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科技發展速度已經瘋掉了。”這是一位歐洲朋友來華旅居后發出的感慨。
“回加拿大度個假,發現自己的家鄉太不方便了,到處都不能刷支付寶、微信。”一位中文說得倍兒溜的加拿大小哥成了中國的網紅后,偶爾回一趟家,發出了如上感慨。
兩年前,我們還僅僅在感慨著手機支付的方便。
兩年后,當銀行已經沒有什么職員、會計發現機器人做賬比她們要精準、當年需要跑腿的事現在足不出戶一個手機全搞定,你家智能音響可能比你親媽還了解你……
那種沖擊感撲面而來,40歲的朋友說:“別說老年人,就連我,都覺得自己馬上就要被機器取代,成為半個廢人了。”
1
李開復的《AI未來》里就探討了這樣一個機器取代人的可能世界。
毫無疑問,人比不過算法,比不過人工智能。在這樣的情況下?人還有未來嗎?
他認為有的。
相比人工智能,人類的優勢在于創造力和同情心。讓人工智能做它擅長的,我們可以創造更多有人情味的職業和崗位,可以有更多富有同情心的醫護人員利用人工智能進行醫療診治、護理,可以有超過現在10倍的老師來幫助孩子在這個新世界獲得生存能力并勇敢地茁壯成長。
但是,我們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即將到來的這場革命,比任何時候都來得洶涌,毫不夸張地說,可能會打得人措手不及。
2
人工智能勢必會沖擊全球經濟,整個經濟體系上上下下數十億的就業機會如會計師、流水線作業員、倉儲作業員、股市分析師、質檢員、貨車司機、律師助理、放射科醫生等,都會受到沖擊。
比如貸款經紀。以前貸款經紀可以憑借經驗來判斷借款人的還貸能力。但是,在人工智能算法這里,你的一切習慣、動作、所有有關的甚至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因素都可以成為數據分析里的一個依據,根據這千絲白縷的線索,人工智能可以找到相關性,然后,它預測違約率低至個位數。這一數字讓傳統銀行嘆為觀止。
比如教育。人工智能的感知、識別與建議能力,能夠針對每個學生打造不同的學習流程,也可以讓老師騰出更多時間,對學生提供一對一輔導。
人工智能能取代的領域,只有更多。到時候,人類簡直就像在向人工智能討口飯吃。
還記得《北京折疊》嗎?那些暗無天日撿垃圾的人,他們的崗位其實完全不必存在,但是,人工智能發達的時代,被“處理”了的人,總得賞口飯活下去?
3
著名科技評論家維韋克·瓦德華(Vivek Wadhwa)預測,智能機器人將削弱中國在勞動力方面的優勢,制造業的春天將再次降臨在美國,但不會為人類創造工作崗位。
李開復說,預計在未來10到20年內,美國有40%—50%的工作崗位是能夠被人工智能技術取代的。而所有員工工作中任務的自動化比例也會不斷增加,將會使他們對公司的價值不斷降低。
更多的失業人員將會爭搶越來越少的工作崗位,這會使薪水進一步降低,導致許多人從事兼職或者共享經濟里的“零工”。
其實這種以兼職減少人力成本的方式早已在北美國家應用。筆者所在加拿大,勞工法健全。40小時算全職工人,公司得為員工購買保險等。有許多公司的做法是,一周給員工排30多個小時的班……
4
那么,哪些人哪些職業可以贏在(或說存留到)未來呢?
就連人工智能專家也很難預測未來幾年哪些工作將會受到自動化的影響,我們很難指望一名普通就業者選擇再培訓計劃時,能準確預測幾年后哪些工作更安全。
但是,得癌癥以后“頓悟”了的李開復意識到:雖然智能機器將越來越擅長人類目前的工作,也能逐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影響行業發展并逐漸取代人力勞作。
但是,愛是我們與智能機器最大的不同之處。
帶感情的(護理、照護),帶創意的(藝術),重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的(服務業)……這些行業在未來被機器替代的可能性還比較低,或者說只能被慢慢慢慢地替代。
再比如醫療,醫療領域的人工智能算法,使它們成為能夠部署在全國各地的超級診斷師。它們并不想用算法取代醫生,而是要輔助醫生診斷。
算法在診斷流程中扮演“導航”的角色,用大數據規劃最佳路徑,但人類醫生會主導最終的判斷。
AI的未來,不管你準備沒準備好,樂意不樂意,它終將到來。
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自己吧。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404瀏覽量
238909 -
智能機器人
+關注
關注
17文章
870瀏覽量
82379
原文標題:未來10年,會計們想不失業也難了 你的職業還能撐多久?
文章出處:【微信號:jingzhenglizixun,微信公眾號:機器人博覽】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