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毫米波是不是真的就比Sub-6強,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不能簡單的就斷言毫米波就一定比Sub-6更適合作為5G頻率標準。
毫米波也就是波長在毫米級別的電磁波,它的優點是傳輸速度快,容量大。以高通驍龍865外掛的X55基帶為例,它的下行速度可以達到7.5Gbps。而華為的麒麟990 5G由于不支持毫米波,下行速率最高只能達到2.3Gbps,兩者差距很大。這也是毫米波支持者“鄙視”Sub-6的主要原因。
但基帶的下行速率快并不意味著實用。以4G時代為例,高通和華為的基帶都可以達到1Gbps的4G下行速率,然而我們的手機從未達到這樣的網速。反而在運營商的限速之下,現在的4G網速普遍只有30Mbps,和理論上的速度相差30倍。也就是說即使進入到5G時代,網速的上限并不在基帶,而是在運營商。如果運營商只給你開1Gbps的帶寬,那么無論你用Sub-6還是毫米波,都只能跑1Gbps的網速。這樣一來毫米波相對于Sub-6最大的優勢也就不存在了。
另外在現有的技術下,毫米波的覆蓋能力和功耗都是一個問題。我們知道電磁波的頻率越高,穿透力也就越差。比如我們家用的WiFi就分成2.4GHz和5GHz,前者頻率低網速慢,但穿透力強,覆蓋好,后者則正好相反。毫米波也具備類似的現象,由于它的頻率比較高,雖然可以提供更高的網速,但穿透力很差。甚至一片樹葉都有可能影響到毫米波的信號質量。
如上圖所示,使用毫米波的美國運營商T-mobile 5G網速只有107.82Mbps,雖然要比4G快不少,但和5G標準相比還差很遠。
因此如果要讓毫米波形成完善的網絡覆蓋,就必須建立更多的基站。而毫米波由于頻率高的緣故,本身就比較費電。毫米波基站越多,耗電量也就越大。昂貴的電費對于運營商來說將會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而這些成本肯定會轉換到用戶的頭上。
以高通為首的美國企業之所以采用毫米波,是因為Sub-6頻段被美國軍方占了一大半,民用企業只能用毫米波來實現5G通信。而我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則不存在類似的問題,所以我們使用Sub-6作為5G的頻段就足夠了。只有等以后Sub-6也不夠用了,才會考慮建設毫米波,而這至少也是三五年之后的事情了。
-
毫米波
+關注
關注
21文章
1923瀏覽量
64780 -
5G
+關注
關注
1354文章
48436瀏覽量
56396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