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 5G 之后,所有東西都能連上網 (IoT),帶來更好的智能生活,并且 VR、AR、4K、8K 等新技術有了 5G 的帶寬加持,能夠替人類帶來更美好的影音體驗。真的嗎?
廠商把 5G 講成這么多應用的救世主,說詞是因為帶寬變高了,可以實時快速的傳遞這些大流量的內容,那么這些應用就會大受歡迎。但眼前這些美好愿景還辦不到,是因為 4G 帶寬不夠用嗎?明明就不是啊!
物聯網 不普及的主要原因是,萬物上網的產生的新價值低于成本。
VR、AR 不普及的主要原因是,設備太貴又沒有殺手級應用。
4K、8K 不普及的主要原因是,設備太貴、沒有內容,而且用戶感受不到 FHD 以上分辨率的畫質差異。
如果之后以上的關鍵因素都解決了,確實這些應用會用到更高的網絡帶寬,但還不見得是移動網絡帶寬。目前很多人家里的網絡已經到達 100Mbps,先讓這些人愿意在沙發上看 VR、8K,再去想他們為何要走在路上用 5G 來做這些事吧。
那么眼前的 5G,到底有什么意義?我們以移動性的觀點,來看兩種網絡分類:
移動網絡:就是現在大家普遍使用的 4G,以及備受期待的 5G,它的特色是無線、并且使用者會作長距離(數公里以上)的移動,可通用在室內及室外,手機是代表性應用。大致上可以說,4G 的速率是 100Mbps 等級的,而 5G 的速率是 1Gbps 等級。但那是在理想的環境下,由于移動的環境很容易受遮蔽或距離影響,一般的情況下有 50% 的速度就已經非常理想。
定點網絡:簡化來說就是 Wi-Fi 與有線網絡的結合,在定點(通常是建筑物內)形成一個穩定而高速的網絡。在***地區,一般人可以申請 1Gbps 的光纖到家,日本、韓國、香港地區甚至有 10Gbps 的服務。而 1Gbps 等級的 Wi-Fi 5 已經很普及,10Gbps 等級的 Wi-Fi 6 也剛開始進入市場。也就是說一般人要擁有 1Gbps 等級的定點網絡是不難的。
5G的意義在于,把移動網絡的速率,提升到跟定點網絡一樣快,一樣可以同時間服務超大量的聯機。
所以 5G 可以取代定點網絡,只是穩定性會比較差。
當所在地不方便架設定點網絡,對于網絡穩定性不這么講究,且 4G 網速不夠用的時候,就適合用 5G。譬如你在一個地方辦短期活動,有 1000 人參加,沒有現成的定點網絡,那就用 5G 分享器銜接 Wi-Fi 提供給使用者。
聽起來好像很弱,而且跟一般人無關?對,所以廠商才扯出了 VR、AR、4K、8K 這種應用,聽起來比較威。
所以 5G 對一般人沒用?也不對。根據 Open Signal 的網絡體驗報告,***地區的 4G 平均網速約是 30Mbps,這樣的速度是非常夠用的,但在極端的狀況下會不夠用,譬如在上下班時間擠公交的時候,由于網絡是共享的,在一小塊地方擠了一大堆人,每個人分到的帶寬就會小到不夠用,甚至連不上。
也就是目前 5G 的意義只有兩個:
在不方便架設定點網絡又需要高速網絡的地方,可以用 5G。
在極端擁擠的情況,可以提供足夠好的移動網絡質量。
未來一年內,5G 就這樣而已。再之后呢?
我們就來看一下,廠商宣稱的(物聯網) IoT、VR、AR、4K、8K 吧。
首先,在移動環境下看 4K、8K 是不合理的,因為以手機的尺寸來說,1080P 以上的分辨率,人眼根本無法分辨,4K、8K 應該在室內用大尺寸的電視看才是合理的情境。
而 VR 應該在室內使用,因為戴上 VR 眼鏡之后,無法看到外部環境,沒有必要在室外用 VR。
以上兩大類都必須在室內使用,也就是使用定點網絡而非 5G 才是合理的。
剩下 物聯網跟 AR 了。
物聯網是很大一種類別,設備的變化性很大。冰箱、電燈、電表、汽車、工業設備…無一不可稱為 IoT。但如同前面說的,5G 不是第一個 1Gbps 等級的高速網絡,而是高速移動網絡,在室內本來就應該用如光纖+Wi-Fi 這樣的定點網絡,其穩定性遠大于 5G。簡而言之,所有長期的室內 IoT 都不應該用到 5G。
戶外的 IoT 有哪些呢?車子、交通信號、監控相機等等的。但車子不太適合使用 5G,主要是因為 5G 訊號穿透性差,當車子在不同地點穿梭時,訊號必然會時好時壞,穩定度不理想,還不如使用 4G。
有一些網絡文章提到,5G 的網絡 latency(延遲)很小,正適合車聯網這種需要快速反應的應用,這種觀點是錯誤的。4G 的 latency 是 0.05 秒,其實已經足夠快,移動網絡最大的問題并非 latency 而是穩定性,一個訊號不穩就是好幾秒的卡頓,而且由于物理特性的關系,5G 的訊號會比 4G 的穿透性差很多,更容易不穩。
戶外定點的 IoT 則是 5G 的適當場景,如戶外監控相機就很適合 5G,因為其流量大,且是定點,如果已確認該點的訊號良好,訊號的穩定度是比較不會變化的。但如果要做監控相機的廠商也不用等 5G,一般 1080P 的串流影片流量約 3Mbps,現在的 4G 就夠用了,可用4 G 開始做,等到之后 4G 被越用越滿,分到的帶寬不夠,再升級到 5G。
那 AR 呢?長期來說,我認為這是最有可能高度使用 5G 的新世代應用,或者該說,「智能眼鏡」可能是最需要用到 5G 的革命性應用。這個議題比較復雜,我之后再寫一篇專文來探討。
那么兩、三年內,到底 5G 能帶給我們帶來什么新應用?
