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華爾街日報》曝光了一家印度偽AI明星公司Engineer.ai。
這家總部設在美國洛杉磯和英國倫敦的公司,一直以來都聲稱:使用AI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移動App的自動化開發。
在2018年11月,Engineer.ai對外宣布完成了295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億元)的A輪融資,由Lakestar和Jungle Ventures領投,Soft Bank的Deep Core參與。而這家base在倫敦和洛杉磯的初創公司,也成就了去年歐洲最大規模的一筆Al輪投資。
Jungle Ventures官網的海外投資項目中,Engineer.ai的描述為“通過人工輔助AI定制軟件”。
去年,日本科技巨頭軟銀集團(Soft Bank Group Corp.)推出了一支專用于人工智能的投資基金,預期資本為1080億美元。這次投資也成為了軟銀Deep Core這筆AI專項基金,投資的第一個海外項目。
然而,獲得軟銀和多家投資機構認可的Engineer.ai被曝出:其所聲稱的大部分demo制作和軟件生成,目前都是依靠印度以及其他地方的人工工程師來完成的。甚至,這家公司連一個像樣的人工智能專家團隊都沒有,內部能稱得上技術的東西,就是決策樹了。
人工代替AI,竟掙了1個多億
“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名為Natasha的軟件和人工智能,允許任何人像定披薩一樣,定制一款app。”Engineer.ai創始人Sachin Dev Duggal去年在印度的一個采訪中說道。
Engineer.ai創始人Sachin Dev Duggal在多倫多的一次技術會議上發言。
Engineer.ai公開宣稱,其“人工輔助AI”可以讓所有人,通過點擊其網站上的菜單,來創建移動應用程序。
Engineer.AI的關鍵產品是它的Builder工具,它針對的是那些想要為他們的業務創建應用程序或者電子商務網站,但卻苦于沒有技術或預算來支撐開發的人。Duggal舉了一個例子,一個擁有200名教練的法國滑雪學校的人,想要做一個連接不同系統的網站和應用程序,但卻無法負擔定制軟件所需的500,000美元。
Engineer.AI
但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幾位熟悉公司運營的人員(包括現任和前任員工)爆料,Engineer.ai并未使用人工智能來自動生成應用程序的代碼。他們表示,該公司依靠印度和其他地方的人工工程師來完成大部分工作。
“公司兩個月前才剛剛開始這款自動化開發程序的研發,距離真正完成至少還要一年。“
一些現任和前任員工表示,目前,包括某些定價和時間表計算是由傳統軟件而非AI生成的,而且大部分工作是由員工手動完成。
這些員工還向《華爾街日報》透露,這家公司并沒有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公司內部實際上使用的技術是上世紀50年代就出現的技術——決策樹……而這肯定不是AI。
內部用著決策樹,而對外卻宣稱自己在構建深度學習AI自動化軟件,并且賣的不亦樂乎。
面對《華爾街日報》的指控,Engineer.ai也指出,自己曾經在其網站上發布的一份聲明,該聲明表示軟件的“平均約60%”是機器完成,其余由人類生成。但是,當被再次問及其產品中到底哪個部分是如何用AI生產的時候,發言人以這些細節是核心技術專利為理由拒絕詳細說明。
更讓人震驚的是,除了沒有核心技術說明,該公司甚至還沒有像樣的研發團隊。
據內部人員透露,Engineer.ai團隊中并沒有高級機器學習團隊。當第一次被要求公開具有AI專業知識的高級員工時,該公司才給出了一個。
并且在隨后的網站聲明中,Engineer.ai表示人工智能專家很難雇用,但最近已經招到了一些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的研究者。在另一份聲明中,該公司介紹了三名有一定數據科學和其他學科方面經驗的團隊成員,但沒有詳細說明。
