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發展會影響傳感器的生存嗎
傳感器技術作為信息技術的基礎與三大支柱之一,隨著“互聯網+”形式的發展,及中國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傳感器技術和傳感器產業的地位日漸凸顯。
目前,我國傳感器產業具備從技術研發、設計、生產到應用的完整產業體系,市場需求旺盛。但我國傳感器企業95%以上屬小型企業,規模小、研發能力弱、規模效益差,技術水平還有待提升,中高端的傳感器需要從國外進口的占比較大。
現下,物聯網被炒的火熱,而萬物互聯的所有動作鏈接和應用場景的實現,都需要靠傳感器來完成,傳感器已成為萬物互聯的基礎硬件和必備條件。據業內預計,到2019年,我國智能傳感器市場將達到960億元的規模。
再則,貿易戰的紛爭,垃圾分類觸發的環境監測市場剛需,相應的傳感器市場也將達到數千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針對這些問題,我國應該如何分步去解決?
清華大學的一位教授曾說過,國內的實驗室研究水平并不是很差,可惜未能充分利用,很多傳感器技術沒有轉化為進入市場的成熟產品。相對應的,傳感器技術的研究需要比較長時間的投入,一款傳感器的研發,要6年-8年才能成熟,一般中國企業都承受不了這么長的周期。所以傳感器技術和產業的強大,才會停滯不前。
而這次貿易戰,高端儀器儀表也在行業范圍內,面對技術上的封鎖,我國儀器儀表行業技術的提升,唯有從進口為主調整為以自力更生為主,只有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千億市場中站穩腳跟,而且傳感器作為物聯網技術最重要的數據采集入口,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可以說,剛需一定程度上會推動技術的進步,是國產化目標實現的強大推動力。
千億級市場即將全面爆發國產企業要走出自己的“道路”
根據以往的傳統統計,傳感器主要應用在工業、汽車電子產品、通信電子產品、消費電子產品專用設備四個領域,而隨著政府對環保政策的出臺,近年來,傳感器在環境監測的應用已經成了新熱點。“藍天保衛戰”的全面開展、“垃圾分類”的政策實施,我國各省、市相繼建設環境空氣質量檢測站。其中,對環境的監控主要在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噪聲三個方面。
據市場研究公司YoleDéveloppement預測,2021年全球氣體傳感器市場規模將達到9.2億美元,未來5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7.3%,其中環境監測在所有應用領域中位列第三。“環保熱”的到來使得環境監測儀器行業也更著大熱,國內外傳感器企業紛紛進軍環保領域,千億級市場即將全面爆發。
在環境監測行業,環境傳感器因其便攜、智能、多樣化等特性而受到大眾青睞。而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物聯網的加持下,傳感器的應用漸成系統化趨勢。
根據應用領域來區分行情,環境監測站應用的分析儀器傳感器,體積大、價格高,多數為外國進口,國內品牌較少;工業領域應用的環境監測傳感器,市場占有率位居國內前列,但還是有50%用的是國外產品。
造成以上的因素,主因還是受制于新材料、設備、生產工藝等產業化的基礎問題,國內落后的傳感器研發和制造水平,與高速增長的需求形成了矛盾,只能大量依賴進口。國內的企業沒有核心技術和統一標準,而用戶為了保持系統的一致性和穩定性,不敢用國產貨,這也讓一些國產廠商愈發缺乏自信。以上,不僅僅是在環境監測傳感器領域,這是我國整體傳感器產業的共同問題,技術細節、加工工藝、極端環境使用等方面與國外產品存在的差距,都是我們改進的方向。
那國產企業何去何從呢?首先,加大研發投入是不可避免,包含人力和資金等來優化技術和工藝細節,實現整體實力提升,推進市場化應用。其次,貿易戰的紛爭,環境監測站和工業中的應用,應明文規定禁止使用進口產品,支持和鼓勵傳感器技術轉化為進入市場的成熟產品。最后,可以通過產業集聚,走出一條產業路,形成一個有中國品牌特別的完整的產業鏈,迎接市場的需求。
我國的傳感器行業發展雖然相對滯后一些,但這些年我們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政府《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的推進,也在大力扶持傳感器行業的發展,相信未來我們跟國外的差距會越來越小。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0文章
51046瀏覽量
753138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09文章
44578瀏覽量
37287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