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學習oppo/ vivo的命題作文,五味雜陳,萬千思緒竟一時不知從何說起。
時局變幻,僅僅一個季度,智能手機的江湖格局已座次重排。
大概是一個季度前的端午節前后吧,華為還沉醉在mate7等明星機打下的頭把交椅里、風光無限。
我未加思索(不識時務)的轉發了一個前HR批評華為渠道的帖子,還加上了自己的“讀后感”,隨后的遭遇,讓自己“受寵若驚”(受驚): 三位高管在數分鐘內分別通過微信、電話聯系了我, 我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刪除了帖子,向領導誠懇的道歉,我應該注意批評的方式,不能被惡意的外人利用了,我們的確應該多自我批評、再批評他人。
但是,我們看到自己生的孩子(產品)賣不好、是多么的焦急萬分,我們多么希望看到渠道的兄弟自我批評、奮勇前進呀!可是,除了看到義憤填膺的批評我不注意提意見的方式,甚至上綱上線到: 從來沒見過哪個公司的員工這樣公開批評自己的公司、“嘩眾取寵、搏眼球”。我們即沒看到誠懇的自我批評、更沒感受到迅速進步。
時至今日,對錯已不重要,時局宣示答案。
幸好華為是炸開的金字塔、一個從上到下開放的體系,我們今天開始總結反思并不遲。
看到這個學習oppo/ vivo的命題作文,五味雜陳,萬千思緒竟一時不知從何說起。
大概是一個季度前的端午節前后吧,華為還沉醉在mate7等明星機打下的頭把交椅里、風光無限。
我未加思索(不識時務)的轉發了一個前HR批評華為渠道的帖子,還加上了自己的“讀后感”,隨后的遭遇,讓自己“受寵若驚”(受驚): 三位高管在數分鐘內分別通過微信、電話聯系了我, 我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刪除了帖子,向領導誠懇的道歉,我應該注意批評的方式,不能被惡意的外人利用了,我們的確應該多自我批評、再批評他人。
但是,我們看到自己生的孩子(產品)賣不好、是多么的焦急萬分,我們多么希望看到渠道的兄弟自我批評、奮勇前進呀!可是,除了看到義憤填膺的批評我不注意提意見的方式,甚至上綱上線到: 從來沒見過哪個公司的員工這樣公開批評自己的公司、“嘩眾取寵、搏眼球”。我們即沒看到誠懇的自我批評、更沒感受到迅速進步。
時至今日,對錯已不重要,時局宣示答案。
幸好華為是炸開的金字塔、一個從上到下開放的體系,我們今天開始總結反思并不遲。
Huawei & 榮耀,一段相愛相殺的故事
今天的“Huawei”和“榮耀”,就像一個連體嬰兒。相互撕扯,但都是殘廢。
Vmall這個平臺的爛,大概只有華為自己的員工才能忍受,除了能力之外,就是歸屬不清,沒有真愛。中國區、榮耀都在用,但都是借宿,借宿怎么能用心經營?看看京東跟淘寶,自己的孩子培養起來用心多了,淘寶還能掙錢,Vmall如果做成內部平臺,沒有收入,怎么能做好呢?
Vmall只是渠道中電商界面的一個環節。其他責權不清、大鍋飯的地方很多很多。
比如,天貓華為旗艦店,huawei.tmall.com, 你上去后發現竟然是榮耀的旗艦店。華為的天貓旗艦店呢?一搜索,發現一個huaweistore.tmall.com。 用戶嘀咕起來了,哪個是真的呀?會不會是冒牌的?榮耀和華為,自己會用心經營這兩個店嗎?
前兩年的新聞了,一個假冒華為官網,愣是做了幾千萬生意,好夸張呀。
據說,線下渠道的的撕扯也開始了。
除了渠道,在產品上的尷尬不遑多讓,“這個99的榮耀路由器怎么跟那個149的華為路由器長得這么像?!”“這個999的榮耀平板,跟那個1499的華為平板到底啥區別?配置完全一樣呀!”“這個華為手機跟那個榮耀一樣呀,貴這么多,不劃算,買OPPO吧” “新出的這個華為兒童手表跟那個榮耀兒童手表啥區別?怎么貴200多塊呀?”
背后是夾在“Huawei”和“榮耀”中間難做人的產品線和研發。
兩個連體兄弟正撕扯著,沖上來一對OV雙胞胎,噼里啪啦……,嘿嘿
華為的平臺體系,也是把雙刃劍,用好了,左右逢源,用不好,相互牽制,都發不出力。
一個“Huawei”品牌能通吃所有用戶嗎?如何充分發揮好榮耀的力量?
品牌具有定位和身份屬性,要想高中低通吃,其實是很難的。小米今日之“鄉非”形象,紅米手機“功不可沒”;
蘋果的5C,投鼠忌器,最后失敗收場。
我們是否該痛下決心,動手術、切割連體嬰兒了?
過去兩年,在市場的成功下,掩蓋了很多損失,比如人才流失。
未來,或許可以讓榮耀獨立門戶,闖出一片天地;華為品牌也可以更加清晰、聚焦、發力,一心一意的打造好線下、線上健全的渠道。
是什么導致華為的手機軟件還比過不后起的小米和錘子?是IPD問題還是組織結構問題?
