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穩定性、需求分析能力。
從R7的“充電五分鐘”到“前后2000萬,拍照更清晰”,比一些莫名其妙的“國民手機”、“青年良品手機”,更抓到消費者的需求。
目前最大的優勢,是整合資源的能力。
還是用這張老圖,你會發現,截止到現在,手機的研發、設計、驗證、制造、銷售,售后全部都是自己的,這大概是從藍綠廠開始做手機到今天,逐步構建起來的。
全是自己的有什么好處?日本經營大師稻盛和夫的企業成功的公式:
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最重要的是什么?思維方式。
藍綠廠用了這么多年,把整個鏈條都搞成了自己的,各個環節一致的目標,企業賺錢,他們也跟著賺錢,除此之外,給供應商也留一口湯。不像一些互聯網手機,眾多代理,代工廠,心懷鬼胎,某些環節出了差異,然后就會出現很多問題。甚至告訴供應商,加入他們的“生態圈”吧,把你的賠本賣給我,你加入了,可以共享生態。很多供應商只是一個加工廠,加個鬼的生態圈。
說下藍綠廠的發展模式吧。
功能機時代就不多說,功能機時代人家已經是國產手機賣價最貴的。這是很好的沉淀。
2010年~2012年,這段時間有個背景,手機廠家的調整期,以北京為首的國際巨頭,moto、Nokia、Sony、甚至天宇都開始下滑,市場出現大量的空缺,以及資源。
以深圳為首的山寨機起家的那些手機公司,在研發轉型中力不從心,倒閉,衰退。比如:朵唯、奧克斯、億通等。市場上也有眾多人才資源。
深圳和北京這倆地方的手機發展是不一樣的,深圳以華強北為中心,以硬件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幫手機從業者,在當時手機火熱的年代,硬件產品很容易缺貨,在缺貨的情況下,這幫人極力壓榨現有的硬件零配件,所以坊間傳說藍綠廠的神優化,也不是沒有道理,他們有這種習慣,壓榨硬件的所有性能。
北京以中關村為中心,以軟件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手機從業者,產品大部分代工或者外包,高端的代工廠有***仁寶、新加坡偉創力、中低端龍旗、聞泰等代工起來的廠家,自己主要負責手機軟件核心部分。所以之前坊間說MIUI各種貼心。這也是不同手機圈的各種貼心。
但是天然的缺陷就是,沒自己的工廠,無法把硬件的性能壓榨干。
想一下,工程師設計好資料,板子發出去,收到板子后,直接在自己工廠就能進行驗證,還是說把板子拿到代工廠(可能不同代工廠還要進行搶項目)進行驗證,哪個能更充分驗證?
從產品上就可見一斑。
藍綠廠:
手機的超薄性,手機結構寸土寸金,每削弱0.1mm,整個物料要求就提升一個級別。
以偏光片舉例,2012年的偏光片,極限厚度是多少?0.22mm,而且這個,只有日本nitto可以做出來,采購日本偏光片極其麻煩,本身價格就高的離譜,還要再加8%的關稅。從那之后,日本偏光片廠家每一次刷新厚度,藍綠廠都是國產手機里第一個用的。
小米手機,每次必講的MIUI,各種更新
再2011年~2013年之間,Android版本快速更新,從1.6到4.4,每次更新幾乎是一個新的軟件設計。所以在這個時候,以軟件優勢的互聯網公司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快速的成長。
然而到2014年之后,Android版本改動不像之前那么大,軟件的優勢逐步減弱,硬件的優勢就起來了。
所以開始全民關注新的賣點:HIFI、拍照、閃充等。
整個回到了藍綠廠的主場。
然而在這幾年,藍綠廠在發展什么,整合資源。
廠房,設備重新更新,舉個簡單而且必不可少的設備,流水線。
中間那段綠色的,手機就從這里流出來,員工就這樣操作,但是在2011年~2014年,手機逐步增大,流水線設計多少合理?
