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能夠識別人臉的攝像頭走進學校,不管學生是逃課,還是上課打瞌睡、玩手機,都逃不過人臉識別系統的“法眼”。這只“眼”喚起了許多人對曾經高中班主任無處不在的恐懼,更掀起了關于教育初衷的討論。
同一個世界,同一種擔憂。近日,瑞典一所高中使用人臉識別系統記錄學生的出勤,被認為對學生個人信息的處理不符合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的規定,監管機構對學校董事會開出金額為2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14.7萬元)的罰單。
在美國紐約州北部的洛克波特市,當地一所學校預計從今年9月開始使用人臉識別系統,用140萬美元的政府補助金安裝數十個監控攝像頭,對潛在罪犯進行監測。但這項計劃被美國教育部叫停。
人臉識別系統在城市管理中被廣泛應用。警察用它比對犯罪分子和失蹤人員,交警用它監控交叉路口,捕捉超速和違反交規的汽車。去年,中國警方依靠人臉識別技術在張學友演唱會上抓捕在逃的犯罪嫌疑人,一度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不過,自人臉識別技術誕生之日起,人們對這項技術的擔憂也未曾停止。在每個公園、街道攝像頭下甚至許多看不見的地方,你無法預知哪一刻你的表情會被無聲“狩獵”,更不知這些數據的存儲時長、位置和用途,安全風險難以評估。
今年5月,美國舊金山市投票決定禁止警方使用人臉識別軟件查找罪犯。高新科技公司眾多的這座城市,成為美國第一個推出人臉識別禁令的城市。不久后,馬薩諸塞州的薩默維爾市議會也通過了禁止在公共場所使用面部識別軟件的法令。
人臉識別技術進入校園,則成為更嚴峻的問題。
安全,本是人臉識別技術的最初應用方向。在美國一些校園槍擊事件頻發的地方,人臉識別系統已經順理成章地進入校園。
今年,位于美國底特律市的直布羅陀公立學校,斥巨資引入新型數字安保攝像機。學校向家長寫信稱,他們將監視重點放在“性犯罪者,被停學的學生,被停職或休假的員工等”,并承諾視頻片段將保留60天,之后將從服務器中刪除。
這項承諾并沒有讓所有人放心。在美國,任何年齡學生的生物識別數據均受《家庭教育權和隱私權法案》的約束,該法旨在保護學生教育記錄的隱私。洛克波特市區學校的這項應用,讓紐約大學教育學院的教育顧問斯蒂芬妮·科伊爾感覺,“這正在向孩子們傳遞這樣的信息,他們是不可預測的潛在罪犯”。
另一些反對者認為,學校尚未發布關于人臉識別系統準確性的數據。“當系統出錯時,誰在被監控列表中并不重要。”一位法律顧問說,“如果一個進入攝像頭的人被錯認成威脅者遭到誤會,補救措施是什么?”
用人臉識別系統來保證出勤率和提高聽課效率,則引發了更大的爭議。
瑞典數據監管機構認為,學校統計學生出勤率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完成,而這些方式都比人臉識別技術對學生權益的侵害要小得多。
何況,人臉識別技術對情緒的識別尚處于研究階段。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發現,機器在識別人類情感時,人體動作可能比面部更具參考性。一位研究員表示,“我們發現根據肢體語言解釋情緒很復雜,即使人類也存在許多不一致。”何況,在目前機器有限的識別能力范圍內,要做到對學生上課時的表情進行精確分析,為時尚早。
中國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我們要加以限制和管理。現在我們希望學校非常慎重地使用這些技術軟件。”
人臉識別技術進校園存在爭議,并不意味著因噎廢食。使用它的基本原則,應該是被監控者知情同意和最大程度的隱私保護。
近日,美國伊利諾伊州和得克薩斯州通過生物特征識別法,要求收集和使用人臉識別的公司和個體必須遵循基本的隱私協議,包括在收集前得到知情者同意、規定數據保護義務和限制保留位置、禁止從生物特征數據中獲利等。
歐盟委員會的高級官員透露,他們正在計劃一項關于人臉識別數據使用的立法,這將賦予所有歐洲居民明確的決定權,“知道人臉識別數據何時被使用”。監管機構希望將面部識別數據重新分類為“生物識別數據”,這意味著收集數據時需要對方明確的同意及其他更嚴格的隱私保護。
人臉識別技術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更令人害怕的是,在人臉識別技術無孔不入地延伸后,人類可能會變成一臺臺監控攝像頭下流水線上的冰冷機器,或者擅長使用肢體和表情掩飾情感的“戲精”。在這背后,是關于讓渡安全還是讓渡隱私的矛盾。
-
攝像頭
+關注
關注
59文章
4836瀏覽量
95599 -
人臉識別
+關注
關注
76文章
4011瀏覽量
81860 -
面部識別
+關注
關注
1文章
375瀏覽量
2663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