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入冬的原因,近期制造產線的負面新聞有點多。再加以之前鋪天蓋地的“中國新建產線,投資巨多”的宣傳,一時間,晶圓制造項目又成為熱點,眾議紛紛,也讓業界對中國晶圓制造產能過剩的擔憂多了起來。不僅政府,甚至業內也有認為中國晶圓制造產能過剩的隱憂。這些擔心不無道理,但在芯謀研究看來,中國晶圓制造產能過剩是個偽命題,有效產能不但沒有過剩,還遠遠不足。中國半導體制造業的產能實際上是,無效供給過剩,有效供給不足;宣傳廣告過剩,實際運營不足。中國制造產線多的是“0”,少的是“1”。
之前芯謀研究曾經從全球前五大設備公司的中國客戶的銷售數據來分析中國半導體的投資問題(《摒棄浮夸、回到現實——從設備企業的銷售數據看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投資》),通過數據分析出中國大陸本土廠商半導體設備采購額僅占全球的9%!這與中國巨大的半導體市場快速崛起的芯片設計產業的需求嚴重不相匹配。有數有理有真相,引起業內的廣泛討論。今天我們再從產能的角度來分析這個話題,希望通過精準的數據,科學的分析,專業的判斷,讓業界對中國制造業產能的真實情況有個準確的判斷。
產能過剩是個偽命題
一提起半導體投資,尤其是晶圓制造產能,不少領導和專家擔憂半導體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光伏和LED等,將過去面板、LED和光伏產業與半導體產業等同類似。或許那些領域產能過剩后的凄風冷雨,產線關停時的痛心疾首,讓決策者心存疑慮。但芯謀研究認為,每個產業的規律與難度并不相同,不能簡單類同。
(一)半導體產業的規律不同于面板光伏等產業
面板光伏建了產線很快就會出產品,而建了晶圓線卻不一定會有產品,甚至永遠不會有。半導體之所以得到各國戰略支持,成為國家爭奪的核心競爭力之所在,就恰恰在于它獨特的門檻與難度:巨額資金、持續投入、高精尖人才、全球競爭、高度市場化等。簡單來說半導體既要有兩彈一星的難度,又要有大米白菜的體量。不說技術、人才等關鍵的隱形門檻,僅僅顯性的投資數額,半導體就和太陽能等不在一個數量級。目前大多數宣傳中的半導體產線也遠未到當時光伏、面板的成熟度,更談不上參與到類似的低價競爭---市場都看不到你的身影,如何談起你的價格?
(二)盡管號稱建設了很多產線,但多數是虛假的產線
現在新聞中統計的多條晶圓產線,很多甚至還只停留在計劃里、宣傳上;或者是小錢剛砸下去,僅僅起漣漪的階段。有些項目是“建設未動,衛星先行”、“只宣傳、不開工”、“只開工、不運營”。宣傳有太多虛假,廣告有太多水分。實際經營的團隊,百者無其十;實際到賬的資金,十者無其一。正是這些起不來的、忽悠的工廠,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產能,才造成了產能過剩的假象。
對于這些產線,我們是充滿擔憂與批判的。虛假投資、盲目宣傳,容易讓政府受到產業“繁榮強盛”的誤導,未來或會陷入“產能過剩,無需再建新線”的誤判。最后或會劣幣驅逐良幣,抑制了新的產線的建立,同時導致國內產能短缺,進而影響到設計產業的發展,最終影響到整個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和電子產業。
(三)即便是成熟產線,假如規劃不當,也會導致松緊不同
拋開國際公司的中國產線不論,假如只看國內生產線,產能分布也是結構性的,也要按照具體產線、具體產能甚至具體產品進行細致、深入地分析。即便是成熟產線,半導體產能也有“供給側”,也會存在部分布局產能過剩的同時而客戶需求的產能緊缺的某種局面。
過剩的不是有效產能,而是那些新聞里的“產能”
時值年末,國內代工廠的產能利用率都已在高位運行,8吋和12吋全面復蘇。正如下表,一線廠商中芯國際、華力微電子、華虹宏力、武漢新芯的產能利用率都超過90%,產能十分緊張。事實上不僅僅第三季度。近兩年來,隨著國內設計公司的蓬勃發展,國內8吋、12吋工藝一直需求強勁。國內產能遠遠不足,導致眾多國內設計公司只能去韓國等海外代工廠“舍近求遠”。
近些年中國雖然新建了很多Fab,但大多還是“工地”,最終“工地”無法轉化為產線,產線無法轉化為產能。但這些空廠被不少數據分析機構有意無意地統計在內,最終迷惑了別人,也迷惑了自己。
正如集成電路是“0”和 “1”構成的,實際上國內的制造產業也是由“0”的產能和“1”的產能構成。我們半導體過剩的是“0”的產能,缺的是“1”的產能。不少制造產線,既沒有靠譜的股東,更無踏實的團隊,這些產線未來很可能是“0”。
半導體里,中國過剩的不是產能,而是那些起不來的產線;中國缺的不是統計宣傳的產能,缺的是有效產能。
失敗的產線需要逐一分析
正因為有產能過剩的隱憂,有不少地方產線關門的新聞,讓業界的擔憂多起來,甚至認為不能再新建產線。四處開花、混亂無章不可取,因噎廢食、全面停止亦不可取。正如“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關于失敗原因也需要逐一分析,未必在于產能的過剩。
