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小米從原來的意向訂單里砍掉了200多萬套材料,這些本來是為紅米2A準備的,同時,小米4、Note的意向訂單砍掉更多。"近日,多位來自手機供應鏈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小米4、小米Note已經出現很多庫存積壓,不得不砍訂單,"1億的目標基本沒戲,血拼8000萬還有一定可能"。今年3月,雷軍曾公開宣布小米今年的目標為"8000萬至1億"。
2015年上半年,小米手機出貨量3470萬臺,同比增長33%。如果按照8000萬目標計算,下半年小米需出貨約4530萬臺,比上半年增長30%,被視為銷售旺季的"金九銀十"或許是小米的機會。
2014年,小米上、下半年銷量分別為2611、3501萬臺,下半年比上半年增長34%。但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今年,普遍旺季不旺。"一位芯片供應鏈人士透露:"按照目前的備貨計算,小米下半年的備貨量與上半年基本持平,沒有以往的增長比例。"
分析師呂俊寬告訴記者:"從我們監測到的數據來看,小米已經沒有很高的增長點了。"野村中國區的高科技行業分析師黃樂平也告訴記者:"小米已經出現明顯的增長瓶頸,幾乎人盡皆知。"
對手的防御與侵蝕
"中國的市場其實已經達到飽和點。小米過去幾個季度的增長,主要是從三星、聯想、酷派、中興拿走了部分用戶群。"呂俊寬表示:"小米的增長速度,取決于能拿走多少別人的市占率。"
2014年下半年以來,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份額持續縮水市占率減少10個百分點,而聯想、酷派、中興則因為三大運營裁減終端補貼而迅速下滑。最近,聯想還因為終端業務收入下滑而在全球裁員3000人。
不斷攻城略地的小米在2014年憑借6112萬臺手機出貨量,成為國內出貨量最大的手機廠商。但同時,被小米超越的手機玩家也在學習小米,學習小米的硬件配置,研究小米的營銷模式。比如,華為成立榮耀的線上品牌,聯想、魅族推出的樂檬、魅藍與紅米血拼。
呂俊寬指出:"小米模式、產品被模仿之后,產品的特色被沖淡了,而且競爭對手也漸漸掌握了防御小米的方法。瓶頸,不可避免。"
根據小米公開的資料,售價699元的紅米2是小米目前最暢銷的手機。紅米2于2015年1月發布,截至6月,紅米2銷量突破1000萬臺,月均銷量200萬臺。同時,售價599的紅米2A在4月開售,截至7月,銷量突破500萬臺。2015上半年,紅米2貢獻了接近50%的銷量。此外,售價799的紅米Note在問世的18個月里,創造了2000萬臺的銷量。目前,紅米2、紅米Note均已降價100元。據知情人士透露,紅米系列占小米銷量的70%以上,接近80%。
同時,伴隨紅米系列的暢銷,聯想的樂檬K3,魅族的魅藍、魅藍Note,華為榮耀4X迅速崛起。根據聯想、魅族、華為的回復,樂檬K3目前銷量接近800萬,魅藍、魅藍Note銷量突破500萬,榮耀4X銷量突破600萬,目標沖擊千萬銷量。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米發布紅米Note2的同時,魅藍也發布了魅藍Note2。
千元以下,小米依舊主導市場,但市場份額已經被逐漸稀釋
而在千元以上的手機領域,小米的進展并不順利。一份來自中國移動的數據顯示,2015年5月、6月,在中國移動入網的小米手機共690萬臺,其中小米4共計139萬,小米Note約15萬,占比分別為20%、1.5%。一位中國移動內部人士介紹:"米4的銷量略高,主要是因為降價了。而小米Note一直賣不動,遠遠低于大家的預期。"
小米4在2014年7月問世,售價1999元,在2015年3月、5月先后兩次降價,目前售價1499。根據小米公開數據,截至今年6月,小米4銷量接近千萬,略低于小米3銷售速度。而被視為小米高端路線,售價1999、2999的小米Note,表現一直差強人意,小米未曾公布小米Note銷量。
但對比之下,華為公布的高端手機Mate7銷量500萬、P7銷量月700萬,P8發布2個月銷量百萬,其售價均超過小米Note。同時,對標小米4的榮耀6表現與小米4基本持平。
"如果說其他人學會了防御小米,那么華為甚至已經開始侵蝕小米。"呂俊寬分析稱,不過,呂俊寬也指出"這并不是小米的衰退,而是市場、手機廠商之間形成了一個新平衡點。小米不會衰落。"
