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資本不愿再為科技公司的夢想買單,回歸商業本質成為公司們的口頭禪。頭頂谷歌光環的明星 AI 公司出門問問也不例外。
出門問問創始人、CEO 李志飛告訴36氪,經過移動互聯網的科技泡沫,投資者的熱情在冷卻,而 AI 公司又不像互聯網廣告和游戲那樣有成熟的商業模式,因此遭受了資本更多的質疑。他曾斷言,一旦任何一家 AI 公司上市,可能都會把同行的估值拉下來。
過去,李志飛覺得最重要的是增長,錢放在賬上他都覺得浪費。但近兩年他意識到,那種基于融資的增長方式是揠苗助長,停了補貼便不可持續。公司聚焦業務并尋找可持續的營收,才是保命之道。曾“任性”同時發布五款硬件的出門問問,如今做業務變得“非常有紀律”。
出門問問的優勢在于,軟硬結合、語音交互的戰略,使它相較那些熱衷發論文的 AI 公司有更清晰的變現途徑,并且硬件銷售的天花板也遠高于軟件和算法。
在智能音箱的百家大戰中,巨頭的低價策略使硬件盈利頗為困難。出門問問也及時轉向了智能耳機、智能手表領域。李志飛認為,在未來兩三年能夠實現的手機以外的計算平臺,就是智能手表、智能無線耳機的結合。
在智能無線耳機領域,出門問問在 2018 年 1 月發布了 TicPod Solo,以三百元左右價格降低了智能耳機的入門價格門檻,此后又發布了 TicPod 2 ,以求在千元內的更高價位來提供更完善的功能。
但有一個問題是所有經歷過“百箱大戰”的人都無法回避的:如果巨頭將低價競爭帶入智能耳機,出門問問該怎么辦?
李志飛如今非常確定,如果巨頭進入(燒錢補貼的)智能耳機大戰,“我們趕緊撤,不要跟他們正面競爭”,這樣的競爭對科技創新不利,對行業也是毀滅性的。在大眾消費品之外,李志飛認為,B 端場景和小眾垂直消費者,同樣能成為出門問問能持續發展的領域。
對如何服務 B 端,李志飛也有了新的認識。在 2018 年 5 月,出門問問發布了國內首款能夠量產 AI 語音芯片模組“問芯”,并認為以芯片形式出售整體解決方案,能夠降低成本、增加出貨量。但隨著探索盈利,AI 語音芯片業務又被砍掉。
對此,李志飛向36氪解釋說,做一款芯片的周期可能長達三年,然后下游做成產品再一年,這意味著從芯片立項的那一天起,就要精確判斷未來四年的產業發展。這是非常難的。此外,手機、智能手表和智能耳機的很多計算,可能不再需要單獨的芯片,而是能在主芯片上完成,因此單獨做 AI 芯片并不那么有價值。
AI 公司如何靈活改變策略,適應資本寒冬并等待春天,出門問問有較深的體會。在 2019 年極客公園創新大會十周年演講后,出門問問創始人、CEO 李志飛接受了36氪專訪,談論出門問問的戰略以及對 AI 行業未來的判斷。
今年最重要的是優化
36氪:今年很多科技公司都面臨估值下跌。你也提到過,如果出門問問上市,可能會把同行的估值都拉下來。你覺得估值下跌是哪些原因?
李志飛:首先我必須更正一句話,不只是出門問問上市,其實行業任何一個 AI 公司上市,可能都會把整體行業的估值往下拉。因為你沒上市的時候,你的數據是不透明的。而且過去幾年,無論媒體、政府還是投資者,對科技的熱情都是非常大的?,F在熱潮在往下降。
另一方面,AI 的商業化表現沒有那么好。尤其是跟成熟的商業模式比,例如互聯網廣告、游戲和電商,AI 的商業模式沒有很成熟。普通投資者一定會對它產生一些懷疑,估值一定會下跌。
我們不能否認,不僅是 AI,現在整個科技行業都是寒冬。在過去的移動互聯網時期,大家高歌猛進了一陣子,盛極必衰,這是整個科技行業都存在的現象。
36氪:大家都說牛市看增長,熊市看盈利,強調過去科技公司以規模換融資的方式是不可持續的。今年出門問問也十分關注盈利,你能具體講講嗎?
