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一尊塑像是容易的,塑造一個人卻十分困難。而重塑一個人的精神與思想則難上加難。
一般很難確定一個人是何時走向思想獨立的,但人們對此有一個共識,即一個人一旦成年,他的思想就基本定型。這源自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從家庭、學校與社會等環境中接受的各種文化與觀念對他的綜合塑造,這些文化觀念有主觀性與片面性的缺陷,不過并不妨礙它們融進人類的血液中,成為他們精神世界的主要江流。正因為此,要給一個成年人更新“血液”,往往會遭致失敗。
成年人精神與思想世界很難重塑的事實,很多人是領教過的。但此事不是毫無可能,也并非沒有辦法。在我看來,有兩條途徑可以實現:其一,勤于學習,包括多讀書、多與他人交流等等;其二,注重行動,包括工作、旅行,借此全面認識這個世界。換言之,一者用知識武裝自己,拓寬自己的精神視野與深度;一者用行動求證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將其轉變成智慧,實現人生價值。
在有可能重塑自我思想世界的方法中,要數讀書最為容易。相比而言,書籍唾手可得,這是第一個便利。讀書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書籍永遠不會拒絕一個人的熱情。讀書之所以能重塑人的思想與眼界,更多依賴作者與讀者完全不同的人生經歷與思想世界,兩個不同的世界碰撞,要么發生共鳴,要么引發沖突。共鳴可以強化讀者的認知,并給人帶來愉悅感。關鍵是沖突的部分,不同的讀者對此有著不同的態度。有的讀者傾向于過度自我肯定,排斥所有與自己見解相悖的事物;有的讀者習慣于求同存異,對異見既不反對也不支持,或者說他們只是旁觀者罷了;最可貴的是最后一種讀者,他們對書中的諸多異見保持一種客觀、公正的懷疑態度,在實踐中多方求證,最后將其融入到自己的血肉。
偶然的發見也可以改變一個人對事物的看法。好幾年前,有一位不很熟悉的同事曾對我說:“原來你很幽默呀!我本來以為理科生都是不茍言笑,不跟人開玩笑的。”那時,我忽然意識到很多人其實內心存有不少偏見和誤解的。而我一直以來,習慣于依賴閱讀來擴大自己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和認知。
工科生具有怎樣的思維呢?在閱讀古魯·馬達范所著《轉向》一書之前,我沒什么清晰系統的認識。《轉向》這本書主要講述工程師是如何通過獨特的工程師思維來影響他人生活與構建這個世界的。
在譯后記中,本書譯者凌復華講到,在今天的美國,工程師人數比例占到國家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四,他們為更多的人創造了就業機會,并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影響改造著社會。在中國,據估計也有三、四千萬工程師,雖然總體水平還遠不能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但他們在今日互聯網時代的大潮中,為中國帶來的巨大貢獻,是無法估量的。
作者古魯·馬達范在《轉向》中,講述了一系列商業故事。恰如凌復華評價他時寫到,“馬達范是一位講故事的能手。”我十分認同這句話,比如書中記述作者自己在印度訪問保護恒河的米什拉的故事,語言生動感人,堪比一名出色的小說家。
工程師到底擁有怎樣的思維方式呢?作者認為他們是一群與普通人有所差別的人。工程師最大特征是具有模塊化的系統思維方式,他們擅長把復雜問題分解,也擅長將其綜合解析。將復雜問題分解成子問題與子結構被稱為“解構”,工程師經過對子問題與子系統分而治之,找到各部分解法后加以綜合,這種方式被稱作“建構”。
我認為工程師所謂模塊化的系統思維方式,更多是由于在工作中解決問題,長期養成的一種思維與行事方式,并非他們本來具有。另外,我覺得即便不是工程師的人,也可以通過學習與實踐練就工程師的思維行事方式。
工程師的這種思維方式,有三個要素:結構、約束、取舍。由這三個要素延展出三個基本特征:①在沒有結構的情況下,“預見”結構。②能夠熟練地在約束條件下進行設計。③經過深思熟慮后對解決方案和備選方案做出判斷的能力。
馬達范在書中通過二十多個故事,全面呈現了工程師勇于在實踐中尋求真理的歷史圖景。比如郵政編碼的誕生、世界上首臺自動取款機的誕生、青霉素的發明、數碼相機與現代手機的產生、首臺彩色數字印刷機的出現等等。作者在書中寫道一段話,“科學、哲學和宗教也許忙著追求它們認為的真理,而工程師則負責在約束條件下產生效用。結構、約束和取舍是工程師思維的三大法寶。”
工程師思維之所以能在全社會得以廣泛運用,在于它本身會以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人們不僅要了解各個組成部分和它們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而且要真正領會整體以及它的意義所在。”作者馬達范如是說。
工程師的模塊化系統思維方式,邏輯清晰、條理分明。它可以不斷地對原來的“版本”進行優化,追尋最優解,也可以靈活地采用標準化解決方案,概括起來就是以實效為目標導向,是實用主義的極致。聰明的你,如果仔細思考、將其延伸并運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一定也能開出自己的花兒來。
-
工程師
+關注
關注
59文章
1571瀏覽量
6854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