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重人工智能解決方案領域,百度成功率更高,騰訊、阿里甚至不直接露面,而是由相關代理人打理;金融領域,阿里與騰訊有支付,與金融機構存在競爭,其他公司相對機會更多;有的客戶要求國產帶服務器的云廠商,競標者都明白,華為最可能勝出。
2016年7月,北京國貿一間會議室,唇槍舌劍。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百度總裁張亞勤、百度云總經理尹世明等高管無一缺席,會議交鋒的核心是百度如何輸出AI、云等技術。
一年前,百度云正式對外開放運營以來,這樣的討論已有多次。
從時間角度看,百度云是后來者,阿里、騰訊、華為等巨頭早已入局,金山云、UCloud、青云這樣的創業型公司也開始嶄露頭角,價格戰此起彼伏。2014年的數據顯示,當年3月,阿里云的云服務器、云存儲和云數據庫價格大幅下調,其中云存儲降幅達42%;一個多月后,騰訊云宣布云服務價格全線下調50%。
百度云是否還有機會?這次會議上,百度管理層有了定論。
百度在B端市場發現,客戶采購百度AI能力時,往往對云也有需求,已經用上云的同樣需要AI。百度由此推斷,B端更需要綜合性解決方案。
李彥宏的觀點是,云計算的內涵隨著技術進步在不斷發生變化,百度在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的積累,使得百度云不同于傳統的云計算,而是“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三位一體”,“這也是百度智能云計算未來的發展方向”。
后來,百度將之總結為ABC,分別代表人工智能(AI)、大數據(Big Data)和云計算(Cloud Computing)。“中國的云市場,很像馬拉松比賽,42公里領先者才跑到2公里,機遇很大。”2016年11月,張亞勤首次對外公布百度云計算切入點和戰略時頗為自信。
過去三年多,百度云開始超車。
今年3月,百度在2018年第四季度財報中,首次單獨曬出云業務成績單,該季營收11億元,是2017年同期的兩倍多。2018年,百度云位列國內公有云第五名,2019年第一季度成為第四。
8月29日,百度云一口氣發布18項智能計算新產品。9月2日,李彥宏宣布升級“云+AI”戰略,提高百度智能云的戰略地位,百度智能云與CTO體系高效融合。李彥宏將百度智能云比作百度AI產業智能化落地的“排頭兵”,他更期待云能像一把尖刀,為百度拼出一條血路。
巨頭的游戲
2018年接近尾聲時,百度進行了一次組織架構調整。
其中,很大一部分跟云有關,原有的百度智能云事業部(ACU)升級為智能云事業群組(ACG),承載AI to B和云業務的發展。
李彥宏解釋說,架構調整是為了加快AI與產業結合, 推動產業智能化進程,加速推進“云上百度”。他對云抱有很大期待,希望升級后的ACG能充分利用百度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及云計算方面的技術優勢,為百度打造新的增長引擎。
這意味著,百度甚至將云提到與搜索、信息流并重的高度。ACG由尹世明負責,向張亞勤匯報。根據9月2日的最新架構調整,尹世明攜ACG團隊向集團首席技術官王海峰匯報。
李彥宏說,本次調整有利于加速TG中臺戰略實施過程中積累的底層技術能力向云輸入,更有利于加速AIG(百度AI技術平臺體系)的AI能力商業化,讓技術更直接有效地在云平臺上支撐業務。
據「藍洞商業」了解,李彥宏對百度云業務投入了更多精力,對智能云事業部的要求越來越直接,同時也會傾斜更多資源,包括一些方向性指引。
百度智能云副總經理李碩告訴「藍洞商業」,2018年12月百度組織架構調整以來,發生了一些變化,“組織通常反映的是戰略,最直接的影響是,大家對To B這件事更有信心了。”
在百度內部,有了統一的To B作戰方向,協同與協作更順暢,百度智能云是整個百度技術產品輸出的最基本底座,各事業群對外輸出方案均以云為載體。比如,車企與百度合作,所有數據、地圖都在云上。
外部市場對百度的感知則更清晰,合作伙伴的期望是與有戰略定力的公司合作。
在百度之前,圍繞To B與云業務,騰訊與阿里亦進行了大規模組織架構調整。不過,BAT云業務側重點并不一樣。
馬化騰形容騰訊要為各行各業提供“數字工具箱”,在騰訊工具箱中,云計算與大數據、人工智能三項合并為一個工具,其他工具還包括公眾號、小程序、移動支付、社交廣告、企業微信和安全能力。
一位云計算行業人士認為,早期騰訊云業務有過搖擺,現在態度也不算是特別堅決,相比之下更多精力可能在微信小程序、支付及其生態。
阿里云已經走過10年。2018年11月,阿里云事業群升級為阿里云智能事業群,阿里巴巴CTO張建鋒兼任總裁。