李志飛:前兩年,所有人包括出門問問,心態都是:我一定要增長、增長、增長。至于增長是不是本質上健康的,沒有那么去關心。我曾經也說過,我以前甚至覺得錢放在賬上都是貶值,因為你融了那么多錢,放在賬上不去投資未來的話,為什么要融那么多錢呢?
大家以前的心態,就是我有錢趕緊花,花了以后帶來增長,然后要么我能融到下一筆錢,要么我自己規模變大了,自然就盈利了。
我們從2018年年尾的時候就開始調整。這種拔苗助長的行為對企業來說是一種傷害,你的管理能力、業務能力不一定有可持續性。你今年在這一塊有增長,可能是因為投了很多廣告,砸錢補貼了很多東西,但明年補貼廣告一停,又下去了,說明這就不是一個真實的增長。到了明年,如果按以前的邏輯,你又得換一個地方,又得搞一遍,所以這個東西就不現實。
出門問問確實做了很多事情,第一是降成本,第二是想這個營收是不是有可持續性。我們做的事比如說聚焦,像硬件產品,我們 2018 年曾經在發布會一次發 5 款硬件產品,都是不同的形態。今年我們就非常有紀律,現在主要就做 4G 智能手表和無線耳機。之前有些項目比如 AI 芯片、語音芯片,我覺得這個形態可能不太適合語音的產品公司,所以我們也沒有再去做。
36氪:AI和語音芯片把能力打造到硬件里面,乍看起來可能是一個不錯的方式,最后為什么會覺得不太合適呢?
李志飛:第一,如果你要做出一個產品定義特別對、有性價比、客戶能接受的東西,這個周期就很長。你得對整個產業的未來有特別清晰的判斷。比如芯片,我三年做出來,然后把它做成產品再一年,可能就是四年的一個周期。也就說從你立項的那一天,你就要判斷四年以后整個產業會怎么去發展,這是一個非常長線的、對未來有非常精確的判斷的一件事情。
第二點,對語音來說,很多計算可能不需要一個單獨的芯片,無論手機、耳機還是手表,在主芯片上就能做基本的運算了。如果單獨做一個 AI 芯片,無論是集成的復雜度還是價格的增加,在一些場景上可能就不太 make sense 。
36氪:今年即使巨頭也面臨找錢問題。出門問問下一輪融資,可能選擇在科創板上市?還是偏好哪一類機構?
李志飛:我覺得都不排除。首先出門問問的賬上還是有足夠多的錢,去繼續做研發和迭代。我們從2018年開始就提前做很多優化,并且后來也融了一些錢,所以還是可以去持續優化的。至于說下一步是 IPO 還是什么,現在很不確定,今年整個 IPO 市場也不確定。
36氪:今年你做得最艱難、最重要的決定是什么?
李志飛:優化,就是投入產出比的優化。在泡沫的時候,大家永遠都是像賭錢一樣,加注的時候很爽。但是現在我還要減,在適當的情況才出擊,這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
巨頭補貼來了我們就撤
36氪:出門問問為什么要硬件、軟件、AI 一起做,而不是只做 AI 或軟件?
李志飛:無論谷歌、亞馬遜、百度現在都明白,AI 只是一個靈魂,靈魂需要身體的,否則它就是飄著的。硬件跟 AI 的關系就兩個:第一,它是一個載體,AI 的算法必須呈現在一個具體的硬件形態上;第二,硬件也是一個商業變現的方式,如果只有軟件、AI 算法是很難變現的,或者零售的規模是非常小的。
36氪:你也經歷過百箱大戰,巨頭能夠把硬件價格壓到特別低。在智能耳機這個領域,巨頭會不會也有動力做同樣的事,尤其是他們也有 AI 技術?