我們來看一下,網絡速率跟應用的對照,了解一下普通人對帶寬的需求。
觀看 1080p 的串流影片,約需 3Mbps。這個現在的 4G 就做的很好。
觀看 8K 的串流影片,約需 100Mbps。
本地端硬盤的訪問速度,約是 1Gbps。也就是當網絡速度達到 1Gbps 的時候,就使用者的體驗上,存取云端硬盤或本地端硬盤是感受不到差別的。
模糊掉云端硬盤與本地端硬盤的體驗差距,就是 5G 帶來的一個質變。以下簡稱為「無感云端硬盤」。
這有幾個好處:
本地端設備可以做的更輕薄省電,且可以儲存等同無限量的數據
100% 的資料,都到云端上了
在實際應用場景上,產生的效應是:
同一個使用者的不同的設備,不管手機或計算機等,都共享 100% 相同的數據。不像大部分人現在使用云端硬盤,多是把挑選過的部份內容放云端。當設備一多,挑選的準則沒想好,就會產生數據亂丟,不同步的問題。
再進一步可能性是,軟件也不再需要安裝。反正實時下載安裝的速度,跟本地已安裝好的一樣快。
又進一步的話,既然云端硬盤跟本地端硬盤一樣快,那干脆把操作系統 (OS) 搬到云端吧!意思是說,不管你使用家里、圖書館、飯店等不同地方提供的計算機硬件,都是從云端下載同一份 OS 給你用,都可以得到一模一樣的使用體驗。
不同的用戶的數據,100% 都可以被相同的老大哥 (Google、Microsoft、Dropbox…)利用,老大哥拿到更多 Big Data,那就有更多潛在的 AI 應用可能出現。
雖然有人會質疑,這樣會不會有隱私權的問題,但如同現在大部分人的 email 都被Google看光光,大家卻覺得很習慣。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只要產生的利益夠大,消費者并沒有這么在乎隱私權。
5G 帶來的第二個質變是,本地端計算機不再是計算機,只要扮演影像撥放器的角色。以下簡稱為“全時云端計算”。
意思是說,使用者手上的本地端計算機(廣義的說,包含手機、計算機、智能電視等),并不需要負擔計算的工作,而是把用戶的操作訊號,傳遞給云端的超級計算機,云端再把計算過的畫面傳回給用戶手上的計算機播出,因此本地端計算機可以做的非常陽春,只要負責顯示跟輸入就好,減少成本跟體積,卻有高級計算機/手機的效能體驗。
類似的應用十幾年前就有了,但一直都未到普及的地步,像是 windows 的「遠程桌面」,目前還是專業的工程師用在專業用途。「云端游戲」則是一個熱門的領域,早在 2010 年就有 OnLive 提供這樣的服務,之后包括 Yahoo、Sony、NVIDIA,以及 Google 即將推出的 Stadia,都想搶食這塊大餅但也還沒有人成功。
以「全時云端計算」來說,4G 網速已經能夠提供很好的體驗。(來源:物聯之家網)但 5G 可以確保,即使之后更多人使用這些新應用,也不會有塞車問題,提高市場機會,讓廠商更有動機去投入更多資源推動,更有機會形成一個普及的生態系。
最后來到結論:
5G 不會帶來什么立即性的突破,而是成為穩定性差一點的定點網絡。使用在戶外定點的場景會更合理,包括戶外定點辦活動、戶外監控攝影機等。
5G 在未來兩、三年之內的影響,主要是讓現在技術已經成熟、但市場還不成熟的產品,更有機會成功,包括無感云端硬盤、全時云端計算等。
更長遠來說,未來的 AR 眼鏡或智能眼鏡,結合 5G 以及 AI,將會有媲美當年智能手機的革命性突破。
-
5G
+關注
關注
1355文章
48476瀏覽量
564761 -
IOT
+關注
關注
187文章
4215瀏覽量
197043
原文標題:5G 帶來新商機是真的還是假的?
文章出處:【微信號:iotmag,微信公眾號:iotmag】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