉及個人信息,近年來成為罪犯的新寵,”FBI特別探員Patrick Wyman稱,“有些罪犯還會專門向人解釋如何使用比特幣”。
比特幣是區塊鏈的最出名的應用,但不是惟一一個應用。區塊鏈的應用場景可以延伸至支付之外,為金融、物流、醫療等多個領域帶來顛覆性的改變,不過目前區塊鏈技術仍處在早期采用階段。
2017年感恩節,一個美國農業公司已經開始利用區塊鏈技術為消費者提供服務。該公司用區塊鏈打造了一條透明、可信度高的火雞生長軌跡鏈條,消費者可以查到這只火雞來自哪家農場、農場的歷史、照片、甚至農場主的信息。該公司表示,區塊鏈技術能夠減少人為錯誤、確保信息的準確度。
根據德勤的一項調研,在308位被訪美國企業高管中,28%的人在區塊鏈技術上的投資至少為500萬美元,10%的受訪者投資超過1000萬美元。積極布局區塊鏈的一個原因,是這項技術將在未來為公司節省大筆錢財,以大型投資銀行為例,區塊鏈可以為這些機構每年剩下80億至120億美元。
誰發明了比特幣?
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在網絡上活躍了一段時間之后,在2011年徹底消失了。
此時距離比特幣誕生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其間“中本聰”參與了大量的比特幣建設工作,但從來沒有人在現實生活中見過他。實際上,“中本聰”只是一個代號,他可能是一個人,也有可能是一個團體。
關于他消失的原因,至今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他在為比特幣做好基礎工作之后,決定放手讓它自己發展,畢竟比特幣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不為任何人所有。第二種說法是,比特幣走紅之后“中本聰”想要隱匿起來,不愿沾染是非。
不管是哪種原因,“中本聰”的消失讓比特幣愛好者和新聞媒體進入了“尋找中本聰”的捉迷藏游戲,甚至有人主動指認自己就是“中本聰”。
澳大利亞學者Craig Wright曾在2016年告訴BBC電視臺,自己可以向在電視上向觀眾證明,自己就是“中本聰”。不過他的行為很快就被計算機學者Dan Kaminsky揭穿。比特幣投資者Ben Yu表示,Wright的出發點很可能是為自己謀求好處,畢竟比特幣發明者的名號可以讓一個人獲得很多學術論壇的通行證。
此前一位日本裔美國人Dorian Nakamoto還被錯誤地指認為“中本聰”,不過被指為“中本聰”且名氣最大的人士當屬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一位曾在馬斯克旗下火箭制造公司SpaceX實習過的人聲稱,馬斯克就是“中本聰”。這個猜想有合理之處,因為馬斯克編程水平高超,還是電子支付平臺PayPal的創始人,不過他本人已經明確否認了這個說法,他發推表示,“許多年前有朋友送過我一塊比特幣,但我連放哪都不記得了”。
外界如此癡迷于尋找“中本聰”并不只是獵奇心理。據說“中本聰”持有2100萬枚比特幣中的100萬枚,也就是總量的5%左右,而美國政府持有的黃金也只占黃金總量的4.3%,試想中本聰如果向市場大幅拋售比特幣,恐怕其價格會發生劇烈震蕩。
除此之外,不少比特幣追隨者都渴望看到精神領袖的出現。作為對抗權威機構的發明,比特幣和區塊鏈具有廣大的政治意義。不過這個群體目前在具體的主張上產生了很多分歧。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加密貨幣Matt Green表示,“很多人會用‘中本聰’來給他們的觀點背書,但實際上沒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因為他消失了。所以有人認為,“如果‘中本聰’重返視野的話,可能有利于建立共識。”
炙手可熱的投資資產