李志飛:以前我可能說不會……我不想去做這種判斷到底會不會,但我很確定的是,如果巨頭進入那種“百耳機大戰”(智能耳機補貼大戰),我們趕緊撤,不要跟他正面競爭。
36氪:可能會更多做 B 端業務?
李志飛:會做 B 端或者更加小眾垂直的人群。我們現在做的是普適性產品,要長得漂亮、要小、要有很多酷的功能。但比如快遞員戴的耳機,他的要求是反的:長不長的漂亮沒關系,但要比較結實,掉地上別摔壞了,然后功耗小,待機時間比較長。這就是一個垂直形態。
36氪:在 B 端場景里面,哪個場景最值得做?
李志飛:在 B 端的話我們要選擇一個行業。車載就不用說了,我們跟大眾有一個合資公司,做了很多車載的事情,肯定要深挖。它的好處是規模大,而且需求是非常清晰地存在的。
運營商是另一個行業。我們是B2C的,運營商也是B2C的,那么我們提供給運營商的產品就是B2B2C,包括智能手表、智能耳機、我們以前做的智能音箱。我們跟一個***地區本土運營商做了本地化的智能音箱,現在應該是***第一名。最近我們又上線了智能兒童手表。
還有就是金融。我們已經做了一些反欺詐的事情,比如有一個對話機器人來判斷你說的話是真的假的。
36氪:相較于巨頭和同行,出門問問的護城河是什么?是 AI 技術還是硬件整合能力?
李志飛:出門問問有兩個核心,一個是語音交互,一個是軟硬結合。這是我們非常獨特的能力。無論是大的、小的合作伙伴,他們都會覺得出門問問很有意思、很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我們能做以 AI 為核心的軟硬結合產品。
誰來統一物聯網
36氪:現在5G通訊技術發展,以后的運算是更往邊和端靠呢,還是更往云端靠呢?
李志飛:這是一個特別矛盾的事情。一方面大家覺得 5G 來了,速度快了,所有的計算都應該在云端。另一方面,又有兩個力把它拉回到邊緣,一個是隱私,一個是功耗。當然我不確定 5G 芯片在智能手表上是功耗更低還是更高,但如果你把更多能量放在通訊上,功耗也會變大,所以要想好怎么去平衡它。
36氪:語音助手現在用到的技術,比如多輪對話,會不會還處于瓶頸階段?
李志飛:這個也是我自己的反思,人機交互其實是特別辛苦的,機器在處理對話做自然理解還是不太行。未來會不會有什么突破?我覺得一兩年內是看不到的,但是如果長周期地五年、十年去看,只要有人還在里邊不停的折騰,可能五年、十年以后它就會有很大的變化。
36氪:對于繁多的物聯網平臺,有人吐槽說,可能原來有 14 個物聯網標準,但別人嘗試把它們統一起來,反而造出了第 15 個標準。你覺得這個怎么解決?
李志飛:物聯網和智能家居最大的瓶頸,就是你剛才說的所謂碎片化的生態。最近美國亞馬遜、谷歌和蘋果也聯合搞了一個標準,大家確實都意識到了,就是看誰愿意牽這個頭、大家愿不愿意做協同。
牽頭的話比較有可能是巨頭,因為只有它有這種號召力。未來硬件肯定是非常碎片化的,但是標準可以統一,就像手機和 PC 有那么多廠家,但是我的手機能跟你的通訊,因為下面的協議是標準的。
36氪:AI 人才是過剩還是短缺的?那些在大學里學習 AI 相關專業的學生,他們會就業過剩嗎?
李志飛:高端的人才永遠是稀缺的,但是那些泛泛的培訓教育的人可能很快就會過剩。學生不會過剩,你想在未來十年,計算機能夠有什么突破呢?除了傳統的計算機體系、硬件形態,在算法和軟件層面,我覺得就是 AI 了。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09文章
44729瀏覽量
374429 -
移動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文章
598瀏覽量
34078 -
通訊技術
+關注
關注
1文章
91瀏覽量
1393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