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東莞籃球中心坐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開發者和媒體,在這個擁有NBA級別的籃球館中,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正式發布鴻蒙系統,瞬間點燃了全場開發者的情緒,歡呼聲、掌聲此起彼伏——這種情況既有愛國主義的自豪感,也有敢于嘗試挑戰操作系統的鼓勵。
距離“實體清單”生效還有10天時間,華為搶在這一時間點之前發布鴻蒙,是為未來谷歌可能停止提供安卓系統服務作準備。5月16日,美國政府宣布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其后又將禁令延遲90天實施,如今禁令生效時間臨近,華為不得不推出鴻蒙,以防范安卓系統停供的風險。
在智能手機、PC等硬件設備上,中國的電子產品制造一直處于領先地位,但操作系統卻是從未曾有效突破的禁區。從PC時代的中標麒麟,到智能手機的阿里云OS,國產操作系統苦于沒有強大的應用生態支撐而無法推廣。在余承東看來,華為建設鴻蒙系統生態的優勢在于每年幾億的終端出貨量,但擁有更多出貨量的三星也無法推廣自研的操作系統Tizen,這一次華為能成功嗎?
前世與今生
醞釀十年,遭封鎖后近五千人加班
鴻蒙的誕生,始于2009年華為創立編譯組,當時華為計劃布局自研芯片,需要編譯器開展工作。
2011年華為設立“2012實驗室”,主要進行各種基礎性技術的研究,包括芯片、編譯器和操作系統,其中方舟編譯器正是來自2012實驗室旗下的諾亞方舟實驗室,操作系統則由歐拉實驗室研發。
在2012年的一次內部講話中,任正非表示華為做終端操作系統是出于戰略的考慮,“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Android系統不給我用了,Windows Phone 8系統也不給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
此后,華為的操作系統一直處于低調狀態,這一階段正是安卓和iOS的爆發期,智能手機的全面普及讓PC互聯網更迭至移動互聯網。
直至2018年開始美國政府針對華為采取封鎖政策后,華為加快操作系統的工作。今年3月,余承東首次確認華為正在研發自有操作系統,但當時他強調,自研操作系統只是B計劃,只會在安卓系統無法使用的情況下才會啟動。
然而美國的封鎖比想像中來得更快。
5月16日,美國政府宣布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要求包括谷歌在內的美國供應商將暫停與華為的部分業務往來后,華為開始針對性地進行一系列部署。首先是華為旗下的半導體公司海思總裁何庭波發布內部信,宣布為公司的生存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其次才是鴻蒙系統的推出,余承東、任正非等開始為自研操作系統造勢,強調華為有能力應對谷歌“斷供”安卓的風險。
余承東在會后接受采訪時透露,實際上鴻蒙系統原定于明年春季發布,但美國的制裁和中美貿易摩擦加速了鴻蒙發布的進程。他表示,近期鴻蒙系統的工作量巨大,華為現在對鴻蒙投入的人力接近5000人,“短期內要把整個系統完善,所以工作量非常大。”
根據鴻蒙系統的落地路線圖,今年鴻蒙OS1.0版本將先落地于智慧屏,明年鴻蒙OS2.0將應用于創新國產PC、手表/手環和車機,2021年鴻蒙OS3.0將用于音箱和耳機,2022年有望應用于VR設備上。