基本的功能,沒有用心做極致,價值的功能,也沒做多少。常用的功能,還總是跟弱智的微軟一樣,位置變來變去。
比如備份這個功能,一會有云備份,一會沒有。后來出了個手機克隆,挺好用,為何不跟備份這個軟件整合在一起?為什么要單獨安裝、不予置?這么多入口,讓用戶去哪里找?
小細節問題,海了去了,舉不勝舉,有人評價:“華為手機,總感覺沒那么好用,這兒一點瑕疵,哪兒有點別扭”。
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有各種視角,比如:部門多,分割嚴重,比如上面“備份”軟件跟“手機克隆”軟件,應該就不是一撥人做的,否則不會出現相近的功能沒整合在一起,一個預裝,一個要自己安裝。
再比如:IPD流程長,評審環節多、重,版本升級一次慢。沒有互聯網企業敏捷、高效。
再比如:山頭多,沒有一個人對整體負責,揉在一起時就有多種可能性,今天變這樣,明天變那樣。
再比如:不重視用戶,以前銷售代表客戶,很牛,渠道后端按照客戶要求做,做出來還要到客戶那里驗收;現在沒有人代表最終用戶了,IPD的驅動源頭迷失了,沒有人代表客戶天天盯著了,最終用戶的聲音無法高效、有力的形成反饋,閉環驅動IPD。
再比如:Beta測試是否做充分了?Beta機是否優先給了領導而不是測試人員?對于大家反饋的問題,是否優先解決領導的問題,而不是重要的問題?
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結果只有一個,用戶評價不高,難用。
是什么導致華為手機中規中矩的形象?決策體系還是組織結構?
華為手機,俗稱大叔機、中老年機。反映在外觀(ID)上,就是相對保守。P系列相對大膽一點,mate7成功后就抱殘守缺了。過于重視性能,在最后平衡時,舍棄外觀、保性能,其實mate1的靈魂并未消失,我們還是那波工程師文化的人在主導設計。
榮耀略好,出了個抄蘋果的榮耀8。
另,華為的成本體系太高了,同樣的產品,投入超級大,人山人海,全耗散在流程里了,要做一個能掙錢的產品,不得不在規格和ID上節省,這里壓縮,那里扣,最后就是犧牲了產品競爭力。
在每一個環節都可以說NO的流程體系里,創新就更難了,如果不設置一個獨立的創新組織,恐怕難以打破窠臼、實現大的突破,顛覆性的創新就更難了。
要打破魔咒,設置體系外循環的創新組織也許是條路。
要賣華為手機,你得有資格
這幾年華為手機有了點名氣,想代銷華為手機的門店、柜臺多了起來。但是,一般人我們是不待見的,不在公司名單里的,對不起,沒辦法支持。買手機、七拐八拐,總還能找到個優購碼,但是想賣華為手機,難度可大了。曾經嘗試幫人打聽過,或者因“某某市已經有兩家華為專賣店了,沒法開第3家”或者“資本太少、店面太小,實力不夠格”,以后再有人找上門來問,一概回絕。當時感覺公司很規范呀,管理這么嚴,挺牛x的。沒成想,現在回老家,滿大街都是OV店面,連村里都是。現在沒人找我問代理華為手機的事了。
門店是企業的最末梢,反映了一個大企業的運作活力,去門店里轉轉,一下子就能體會到企業的活力。
看到評論里不止一人反映,去華為門店逛,跟去運營商的網點、政府辦事大廳差不多,蘋果也許也是這樣的,但是OV卻不是,促銷員活力四射。
手機說得多了點,其實,如果把上面的主語從“手機”換成“穿戴”“平板”,命題和答案并無二致,只是用手機的人多,大家讀起來更有感覺,并非厚此薄彼或者本位主義。
一個大企業,最容易犯的就是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人浮于事,偏偏消費電子產品,是個海鮮產品,從來沒有一招鮮,如果反應慢,是很容易被淘汰的。華為在電信設備上積累的經驗和組織,對于安全的、低風險的做事,是很有幫助的,但對于消費電子產品,效率、責任、成本,跟大企業管理體系是有一些沖突的。比如整個終端公司,誰對產品端到端負責、而且享有對等權力?恐怕只有余總一人。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手環,也是跨體系、跨部門的。在這樣的框架下,如果不強化責任和權力的對等和效率,就必然是開不完的會、扯不完的蛋,成本高昂,產品中庸。
手機牽引的華為終端還在快速增長,我們躊躇滿志,去年底喊出了千億的口號,一轉頭,OV的挑戰卻已到來。OV也許是短暫的痛苦,但我們如果不徹底反思、變革,誰能保證我們不變成歡呼中出海的泰坦尼克呢?
偶然的成功比失敗更可怕,不為浮云遮望眼,在一個各領風騷只幾年的行業里,唯有不斷地自我否定、持續戰勝自己,打造有活力、自我更新型組織,或許才可能多給家人掙點錢、掙點閑。
?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