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科技評測實驗室)
蘋果AirPods無線耳機憑借舒適的設計和方便的充電盒,已經(jīng)在無線耳機市場形成了主導地位。不過,蘋果的耳機雖然可以在Android手機上使用,但優(yōu)先考慮的畢竟是與iPhone的兼容性。于是,其他耳機廠商在設計時就將Android作為重點目標,以避免與蘋果AirPods的正面競爭。但是,華為不一樣,其最新的FreeBuds 3無線耳機更像是蘋果AirPods的競爭對手,那么競爭的結果會怎樣呢?
第三代華為無線耳機以去年FreeBuds 2 Pro的設計風格為基礎,兩邊耳機的桿都變得更細了。耳塞的形狀也進行了小小的修改,從而提高了舒適度。與前一代相比稍稍地拉長了一點,搭配精致的曲線可以與耳朵貼合地更緊密。設計方面的小改動帶來的直接好處是耳塞不容易從耳朵上掉下來。AirPods沒有聽說過有掉下來的情況,但FreeBuds 3看起來更牢靠一些。另外這款耳機通過了IPX4認證,也就意味著運動流汗它能有防水性能。
FreeBuds 3最大的特色就是標配的充電盒。非常小巧的盒子,由于是圓圓的造型,能輕松裝在各種口袋里。至于充電盒的功能,底部有一個USB-C口,右側有對小按鈕,不過黑色款上的按鈕不太明顯。USB-C接口旁邊有一個小指示燈,用于顯示充電盒的電量,在內(nèi)部有一個指示燈,用于顯示FreeBuds 3的電池狀態(tài)。如果電池電量超過60%,指示燈會是綠色;如果電池電量在20%至60%之間,燈的顏色為黃色;如果電量少于20%,則是紅色。
不必說音質(zhì)對于耳機的重要性吧,F(xiàn)reeBuds 3的音質(zhì)是不錯的,但并沒有什么突出的地方。華為可能更注重其功能性,而在音質(zhì)方面顯然沒有刻意追求。如果你想要的是一對音質(zhì)好的耳機,蘋果的AirPods可能更好一些。當然,與其他同類產(chǎn)品相比,F(xiàn)reeBuds 3的低音更明顯,整體音質(zhì)也更好。
主動降噪功能使得華為FreeBuds 3在同價位無線耳機里顯得與眾不同。華為表示降噪功能在電話交談時最為明顯,可惜在我進行的簡單測試中,降噪與不降噪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差異。你可以通過按兩次左邊耳塞來激活主動降噪,通過安卓上的華為AI應用程序也可以切換到右邊耳塞。iPhone用戶就不能進行這樣的操作了。
麥克風一般是耳機上比較容易忽視的部分,華為FreeBuds 3采用了隱藏式麥克風設計,效果很不錯。打電話時聲音聽起來非常清晰,使用社交軟件語音通話也完全沒問題。可以說,比AirPods的麥克風效果好很多。FreeBuds 3使用華為自己的可穿戴芯片,麒麟A1可以讓耳機與各種設備快速配對,當然,使用華為手機配對速度更快。把耳機放在華為手機旁邊,很快屏幕上就會彈出一個配對窗口,可以立即開始使用FreeBuds 3。
如果用的是其他安卓手機或者iPhone,需要轉(zhuǎn)到“設置”中的“藍牙”菜單,然后再按下充電盒的配對按鈕。出現(xiàn)FreeBuds 3之后點擊耳機名稱開始使用。在非華為手機上使用FreeBuds 3耳機的真正缺陷是無法使用自動暫停和播放功能。試想,如果你把耳機拿下來一會,它會自動停止正在播放的音樂,當你再次戴上耳機后,從暫停的地方接著播放會很方便。
對于iOS用戶來說華為FreeBuds 3還有一個小缺點,那就是無法查看耳塞和保護盒的電池電量,只有一個平均耗電水平的數(shù)據(jù)。憑借麒麟A1芯片,耳機實現(xiàn)了主播放設備與每個耳塞單獨通信,而不是與一個主耳塞通信,然后轉(zhuǎn)到另一個耳塞。搭配華為手機玩游戲時,這種單獨通信對音效的影響最明顯,不過,搭配iPhone使用時,就聽不出什么區(qū)別了。
華為FreeBuds 3的電池官方數(shù)據(jù)是在滿電情況下可以使用4小時。在我的測試中許多時候耳機的使用時長超過了官方的數(shù)值,不過,具體數(shù)據(jù)還是會依使用情況的不同而有出入。標配的充電盒可為耳機充電4次,所以,總體的電量幾乎達到了24小時。由于華為擁有充電方面的技術,充電時間明顯比行業(yè)平均時間短。使用標配USB-C數(shù)據(jù)線將充電盒完全充滿只要一個小時。即使蘋果的AirPods充電盒充電也大約要兩倍時間。
FreeBuds 3也支持無線充電,而且不像其他廠商那樣單獨購買,標配的充電盒就支持無線充電。只要把充電盒放在充電線圈的正確位置,外部LED燈就會亮起。無線充電明顯比有線充電慢很多,華為表示FreeBuds 3的無線充電比蘋果的產(chǎn)品快了50%。
(責任編輯:fqj)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11瀏覽量
251506 -
無線耳機
+關注
關注
6文章
3265瀏覽量
48870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