張建鋒表示,組織升級之后,阿里巴巴與阿里云的技術完全拉通,阿里巴巴集團整個技術變成一個云上技術。阿里云要幫助合作伙伴完成三個轉型,即基礎設施云化,核心技術互聯網化,把應用系統從原來的流程化為主,變成流程、數據智能并重的系統。
百度云更重人工智能。尹世明解釋過,初衷是圍繞“把AI技術商業化”這個核心來布局,以此構建業務體系。“作為百度AI產業化的載體,智能云將百度多年技術積累、工程化開發能力、資源生態三方面的優勢進行整合,共享給社會,共享給產業,去加速每個產業的智能化升級。”尹世明說。
李碩承認,傳統云服務領域目前價格戰仍很常見,也有一定壓力,但百度智能云通過精細化運營,充分挖掘計算性能、做好算力分布與虛擬化,扛得住打。
在他看來,To B賽道足夠寬,也不像ToC頭部效應明顯,從最基本的商業邏輯來看,甲方招投標至少得找來三家公司。此外,BAT、華為都有自己的優勢行業與領域,并非你死我活,即便在直接競爭的領域,也會發揮各自優勢。
比如,一些重人工智能解決方案領域,百度成功率更高,騰訊、阿里甚至不直接露面,而是由相關代理人打理;金融領域,阿里與騰訊有支付,與金融機構存在競爭,其他公司相對機會更多;有的客戶要求國產帶服務器的云廠商,競標者都明白,華為最可能勝出。
“云計算最終可能還是巨頭的游戲,小公司必須找到自己的獨特價值,否則可能扛不住。”
尋找節奏
過往,百度更熟悉C端市場,對B端理解不多。
百度相關人士向「藍洞商業」解釋,云對外開放晚一些的原因可能在于,百度并不急于做無差異的云。人工智能技術逐漸被引爆后,百度開放了自己的AI能力,在此過程中找到了差異化路徑,那就是將云與AI結合。
一家To C公司要嫁接To B能力并不容易。百度落地To B市場是一個艱辛的過程,起初其行業認知、資源和工作習慣等與B端有很大差異。
“(百度)做To B市場碰到過很多困難。”尹世明告訴「藍洞商業」。
2016年,尹世明加入百度,開始帶領百度云征戰To B市場。尹世明先后供職于蘋果與SAP,張亞勤第一次公開介紹尹時,稱贊其擁有二十多年全球領軍企業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是To B市場的領軍人才。
剛進入公司,一次內部會議上,大家說尹世明要把To B經驗帶給百度。尹世明覺得自己對To B理解還算深刻,不過也應該結合百度的To C經驗,兼容并蓄。于是,他回答自己是來學習的。其實,也不全是謙虛。過去十幾年間,他親眼見證了To C互聯網的迅猛勢頭,很多老牌IT企業落后了,尊重To B市場的同時,應該正視這一點。尹世明覺得,技術的發展應該帶來全新的視角,未來可能是ToB、To C雙相位。
百度智能云的遭遇,既有普遍困難,也有具體問題。
普遍困難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一段時間里,有人神話人工智能,導致行業和客戶對人工智能期待較高。但現階段,人工智能相關技術更適合解決特定場景下的特定問題。另一類是溝通障礙,云計算、人工智能很多技術來自實驗室,B端用戶需要解決實際問題,前期雙方往往難以溝通。
具體的行業問題在于,一方面,行業信息化水平不同,金融、通信等有技術部門的行業相對容易進入,工業、制造業、農業等領域則比較困難。原因很簡單,工農業領域很多公司沒有技術部門、沒有自己的工程師,AI工程師也不可能跟其一線人員去講自然語言理解、知識圖譜和計算機視覺。
另一方面,在不同行業不同場景下,人工智能通用算法也會出現問題。
拿人臉識別來說,該技術引擎用于人證合一識別非常容易,但如果把這個模型直接拿到銀行柜臺,通過攝像頭做人臉識別就有困難。銀行柜員與客戶之間隔著玻璃,圖像捕獲有重影,如果不進行調優,識別率極低,甚至不如人眼。
在語音識別中,如果普通話夾雜方言,或者帶幾個英文單詞,通用算法就會受阻。另一種情況是,同一個詞不同語境,意義不一樣,語音識別引擎該如何理解。比如,百度云為中國聯通提供機器人語音客服,大王卡是聯通的套餐產品,一般語境下機器是無法理解的,必須經過學習。
尹世明認為最根本的,是要構建一個To B體系,包括研發、運營、銷售、服務等。拿研發體系來說,To C互聯網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但針對To B市場的產品,是有生命周期的,需要做好管理。
“我覺得這方面我們做得不錯,很短的時間里就把這個架構搭完了,目前運營得越來越好。”尹世明說。
百度云找到了自己的節奏。是否進入一個行業,有三條標準:一是有可衡量的社會與商業價值。二是行業場景信息化基礎好,利于AI落地,比如金融、運營商、航空公司和電力基等。而一些行業,甚至內部流程還處于Excel傳遞工作、數據階段,AI直接落地難度過大。三是觀察分析行業的長期成長性。
