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谷歌的一些數據排序實驗
大小:0.5 MB 人氣: 2017-10-11 需要積分:1
標簽:數據排序(1426)
自從相關工具創建以來,我們一直通過對海量的隨機數據執行排序來測試MapReduce。這種方式很受歡迎,因為生成任意數量的數據非常簡單,想要驗證輸出結果是否正確也很簡單。盡管最開始的MapReduce論文報告的是TeraSort的結果。工程師們將定期對1TB或10TB數據執行排序當作回歸測試來做,因為測試時使用的數據量越大,那些不顯眼的bug就越容易被發現。然而,當我們進一步擴大數據規模后,真正的樂趣才剛開始。本文將會討論幾年前我們所做的一些PB規模的排序實驗,包括在我們看來最大的一次MapReduce任務:對50PB的數據執行排序。
如今,GraySort已是海量數據排序基準之選,測試者必須以最快速度按字典順序對至少100TB的數據執行排序。網站sortbenchmark.org跟蹤記錄了這項基準測試的官方優勝者,但谷歌從未參加過官方競賽。
由于實現Reduce的過程就是對鍵值排序,MapReduce剛好適合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合適的(詞典)分片功能,MapReduce就能輸出一系列的文件,其中包含最終排序后的數據集。
有時在數據中心有新集群出現時(一般是為了搜索索引團隊的使用),我們這些MapReduce團隊的人員就有機會歇口氣,在實際工作量壓過來之前休閑幾周。這些時候,我們才有機會試試看:讓集群“超負荷”、探究硬件的極限、搞掛一些硬盤、測試一些非常昂貴的設備,并學到很多系統性能相關的東西,同時(在非官方的)排序基準測試獲得勝利。
圖一:谷歌的Petasort記錄
2007
(1PB,12.13小時,1.37TB/分鐘,2.9 MB/秒/worker)
我們在2007年首次運行Petasort。那時候,我們主要是開心能把這個測試完成,盡管對輸出結果的正確性還有些疑問(由于未作驗證而無法確認)。當時,若不是我們關閉了檢查map分片與備份的輸出結果是否一致的機制,這項任務是無法完成的。我們懷疑,這是用作輸入和輸出結果存儲的谷歌檔案系統(GFS)所造成的限制。GFS的校驗和保護不足,有時會返回損壞的數據。不幸的是,該基準測試所使用的文件格式并不包含任何內嵌的校驗和,無法讓MapReduce發送通知(在谷歌,通常使用MapReduce的方式就是使用內嵌校驗和的文件格式)。
2008
(1PB,6.03小時,2.76TB/分鐘,11.5 MB/秒/worker)
2008年,我們首次專注于優化調整,花了幾天時間調整分片數量、不同緩沖區的大小、預讀/預寫策略、頁面緩存使用等,并在博客中記錄了結果。最終,通過將輸出結果三路復制到GFS,我們解決掉了瓶頸,這也成了我們那時在谷歌的標準用法,少一路都會有很高的風險損失掉數據。
2010
(1PB,2.95小時,5.65TB/分鐘,11.8 MB/秒/worker)
在這個測試中,我們使用了新版本的GraySort基準,這個版本使用到了不可壓縮的數據。在前幾年中,我們從GFS讀取或者向其寫入1PB數據時,實際shuffle的數據量僅有大約300TB左右,因為那時所使用的ASCII格式都是壓縮過的。
在這一年中,谷歌將GFS更新為下一代分布式存儲系統Colossus。之前使用GFS時所遇到的數據損壞問題不再出現了,我們還在輸出結果中使用了RS編碼(Colossus的新功能),從而將寫入的總數據量從3PB(三路復制)減少到大約1.6PB。這時我們也首次證實了輸出結果的正確性。
為了減少離散數據的影響,我們運用了動態分片技術(也就是減少子分片),后來演變為了在Dataflow中使用完全動態分片技術。
2011
(1PB,0.55小時,30.3TB/分鐘,63.1 MB/秒/worker)
這一年我們的網絡速度更快,也開始關注每臺服務器的效率,特別是輸入/輸出(I/O)方面的問題。我們要確保所有的硬盤I/O操作都是在2MB大小的塊區內進行的,解決有時會縮小到64kB塊區的問題。我們使用了固態硬盤(SSD)來記錄部分數據,這使得Petasort測試首次在一小時之內完成,準確來講是33分鐘,可以參考這里的記錄。最終,在分布式存儲中輸入/輸出以及將中間數據保存在硬盤中以支持容錯(由于在實驗中,某些硬盤甚至整臺服務器都會宕掉,而且這種情況會頻繁出現,因此容錯非常重要)的問題上,性能達到了指定MapReduce架構的硬件極限性能的將近兩倍。同時也獲得了更高的擴展:我們在6小時27分鐘之內運行了10PB的數據(26TB/分鐘)。
2012
(50PB,23小時,36.2TB/分鐘,50 MB/秒/worker)
在這個測試中,我們將注意力轉向更大規模的數據排序,通過調用我們在谷歌所能控制的最大規模集群,將shuffle的數據量提到最大,然后運行相應的MapReduce任務。不幸的是,這個集群的空間不夠讓100PB的數據排序,因此我們將要排序的數據限制在50PB。這個測試僅運行了一次,也沒有做專門的優化調整,而且設置還是取自之前做10PB實驗時所用的那一套,完成時間為23小時5分鐘。
注意,這個排序的規模是GraySort的500倍,在吞吐量上是2015年GraySort官方優勝者的兩倍。
學到的經驗
這些實驗讓我們獲益良多:包括在運行萬臺規模的服務器上執行排序時遇到了什么挑戰,以及如何優化調整以接近硬件性能的速度極限。
盡管這些排序實驗非常有趣,但仍有一些缺點:
真正海量的全局排序輸出是沒有人需要的,我們還沒有找到如上所述實驗的任何一個真實用例。
這些實驗證實了系統能夠良好地運行,不過回避了所需努力程度的問題。MapReduce需要很多的調整才能良好運行,事實上,我們發現在生產中有很多的MapReduce任務就是由于配置不當而導致表現不佳。
近來,我們已經轉向對系統自身構建的注重,讓大多部分不再需要優化調整。例如:Dataflow可以自動找出分片的數量(以及自動按需重新分片),以代替人工摸索著手動執行這一任務。不過這些話題還有達成的結果,我們會在以后的博客中再來描述。
?
非常好我支持^.^
(0) 0%
不好我反對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