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流傳到網上的照片、視頻,若被拿來做人臉識別,極有可能被解鎖;揮手的照片,也有可能泄露指紋信息……在12月6日—8日召開的第15屆信息安全與密碼學國際會議上,有專家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面部身份驗證、指紋等生物識別手段,容易受到面部偽造等手段的攻擊,建議將生物識別認證與其他輔助認證手段相結合,保護用戶信息安全,而容易被大家忽視的人臉失真信息,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進行身份識別。
每天,大量的個人圖片和視頻都會出現在網上,這給一些黑客提供了可乘之機。“身份驗證系統已經廣泛應用于真實世界的各種應用程序中,然而,面部身份驗證通常容易受到攻擊,我們的照片、視頻或3D虛擬人臉模型,會被黑客拿來欺騙面部身份驗證系統。”新加坡管理大學(SMU)安盛網絡安全講座教授鄧慧杰說,他曾做過試驗,“發布在網上的個人照片,能成功解鎖70%的用戶面部識別”。
在鄧慧杰看來,有些人臉識別系統并不安全,例如,雖說認證時會要求用戶點頭、眨眼,“但黑客可以借助視頻解鎖人的面部的三維信息,或者把照片上的眼睛、嘴巴摳掉,用軟件去模擬動態特征來解鎖”。
近日發布的《人臉識別落地場景觀察報告(2019年)》顯示,許多場景的人臉識別設備沒有提供隱私政策或用戶協議,公眾無法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使用。例如在一些設置了人臉識別攝像頭的商場內,消費者甚至不知道自己會被拍攝。
一邊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解鎖技術,一邊卻是難以察覺的“丟臉”困境,如何保護用戶信息安全?鄧慧杰介紹,目前,有研究開始建構人臉更為健全的生物信息,例如用紅外、熱源檢測人臉的血脈信息,查看是否有真實的血液流動。
最近,鄧慧杰在一個學術會議上發表一種新技術,他在人臉上采集了66個點位的信息,將手機置于距離人臉20厘米的位置后,開始拉遠到40厘米,移動的過程中,拍攝下人臉從失真到逼真的畫面。“我們一般拍照時,很少會拍自己失真的畫面,因為畫面是失真扭曲的,但這可以作為身份驗證的信息,66個點位之間的影像距離,會隨著手機的拉遠,逐漸發生變化,這些失真的信息對每個人也是獨一無二的,目前難以被攻克。”鄧慧杰說,將這些人臉信息采集下來后,他們還會將信息輸入機器學習的模型,讓機器去計算、驗證。
同時,他建議,不能把生物識別作為唯一的認證辦法,“一定要有其他的輔助認證手段,例如口令短信、檢測身份的智能硬件、保密問題等”。
-
指紋
+關注
關注
1文章
85瀏覽量
23326 -
人臉識別
+關注
關注
76文章
4011瀏覽量
8186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