如果把比特幣9年多的價格走勢畫成一條曲線,你會發現它在2017年之前近似為一根直線,而2017年初左右,它開始呈拋物線式上漲,最高時到達1.9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2.6萬美元),而在2017年1月1日,它的價格還僅僅是960美元。比特幣價格也曾在一周內腰斬接近50%,這樣的價格波動讓投資者看到了比特幣作為資產的價值。
CNBC在2018年1月中旬做過一次對比,如果一個投資者在2015年年初用1萬美元購買美股,他會獲得0.37萬美元凈利潤,而如果他當時用同等的資金購買比特幣,這筆錢會升值稱46萬美元。
作為投資產品,比特幣滿足了所有泡沫的主要特征,例如價格變化極快、高度投機性、吸引大批非投資者加入等,有人將它同17世紀的“郁金香狂熱”相提并論。關鍵的是,和股票、房產等資產不同的是,比特幣不具有內在價值。比特幣擁有價值是因為人們相信它具有價值。這同樣也是傳統貨幣的特點,不過由于大多數政府崩盤的可能性較低,人們對于傳統貨幣的信任往往十分牢固。
比特幣未來走勢會如何?在過去的一年,已經有多位資深市場人士唱衰比特幣。橋水基金創始人達里奧、高盛CEO貝蘭克梵直接為它貼上泡沫的標簽。美聯儲前任主席耶倫稱比特幣是一種高度投機性資產。資深交易員Art Cashin從技術分析層面表示,出現拋物線式增長的資產通常沒有好的下場。
最出名的比特幣唱衰論恐怕要數股神巴菲特的表態。作為一名對價值投資原則深信不疑的人,巴菲特表示,“當人們僅僅因為價格上漲就買入一種資產時,通常都不會有好下場”。對于比特幣來說,他也認為,幾乎可以確信加密貨幣會以失敗收場。
監管遇阻
比特幣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得它與體制天生水火不容,因此不出意外地,大部分監管者對比特幣持較為謹慎的態度。
IMF總裁拉加德曾在2017年10月表示,不應隨便將比特幣視作一場龐氏騙局,呼吁監管者加強對于比特幣的了解,并表示由于比特幣涉及跨境交易,IMF應該參與監管。三個月之后,她在達沃斯上做出了更為強硬的表態,直接表示比特幣的匿名、易于洗錢等特性都“無法為監管機構所接受”。美國財政部長努欽在2018年1月舉行的達沃斯峰會上也表示了自己對比特幣的擔憂,他說必須確保比特幣不被用于洗錢等非法用途。
美聯儲的官員也就比特幣發表過看法。在2017年12月的議息會議上,前主席耶倫雖然將比特幣稱為一種高度投機性資產,但她并不十分擔心比特幣對于傳統體系的沖擊,她說“比特幣價格波動不足以動搖美國金融體制的核心”。而新任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曾在2017年6月表示,自己不會一概而論地支持或者反對替代貨幣這個概念,“我們不反對比特幣,也不反對私有貨幣”,但鮑威爾表示對美聯儲數字貨幣這個概念也十分謹慎,也比較擔心洗錢的風險。
在美國市場,一些比特幣金融衍生品已經被批準登陸主流交易所。目前,全球最大的期貨交易所芝加哥商品期貨交易所(CME)和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都已上線了比特幣期貨,為主流金融業參與比特幣投資打開大門。
不過,比特幣ETF當前還處在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駁回的狀態,SEC在一封公開信中,從比特幣ETF估值、流動性、信息透明度等方面,詳細闡述了駁回這種金融工具的原因。不過SEC沒有完全否定它的可行性,表示希望基金發行商能夠做出相應的改進。
展望2018年,比特幣市場有三大趨勢。隨著交易平臺的迅速興起和交易量增漲,普通投資者在2018年更易接觸到比特幣。此外比特幣還將繼續面臨來自其他加密貨幣的激烈競爭。第三,預計比特幣將受到更嚴格監管,不過對比特幣的監管加強或許會提高其正統地位,為比特幣ETF的交易鋪平道路。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