對于鴻蒙系統是否會應用在華為的手機上,華為的高管一直堅持的說法是優先采用安卓系統,但不排除將鴻蒙隨時應用在手機端,不過并未透露假如更換鴻蒙系統后海外市場的生態如何跟上。
早前美國總統特朗普曾與美國7家科技公司的CEO舉行會面,同意美國商務部及時作出向華為銷售的許可決定,但華為董事長梁華表示,截至目前這一承諾仍未兌現,來自美國供應商的關鍵元器件尚未恢復,比如安卓系統,華為正重點在消費者業務“補洞”。
對標谷歌Fuchsia
微內核方向一致,分布式設計不同
外界習慣將鴻蒙系統與安卓、iOS對標。不過從誕生起鴻蒙的定位并不是手機操作系統,而是瞄準物聯網時代下的新一代操作系統。
鴻蒙選擇微內核作為操作系統的設計方向,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物聯網的特點。相較于宏內核,微內核的優勢在于安全和低時延等特點,此前華為創始人兼董事長任正非在接受外媒采訪時就提到,鴻蒙的產生本身并不是為了手機,而是為了物聯網。“比如自動駕駛、工業自動化,因為它(鴻蒙)能夠精確控制時延在五毫秒以下,甚至達到毫秒級到亞毫秒級。”
此外,不管是iOS還是安卓系統,這兩個基于Linux、Uinux內核的操作系統過于復雜。
余承東表示,安卓系統中1億行代碼,僅內核一項就超過2000萬行代碼,但平常真正用到的只有內核中8%的代碼,如此龐大和冗余的設計很難保障流暢度。余承東認為,很多IoT設備內存非常小,但安卓系統對內存的要求很高,這導致IoT設備成本高、效率低,因此物聯網時代需要面向下一代的操作系統。
但微內核也有致命缺點,由于驅動、文件系統等進程被外置,各模塊之間的通信需要經過內核“搭橋”,因此微內核的效率往往比宏內核要低,需要高性能運算的操作系統并不采用微內核作為架構設計,一般選擇宏內核或混合內核。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鴻蒙系統剛剛發布,應用生態尚未完善,目前鴻蒙系統的底層架構由鴻蒙微內核、Linux內核、Lite OS組成,這意味著目前能夠兼容安卓的應用。余承東稱未來鴻蒙系統將發展為完全的鴻蒙微內核架構。
在微內核操作系統上,華為并不是第一個嘗螃蟹者,谷歌在2016年便已經探索基于微內核的操作系統,而且定位也是物聯網場景。
公開資料顯示,谷歌于2016年8月開始啟動安卓和Chrome OS之后的第三個系統“Fuchsia”,該系統并未采用安卓的Linux內核,而是采用Zircon微內核設計,對內存等硬件要求大幅降低,適用于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平板電腦等各種終端。
2018年12月5日,谷歌正式發布Flutter1.0,為Fuchsia OS的應用開發鋪路。在介紹文章中,谷歌稱Flutter能夠幫助開發者用一套代碼同時實現iOS和安卓兩個系統的UI開發,而且阿里、騰訊、京東等互聯網企業已經采用Flutter進行應用開發。
不過,鴻蒙系統與Fuchsia的區別在于,前者是分布式操作系統,后者則是集中式設計。在開發者大會當日,余承東表示鴻蒙和Fuchsia雖然都采用了微內核,但鴻蒙采用的是分布式設計,Fuchsia OS則不是,所以性能還不夠好。
按照余承東的說法,鴻蒙系統是全球第一個分布式操作系統,其“分布式OS架構”和“分布式軟總線技術”讓同一個賬戶下的多種終端能夠實現硬件能力跨終端之間調用。以社交場景為例,鴻蒙的分布式架構可以實現在手機與手機、大屏、音箱等設備間的音視頻通話自由切換。
直面生態短板
吸取微軟等失敗經驗,華為有多少底牌?
