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天極網)
自智能硬件時代開始,一系列穿戴類設備如春筍般浮現在大眾視野里,隨后經歷幾年發展,這一市場也從早期魚龍混雜逐步有序的形成了競爭梯隊。據IDC此前公布的2019 Q1季度球可穿戴設備市場報告顯示,Q1季度出貨量為4960萬臺,同比增長55.2%,其中第一梯隊玩家分別為蘋果、小米、華為、三星和Fitbit。雖然整體市場仍呈上升趨勢,但近期作為穿戴類設備最早的一批玩家Fitbit所展現的頹勢,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對該市場進行審視。
一方面Fitbit頹勢與自己只賣硬件的戰略脫不開干系,但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穿戴類設備當下仍為成為用戶剛需產品。據市場調研機構GlobalWebIndex一組數據顯示,只有11%的成年網絡用戶表示自己擁有手表此類穿戴設備,影響這類設備普及的最大問題在于產品應用場景有限。因此去年時,我們也看到可穿戴設備市場開始逐漸進入冷卻期,為了開拓全新市場,不少廠商將靶向轉向了醫療、兒童、護理方面。
Fitbit的現狀,更像是一個行業的縮影。即便IDC數據表明市場仍呈上升態勢,但Fitbit卻印證了這一市場早已不再是增量市場,而是進入到了競爭殘酷的存量市場階段。我們用另一個例子來解釋一下,以抖音和快手為例,目前兩家日活用戶約在3億左右。而中國總人口為14億,即使這樣,抖音和快手也進入了日活比較飽和的狀態,接下來展開的,必然是愈演愈烈的殘酷存量市場競爭。
顯然穿戴類設備市場也是如此,近幾年我們看到一些品牌的消失、蘋果的入局、以及硬件廠商開始轉投其他操作系統陣營。種種跡象表明,這個市場早已不再是此前的藍海。此外,穿戴類設備區別于智能手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需要培養用戶行為習慣,而智能手機當下已然覆蓋了人們日常吃喝住行的方方面面,而穿戴類設備卻顯得過于垂直,人手一臺著實有些不切實際。
因此,企業切勿理想的認為全球還有多少人未佩戴此類設備,不是受眾的人群永遠無法形成市場,尤其市場回歸理性的當下,企業接下來要考慮的應側重于如何在存量市場突圍上。其實近年來,手環與手表一類設備不斷在豐富著功能,但就目前而言,健康類功能依舊是此類設備的核心,一些引入的新功能及外圍功能仍過于雞肋。
比如說久坐提醒,對于一個日常事務纏身的商務人士而言,即便提醒也并不會帶來實質性的改變,沒人會在客戶焦急等待反饋時先起身做套運動。而這類提醒若發生在重要會議期間,帶來的更多是種煩惱,畢竟此前用戶并沒有在開會前通過App調整提醒間隔的習慣。再比如24小時全天候監測,使用這一功能的前置條件便是培養佩戴習慣,但多數人往往會在睡前洗漱時,將其忘在一邊。
因此,很多企業也在絞盡腦汁的想著其他突圍方式,比如與智能家居的聯動,正如此前IDC調研機構的研究經理Jitesh Ubrani所說:“耳機孔的消失和智能助手的出現成為了穿戴類設備增長的新驅動力,平臺和制造商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吸引消費者進入其可穿戴設備的生態系統。”
進入其可穿戴設備的生態系統,就是當下常說的聯動。但回過頭來想,聯動的成本與門檻實在太高,不再同一個生態體系下的基本已經刨除在外。換言之,這樣一種方式,更像是一種雙向帶貨。
由此來看,在消費一側,真正“殺手”級的健康應用尚未出現,多數廠商目前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這也是為何企業開始將靶向瞄準到醫療護理的最大誘因。據去年一組數據顯示,僅44%的受訪者認為健康類應用是產品使用的首要原因,低于2017年的54%。
然而這還是全球的數據,要知道地域造成的差異在其中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比如說北美用戶偏愛體育類體感游戲,但國內用戶卻并不“感冒”,這其中有戶型、理念等多方面的因素。放到穿戴類設備上看道理也相近,現如今多數人屬于“朋友圈運動”,這種需求可謂真偽參半。尤其是在996圍困、快節奏生活的當下,人們對于健康的關注度確實提高了,但還有多少精力與時間尚存,亦值得商榷。
(責任編輯:fqj)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0985瀏覽量
269275 -
可穿戴設備
+關注
關注
55文章
3816瀏覽量
16708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