百度指數顯示,最近一個月,華為整體搜索指數11.4萬,同比增長54%;而小米整體搜索指數18.5萬,同比下降32%。不過,紅米Note2發布的最近一周,小米指數達到27萬,是華為的2.5倍,且同比增長2%。
紅米Note2發布之后,小米總裁林斌在微博上公開表示:"紅米Note2性能超越華P8和魅族MX5等國產旗艦手機,比為P8便宜兩千塊,MX5便宜一千塊。建議大家上小米網買一臺紅米Note2,比一比,究竟多花一兩千塊值不值。"
前述供應鏈人士介紹:"把重心全部放到紅米2、紅米Note2上,還有正在研發的紅米3。這些將是小米下半年,以及明年血拼增長的資本。"
小米的競爭力變革
當小米的特點被不斷解析的同時,小米的弱點也暴露出來。
呂俊寬介紹,小米的主要OEM廠商為聞泰通訊。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老杳也告訴記者,與紅米系列競爭的魅藍Note、樂檬K3,也均出自聞泰之手。
聞泰成立于2006年,近年來迅速崛起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手機設計、研發、制造企業,但始終罕有媒體報道。日前,中茵股份18億元收購聞泰51%股份,首次對外披露了聞泰信息。
公開資料顯示,華為、聯想、小米、魅族、TCL均為聞泰主要客戶,聞泰為手機廠商提供原材料采購、手機設計、研發、生產制造、質量管理等綜合服務。可以說,目前千元以下市場上的主流機型之爭,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聞泰的左右手互搏,記者未能聯系到聞泰對此合作置評。
這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相對于樂檬、魅藍Note,小米的紅米系列產品并沒太多核心競爭力。據知情人士透露,"前兩年,依靠互聯網崛起的小米其實并不了解手機,手機的材料采購、供應鏈管理,手機設計、研發、制造的工序,甚至物流配送都沒有經驗,只是對配置、外觀有一些規劃,但很多手機的細節工作基本都交給國內幾大OEM企業。小米主要負責手機的營銷、推廣、粉絲文化,研發占比較低。"
而在與OEM合作時,小米與華為、vivo等企業存在明顯差異。該人士舉例介紹,華為、vivo,會專門派人在工廠盯著,一道道工序把關,而小米只是每個月開會匯報下進程;在管理供應鏈時,其他廠商會詳細要求供應鏈產品的細節、質量,甚至主板上的焊點大小、溫度都有規定,而小米主要聚焦于量、價格。"競爭對手的細節,比小米嚴謹一些,當大家同質化時,細節的影響很大。"
但需要指出,不知不覺之間,小米正在改變。"2013年時,大家都只看到小米的銷量暴漲。但很少有人關注到,小米在全國各地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了十幾個倉庫;其后,在線上成功的小米,其實也悄悄在運營商、線下渠道進行布局。"呂俊寬舉例介紹,"小米已經改變了很多,比如,我們監測數據發現,小米的線下銷量占比達到了50%,小米已經不是兩年前的小米。"
在呂俊寬看來,"小米是一個進步很快的公司,在很多方面走在前列。只不過,小米的成長的同時,也恰逢市場遭遇頂點。他需要重新找到一個破壞性創新,去打破平衡,就像當初一樣。"
小米給手機行業帶來的最大變革當屬互聯網營銷,在小米之前,中國線上手機銷量可以忽略不計,但如今,各大手機廠商紛紛成立互聯網營銷品牌,而線上手機的銷量在國內手機總銷量占比也超過了30%,與運營商渠道、線下渠道三分天下。
今年5月,雷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智能手機行業進入了創新瓶頸期。"不過,雷軍認為,手機行業痛點依然存在,"用戶永遠覺得電池容量不夠,畫面的效果不夠好,在產品上還是有提升的空間。"或許,小米的下一個目標在這
600億美元的夢想
小米需要耐心去醞釀下一次變革,但是,絕大多數投資者對于增速放緩的容忍度為零。這也是增長瓶頸給小米帶來的最大危機。
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8月初,小米與投資者討論新一輪融資,這一次小米對自己估值高達600億美元。"這一估值超過了百度目前的市值,8月19日,百度報收182.85美元,市值570億美元。
"但是,投資者也看到了小米的增長瓶頸,并不認可這一估值,雙方還在談判。"該人士透露,"其實上一次融資時,小米給自己的估值是500億美元,但投資者只認可450億美元。"