然而,就算在這樣的模式下,這家公司還是在2018年獲得了231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6億元)的收入,65%來自于印度。Engineer.ai也表示,2019年將實現4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2億元)的收入,并預計印度的貢獻將達到3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5億元)。
AI落地骨感,催生行業泡沫
今年3月份,風投公司MMC發布報告表示,在歐洲2830家被歸為人工智能公司的初創企業中,只有1580家符合描述。即在歐洲有40%左右的創業公司,都是假AI公司。這個標簽,指的是計算機系統能夠執行通常需要人類智能執行的任務。
報告中還指出,與其他科技公司相比,有著人工智能標簽的初創公司吸引的資金要多15-50%。
這些所謂的AI,和Engineer.ai一樣,只存在于論文中、Demo中、產品的介紹中。
為什么?因為落地太骨感了。
就算谷歌、Facebook這樣的AI重鎮,也遭遇著這樣的情況。
今年5月份,《紐約時報》報道稱,谷歌能夠自動打電話的AI,被稱贊通過圖靈測試的Duplex,背后有真人在偽裝。
使用Duplex成功預訂4次餐廳中,有3次源于Duplex背后的人工。
Google Duplex 團隊負責人 Yaniv Leviathan 和 項目工程主管 Matan Kalma 在餐廳吃飯,這頓飯就是 Duplex 打電話為他們預訂的。
而在之前,打電話AI Duplex背后還有人類呼叫中心這件事,谷歌之前從未披露過。
甚至一直以來,谷歌展現的姿態,都是完全AI,完全自動化,完全不需要人類。
只是之前官方博客里,有云淡風輕提到過,機器能夠自主完成大部分任務,并識別自己無法處理的情況,然后讓人類來處理。
但現實呢?這項技術還很年輕、使用有限。目前谷歌仍在使用人工呼叫來幫助獲取數據、訓練AI。
有谷歌鐵桿支持者認為,谷歌這樣謹慎而不激進地引入Duplex,是明智的。
但炫酷的Demo和尷尬的現實對比下,無疑是一記耳光。
還有一些公司,遭遇落地骨感的過程中,也是方法頻出。
比如美國的一家自動駕駛貨運公司Starsky Robotics,核心目標和所有的無人駕駛公司一樣,致力于讓卡車自動駕駛。
2018年2月,這家公司將無人卡車開上了佛羅里達州的公路上,完成了一次長達7英里的無人駕駛。
成立3年以來,已經從Y Combinator、Sam Altman等投資方獲取了2170萬美元資金(約合人民幣1.5億)。單從投資方和融資額度上來看,也算是一個有潛力的公司。
但科技網站TechCrunch報道稱,這家成立3年多的公司,只有3輛無人卡車,普通卡車則有36輛。
有一半的員工,都在致力于運營有人類司機驅動的卡車運輸服務,這項服務已經開展了近兩年,為客戶運送了2200多批貨物。
為什么?
因為需要普通卡車業務的反哺,需要數據,更需要收入。
Starsky的CEO斯特凡·塞爾茨-阿克斯馬赫(Stefan Seltz-Axmacher)說,這是公司長遠發展的關鍵,他說:“如果沒有人類司機驅動的卡車運輸業務,Starsky永遠不會擁有一個可運營或者盈利的無人卡車業務。”
AI可能是泡沫,但別害怕泡沫破滅
現在,時間已是2019年,當我們談論AI,一切都有了根本性的不同。
在競爭最激烈的領域,第一階段的戰爭甚至已經結束,曾經燦若群星的一眾AI新勢力,現在層次分明,甚至有公司已無力參與下一階段競爭。
還有行業與行業的邊界,技術公司通過AI線下落地,場景企業也在加持AI攻堅技術,都說AI+,但新增紅利歸屬誰,最大紅利誰吃掉,勝負難分。
雖然目前AI發展存在泡沫,我們不應該害怕泡沫的破滅。因為,一個洗牌的時代已經來臨,深度泛濫、偽AI創業的公司難有未來。一個新的時代也正在來臨,落地為王,技術價值轉換為商業價值的公司,一定是未來。
不久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任正非也表示,人工智能有可能是泡沫,但別害怕這個泡沫破滅。如果我們不是采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提升生產效率,我們公司就不可能實現低成本,不可能獲得高利潤,也不可能加大對未來的戰略。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354瀏覽量
238818 -
軟銀
+關注
關注
4文章
340瀏覽量
24067
原文標題:杭州一處假華為手機窩點被偵破:現場查獲手機600余部;華為:將采用更多麒麟處理器,降低對高通依賴
文章出處:【微信號:news_16rd,微信公眾號:一牛網在線】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