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和AI與工業結合發展的介紹
“中國制造2025”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企圖讓中國在“先進制造”中取得世界領先地位,無論其成功與否,將會對全球產生影響。“中國制造2025”戰略計劃是一個由中國政府訂定的積極策略,旨在讓國家制造業擺脫低成本勞動力的競爭。中國打算透過采用最新技術并發展國內創新和研發能力,與歐洲和北美的高附加價值制造業競爭。
與歐洲的先進制造策略相較,“中國制造2025”表現如何?隨著此戰略計劃的發展,歐洲企業又將受到什么影響?
工業4.0
歐盟稱下一代智能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為工業4.0,將其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通過蒸氣達到機械化、應用電力和大規模生產,與最近的工業機械的電子自動化);雖然在美國傾向于將工業4.0視為機器連結性和工業物聯網(IIoT),但實際上其所涵蓋的范圍要大得多。
工業4.0包括復雜的傳感器網絡、機器對機器通訊、積層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編按:即3D打印)、機器人技術、機器智慧、分析和云端技術。這些網宇實體系統(CPS)將會監控工廠流程并進行分散的自主決策,使工廠更智慧和自動化。
工業4.0運動在2010年始于德國;當時德國聯邦政府發布了“2020年高科技策略行動計劃”,該計劃最初規劃2012到2015年的預算為84億歐元(相當于98億美元),提供給計劃中的10個項目項目,其中之一即為工業4.0。雖然其他歐洲國家正將工業4.0技術導入到制造業,但德國在該領域仍遙遙領先,部分原因在于德國在工業嵌入式系統方面的強大能力以及政府的支持。
為了監督工業4.0的架構,Plattform Industrie 4.0產業組織于2013年成立,為德國商業協會所組成的團體,旨在開發技術和標準以及商業和組織模式,并促進跨產業理念交流。其工作小組目前正在起草系統參考架構和通訊標準,解決網絡安全、員工教育和訓練等問題,并且以目前的、以人為中心的法律架構來評估機會和風險。
2016年歐盟發布的報告指出:“雖然許多會員國正在實行工業4.0,但是德國在實行上以非常目標性、協調和結構化的方式進行。因此,工業4.0的確具備全面性與宏偉規劃,似乎非常適合德國。在某些歐盟會員國中,特別是奧地利、比利時、丹麥、芬蘭、法國、意大利、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和英國,具有很強大的支持和興趣。但他們的計劃只有在少數情況下與德國一樣具備全面性。”
事實上,德國在這方面的發展相當先進,在德國的公司已經著眼于下一步:工業環境中的機器智能(machine intelligence)。如IBM在今年稍早于德國慕尼黑建立了華生物聯網生態系統(Watson IoT Ecosystem)全球總部,選址在該處的部分原因就是為了工業4.0。
IBM的Watson IoT Ecosystem副總裁暨該生態系統慕尼黑總部負責人Niklaus Waser表示:“德國和巴伐利亞在采用和開發物聯網技術方面被公認為全球領導者,部分原因即為工業4.0。德國擁有一些最創新的汽車、制造和工業公司,這些公司都需要采取策略來處理他們產品所產生的大量數據。這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基于鄰近的優勢,我們相信在慕尼黑這個地方將能促成更多的合作和加速創新。”
Waser表示,人工智能(AI)對于工業應用來說是很自然的結合:“通過結合實體和數字系統,利用機器連接所產生的信息,以及應用分析和感知運算來改變營運績效,以實現感知物聯網(cognitive IoT)和工業 4.0的可能性。”
IBM的物聯網平臺在上一季增加了超過50個客戶,而平臺開發人員的人數自今年初開放以來已經得到兩位數的成長。在工業領域,IBM與瑞士蘇黎世的工業數字化解決方案供貨商ABB合作,使感知運算成為ABB Ability連網機器平臺的一部分,不僅讓工業機器收集數據,也使用人工智能來分析和理解數據,然后根據這些資料的推理來采取適當的行動。例如透過Watson超級計算機分析ABB機器的實時生產影像來尋找缺陷[WL5]。
公用事業正利用Watson物聯網技術,依據歷史和天氣數據來預測電網的供給模式,以優化負載管理并實現實時定價模式。Watson物聯網技術也被用于汽車軸承大廠Schaeffler Group,透過來自云端的認知洞察(cognitive insights)加強預防性維修系統,可以測量智能軸承的振動、溫度、扭矩和速度,而Watson物聯網技術則使用那些數據來預測和防止故障。
中國制造2025 VS 工業4.0
表面上,工業4.0似乎與“中國制造2025”相似,但后者涵蓋范圍更廣。工業4.0是以技術為重點,旨在開發技術,并將其應用于工廠,以及協同所有要素一起運作,“中國制造2025”不僅限于中國制造業的全面重組。而雖然德國和其他歐盟國家政府支持工業4.0,“中國制造2025”則涉及北京政府更高層級官員的參與,提供官方的贊助和法律上的自由度。
市場研究機構ABI Research的機器人研究總監Dan Kara指出這兩個計劃背后的驅動力有明顯的不同;“中國制造2025”發起的主要動機在于中國經濟到達了劉易斯轉折點(Lewis turning point),意思是進入工業化時,原本較低開發國家的低成本勞動力供給短缺,工資開始提高。
中國在勞動力規模方面也出現了大幅度的波動,這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后工業化階段的日本不可能看到的現象;Kara表示:“勞工被支付多少薪水并不重要,中國的勞動力市場處于波動現象;例如在假日后的勞動力迅速流失,人們就是不回去上班,或是返回他們家鄉的村莊/城鎮。”這些勞工問題刺激中國政府提升工廠自動化,包括采用機器人。因此才有“中國制造2025”戰略計劃的催生。
相反地,歐洲的勞動力成本一直很高,但人力來源相對穩定,Kara表示:“歐洲國家已經有高技術水準的制造商,他們面臨的問題為制造業的生產數量與國內生產總值(GDP)。”
在歐洲,制造業的工資高,所以歐洲國家想要透過制造業經濟活動來增加GDP,意味著得雇用更多勞工或是提高生產率;但歐盟不如印度和泰國等地擁有大量勞工,移民率又低于美國,在提升生產力方面有一定難度。因此,歐盟開始朝向自動化生產發展,以提升生產力,運用諸如能與人類并肩工作與互動的協同機器人(collaborative robots)等科技。
技術移轉
隨著歐盟開始推展工業4.0,也注意到“中國制造2025”對歐洲企業的潛在影響;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的電子與半導體部門研究分析師Anand Shanker預測:““中國制造2025”致力于提高當地企業在國內和國際上的競爭力,以減少進口,甚至會影響外國公司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
非常好我支持^.^
(1) 100%
不好我反對
(0) 0%
下載地址
工業4.0和AI與工業結合發展的介紹下載
相關電子資料下載
- Arm物聯網事業部業務拓展副總裁馬健:如何幫助AIoT企業加速創新? 20
- Blackwell GB100能否在超級計算機和AI市場保持領先優勢? 174
- 訊飛星火大模型V3.0正式發布,全面對標ChatGPT 299
- 亞馬遜云科技生成式AI最新案例分析,助力企業業務創新迭代 57
- 新思科技攜手臺積公司加速N2工藝下的SoC創新 196
- 服務器硬盤通用基礎知識 19
- 常見的一級指針參數有什么作用 73
- NVIDIA AI 現已在 Oracle Cloud Marketplace 推出 33
- CNCC | 論壇:探索 AI 全棧解決方案和基于 LLM 的推理與部署實踐 36
- Prophesee的GenX320第五代DVS傳感器產品參數介紹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