如果規劃不好,手機一旦更新規格大小,整個廠房要重新規劃。
這時候,自建廠房設備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內部可以充分的和規劃人員溝通,在項目規劃前期,基本上就把設備的能力,和研發人員的需求就統一起來,保證在設計前端,不會給后面生產留炸彈。所以代工廠做的手機在自己工廠痛苦的產能爬坡,藍綠廠自建工廠兩次小批量跑完就能量產鋪貨了。
而且同時,自己廠房的三大部門“生產、”"計劃"、“品質”可以達到一個合理的博弈過程,保證產品的穩定性。如果有人在制造業做過,你會有印象,這幾個部門天天吵架。
生產部:目標不停線。最不希望的就是品質喊停。
品質部:保證產品品質。最不希望的就是生產只顧做貨,不管良率
計劃部:保證產品的出貨。最不希望的是達不到產能。
三個部門負責的內容相互獨立而又矛盾。因為都是自己的,往往會權衡大局,三方在某個環節達成一個妥協。這也就是前面所講的“思維一致”。所以手機質量來講,整體穩定,不會說動不動就中獎,或者拼人品的事情。
或者說,一致性很好,一致性的優勢,這是線下銷售必須具備的要求。
如果線下挑手機,讓導購給你拿三五部同一型號的手機,拍照效果,色彩顯示,幾乎是相同的。
然而代工廠做手機呢,也是有這些部門,但是當用戶天天在微博上喊著要現貨的時候,這時候一切以先出貨為目標。所以很容易出現手機質量的不穩定。
人力資源。
還是華南手機圈和華北手機圈的文化區別。
藍綠廠在擴張中,收割的是當年一些小廠,山寨機等的人員,人員水平參差不齊,依靠MTK平臺太嚴重,所以在2011年~2013年那個時代,說把自己的研發人員全部裁光,重新招人,而且深圳人才市場還得要有那些高手,所以只能全部重新培訓學習。
小米在擴張中,收割的是當年moto、Nokia等國際廠商的員工,本身研發能力就相對強,現成的人員令自己能快速占領市場。
但是,2014年之后,當手機行業穩定之后,藍綠廠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最大的優勢,人員的穩定。
藍綠廠的高薪高福利,東莞長安的低房價。
如果去過東莞長安,以藍綠廠為中心方圓五公里,到處都是他們的宿舍區,每天自己的廠車接著自己的員工上班。有些高端公寓,整棟樓包下來,自己派保安進駐管理。
這優異的條件給企業帶來了:員工的穩定。甚至不光研發人員的穩定,包括產線人員的穩定。
你希望你的手機來自于一些熟練老員工那里,還是一些剛上崗的新員工那里?
所以在2010年~2014年之間,藍綠廠把整個廠房,設備,人員,售后,渠道(渠道很多人講過,這里就不講了)全部搞定,整合起來。
正所謂講的“木桶效應”,全部是長板。
這是不是核心價值?
整個基礎建設已經做好了,剩下等是什么,等風來咯。
從2016年開始,兩家快速的爆發,也不是沒有原因。
最大的原因,資源的缺貨。
手機價格的降低,最大程度上,是資源產能的過剩。
芯片過剩,面板過剩。
但是到2016年出了什么事情,芯片的大幅度供不應求,手機上的傳感器快速增加,都需要Driver芯片,尤其是指紋的爆發,雙攝的開始,晶圓廠就那幾家,產能也沒怎么增加,晶圓廠紛紛做指紋、雙攝(sensor面積大一倍),因為利潤高,所以造成手機其他芯片的缺貨。
面板呢,2016年面板的漲價是極其激進,舉個簡單的例子,你以2015年的買電視的價格,在2016年能買到同尺寸的電視嗎?
面板前期價格直線下滑原因是因為產能大,一些國產面板廠家投入大量的設備,拉低面板的價格,導致國外面板供應商大幅度,國際廠家紛紛關停產線,市場造成嚴重缺貨。
所以這個時候,藍綠廠的機會來了。
一方面長期注重產品良性循環,手握大把現金(學過會計的,老師一定教過你“現金為王”吧)
另一方面,老牌廠家的市場經驗和判斷力。當別人還在聽到A公司漲價,于是要B公司報價來回反復的時候,藍綠廠直接把錢丟過去,讓保證自己的產能了(當然這個也是和供應商長期合作關系,長期給供應商一定的利潤,而不壓干供應商的利潤換來的產能,所有加工廠都一樣,先做有錢賺的,大家也要活下去)。
當市場上別的手機都買不到,你讓消費者怎么換手機?
說實在的,2016年,是互聯網手機全面缺貨的一年,如果搶過手機的,可以自己對比一下。
在如今安卓版本穩定的年代,軟件的差異化越來越小,甚至有些功能藍綠廠還會早出現。消費者更關注的是硬件的穩定性和差異化。
然而硬件的穩定性,這正是藍綠廠的強項。
一部手機,如果有點卡,家人可能會覺得正常。
但是,如果用幾天就聽不到聲音,信號不好,這個手機就會被判入差的行列。尤其是沉默的大多數,不會花太多時間在玩手機上的用戶。
經過去年的一波刷新,藍綠廠一下子就在各個環節里曝光率多了很多,甚至有一些妖魔化趨勢。
但是實際上,今天藍綠廠的成功,長期整合內部資源的成功。
很多企業管理也是這樣,在行業不好的時候,就是整理內部管理的時候,等到機會一來,企業的發展就是一日千里。
這年頭,也別動不動說人家傻,各種潑臟水,手機行業尤其是供應鏈里,用藍綠廠手機的不少,因為用料他們都清楚。
來知乎了解點正確看待問題的方法,對自己不吃虧。
有些用戶目前還是學生,個人的建議以后如果進入公司工作,一定要正視對手的成功,無論是企業對手,或者對手同事,把對方的成功過于歸于運氣或者其他方面,對你個人來講,會很不利。
分析企業成功從企業戰略分析,企業戰略分析有三重境界。
第一,人家成功了,你能看懂人家是如何成功。
第二,公司在運營過程中,你看懂人家未來是否成功。
第三,公司制定戰略的時候,你就能看到人家未來是否成功。
-
面板
+關注
關注
13文章
1675瀏覽量
53838 -
穩定性
+關注
關注
2文章
76瀏覽量
16641 -
質量
+關注
關注
0文章
141瀏覽量
1729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