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小材科研)
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宋群梁教授創新團隊在低成本倒置結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學方面最近取得了新突破,相關研究成果“Coordinated Optical Matching of a Texture Interface Made from Demixing Blended Polymers for High Performance Invert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發表在國際TOP期刊《ACS Nano》上,影響因子為13.903。本工作主要由2017級碩士研究生徐寸云完成,宋群梁教授為唯一通訊作者。
近年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不斷刷新單節電池世界紀錄,目前已高達25.5%。10年左右的發展,正置器件長期保持最高的光電轉換效率。作為制備工藝更為簡單,無遲滯的倒置器件卻處于效率相對較低的發展瓶頸。據報道,聚合物基倒置器件效率往往低于氧化物基正置器件。為回答這一普遍性問題,2017級碩士研究生徐寸云在其導師宋群梁教授的指導下,提出聚合物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相對較低是源于器件光學失配導致,同時認為內部界面織構能夠改善光學匹配。該結論通過光學模擬和實驗結果得以證實。
宋群梁教授課題組利用的聚合物對溶劑的選擇性,將用于空穴傳輸的典型導電聚合物 (PTAA) 與聚苯乙烯 (PS) 共混制膜,再用環己烷溶洗PS,最終獲得了界面結構可控的PTAA織構。在非摻雜的器件ITO/PTAA/Perovskite(MAPbI3-xCLx)/PCBM/BCP/Ag中,效率由18.3%提升到20.8%,在MgF2減反涂層的輔助下獲得了21.6%的光電轉換效率。
瞬態光電流/電壓(TPC/TPV),時間分辨光致發光譜(TRPL)等結果均表明器件復合和傳輸變化微弱;光學吸收與器件反射結果與外量子效率 (EQE) 的提升一致。最終證實器件效率提升是源于光學匹配改善,從而減弱內部界面反射帶來外量子效率的明顯提升。該方法將聚合物基倒置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提上新高度,填補了聚合物基鈣鈦礦內部織構應用的空白。
宋群梁教授課題組長期致力于太陽能電池,憶阻器和納米摩擦發電機等領域的物理機理研究。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近期以宋群梁教授為最后通訊作者,西南大學為第一單位,在ACS Nano (IF=13.903), Nano Energy (IF=15.548), Materials Horizons (IF=14.356),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IF=8.456), Nanoscale (IF=6.97), ChemsusChem (IF=7.8), Solar RRL等國際知名期刊先后發表高質量論文。
(責任編輯:fqj)
-
太陽能電池
+關注
關注
22文章
1183瀏覽量
69439 -
聚合物
+關注
關注
1文章
204瀏覽量
1529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