歷史上不乏推出操作系統的嘗螃蟹者,如微軟的windows phone、三星的Tizen和阿里的云OS,但最終無一成功挑戰安卓這一座大山。究其原因,安卓系統的強大在于其應用生態的建設,讓硬件廠商無法脫離安卓的控制。
在開發者大會上,華為宣布鴻蒙OS將向全球開發者開源,并推動成立開源基金會,建立開源社區。
此外,華為的另一個重磅武器是“方舟編譯器”。今年4月1日,華為在上海正式發布方舟編譯器,余承東將其稱之為“安卓性能革命”。所謂的方舟編譯器,是指華為為配合EMUI打造的編譯工具,將高級語言(Java)直接變成機器碼,無需再通過Android操作系統中內置的VM編譯器,從而實現APP在手機上快速安裝、啟動和運行。
華為方面稱,方舟編譯器可讓系統操作流暢度提升24%,系統響應速度提升44%,第三方應用重新編譯后流暢度可提升60%。華為消費者業務軟件總裁王成錄表示,方舟編譯器已經開源,目前已和優酷、新浪、百度、淘寶等40+Top應用開展合作。
余承東表示,“我們在安卓生態的應用遷移到鴻蒙的OS生態上去,開發工作量非常非常之小。(用)我們的方舟編譯器生態去鏈接,可能一天兩天就搞完了。”
由于鴻蒙系統短期內不會落地到手機中,鴻蒙并不需要一推出后便直接與安卓、iOS競爭,因此華為更多地希望通過大屏電視、車載、平板等場景先行培育鴻蒙生態。
以首款搭載鴻蒙系統的榮耀智慧屏為例,目前智慧屏除了四大視頻平臺外,常見應用只有電視淘寶和Keep。榮耀總裁趙明表示,由于鴻蒙系統剛剛起步,而且大屏的生態和手機不一樣,目前應用主要集中在影視和音樂上,未來會拓展至教育等領域。
余承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微軟沒能在操作系統上獲得成功是因為沒有強大的終端能力,“我們每年出貨幾億臺,相比他們更容易打造這個生態。”
從華為的財報數據來看,去年開始華為已經將工作重心轉向消費者業務,尤其是運營商業務受到美國禁令的影響,智能手機為主的硬件終端銷量撐起華為的營收和凈利潤。華為今年上半年財報顯示,銷售收入401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2%,凈利潤率8.7%,其中消費者業務營收2208億元,占比55%。
具體到消費者業務各品類的銷量,華為(包括榮耀)智能手機發貨量1.18億臺,而接下來將搭載鴻蒙系統的產品包括PC、平板和可穿戴設備的增速分別為300%、10%和200%。至于剛剛發布的智慧屏新品,家電分析師劉步塵預計,今年華為+榮耀智慧屏的總銷量不會超過150萬臺,但三年內總銷量有望達1000萬臺。
不過出貨量更多的三星并未成功推廣自己的操作系統Tizen。2012年,三星和英特爾聯合發布Tizen OS,除了智能手機外,Tizen OS也可用于平板電腦、智能電視、車載系統等終端。但Tizen并未如愿擊敗安卓,三星只是在一些中低端機型和可穿戴設備上采用Tizen OS,并未讓Tizen成為主流操作系統。根據IDC報告顯示,2018年三星手機出貨量繼續把持全球第一的位置,全年出貨量為2.923億臺,市場份額為20.8%。
華為還有什么底牌?
IoT時代的蘋果
依靠5G優勢提前布局物聯網
“鴻蒙就是開天辟地的意思”,華為開發者大會上,余承東這么說。
“未來5至10年,華為消費者業務的長期戰略是全場景智慧生活。”余承東表示。鴻蒙不僅面對的是智能手機等消費者業務,還要掘金更龐大的萬億級5G物聯網領域。
從今年3月起,華為一直對外宣傳其全場景智慧化(IoT)戰略,并提出了“1+8+N”戰略,即以手機為主入口,以平板、PC、穿戴、HD、AI音箱、耳機、VR、車機等為輔入口,加上泛IoT硬件,實現多場景覆蓋。
華為首席戰略官邵洋在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表示,當前物聯網生態平臺眾多,標準不一且差異較大,多品牌、多品類產品之間聯動困難。比如,家庭生活場景中涉及的常用品類超過50個、可連接節點超過150個、可選品牌超過2000個,生態標準和平臺的割裂直接導致用戶無法感受到智能設備帶來的基本價值。
在鴻蒙系統之前,華為已在物聯網場景有所布局,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推動成立Hi-Link標準,旨在打通各大智能家居品牌。目前西門子、松下等260個品牌3000萬設備已經支持Hi-Link標準。根據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戰略官邵洋早前的說法,華為的IOT戰略目標是在三年內讓中國三分之一的IoT設備支持華為的Hi-Link標準。