記者就融資一事咨詢小米,小米稱"目前無任何消息,無法回應"。
"小米并非按照手機廠商去估值,而是像Facebook一樣,按照用戶數估值,所以小米高速增長時能達到450億美元的估值",該知情人士透露:"沒有足夠的用戶增速,小米無法支撐自己的估值夢想,投資者也不會允許小米增速下降。"
1年前,雷軍就已經為此布局。2014年底,當小米融資11億美元之后,雷軍在不到兩個月時間里支出了74億,通過接二連三的并購、重組布局IOT。圍繞小米手機,諸如電視、路由器、插座、空氣凈化器、手環、體重器等一系列小米衍生品接踵而至。其中,小米手環、插座的銷量均達到百萬級。
"IOT算是一個破壞性創新,只不過,短期內可能看不到,需要長期積累才有可能爆發。"呂俊寬表示:"我們不能用小米過去的增長趨勢,去期待他未來也有同樣的增長。"
雷軍對這一戰略的定位是"手機連接一切",同時雷軍計劃通過大數據挖掘這些連接的價值。這樣,連接數的增長可以充分彌補手機的增速下滑。但是需要指出,和小米一樣,華為、BAT甚至360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在IOT進行各種投資、布局,以免錯失這個偉大時代的控制權。當然,不同的是,BAT有大把現金,而小米還在燒投資人的錢。而現在,小米還需要靠這一夢想去說服投資人。
還有一個競爭力變革的可能,那就是自主研發芯片
考慮到小米已在智能手機市場打下一片江山,又先后進軍了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領域,甚至做起了插線板、手機數據線這樣的營生,那么對于近日傳出的小米將啟動芯片自研計劃的消息,似乎已經見怪不怪了。按照一般人的猜想,小米將會拉起自己的一只芯片研發團隊,對外力拼蘋果高通,對內可向聯發科等廠商宣示自主權,然后學習蘋果的路線,在所有小米的移動設備里使用自研CPU--且慢,小米的未來當真一定如此嗎?
CPU不一定是小米真正所想
ARM陣營里,近年來最為吸引眼球的自研CPU大概要數蘋果了。
備受關注的蘋果以購買三星的SoC起步,當時CPU核心是老舊的ARM11,在iPhone4時開始使用自研的AppleA4SoC,而CPU是購買自ARM的Cortex-A8。iPhone4S時更換為Cortex-A9,但是在這個時期,蘋果手機的通用處理性能優勢是較難拉開差距的,因為ARM的Cortex-A系列內核對于所有付得起錢的公司來說都是開放的,使用相同的處理器內核的情況下,能夠產生差距的地方就在于后端設計和工藝了。
從iPhone5開始,蘋果進一步將CPU也替換為自研的Swift核心,也就是說,CPU核心內部的處理邏輯也在蘋果的掌控范圍之中。于是出現了蘋果手機的CPU主頻落后同時期其他安卓陣營旗艦幾乎一半,但是性能反而能夠咬住甚至領先的情況。
在蘋果這樣的垂直整合系統里,擁有CPU的自主控制權是非常關鍵的一環,意味著蘋果能夠以最大的自由度去優化任意一個應用程序的性能或者功耗表現。
小米是不是也有著同樣的考慮呢?
在大唐電信公司發布的公告里,我們可以看到,小米與聯芯的合作方向是"面向4G多模的SoC系列化芯片產品設計和開發",這里似乎沒有CPU什么事情。光看這一公告,似乎雙方的合作重點在于更多地在于基帶。
手機的芯片是集成度很高的SoC(片上系統),內部可以囊括CPU、基帶、音視頻處理協處理器等眾多部件,例如音視頻處理協處理器一般負責回放多種常用編碼格式的音樂、電影。這一塊協處理器一般使用專用集成電路,一般來說性能比CPU更好而且功耗更低,但是專用集成電路的應用范圍有限。例如上網瀏覽時經常需要執行js腳本,目前SoC里面就還沒有專門執行js腳本的專用集成電路,所有不能移交給專用集成電路的任務都放在CPU上執行,而基帶則負責無線信號的調制解調、編碼解碼等。
在CPU的技術指標不能取得很好優勢的情況下,依靠其余部分作為賣點亦不失為明智之舉,業界某家被笑稱"買基帶送CPU"的廠家就是如此。筆者不敢貿然揣測小米與聯芯的戰略合作重點究竟在于哪里,但就目前公開的情報來說,尚無很大把握認為小米將要深度進入傳統MobileIC行業搏殺。
比較合理的可能性是,小米將把與聯芯共同研發的芯片放在紅米產品線上使用,以短期的高額投資組建一支能夠開發低成本、非尖端ARM手機芯片的團隊,換取低端市場上的長期利益。
然而也有相反的證據。坊間還傳聞,ARM公報中所說的那家獲取幾乎全系列內核授權的公司但是出于商業機密不能公開名字的公司就是小米,如果真是如此,那小米的舉動就很值得玩味了。如果目標僅在于低端CPU,那小米為何又要獲取全系列授權?
