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0日,工信部印發了《推動企業上云實施指南(2018-2020年)》。一時間,工業企業上云如大勢所趨,地方政府推進也好,企業需求自發也好,上云成為了傳統工業企業的新風尚,也是所謂企業轉型的拐點。
這個拐點究竟意味著什么還不明確,但所有人都知道,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是工業企業發展的方向,要緊跟時代發展的第一步就是企業上云。很多傳統工業企業正趕著這波浪潮完成企業上云的革命。也正是從這里開始掀起一波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物聯網、大數據平臺的創業熱。
當初李結華創業的時候有不少人反對,認為他不應該放棄振華重工內部那么好的資源。即使現在慕酷智能仍處在艱難時期,他仍舊覺得人生有這一次嘗試是值得的。
于是李結華創辦慕酷智能,一頭扎在工業物聯網平臺的創業大軍中。第一眼看見李結華的時候,就被他的樸實氣質吸引,遠遠走過來不像是公司老板,倒像是一名技術工程師。實際上慕酷智能的核心團隊沒有人游離在技術之外,連主管銷售的合伙人都有幾萬行代碼的貢獻量。
創業熱潮中的工業物聯網困境
早在物聯網熱潮到來之前,工業已經經過長期的時間積累形成了固定的經營模式。也正是這種相對穩定的經營模式導致工業企業中缺乏新型計算機人才,就連有基礎物聯網開發知識的人才也非常少。正是這一點為工業SaaS平臺企業提供了商機。
但目前也是因為如此使得工業物聯網發展陷入困境。工業人不懂如何智能化、數字化,計算機人才很難能真正深入現場,理解工業企業需求。往往一套系統或者一個平臺搭建起來很漂亮,最后在實際中的應用卻與預想的相去甚遠。
李結華說往往計算機專業的所謂行家、教授拿一些基礎理論知識就可以讓工業人連連稱是,大為贊嘆。實際上這些專家往往缺乏實戰經驗,很難將理論很好地結合實際,將其價值發揮出來。設備聯網基本完成后如何將“工業+物聯網”真正變成“工業物聯網”實實在在成為了現在的難題。
技術+經驗=精準定位行業痛點
工業物聯網要發展,必然需要即精通計算機知識又了解工業企業實際需求的跨界人才。而李結華的履歷仿佛是為工業物聯網定制的一般,從他參加工作起的每一個腳印似乎都是預備著向現在走來。學習生物教育的他還沒畢業就開始從事網絡安全的相關工作,后來互聯網公司的工作經驗、上港7年的工作經驗、振華重工的工作經驗,這些寶貴的經驗,將李結華塑造成為一個仿佛為工業物聯網而生的人。
結合相關經驗,他能夠精準判斷出目前市場正需要什么樣的服務,未來市場會需要什么樣的服務。李結華形容自己創業是“直接向著對的方向前進”,并在2019年6月發布了慕酷智能的工業SaaS平臺——Mesh平臺。
從細節做起,為企業帶來真正的實惠
乍一看,Mesh和市面上的其他工業SaaS平臺并沒有什么差別,基本功能無非是利用云計算和邊緣計算為企業提供設備監控、數據分析等常見的功能。
差別就在于Mesh的精簡。實際上Mesh并不是和市面上常見的工業物聯網平臺一樣讓人眼花撩亂的大平臺。他們從設備連接入手,不斷優化、簡化平臺功能,讓平臺能夠實現更快更精準的落地。目前能做到企業上傳數據,經過服務器測試后,即可上云,實現無縫切換,企業不需停產等待系統落地。李結華認為,企業設備連接是生產中的小環節,也是一個基礎環節。只有設備連接收集到一定的設備數據量后,通過這些大數據分析為企業決策提供依據,達到最優企業才能有最優的生產效率。
李結華直言,“技術上我們是很有把握的,我能肯定地說,我們的平臺雖然小,但技術絕不比一些大平臺差”。正是由于主創團隊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經驗的背景,目前慕酷智能已經研發出通用型平臺和核心算法的研發,能夠覆蓋80%不同企業的需求。
工業企業爭相上云的背后實際上隱藏著的是傳統企業對轉型的大量需求。但轉型絕不是工業物聯網的根本之用,歸根結底無論是如何革命,如何轉型,都是為了行業能夠更好地發展。所以扎根行業,解決傳統工業企業的真實問題才是物聯網于工業的實際價值。
-
智能化
+關注
關注
15文章
4907瀏覽量
55504 -
工業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5文章
2380瀏覽量
64470
原文標題:前振華重工架構師:為什么我敢闖入工業物聯網平臺創業大軍?
文章出處:【微信號:Iotchannel,微信公眾號:聯動原素】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