余承東說,過去的操作系統都是為不同平臺設計的,像手機、手表、電視等都各有操作系統。他表示,鴻蒙的出發點和安卓、iOS都不一樣,并不局限于一種硬件,而是可以面向全場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統,能夠同時滿足全場景流暢體驗,以及一次開發實現多終端部署的要求。
申萬宏源在研報中預計,目前車聯網、智慧城市、工業三大應用成熟度各有不同,鴻蒙系統有望在這三大領域起催化作用。根據2017年1月工信部發布的《物聯網“十三五”規劃》,預計到2020年,我國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將超過1.5萬億元。
申萬宏源分析師朱型檑認為,借助鴻蒙,華為可能將成“5G+IoT時代的蘋果”。產業互聯網新藍海下,“華為之于物聯網”可類比“蘋果之于移動互聯網”。借助鴻蒙操作系統,華為將在生態、硬件、先發+持續創新三方面體現競爭優勢,成為5G+IoT產業領軍。
如果鴻蒙能夠在物聯網應用上搶先奪得戰略高地,作為操作系統其生存問題迎刃而解,并且隨著物聯網應用的深入,反過來催生5G生活場景的新生活形態,鴻蒙有可能實現一定程度下的“降維攻擊”,滲透進對手們已經建起圍墻的領域。
急需抱團出海
鴻蒙海外生態布局至關重要
與國內應用生態相比,國外市場才是鴻蒙系統真正面臨考驗的戰場。華為的智能手機近年在海外市場銷量持續走高,成為支撐華為營收的主要支柱。IDC的數據顯示,華為今年第一季度的海外出貨量為1820萬臺,第二季度2240萬臺,共計4060萬臺——這是華為上半年實現1.18億臺出貨量的重要抓手。
但由于安卓系統可能“斷供”,即使華為能夠在“一夜間”讓所有的手機換成鴻蒙系統,也無法彌補海外市場的應用空缺。盡管余承東強調開發的工作非常少,但如果無法在手機上預裝和使用谷歌的應用,對華為的海外市場銷量依然有巨大影響——5月被美國政府列入“實體清單”后,華為手機在海外的銷售一度大跌40%。今年6月Facebook證實,公司已禁止華為在新手機中預置Facebook、WhatsApp和Instagram應用,但用戶依然可以通過應用商店進行下載。
8月9日,在發布會后的群訪環節上,余承東在回答完鴻蒙系統問題后突然話鋒一轉,將話題引向中國互聯網公司出海上。“很多互聯網公司沒有出海,我覺得是決心不夠,中國互聯網公司在國內做得好,在海外也能做得好。”余承東表示,希望在座各位記者可以呼吁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出海,增大全球市場。
余承東之所以要強調國內互聯網積極出海,與鴻蒙當下的問題有著直接關系:雖然他強調華為可以在一夜之間將所有的智能手機從安卓系統替換為鴻蒙,但在海外市場上沒有任何一家手機廠商能擺脫對安卓生態的依賴。除了抖音這樣現象級的應用外,國內尚未有互聯網公司能做到像Facebook、WhatsApp和Instagram等熱門應用實現用戶全球化。
海外市場的生態建設對鴻蒙而言更為迫切。華為消費者業務云服務總裁張平安向記者表示,華為即將成立的扶持基金將高達10億美元,其中或將有8億投向海外市場。此外,余承東也在采訪中表示,華為會減少對開發者的提成比例,將更多的利潤讓給互聯網公司和APP開發者,具體比例將在日后公布。
不過有參與此次大會的開發者向新京報記者表示,華為目前在國內市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已經領先于蘋果和小米,如果全部的智能手機啟用鴻蒙系統,這將是龐大的應用市場,但華為一直強調鴻蒙短期內不會落地智能手機,開發者對此持觀望態度。
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預測,華為可能在今年第四季度開始出貨搭載自主操作系統鴻蒙的手機,但由于鴻蒙手機初期無法滿足海外市場中高端用戶的應用程序生態需求,故會定位低端市場為主。
余承東則表示,華為不會專門選低端或高端手機應用,他甚至強調鴻蒙系統更適合高端手機,“因為性能更加強勁、更加安全。”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70瀏覽量
251938 -
鴻蒙系統
+關注
關注
183文章
2636瀏覽量
6639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