如果小米動真格要投注于自主研發芯片,它會怎么做?
第一,挖人。
很多人可能覺得奇怪,小米是一家沒有任何IC設計積累的企業,如何在一夜之間在自研CPU上迅速起步呢?其實蘋果已經給出了答案。
IC設計重度依賴seniorengineer(資深工程師),一個資深工程師需要多年的項目經歷才能錘煉出來。培養成本較高,挖人,甚至是挖團隊,是最快形成戰斗力的方法。蘋果開始設計A系列芯片前收購的PA.Semi團隊就是由AMD公司的K8主要設計者之一JimKeller坐鎮,這位教主級人物擁有包括x86-64指令集起草人在內的一連串狂拽酷炫吊炸天的頭銜,團隊中又不乏早期分支預測器的創造者之一Tse-YuYeh這樣的設計好手,A系列芯片想不牛都難了。
對此有心的讀者可以關注一下相關傳聞,如果有爆料說小米正在公開/私下招聘從事CPU核心設計方面的專家,就可以作為小米打算自研CPU的強有力支持證據了。
第二,挖CPU。
是的,挖CPU。一開始就自己從頭設計CPU的風險太大,出貨時間無法保障,而ARM對外出售的CPU核心(也就是IP核)又已經很成熟而且具備一定競爭力,所以最穩妥的做法是先使用ARM的CPU核心IP核來搭建芯片,快速出貨。熟悉了已有設計之后再來研發真正屬于自己的獨有CPU核心,提高自主化程度。
這是蘋果、高通、NVIDIA已經走過的一條路線,也是華為海思正在走的路線。使用ARMIP核的情況下,一兩年內出貨一款可以用的芯片是可以實現的,若要實現更加尖端的技術指標或是實現更高程度的自主化,則還需更多時日打磨。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一點,砸錢。
盡管筆者非常欽佩小米創業以來取得的成績,但就資金&技術密集型的IC業來說,小米的體量還是顯得太小了。
根據2013年小米入股美的時公布的財務狀況,小米2013年全年的凈利潤僅有不到4億人民幣,比聯發科低了一個數量級。這又是一個什么概念呢?根據EDA(電子輔助設計,IC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領域巨頭Cadence披露的估計數字,在22/20nm的節點上設計投資就有5億~12億美元,這一數字據筆者估計對ARM陣營來說是偏高不少的,但IC業殘酷的資金起步門檻也從中一覽無遺,小米恐怕難以一步登天。
只有雷總才知道這是一盤什么棋
所以截止目前,我們視線范圍內的證據是相互矛盾的。小米和聯芯的合作重點似乎并不在CPU,而與此同時又有傳言認為小米持有了ARM的幾乎全系列內核授權。小米接下來的路會怎么走?我們不妨設想一下。
對于小米來說,它能采取的最保守路線就是以LC1860為基礎開辟一條低端芯片的戰線,如一些分析師預測的那樣,朝印度市場"傾銷"這種高性價比產品。
而最激進的路線,則可能是追隨蘋果和高通,從ARM公版核心設計走向自主化程度更高的自研核心,一面在性能/功耗這種絕對指標上領先于其他使用ARM公版設計的廠商,另一面可以將自家發燒級產品的技術指標更深地打上小米團隊的印記,以自主CPU設計為重點樹立小米更加高大的技術發燒形象,甚至將自己in-house的IC設計團隊做成第二個高通/聯發科,向所有智能嵌入式設備生產廠商出售小米芯片/小米設計。
-
處理器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9317瀏覽量
230090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0892瀏覽量
424325 -
智能家居
+關注
關注
1928文章
9571瀏覽量
18538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