基于此,百度云首先選擇互聯網、媒體、娛樂等百度的優勢行業,同時在AI相關行業與場景發力,比如金融、政府和工業等領域。
下一個20年
百度智能云的ABC戰略也在不斷進化。
尹世明說,2016年11月第一次提出ABC時,希望三者能融合,云的未來不僅是降本增效,更重要的是推動智能革命。此后,ABC有了2.0、3.0版本,開始賦能各行各業。
百度的ABC,不是簡單的A+B+C,而是一套可擴展的架構,能夠將各種技術靈活嵌入其中,形成ABC+X的擴展能力。
比如ABC+IoT,ABC負責虛擬世界,IoT負責物理世界,ABC+IoT就把虛擬世界和物理世界聯合在一起。物聯網的核心在于交互方式的發展和演進,原來往返于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只能通過電腦或手機,如今可以通過物聯網,通過對話或數字等方式進行連接。
這種進化讓百度在競爭中有了更多機會。
2017年7月,中國聯通招投標智能客服項目,百度與阿里、科大訊飛等一同競標。此前,中國聯通采用的是科大訊飛的系統,如果百度想要勝出,至少要證明比現有系統更優。經過一系列比拼,百度在六個對比維度中,有五項拔得頭籌,最終拿下這一單。
一個有趣的細節是,百度云智能客服與客戶進行了16輪自然對話,在一般真實場景中,三四句對話就能滿足實際需求。這意味著,百度云的自然語言理解能力更進一步,復雜問題也有可能在線解決。
眼下,百度智能云有了更大的目標。尹世明判斷,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中國發生,這場智能革命正從基礎建設階段躍升到工業化階段。
王海峰認為,驅動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都表現出很強的通用性,每一次工業革命到達高潮時,驅動它的核心技術就進入工業大生產階段,呈現出標準化、自動化、模塊化的特點。人工智能正將人類社會帶入智能時代。
智能化時代可能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礎架構構建階段,主要是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三位一體的融合,目前已經基本實現。第二階段,從現在到2025年,人工智能自身要大規模走向產業,核心是解決規模化應用問題。第三階段,整個產業全面進入人工智能時代,極大地提升生產效率和財富創造,這將在2025年之后出現。
尹世明試圖抓住這個機會,他認為工業化都要解決三大問題,即新的生產力、自動化、協同和共享。人工智能工業化,相對應的就是智能計算、智能應用、智能生態三大關鍵因素。
依此邏輯,尹世明提出一個所謂的AI工業化智能公式:人工智能工業化=(智能計算*智能應用)^智能生態。簡單翻譯一下,就是智能計算與智能應用相互交叉促進,通過智能生態實現指數級的發展,實現人工智能的工業化。
在這個思路下,百度ABC進入金融、互聯網、零售、工業、安防、制造、能源等更多行業。
比如,在語音智能領域,除了人工智能客服,百度智能云新推出“智能來電小秘書”功能。一個電話打進來,不方便時可以先讓小秘書接聽,如果短信通知是重要來電,可以快速回復。如果是騷擾電話,小秘書還能與之相互攻防。假設是房產中介或汽車銷售,小秘書能問出很多細節,供機主事后查看。
視覺智能方面,百度智能云產品也在升級。精研科技是江蘇常州的一家制造企業,從事精密零部件制造,三星、華為、OPPO、VIVO、小米、亞馬遜、谷歌等都是其客戶。這些大公司對產品精密度、外觀要求非常高,精研科技需要大量人力進行精準質檢。
利用百度智能云打造的智能質檢設備之后,解決了過去主要靠“肉眼+放大鏡”來檢測的痛點,能同時檢測6個零件面的33種缺陷,將漏檢率控制在0.1%內。數據顯示,設備投資回報率則達到了傳統機型的 6.5倍。
這些跡象均表明,百度智能云在百度地位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百度新的增長引擎。過去20年,百度主要依靠搜索,下一個20年,百度的希望在云與AI。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354瀏覽量
238835 -
騰訊
+關注
關注
7文章
1656瀏覽量
49477
原文標題:場地+道路,深度試駕銳界ST/ST-Line,為什么都說它是最強七座SUV!
文章出處:【微信號:IEVBook,微信公眾號:智電汽車】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