近些日子,制造產線上的三個新聞,不同的團隊、不同的地方政府、不同的工藝技術、不同的產品路線,但殊途同歸,最終都走到了曲終人散,黯然收場的地步。
剖析上述企業失敗的原因,主要以下幾條:
1、股東結構:
“海外臨時團隊+地方政府出資”模式在新時代基本不會成功。海外團隊的投資承諾往往難以落地,沒有資金投入最后導致沒有責任意識,最后會變為全地方政府出資。最終資金投入的不對等,帶來精力投入的不對等,然后是風險共擔的不對等,進而是責任界定的不對等。與此同時因為地方政府對產業的不專業導致大錢投出后只能寄幻想與團隊的“專業、責任、良心”,最終導致監管缺乏。
2、團隊實力:
失敗的產線往往是臨時團隊、海外團隊,且不說來自五湖四海的團隊戰斗力如何,至少對大陸尤其是當地的感情缺失,責任心缺乏。上述企業的管理層中基本由海外團隊主導,導致政府股東方對國有資金的監管不足,尤其是二手設備的采購中容易出現問題。最終導致國資流失、團隊跑路、項目停擺。但又由于身份問題,最終不論感情、專業、監管還是法律上很難追究境外團隊的責任。但在大環境下,地方政府也只好忍氣吞聲、息事寧人,甚至還要賠錢送神。
3、弱弱聯合:
縱觀歷史可以發現,穩定的資金投入與專業的技術團隊之間強強聯手才是打造成功產線的基石基礎。有些地方政府決心發展產業,知道自身的專業水平不足,就寄希望于海外團隊的幫助。但其空有“自知之明”,卻無“識人慧眼”,找來了海外虧損企業,甚至是非半導體圈內的團隊進行管理。所謂“將熊熊一窩”,這樣的管理團隊如何建設成功的產線?更不談這其中還有部分地方政府無視自身經濟實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連“自知之明”都沒有。如此“弱弱聯合”,到頭來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其實,不少出現了問題的制造廠多是“地方政府”與“管理團隊”的弱弱聯合,或許一開始,就注定了路途坎坷,命途多舛。
怎么辦?
既要嚴格管控實力羸弱的項目,避免最后形成無效產能,又要鼓勵實力優秀的企業積極建廠擴產,滿足國內不斷增長的產能需求,這需要業界的專業與智慧。或許從股東方、團隊實力、市場化資本投資、地方政府實力、產品定位和商業模式等多個維度綜合考慮,建立一個科學的、專業的、綜合的評分機制,擇優支持。
比如眾多維度中,地方政府的經濟實力是最直觀、最公開也最易評估的一個要素。
事實上,國內成功的12寸的產線多位于一線城市,出現問題較多的產線,也多出在上圖左側區域。畢竟半導體產業需要巨額的持續投入,對地方政府的經濟實力要求非常高。十多年前,中芯和華虹等代工廠披荊斬棘、十年九虧,一路煎熬到成熟,這與上海政府的實力與專業是分不開的。雖然時過境遷,國內不少城市的實力今非昔比,但產業的本質并沒有發生變化,半導體制造產業是長跑,不是短跑,靠的是耐力,不是沖勁。產線建設,企業建設、行業建設不是一個口號、一個儀式、一個活動、一個領導支持就能成功的。
另外通過對市場的分析引導出產能供需,也是迫在眉睫。需求是最重要的驅動力,市場是檢驗產線能力的唯一標準。以CIS為例,2019年CIS 傳感器出貨量將增長11%,再次創下記錄。追溯歷史,CIS的全球產值每年都刷新高位,這個趨勢預計持續到2025年。在這個優質市場中,不少中國設計公司的訂單卻被迫給到了韓國公司:Dongbu、海力士和三星,是國內代工廠的技術不行嗎?并不是,而是因為國內CIS的產能嚴重短缺!
假如我們有針對性地分析半導體產業的市場發展、產品需求、產能需求,鼓勵國內新建產線技術差異化、有特色地針對國內市場建廠擴產,這樣既能發展中國的優質制造業,又能滿足國內設計公司的需求,何樂而不為?
結語
產能過剩與否,答案就在市場。我們建議團隊要選擇綜合條件更好、更有實力持續經營的地方政府;政府要扶持技術更強、經驗更豐富的團隊,定位更加差異化、更被市場需要的項目。我們期待彼此謹慎選擇,也要勇敢抉擇;要熱情投入,更要科學發展;對方向正確的企業要持續不斷地支持,對僵尸產線有壯士斷腕的勇氣。更不能因為我們有僵尸產線、虛假新聞就認定產能過剩,而不去建設新的產線。
我們同時建議,政府和團隊應該建立相應的問責制度,做到“誰引入,誰跟進;誰承諾,誰兌現;誰管理,誰負責”。相關管控措施絕對必要,甚至還要嚴控,但也不能一刀切。要嚴控不具實力的產業產線建設,也要加大扶持實力優秀的產業產線發展,嚴控“0”,多支持“1”。唯如此,才能真正解決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中產能的問題,設計公司需求的問題,中國產業鏈安全可發展的問題!
-
晶圓
+關注
關注
52文章
4890瀏覽量
12793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